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村把两年的茶园碳汇卖出一万多元的时候,全村人都不敢相信——长这么大,第一次遇到种植茶山还可以卖‘空气’的事,虽然钱不是很多,但大家看到了农业的出路。”
5月11日,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党支部书记高泉伟在电话中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几天前,厦门市产权交易中心完成全国首批农业碳汇的认证和交易,虽然交易量只有3357吨,但一下子把全国酝酿已久的农业碳汇拉到现实,并让农村得利,进而使得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农业生产多了一种变现的渠道——卖“空气”。
试水厦门的农业碳汇遇到怎样的问题,何时能走向全国?
从农业碳汇获益的军营村。受访者供图
农业碳汇试水
军营村拥有茶山6500多亩,除了域外的飞地,本村有5715亩被纳入茶园碳汇认证体系,按照一亩茶园一年大约0.2076吨二氧化碳消纳能力测算,本次认证并交易的2020年、2021年茶园碳汇近2500吨。厦门产权交易中心经过碳汇开发、测算、交易、登记等一站式服务,以1吨碳汇6元的价格售出。高泉伟告诉贝壳财经记者,虽然只有14000多元,但是村里决定把这笔碳汇收入用来给村集体购置茶园管理维护设备,进而提高茶园的碳汇能力。
此外,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与军营村毗邻的白交祠村也一同被纳入首批农业碳汇实施单位。白交祠村2039亩茶园被纳入碳汇交易。
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和白交祠村位于厦门市西北部,与泉州市安溪县接壤,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被当地人称为“厦门特区的山区”。两个村多年来一直以种植茶园为主要农业生产方式,生态环境优美,农村风貌古朴,一直是当地人乡村旅游的热门。
5月5日,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在军营村附近的高山党校初心使命馆,宣布成立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并对这两个村颁发首批农业碳票,举办农业碳汇交易签约仪式。
厦门产权交易中心有关负责人向贝壳财经表示,此次农业茶园碳汇交易的成功,标志着厦门开启“以绿色凭证促进农村绿色交易,以绿色交易促进农民绿色增收”的新模式、新机制。该中心将以同安区莲花镇为试点,构建出一张农业茶园碳汇的生态地图,今后将运用现有的绿色金融服务平台,不断拓展农村绿色金融的应用场景,并以农业碳汇交易平台为抓手,在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的同时,努力为厦门农村开辟一条用“碳汇”致富的新道路。
据了解,不同于国家核证自愿减排体系(CCER),厦门这次茶园碳汇采用的是厦门市生态系统价值核算业务化体系,这是第三方机构——厦门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探索性开发出的该市高山茶园碳汇核算方法。按照这套体系,茶园的碳汇能力与天然林相比,会低一点。天然林按照树木的密度,每亩经测算可以消纳0.8吨到1吨二氧化碳排放。高泉伟表示,未来军营村和白交祠村七八千亩天然林也将纳入森林碳汇交易试点。
碳汇“产销”协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农业碳中和研究专家、工商管理学院田云副教授向贝壳财经表示:“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证实,农业生产部门总体呈现净碳汇效应,表现出了较强的正外部性。在此境况下,将生态补偿的理论构思与低碳发展的现实目标诉求有机结合,进而构建一套以政府为主体,通过补贴制度的施行促进农业生产部门增汇减排的长效机制,这无疑有助于农业正外部效应的进一步强化。更为关键的是,实施农业碳汇补贴是对农业生态效益的一种认可,且它属于“绿箱政策”,能有效规避WTO《农业协定》的规章制约。”
全国首片卖出“空气”的茶园。 受访者供图
厦门不仅发挥政府作用,推动了农业碳汇的开发、测算,还推动企业对接,在没有动用政府补贴的情况下,使得农业碳汇“产销”得到匹配。
据了解,厦门市一食品企业集团购买了军营村和白交祠村首批农业茶园碳汇,用以抵消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部分碳排放。
贝壳财经记者发现,作为这两笔农业碳汇交易的推动者,厦门产权交易中心是厦门金圆集团2021年3月创建的。
厦门产权交易中心有关负责人向贝壳财经记者介绍,该中心成立后完成了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九八投洽会、零碳社区、零碳大厦、零碳金融中心等碳中和项目,持续创新打造“碳中和+影视”、“碳中和+文明创建”等新模式、新机制。同时,该中心在全国率先发布《个人助力碳中和行动纲领》并与兴业银行合作设立全国首个“蓝碳基金”;推出全国首创“碳中和机票”,共有5万人参加了此次个人碳中和活动,成为全国个人航空绿色出行的经典案例。
