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正文

红树林在中国分布(我国最北端的红树林长得还好吗)

小时新闻记者在浙江海洋大学认识了一群常年与红树林打交道的科研工作者,10万余株红树苗在舟山的鲁家峙、墩头等滩涂上扎下了根。小时新闻记者找到了浙江海洋大学创新应用研究院的纪丽丽博士。温度一直是限制红树林北移发展的主要因素”纪博士的导师、项目组的负责人宋文东教授向记者展示了团队开展幼苗人工选育、驯化的流程。苗种的选种需要经过各种温度的生长...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唐旭锋

通讯员 王利明

你去过海边,见过红树林吗?

并不起眼,却有无比的韧劲,那一簇一簇的绿,团结在一起,如同一群手挽手的卫兵,日夜驻扎在海边滩涂上,在潮汐中守护着大自然的静谧。

难怪有诗人曾这样赞美:“红树林——根的迷宫,防浪护堤的铜墙铁壁,天然的污水净化厂,海洋生物的伊甸园。”

温州苍南的红树林。

红树林喜热怕低温,一般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陆地与海洋交界带,在我国,其自然分布的最北端在福建福鼎。然而,通过人工技术的介入,红树林家族一路向北,从温州、台州一路繁衍到舟山。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中国的主题是: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

小时新闻记者在浙江海洋大学认识了一群常年与红树林打交道的科研工作者。在他们的努力下,10万余株红树苗在舟山的鲁家峙、墩头等滩涂上扎下了根,且长势良好。

舟山滩涂上的红树林。

前几天,浙江海洋大学的王老师去沈家门墩头码头,准备坐轮渡去桃花岛。不经意发现码头边的滩涂上,上万株秋茄势喜人,绿油油的快连成片了。仔细看,树下的泥涂上,一些小螃蟹在爬来爬去,有青蟹、招潮蟹……树林中,偶尔还有一只白鹭飞出。

通过王老师,小时新闻记者找到了浙江海洋大学创新应用研究院的纪丽丽博士。

“我们从2016年起,将红树林北移到舟山,用来治理这里的滩涂生态退化问题。”纪博士告诉记者,这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工作。因为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嗜热植物,温度一直是限制红树林北移发展的主要因素。

这一道科研攻关从那里下手呢?

首先选取最适宜的红树林树种。纪博士说,作为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生态系,红树林树种全世界有50多种,但随着生存的纬度越高,种类越少。哪一种最适合种在舟山呢?

在舟山桃花岛的一处科研基地,谜底逐渐揭开。

纪博士的导师、项目组的负责人宋文东教授向记者展示了团队开展幼苗人工选育、驯化的流程。

育苗。

“苗种的选种需要经过各种温度的生长实验,来选出耐寒性较强的植株,记录它们在各种温度下的生长特性。”宋文东教授对红树的耐寒性已经做了近20年研究,对于不同的红树植物什么温度下生长迅速,什么温度下能维持生命,什么温度下会被冻死已经了然于胸。

最终脱颖而出入的,是一种叫秋茄的树种。它是红树林中诸多树种之一。

“秋茄在浙江一带人工引种的案例有不少,但生长状况不一。”宋文东翻出他去苍南、乐清等地的考察纪录,“我国红树林自然分布北界为福建福鼎(北纬27°),人工引种最北界在温州乐清和台州玉环。

那么,秋茄能否安全越冬是其在舟山(选址地为北纬29.9°)存活的关键。

“还是要进行人工干预。”宋文东表示,通过模拟海洋滩涂环境,让幼苗长到一定程度再移植到海边选址地。

在项目组的苗种驯化基地,记者看到,这里分布着四个好几百平方米的池子里,池里密密麻麻插着一些小杆子。

“这就是秋茄的胚轴,上面一点点的绿芽是它萌发出来的叶子。”纪博士向记者介绍说,秋茄是胎生植物,种子萌发的时候,下胚轴明显往下伸长,逐渐突破果皮,样子如同长长笔杆子。

“把这些胚轴在模拟的环境下培育,使它们逐渐适应这里的气候环境。”为此,项目组每天会给这些胚轴灌上水、再放干,循环往复,类似每天的潮来潮去。

“当插入育苗池的胚轴长成小苗后,再移栽到塑料盆里,进行保苗。”纪博士说,通过盆栽保苗,一方面能提高秋茄苗的抗寒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在树苗根系发育前,有效的进行分离,为后面移植到滩涂上提供方便。

