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正文

提高劳动效率的建议(农业生产发展经济进程中)

实现工业化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本身是至关重要的。农民在生产、经营和决策过程中虽然有一些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只要能够在经济政策和经济利益等方面改变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外部条件,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的途径主要是指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和普及科技知识。二、家庭经营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制度基础发展经济学认为农场越大、效率越高的观点是片面的,发展中国家...

引言

农业生产发展经济进程中,为保证其产量增加,可以实行哪些措施?——首先,发展经济学学家缪尔达尔认为,实现工业化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本身是至关重要的。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水平非常低,所能够吸收的社会劳动力的数量非常有限。而通常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待业人数与隐蔽性失业人数非常大。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还是需要农业自身来解决。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优先发展农业,并不是要减少工业投资,延缓工业化发展速度。而是转变工业生产的发展方向,逐渐由工业企业原本的单纯追求产值和利润转变为,以农业的发展为中心为农业发展服务。

这样就工业所提供的物质基础与技术力量,可以大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一方面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加速过渡,另一方面又可以为实现工业化提供坚实劳动力、消费市场等要素支持。

一、农民的经济行为合乎理性

传统观念上,农民愚昧短视,小农意识严重,自然经济思想根深蒂固。他们大多思想守旧,不愿意采用新技术,不愿意冒险,难以接受新的思想观念,与现代化、商业化的谁发展方向不相适应。舒尔茨反对传统观点,认为农民的经济行为本质上是非常理性的。农民在生产、经营和决策过程中虽然有一些不合理的经济行为,但根源是因为经济、社会等外部环境的恶化,原因并不在农民本身。因此,只要能够在经济政策和经济利益等方面改变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外部条件,积极实施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农业生产有良好的经营环境,那么农民必然会改变自身的经济行为,就会完全适应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以此为基础,舒尔茨等人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的途径主要是指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和普及科技知识。这样既能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经营能力,又能促进就业,还可以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鼓励劳动者自觉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从而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家庭经营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制度基础

发展经济学认为农场越大、效率越高的观点是片面的,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农场规模的大小与农业劳动生产率及投入产出率的高低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应立足自身条件,大力发展家庭小农场。

主要原因包括:(1)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土地少。盲目发展大农场,丰富的人力资源反而得不到充分利用,如此想提高土地的投入产出比反而是不现实的。相反,小型家庭农场可以用更多的劳动力在更小的土地面积上进行有效的集约经营。它不仅可以扩大就业,还可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2)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基础薄弱,发展资金不足。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劳动力的不断投入和土地的适度集中。小型家庭农场可以有效地将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大大增加生产效率。绿色革命、高产良种等技术对农场规模有中性要求。无论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大小,绿色革命都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家庭经营的小农场并不排斥先进技术。

(3)家庭经营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者,这样的劳动关系可以有效地激发家庭成员的生产积极性与责任心,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这是一般大农场所无法具备的。发展经济学家对当时西欧、日本、拉美国家的实证研究表明,家庭小农场在节省资本和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优势方面明显高于大农场。

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不同形式的家庭农场经营制度是维系这些国家农业经济运行的基本制度。在美国现有的农场中,约85%的农场由家庭单独经营,10%由合资形式经营,只有5%由公司经营。但后两者的实际运营大部分也是委托家庭运营。

日本的农业也是以家庭经营为主,通过农业的合作化来实现现代化。法国的农业指导法则强调需要控制土地价格的波动,减轻继承人的负担,努力保持个人负责的家庭农场的最大数量。因此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看,家庭经营农场制度是农业生产最有效、最合理的制度。

三、土地制度的改革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必要前提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大多数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过渡到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国家,或者说大多数实现工业化或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发展中国家,都首先实行土地制度的变革。发展中国家土地不在耕作者手中不合理的农村土地制度造成了这些国家农业长期落后与农民生活贫困。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首先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及时变革农村土地产权关系,达到“土地归于耕者”或“耕者有其田”的目标,以便为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推动力。

凡土地改革成功的国家(地区),其经济增长都比较迅速和显著,例如二战后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经验表明土地改革是农业发展以至经济起飞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实行土地制度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将大大鼓舞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经济的起飞和发展。

虽然不少发展中国家都进行过土地制度改革,但由于改革措施不彻底、不配套,仍然制约着这些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应把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实现“土地归于耕者”或“耕者有其田”作为农业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

四、科技进步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强大推力

发展经济学家研究发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率的巨大差距主要是在上世纪70年代后形成的。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科技水平落后。

农业科技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以代替劳动为主的农业机械技术,另一类则是以提高土地生产效率为主的生物技术。前一类技术主要被像美国这样地多人少的国家所采用。后一类技术,即以高产良种为主要内容的绿色革命,更符合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所以绿色革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推广,大大提高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

因此发展经济学鼓励发展农业科技。具体包括增加农民教育投资和增加农业科研投资,建立多种形式农业科研机构,及时吸收引进世界先进科技成果。这样既可以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源的附加值,又能够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驱动力。

发展经济学家除提出上述系统的农业发展理论,还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农业发展政策。主要有土地改革政策、促进技术进步政策、农业的价格补贴政策、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政策、鼓励农业科研政策、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政策、协同支农政策等等。

五、农业发展理论在中国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运用

工业化以来关于农业发展的主要理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农业发展理论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每种理论都对当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但有些是正向,也有些则是负向的。发展经济学关于发展农业的基本理论与政策主张,对于世界上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具有普遍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我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经济学的上述农业理论与政策建议,对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增长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对中国的农业发展阶段来讲,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理论和城乡统筹理论尤为重要。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来理解和回答诸如对传统农业如何认识、农业发展中剩余劳动力的如何解决、如何进行制度建设和要素配置以促进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是规模扩张还是内涵发展,以及如果缩小城乡差距、如何协调城乡之间资源配置等等问题。

经济增长应坚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农业发展理论认为,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与前提,而农业是唯一的能生产粮食的产业部门,因此农业具有其它部门所不具有的不可替代性。

结语

总的来说,中国应吸取早期农业发展理论轻视农业导致农业发展停滞的教训,以及建国后,中国牺牲农业发展工业,导致农业停滞,整体国民经济几近崩溃的教训,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以及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