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通往的黄泉站,月台站满了来迎人的已故者。这哪里是悲剧,这是团圆。
——《镰仓物语》
今天是农历十月初一,古老的“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等。
在我国民间,寒衣节,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中国三大“鬼节”。
《诗经·豳风·七月》里写: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意思是说,从农历九月开始,天气就会越来越凉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
寒衣节也因此又叫作“授衣节”。
在这一天,人们在为亲人送去寒衣的同时,也要为祖先、亡人送去过冬的衣物。
明明知道人死如灯灭,却还是盼着自己的这份思念,对方能于黄泉冥茫处收到。
盼着他们知晓:
我们没有忘记他们,我们永远惦念着他们。
死亡隔绝得了我们拥抱的身姿,却隔绝不了我们思念的深沉。
寒衣节,其实我们过的,哪里只是一个节日呢?
我们也是在用最虔诚的仪式,表达心底的那份不曾褪色的念想。
我们的爱人、亲人、友人,他们看似离开了,又好似仍旧以另一种方式陪伴在我们身边,不弃不离。
01
寒衣节相传起源于周代。
根据《礼记·月令》,在这一天,天子会在社坛上,以猎物作为祭品,祭祀日月星辰众神。
同时祭祀祖先、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
唐朝时,边塞战争频繁。
每年秋天伊始,妇女们就会忙着赶制寒衣,好赶在严冬前将衣物送到远在边塞的爱人手中。
就像李白诗里写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寒衣节这天,人们还会拜祭祖先,焚烧冥衣,谓之“送寒衣”。
关于“送寒衣”,民间最有名的传说,便是孟姜女的故事了。
传说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被抓去服徭役,修筑万里长城。
孟姜女千里迢迢,赶来为丈夫送衣御寒,得到的却是丈夫屈死、被埋在城墙下的噩耗。
悲痛之下,孟姜女指天哀号,感动上苍,哭倒了长城。
找到丈夫的尸体后,她用带来的寒衣重新妆殓安葬,“送寒衣节”的习俗便由此产生。
后来每到农历十月初一,人们都要烧寒衣,来凭吊已故亲人。
到了明清时,送寒衣的习俗进一步发展,有了许多讲究:
一是衣服有一定的规格尺寸,要在上面郑重地写上故人的名字辈分。
二是亡故较久者的寒衣用五色纸剪成,而新亡者的寒衣则需用白纸裁剪。
给新亡者送寒衣时,还要大哭一场,女人哭十九声,男人哭十一声。
此外,寒衣必须烧得干干净净,先人们才能穿到保暖的衣物。
如是种种,看似繁琐,却寄托着人们对逝者最深沉的思念。
这份庄重与慎重,这份延绵千年的仪式感,恰恰便是内敛含蓄的中国人,所能表达出的爱的极致。
02
人往生之后,会在万物中存在
皮克斯电影《寻梦环游记》里,有一段很经典的台词:
人的一生会死亡三次:
第一次是断气的那一刻,从生物学角度来说的死亡;
第二次是举行葬礼的时候,这一刻你的身份将会在这个世界上抹除。
第三次是这个世界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亡。
电影的故事背景,在墨西哥。
讲述热爱音乐的主人公米格尔,在亡灵节这天,意外穿到了亡灵国度。
在太阳升起前,他必须得到一位亲人的祝福,否则就会永远留在这个世界。
最终在逝去亲人的帮助下,他回到了现实世界,并领悟到家庭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很暖心的故事,背后却蕴含着墨西哥人对于“死亡”的通透见解。
电影里构筑了一个亡灵国度,顾名思义,每一个在现实世界死去的人,都会来到这里。
我们逝去的亲人、爱人,他们并没有真正地消失,而是在另一个世界里,活得很好。
他们唱着歌、跳着舞,一如既往地享受着他们的派对。
每到亡灵节这一天,他们就会携着手回到人间,和活着的人重聚。
这一刻,生死的界限被跨越。
我们,永远不必说再见。
诚如日本导演是枝裕和(作品《小偷家族》《步履不停》)在树木希林(多次出演是枝裕和电影)的葬礼上,所写下的这段悼词:
“我总觉得人往生之后,会在万物中存在。我失去母亲之后,反而觉得母亲存在于周遭的一切事物中,会在街头擦肩而过,会在陌生人中忽然发现她的身影。这样想着,就慢慢超越了悲痛。”
这样想着,生与死之间的距离,好似不再那么遥远了。
只要我们还记着他们,他们就一直在,一直在。
03
好好活着,就是对逝者最好的祭奠
最近很喜欢的一句话:
“就算公交上空无一人,司机也会把车开到终点站。不要因为任何人的离开,而停止原本的生活。”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也许, 把握当下,好好活着,就是对逝者最好的祭奠。
把过往贮存在记忆里,把未来落实在脚步下,好吃慢喝,来日方长。
生命,也便不算辜负!
黄泉下,倘若他们果然有知,必也会宽怀一笑的吧。
今日寒衣节,惟愿人间天上,共安康!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词世界原创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