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分摊机制,如何完善小微信贷风险分担机制?
商业银行应转变经营理念,将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由控制风险向经营风险转变,坚持“收益覆盖风险”和“大数定律”两个原则,考虑客户综合收益能否覆盖风险,而不是单纯考虑单户实际风险水平的高低。同时,完善考核机制,把小微企业不良资产单独考核,在不超过上限且不违背“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下,力促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长足发展。
(一)创新风险管理理念
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世界难题,难就难在如何控制住风险。由于融资渠道窄,小微企业融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存在需求刚性。从这个角度出发,做大做强小微企业业务的关键点是如何把握和控制好风险与收益的平衡,风险控制门槛太高,没有有效客户,太低则易发生较大风险损失。科学地管理好风险,才能促进小微企业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应中切实把握收益和风险的平衡关系,将金融服务多样化和客户选择标准化相结合,即对小微企业在金融服务上、产品覆盖上、客户维护等方面追求多元化,通过多元化提高收益、分散单一客户风险,实现效益和风险的平衡;但在客户选择上坚持标准化,对客户的评级通过技术系统实现,保证评级结论的标准性、及时性以及客户选择风险偏好的一致性。标准化的管理也为小微企业服务的下沉创造了条件,避免了因为管理半径延长导致风险判断和客户准入操作性偏差,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二)提升业务经营能力
商业银行应按照“专业专注”的原则,进一步创新经营机制,建立完善二级分行直接经营管理下的“信贷工厂”专营模式,以“贴近市场,贴近客户,提高市场响应能力”为原则,创新二级分行和三级支行构架下“小微企业经营中心-经营分中心”经营服务模式,有效推进专业化平台建设和中后台业务集中处理的经营管理机制。探索创新小微企业业务发展考核机制,改变以考核“信贷和客户增量、增速,全面覆盖”等办法,建立重在有效推动小微企业业务“从全面发展向重点地区优先发展转变;从经营信贷向经营客户转变;从单户营销向批量化营销转变;从主要发展中小型客户向小型、微小型客户延伸转变,提升小微企业业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考核机制。同时,严格制定对客户经理的考核措施和责任追究机制,提高客户经理风险判断和控制能力,促进其加强对客户“三品三表”的尽职调查,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企业他行贷款情况、还款能力、企业主人品、是否有潜在风险点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综合评价企业实力。
(三)准确把握客户偿债能力
商业银行应关注小微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风险,通过对小微企业非财务指标的分析来验证企业提供财务指标的真实性,综合判断客户的实际偿债能力。一是通过查看小微企业的银行对账单、税单、水电费收据等凭证,分析企业的经营和资金周转是否正常;结合客户生产计划和生产订单或售货合同,判断销售收入实现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二是分析实收资本的可靠性。通过验资报告查看资本金是否足额到位,出资方式是现金还是实物;是否存在土地评估增值相应增加资本公积的方式来增加权益。三是分析小微企业盈利水平的真实性。如企业产品成本与历史同期、同业比较是否异常;其他应收应付款项是否存在非正常的大额资金转移现象等。
(四)加快服务产品创新
将传统商业银行服务与新型投行服务、融资类业务与融智类业务有效结合,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渠道优势,搭建客户交流沟通的平台,解决小微企业在发展中的资金瓶颈、人才瓶颈、市场瓶颈等问题,为其做大做强发展提供实质性的支持。一是将信贷业务、投资银行、现金管理、供应链金融、企业理财、零售产品等综合运用,探索物流产业客户“结算通+联贷联保小微企业贷款+租赁权质押贷款+POS+信用卡+个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产业集聚区“标准厂房抵押借款+固定资产购置贷款+母公司担保贷款+联贷联保业务”等小微企业金融业务。二是在创新供应链条上应收账款池质押贷款、票据池质押贷款、定单项下封闭贷款、适合小微企业客户的保理、国内信用证等信贷产品;涉农方面重点推广林权抵押、保单质押、出口退税账户质押等担保方式贷款。三是大力拓展信贷业务以外的其他金融服务,运用各种金融工具最大限度满足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帮助小微企业全面降低融资成本和运营成本,增强小微企业抗御风险的能力,从而防范和化解信贷业务风险。
(五)提升贷后管理能力
一是提高账户管理能力。将开立基本结算账户作为申报授信或业务的主要条件之一,落实客户销售资金归集工作,全面掌握信贷客户资金流变动情况,加强第一还款来源的监控。二是提高贷款支用管理能力。差别化地明确约定贷款支用方式,确保小微企业贷款支用合规,建立健全贷款支用台账,规范和完善贷款支用层级审核制度,明确贷款支用逐级审核权限。三是提高押品管理能力。选择抵质押物要做到形式与品质并重,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市场变化对抵质押物的影响,审慎评估抵质押物价值,定期对抵质押物进行重检,切实起到风险缓释作用。在第二还款来源选择上,优先选择抵质押担保,严格控制关联担保。建立押品的动态监测机制,适时分析、处理押品风险信息,
货币基金有百分之几的可能会亏损?
