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达到封建社会的巅峰。唐中后期,经济中心开始逐渐南移,到北宋时期,经济中心南移完成,自此以后,南方经济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描绘了开封城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的景象
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曾说:“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宋朝)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
日本宋史学家宫崎市定认定:“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然而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欧洲文明向前发展了。”宋朝的文明深深的影响了世界。
有专家曾经测算过,按1990年美元为基准,在公元960年后(赵匡胤建立宋朝),中国人均GDP为450美元,至宋末达600美元。而处于中世纪黑暗中的欧洲,仅为422美元。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经济一蹶不振,1870年GDP人均530美元。1952年达537美元,但仍低于宋末的600美元,而欧洲却达4963美元了。
宋朝经济繁荣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
1.农业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
生产的发展
北宋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推广有很大的发展。
当时,南方农民普遍使用龙骨翻车来灌溉,同时,比龙骨翻车运转力更大的筒车,也用来引水上山,灌溉山田。
《天工开物》中的筒车
北宋政府在耕牛缺乏的地区推广“踏犁”。这对畜力不足地区解决耕田的困难起过一定的作用。
踏犁
南宋时,植棉区已不限于两广和福建,逐渐推广到长江和淮河流域。由于经济作物的逐步推广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宋代特别是南宋,无论在官田上或私田上,采用货币折租的形式也有所增多。
种植经济作物
经济作物的种植,在北宋也有发展。
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
占城稻在长江流域的推广
茶树的栽培地区越来越广,淮南、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及四川诸路,茶园十分普遍。仅在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地区输送政府专卖机构的茶叶,每年就达一千四五百万斤。
棉花的种植,在福建、广东一带逐渐盛行。养蚕和种桑、麻的地区比以前也有扩大。甘蔗主要在浙江、福建、广南以及四川的一些地区种植,那里有许多“糖霜户”,专门种蔗制糖。
南宋后期,印度木棉迅速向长江流域推广成为农业中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
扩大耕地面积
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农具的改进和水利灌溉事业的发达,北宋时期单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一般年景,其他地方,亩产米一石,江南地区亩产米可达二至三石,甚至还出现了亩产米达四石的记录,明显超过唐代水平。
2.商业的发展繁荣
白银和交子的大量流通
随着北宋商品交换的发达,货币流通量也明显增加。大城市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 国家税收中白银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1021年(天禧五年)为883900多两, 到1120年(宣和二年)为1860万两。黄金虽在流通,但不占重要地位。
北宋时期还产生了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货币交子
北公元10世纪末叶,成都市场上遂出现所谓“交子铺”,发行纸币“交子”,代替铁钱流通。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冬,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徽宗时,改交子为“钱引”,扩大流通区域。
商税和专卖
由于商业发达,北宋政府对商税特别重视。在全国各地设置场、务等机构,专门征税。
宋朝商税分为两种:过税,每关值百抽二,是对行商抽的;住税,值百抽三,是对坐贾抽的。正税之外,还有杂税。随着商业的繁荣,商税日益成为政府重要财源之一。真宗景德年间,商税只有450万贯,到仁宗时,即增加到2200万贯。
北宋政府对盐、茶、酒、矾等实行专卖,即由官府控制这些物品的生产并垄断销售。
商业税为主
明朝的财政收入仅仅是北宋最高收入的四十分之一,南宋二十五分之一,尽管这已经是南宋灭亡的300多年之后,尽管明朝的国土要远远大于宋朝。清朝的财政状况比明朝要好一些,咸丰年间(1850前后),岁入约为3000-4000万两。数量仍然远远小于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时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3亿,估计为宋朝人口的2-3倍以上。直到清朝末年,国家岁入才达到了宋朝的水平。
