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林县的领导班子经受了许多政治风波和艰难曲折,上级领导大多给予了支持,但也有的不断从中作梗。让他们记忆深刻的是,有个副总理在知道自己批评错了后,向他们真诚道歉,这是何等的高风亮节!遇上这样的领导,是杨贵之幸,是红旗渠之幸!
为了改变林县严重缺水,人民生活十分艰难的状况,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林县人民从1960年至1969年的十年间,开山凿石,在太行山上修建了一条干支渠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从根本上解决了林县人民的用水问题。
1960年2月11日,红旗渠正式动工,此时正值国家经受自然灾害和苏联逼债严重困难时期。而后不久,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全国范围内基础设施工程全部停工下马,实行百日休整,以减轻农民负担。
在这种情况下,红旗渠是建还是停?就摆在林县县委特别是书记杨贵的面前。杨贵反复思考后,在县委扩大会上讲:全国经济困难、粮食紧张,上级的指示必须执行,大部分民工返回生产队百日休整。但群众修渠积极性高,眼看水到了家门口却用不上既可惜又浪费,从实际出发,咱林县还有几千万斤储备粮,只留300人凿洞,发动青年党团员自愿报名。
这样,红旗渠继续向前推进。300多名青年“蚂蚁啃骨头”,一锤一钎奋战500天,硬是在悬崖峭壁上打通了总长616米的咽喉工程“青年洞”,为红旗渠建设赢得了关键性的历史机遇。
就在红旗渠取得第一个阶段性胜利的时候,1961年下半年,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到河南新乡七里营公社蹲点。9月初参加了新乡地委在豫北宾馆召开的农村纠“左”会议。会上有人趁机夸大林县当时存在的暂时困难,不顾事实向谭震林反映:“林县群众没有饭吃,把树皮都剥光了,县委为了高举红旗,不顾群众死活,还在大搞红旗渠建设。”“群众生活这么苦,还让劈山修渠,比秦始皇修长城、隋炀帝挖运河还苛刻。”
爱民心切的谭震林一听,以为林县情况很严重,人民都快活不下去了,县委居然还在修建红旗渠,于是当场批评杨贵是个死官僚,要撤销他的职务。
与会的林县县委组织部长路加林仗义执言:“领导同志批评林县,所谈的情况不符合实际。”结果被立即撤职。9月7日, 杨贵被通知到地委开会。他到地委后,感到气氛十分紧张,有些同志不敢和他说话握手。
当地委书记向他谈了会议情况后,他提出三条意见:一、路加林的意见是正确的,如果因为实事求是讲真话而被撤职,这才真是违犯“三不主义”;二、他不同意撤销路加林的职务,如果修建红旗渠是错误的,责任在他,由他承担;三、请地委将他的意见报告省委和党中央。
曾经和他在战争年代摸爬滚打出来的战友,时任辉县的县委副书记站在门外,匆匆说了几句话:“老杨,有人在谭副总理面前告你的状,副总理今天一听就特别恼火,要撤你职,明天的会就是给你开的,好好地做个准备,明天争取主动,看看能不能宽大处理。”说完扭头就走了。
杨贵说那天一晚上他都没有睡着:“太平官好当啊,我杨贵不修这条渠,没有人会指责我,班子里的同志们不修这条渠,也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升迁,我们修这条渠图什么?不就是图一个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为林县的人民谋福利吗!”
他想了整整一夜,最后认定,修这条渠没有错,为的是老百姓,为的是人民,要实话实说。
第二天会上,杨贵说:修建红旗渠是林县人民的迫切要求,如果说修建红旗渠有错误,撤他的职可以,撤组织部长路加林的职务,他不同意。接着杨贵谈了林县的实际情况:当年干旱缺水,16万人翻山越岭到一个十几里地以外的河边去挑水吃;林县每年远道取水的人,跌伤者的不计其数,甚至有跌死的;没有水,地里长不出庄稼,没有水,他们只能背井离乡。
我们党不就是要为人民做主吗?作为一个党员、作为一个党的干部,党性原则不允许我眼睁睁看着林县地里长不出庄稼,看着我的父老乡亲受苦受累,背井离乡啊!
而且,当时大部分建渠民工已经撤出,只留少部分人在凿青年洞;林县县、社、队三级还有一定数量的储备粮,绝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尽快建渠引水,是为干渴的林县群众着想。我说的都是实情,请组织上认真调查。
那一天,谭震林副总理一句话没说,他用手示意杨贵坐下说,然后休会。随后,他马上派身边工作人员到林县调查,一个星期之后,调查组的同志回来,汇报说杨贵说的都是实情!
在会议上,谭震林说的第一句话是:我要向林县的同志、要向杨贵同志道歉,我错了。他非常严肃地请所有参加会议的省市领导和各级干部明确表态,林县的父老乡亲们,已经靠着双手取得了红旗渠建设的第一个阶段性的胜利,如果你们再不有所表示,等到将来有一天渠修成了,水流过来,我看你们有什么脸面去见林县的父老乡亲。
不久就恢复了路加林的职务。而且,两个星期之后,上级第一批支持资金打到了红旗渠建设的账户上,这真是雪中送炭啊。1963年12月25日,谭震林和李先念同志一起协调水电部、国家计委,把红旗渠工程列入国家计划,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为红旗渠的后续工程提供了保障。
后来谭震林对杨贵保护有加,谭震林的坦荡胸襟令杨贵感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