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这冰箱里的肉啥时候买的?”小花放假回家后,被一冰箱的肉给惊呆了。
“清明节时买的啊,都是新鲜的鸡肉、羊肉之类的。”
“我怎么记得这袋猪肉去年就在这里了?”小花拆穿道。
“你又不在家,我和你爸爸吃不完。”
“哎,那你们就该少买一点,这么久了,这肉还能吃吗?”
“怎么不能吃,放冰箱里又不会坏,你这孩子。”
小花十分无奈,这些肉的颜色已经发白,而且放了这么久,真的还能吃吗?
肉放太久,主要的影响在于营养和口感。
食物是一个动态系统,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营养素会逐渐被消耗和流失,例如蛋白质和脂肪氧化,肌肉纤维脱水、变性,都会让肉变得又干又柴,营养价值下降,甚至出现哈喇味。
除此之外,放太久的肉还有被细菌感染的风险。
有些细菌偏爱低温环境,比如李斯特菌,可以活跃在0~4℃的冷藏环境下,在-20℃下仍能生存1年。健康成年人食用了被李斯特菌感染的食物,后果相对较轻,往往会出现发热、寒战、头疼、腹痛、腹泻等不适。
如果是老弱病小误食了,后果则相对严重,可能导致脑膜炎、败血症、孕妇流产等,情况严重的还可致死。在食源性感染中,李斯特菌病的死亡率排名第3(16%)。
一般来说,生乳、奶酪、肉、肉制品、鸡蛋、蔬菜沙拉、海产品等食物更容易被李斯特菌污染。
那我们应该如何避免冰箱里的食物被污染?其实也不难,大家在3点细节上多加留意。
首先,要定期清理冰箱,清洗时先断电,清空食物,再用干净的抹布擦洗;其次,熟食与生食要分开存放、处理,防止细菌传播;最后,还要正确分层,建议熟食、剩饭剩菜放上层,果蔬类放下层,剩饭剩菜不要存放超过一天。
总之,肉放太久,虽不会致癌,但是会影响口感,降低营养,以及增加被细菌感染的风险,进而危及人的健康,所以建议大家还是不要放太久。
对于肉类食物,不少人会趁着打折,一次性多买几份,想吃的时候直接解冻,吃不完再放冰箱。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有很大的健康隐患。
在人卫版《舌尖上的安全(第三册)》中,有检测机构对“反复冷冻肉的菌落数量变化”进行研究。
研究者购买了一定数量的鲜肉,并连续5天对它进行冷冻、解冻,检测每次的菌落值。结果发现,鲜肉的菌落总数是 7.5×105CFU/g,反复4次(1天1次)冷冻、解冻的菌落总数为 1.6×107CFU/g,比鲜肉高15倍左右。
由此可见,鲜肉在反复冷冻、解冻的过程中,菌落含量会越来越高。
为什么?
这是因为,冷冻形成的冰晶无法完全消灭细菌,而在解冻过程中,温度和湿度升高,残留的细菌会“趁势而起”,开始大量繁殖。此外,反复冷冻还会破坏食物细胞,一定程度上更利于细菌生存,最终造成菌落总数增加。食用这样的肉类,有一定的健康风险。
因此,大家如果想吃肉,最好是现吃现买,不反复冷冻,否则不仅影响风味,还可能危及健康。
不同肉类的冷冻保存时间不同,小九整理出一张表,揭秘“冷冻肉”保质期,大家可以作为参考。
那具体应该如何存储呢?
肉也有“好坏”之分,这3种肉尽量少吃,看看你和家人有没有吃过吧。
1、僵尸肉
“僵尸肉”属于非法走私的冻肉,主要源于3种途径,分别是:冷冻多年的肉、添加超标化学防腐剂的肉、“动物病肉”(来自于猪疫、疯牛病等地方的肉)。食用这类肉可能引发疾病,甚至慢性中毒。
2、畜三腺
是指猪肉、牛羊肉等动物身上的甲状腺、肾上腺、病变淋巴腺,这些部位含较多的激素、病菌、毒素等,食用后可能引发身体不适,要注意避免。
3、鸡鸭屁股
禽类屁股上的腺体也很多,例如鸡屁股的“尾脂腺”、“腔上囊”,含有大量病原体、代谢废物等,食用后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如果非要吃,一定要处理干净。
肉是均衡饮食不可少的一类,大家一定要掌握正确的食用、存放方法。一般来说,在正规超市、市场选购的新鲜肉类是最好的,尽量现买先吃。
#谣零零计划#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