宋朝获得庞大的财政收入并不是靠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而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
南宋绍兴末年(1162),仅广州,泉州,两浙三个市舶司关税收入即达200万贯,宋朝仅对进口商品征收7%-10%的关税,也就是说每年仅从上面三个市舶司进口的纳税货物即达2000-3000万贯,这样估计南宋年均进出口额当在1亿贯以上,甚至可能达到2亿贯或更多。
贸易
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孔道主要是西北陆路。到两宋,因战争关系,西北陆路交通时断时续,于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主要依赖东南海路交通。
宋朝首次开辟了“海上陶瓷之路”,宋代的“五大名瓷”誉满全球。采用指南针导航的300吨海船,穿过印度洋远达阿拉伯与非洲东岸。进出口商品达300多种,成为当时最发达的海洋国家,不仅推动世界贸易,也把宋代的印刷、火药、指南针这三大发明,传入欧洲。
海上丝绸之路
南宋的海外贸易超过北宋。高宗末年,市舶收入岁达200万贯,超过北宋治平年间岁入63万贯的两倍多。由在对外贸易中,铜钱大量外流。纸币日益代替铜钱,成为主要的交换手段。
当时,亚非各国与中国通商的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重要的有高丽、日本、交趾、占城、真腊(柬埔寨)、蒲甘(缅甸)、勃泥(加里曼丹北部)、三佛齐(苏门答腊东南部)及大食等。
3.手工业的进步与创新
手工业生产的进步
北宋时期,手工业生产有很大进步。当时,各种手工业作坊的规模和内部分工的细密程度,都超越前代。生产技术发展显著,产品的种类、数量、质量大为增加和改进。
制瓷业的突出成就
北宋的瓷器,不论在产量还是制作技术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当时,烧造瓷器的窑户,遍布全国各地,所造瓷器各具特色。
景德镇,官窑(河南开封)、钧窑(河南禹州)、汝窑(河南汝州)、定窑(河北曲阳)和哥窑(浙江龙泉),是北宋五大名窑。
北宋五大名窑之一哥窑(馆藏品)
在瓷器上雕画花纹是北宋时的新创。宋瓷不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北宋瓷器大量远销国外,亚非各地都有大量出土宋代瓷器
南宋制瓷业的规模宏大,有的窑址堆积面达二十亩,高二十米。景德镇是著名制瓷中心,产品远销各地。 时至今日,宋瓷已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艺术品,而享誉海内外。
矿冶业的发达
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要地位。矿冶业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开采冶炼规模的扩大以及产量的增加上。
北宋时,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都相当大。重要冶铁中心徐州东北的利国监,有三十六冶,矿工约四千人。江西信州(上饶)及其附近盛产铜、铅,“常募集十余万人,昼夜采凿,得铜、铅数千万斤”。以铜和银为例,宋神宗时岁课铜1400多万斤,银20多万两,照官府征收十分之二税率计算,可推知年产铜7000多万斤,银100多万两,产量都超过唐朝数倍。另外,采矿冶炼技术也有很大进步。
谷芷君《宋代矿冶业研究》记载
造船业的进步
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
北宋定都开封,东南漕运十分重要,船只是不可缺少的运输工具,加之海外贸易兴盛,便促进了造船业的进步。
南宋时期,造船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明州、泉州、广州等造船业中心,仍然制造大型海船。1974年,在福建泉州湾发掘出一艘南宋末期的海船。根据其长、宽、深计算,载重量当在二百吨以上。这艘船的造型和结构都与宋代文献记载相吻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它的船舱竟多达十三个。
丝织业
北宋时,丝织业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 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南宋时,丝织技术有新的提高。苏州、杭州、成都三个著名的官营织锦院,各有织机数百台,工匠数千人,规模宏大,分工细致,丝织品种类繁多,产品精致美观。
宋代劝农制:“厚农桑”“劝农使”双管齐下,丝织业迈向专业化
南宋纺织业中最重要的成就是棉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棉花种植的推广,棉纺织业逐渐普遍起来。
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开封,位于豫东平原的中心,又称汴梁、汴京,为宋朝国都长达168年,历九帝,是当时著名的文化、经济、艺术、政治中心,其繁荣程度,后世难以企及!
宋朝不仅影响了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进步,也深深的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