到了冬天气温特别低的时候,科研工作人员还会给树苗搭上大棚。

育苗基地的大棚好搭,但移植到滩涂上的树苗,到了冬天还得给他们搭棚,难度就更大了。

纪博士介绍说,当盆栽里的幼苗满岁后,就移植到滩涂上,不过始料未及的是,第一年就遇到了寒冬。

“那是2018年的冬天,冷空气一个接着一个,把我们都给急坏了。”纪博士和项目组同事们带着研究生在滩涂上为刚种上去不久的小树苗搭保温棚。但是冬季风浪大,保温棚很快就被浪打烂了。几个博士回到实验室,琢磨着各自的办法。就在一筹莫展时,他们看到路边的喷绘广告牌上,打着一些花刀,风吹来时,广告牌露出很多小孔,风停了时又恢复原来的样子。这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启发。几个人画图纸,做设计,一种新型的大棚诞生了。

“我们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流变大棚,”纪丽丽博士说,“当潮水流进来时,它会自动打开,潮水褪去时,它又合上了。这样涨潮时靠潮水保温,退潮时靠大棚保温。”依靠这套新型大棚,这些幼苗挺过了当年冬天-4.2℃的低温。

“现在我们基本不用再担心树苗的越冬问题了。”如今的秋茄苗长的已经长到1米多高了,不需要依靠人工干预,就可以抵御住冬季的严寒了。

“你看,那几棵秋茄上都长胚轴了。”纪博士指着岸边的几棵稍大点的秋茄,欣慰地说,第二代已经出来了,等胚轴长到约15厘米,就会脱离母株,坠落到淤泥中发育生长。

说起这几年来在舟山培育和种植红树林的艰辛,纪博士再次打开了话匣子。

为了让刚种下去的幼苗能安全过冬,并存活下来,项目组科研人员伤透了脑筋。

“我们发现舟山的贻贝产业很发达,有大量的贻贝壳被丢弃在海边,我们把这些贝壳通过高温火化,加工成生态土撒在滩涂上,为树苗保温。”

纪博士抓了一把松软的生态土告诉记者,这里面分布着大量的微纳米级的小孔,小孔里充满了空气,“这些小孔就像羽绒服里的羽绒一样,保温效果很好,这些土撒上后,就相当于给小树苗穿上了羽绒服。”

此外,项目组还研发了一种防冻液,灌在幼小的红树根部,提高它们的抗冻能力。

令纪博士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件事。

也还是那个冬天,保温棚在滩涂上坚守3个月后,工作人员将大棚拆走,发现不锈钢管居然都生锈了。原来,项目组学习日本的技术,利用不锈钢管支撑保温棚,没想到舟山这边滩涂的盐度比日本高,导致不锈钢管全都生锈了。第二年,项目组干脆启用舟山本地的竹子来做支撑,不仅方便,也节约了大量成本。

截至目前,由宋文东教授带领的项目组利用盆栽保苗、滩涂改造、流变大棚等一系列技术,已经在舟山的鲁家峙和墩头码头两块滩涂上陆续种下了10万余株秋茄苗,总面积3万平方米。

此外,项目组结合前期的探索,去年还选种了3000余株耐寒性稍差些的桐花树,也都长势良好,这也给了团队很大的信心。

“红树林生态修复能力特别强,小树长起来后,螃蟹、跳跳鱼等明显多了起来,一些有害物质也明显减少了,在海湾治理中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宋文东告诉记者,“今年的6.8世界海洋日,将‘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列为主题,也是希望红树植物这种特殊的潮间带植物能为‘蓝色海湾’治理发挥应有的价值吧。”

红树林在海湾治理中发挥的作用,正如宋文东教授所说的,是一个逐渐的过程。而这,在常年从事红树林生态科研的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水柏年教授这里得到了印证。

近年来,在温州苍南县,一些近岸滩涂养殖区域一再外移,离岸200m内的滩涂几乎已无法进行养殖,滩涂生态环境处于严重的退化状态。面对这样的状况,长期做着苍南沿浦湾生态监测的水柏年教授有些坐不住了,他带着当地村民试种了10亩红树林。没想到这批小树苗顽强的活了下来,小树底下,青蟹、丝鳗等多年未见的生物也出现了,这下村民们来劲了,纷纷要求种树。

温州苍南的红树林。

于是在2016年,苍南县一口气在沿浦湾种下了750亩红树林。几年来,水柏年带领学生每个月来这里做生态调查,发现林间的生物逐年增多。

前几天,水柏年又带领几个毕业生前往沿浦湾监测红树林的生态,同学们穿行在林中,已经和小树快要齐头了。郁郁葱葱的树林沿着堤坝绵延到视线的尽头,恍如来到了森林里。此外,他们还遇到了两位赶海的村民。

“还不错,螺挺多的。她更厉害,一大桶招潮蟹,都装不下了。” 一位村民说。

“赶几个小时的海,抓抓青蟹、丝鳗、海蜈蚣啥的,收入也还不错。”另一位村也民开心地说。

据介绍,下一步苍南县还规划将沿浦湾打造成红树林生态公园,届时这片滩涂地的生态环境将更上一个层级。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