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种生活在自我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生物,他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确认、并依赖意义感。
不管他开心也好,悲伤也好,人生刺激也好,平淡也好,最后都能回归到某种意义。
这些意义里,节日是全人类都公认的意义聚合物之一,而且越是历史悠久的节日,其中融合的意义越丰富。
元宵节,这个中国人心中份量不轻的节日也一样,每一个时期每一群人每一种文化,都在里面留下了些什么。
最早在这里留下意义的,当然是上古的祭祀文化。
最早关于元宵节的说法,是为了祭祀“太一”,这可不是那个三足金乌,妖王东皇太一,而是咱们正统中国神话里主宰宇宙的神,和宙斯一个级别的神。
在战国时期,就有人开始祭祀他,到了汉朝,有一位方士向汉武帝上书,说天神里最尊贵的就是太一神,辅佐太一的人是五帝。汉武帝本来就很重视对鬼神的祭祀,听了方士的话,就把祭祀太一定为了一项国家祭祀活动。
不过那时候祭祀太一的时间不是正月十五,而是正月的上辛日,也就是初一到初十之间。
祭祀太一当天,要通宵祭祀,彻夜点灯,这和后来上元节张灯、赏灯节俗一致。所以明白就有人指出,上元节晚上的那些习俗就来自于祭祀太一神。
再然后就是佛教燃灯说,相传佛教刚从印度传到中国时,面临了本土道教的排挤。和尚们为了立足,就和道士们斗法,看看谁的本事更高。
于是他们点燃了经书和佛像,神奇的是,经书和佛像发出了火焰和光芒,却没有一丝损坏。
东汉明帝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于是把正月十五这天佛教正式传进来的日子当做了节日,并在皇宫的寺庙里点头灯敬佛。
慢慢的这样的习俗之后被民间借鉴,一点点延伸成了上元节。
佛教出来了,咱们的道教当然也落后,道教里有三元,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三元配三官,分别是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因为天官紫薇大帝,地官清虚大帝,水官洞阴大帝,分别诞生于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
所以道教徒会在这三个日子举办节日,用来祈福消灾,慢慢的后两个节日过的不多,而且慢慢节日之间会相互融合。
上元节反而合并了其他一些节日,壮大了起来。
上古祭祀、佛教和道教出来了,那么朝廷当然也得出现,毕竟古代整个文化和思想中心,还是在皇帝手里。
关于世俗皇帝相关的起源是汉文帝,相传汉文帝为了庆祝铲除吕氏集团,把这一天定位了与民同乐的节日。
汉高祖刘邦死后,皇后吕雉控制了儿子刘盈,独揽朝政,吕氏家族成员也开始鸡犬升天,飞扬跋扈。甚至吕雉死后,她家族兄弟还想要谋反。
最后刘氏宗师在开国老臣周勃、陈平等人的支持下,成功产出吕氏集团,拿回了汉室江山,那个日子刚好在正月十五。
于是新登基的汉文帝为了庆祝,就把这一天定为元宵节,元是元月,宵是晚上,合起来就是元月的这一天晚上,京城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一起庆祝。
当然皇帝也会出宫与民同乐,从此以后正月十五就成为了一个宫廷和民间与民同乐的节日,很多电视剧中皇帝出来的节日往往也是这个。
节日是一个意义网络,从起源开始,每个人,每一个利益集团只要想要用到这个节日,都会往里面加一些意义进去。
当然,意义背后是功能,功能背后是人内心对于快乐,对于安宁,对于团圆幸福的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