厦门产权交易中心王博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已有国内许多地区涉农企业纷纷与该中心农业碳汇交易平台联系交易业务。”
田云团队通过研究发现,一地的林木蓄积量、农作物耕作面积对于当地二氧化碳的消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意味着农业会消纳很大一部分碳排放。然而,长期以来,世界各地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自火电、工业生产、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仅靠一些活动的碳中和需求,显然无法全部消纳巨额农业碳汇。
因此,大量农业项目涌入后若得不到交易,就会伤害碳汇机制。这就需要鼓励、引导,甚至强制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加入减碳行动。
分析人士认为,厦门试水农业碳汇之后,农业碳汇并不会很快在这里得到普及,必须与市场联动,为潜在的碳汇找到买家,再逐步推进。而这就会推动当地的低碳发展,让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
成长之路曲折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农业碳汇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全国多地已经在探索实现农业碳汇之路。然而,与林业碳汇、草原碳汇、海洋碳汇相比,农业碳汇操作更为复杂。因此,此次厦门产权交易中心首开农业碳汇的交易备受关注。
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签约仪式举办地——高山党校初心使命馆。 受访者供图
有业内专家指出,农业对二氧化碳的消纳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土壤本身可以吸附二氧化碳,其二是农作物生长对二氧化碳的消耗。
田云指出,在学术界已有不少学者着眼于农业特定领域碳汇补贴方案的设计,具体涵盖农田生态系统、粮食作物生产以及设施蔬菜生产等方面,较为常见的模式是以农业碳收支核算结果(即农业碳汇与碳排放之间的差额)作为补偿依据,以国内外碳交易所或交易中心的价格作为核算价格,以此为基础形成最终的补偿(交易)标准。毋庸置疑,该模式已一定程度上得到各方认可,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方面,农业碳汇的精准核算面临较大挑战,具体表现在,概念边界不易确定、碳汇系数较难把握;另一方面,农业碳汇中的农作物碳汇存在较大的碳逆转风险,比如秸秆焚烧会使得农作物生长期间所吸附的二氧化碳几乎全数挥发至大气中,从而使得净碳汇量逐步减少甚至为负,之外农业自身所拥有的净碳属性使之在各地基本都能享受到补贴,由此可能导致农业碳减排的积极性不足。
同时,农业碳汇的属地特征明显,生产方式多样,农作物业差异很大,因此很难形成统一的碳汇评价认证体系,阻碍全国统一碳汇市场的建立。
田云认为要想把农业碳汇发展起来,进而更大范围推动农业生产,就有必要构建一套农业碳汇市场交易运行机制。
在这个机制下,首先,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核算各自农业碳汇量,并统一汇总至全国统一的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其次,对有碳排放权需求的相关企业进行审核,优先支持与国计民生关系紧密的行业,并以此为准则向符合要求的企业发放碳排放权购买许可;然后,农业碳汇交易平台以近3年交易均价作为基准,分批定量向市场投放碳汇交易量,而获得市场准入资格的相关企业则结合自身实际需求参与竞拍并形成最终定价,交易随之达成,所获收益均汇总至农业碳排放权交易平台,若实施补贴所需资金存在不足,中央财政还将给予一定经费支持;最后,碳排放交易平台结合各自碳汇所占份额将补贴下发至各省市区农业农村厅,并由其相应机构以合理的形式分发给农户。
此前,多名学者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之所以在全国推广火电厂的碳排放配额制,是因为火电厂的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的40%,而且这个行业相对单一,有利于统计标准,易操作,效果好。华北电力大学教授赵新刚表示,全国多个行业计算碳排放十分复杂,多行业碳配额管理不宜有统一时间表。然而,农业是特殊中的特殊,建立全国统一农业碳汇市场更是一个遥远的过程。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在农业碳汇上的积极推动是十分有意义的。这种努力终将开启一个农民卖“空气”的新时代。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白华兵 编辑 陈莉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