你好,这个问题我知道。要想知道货币基金有多大的可能会亏损,就必须知道货币基金的投资方向和货币基金的风险是什么?
1货币基金主要投资方向是什么?货币基金主要投资:国债,银行债券,银行大额存款,票据,以及少量的股票。就比如货币基金余额宝,这是余额宝第四季度的投资分布图。
货币基金里投资的,银行大额存款。因为投资基金的额度大,存在银行里利息要高于我们普通的存款利率。国债和银行债券肯定是国家和银行来还的,少量的股票,即使跌了,还有其它的在盈利。
那货币基金的风险是什么?货币基金的风险是,发生挤兑。如果发生挤兑,就会引起基金公司资金周转紧张,发生违约等。
关注我,了解更多的理财知识。马哈蒂尔提议用一种新货币取代美元结算是否相当的靠谱?
一看到这个新的货币取代美元结算,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个夭折的亚元。
马哈蒂尔是因为美国将马来西亚列入到了操纵汇率的观察国才发表此言论的。也仅仅是发泄一下对美国的不满。其实他的想法是挺丰满的,但是现实是很残酷的。
2001年在上海APEC会议期间,欧元支付罗伯特·蒙代尔预言,未来10年世界将会出现3种货币区。那就是美元、欧元、亚元。亚元就是在亚洲区域国家内用来取代美元结算的货币。现在过去快20年了,结果呢?连亚元的影子都没有看见。
是亚洲国家不想还是没人推进吗?不是,其实亚洲主要的经济体,主要是中日韩三国,都曾经试图推动亚元的诞生。但是结果呢,都是被一些意外发生的政治事件搅局。这些都是偶然吗?肯定不是,这些都是必然。
2010年,中国先后和日本,韩国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期限都是3年。核心就是在贸易结算的时候绕开美元,三国货币可以直接兑换。这样,以后随着互换规模的增大,未来就可能诞生真正的亚元。
但是,这个行为触动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以后没人用美元。美国如何通过美元的涨跌来控制世界其它国家的汇率和呢?如何再轻易的发行美债呢?
于是随着第一期互换协议的3年到期。2013年即将进行第2期的互换协议的时,相继发生了中日钓鱼岛冲突,韩日独岛冲突,中韩萨德事件等。三国相互间都搞的很不愉快,使得本来可以继续的互换协议全部告吹。这都是偶然吗?反正我不相信。谁在背后挑事而坐收渔利呢?想必不用说大家都知道,肯定是那个对自己货币最有利的一方。
所以说想要用一种新货币代替美元结算。光靠想法和行动是实现不了的。必须要靠强大的国家实力才能实现。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是不可挑战的。是美国誓死保卫的东西。需要付出鲜血和时间才能换取的。
联合国正式决定预算分摊比例中国为第二位?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联合国这一国际组织的经费问题,换句话说,像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为了能够展开活动,必须要有独立的经费,而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又不像是国家,有固定的居民和领土,又不能收税,所以联合国的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成员国缴纳的会费。
联合国旗帜(来源:Wikipedia,下同)
一般来说,联合国的经费来源有四部分,一是前面提到过各个成员国按一定标准分担的,二是成员国主动认缴的,三是捐助;四是通过国际组织自身的营利活动筹集经费。但对于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来说,经费的最主要来源就是成员国缴纳的会费,某种意义上经费是国际组织正常运作的“血液”。
联合国会徽联合国的经费事实上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即经常预算和预算外资金。其中经常预算又分为两部分,即正常预算和维和行动经费。而问题中所提到的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各成员国分摊的常规预算,其实就是指的正常预算。一般来说,正常预算先是由联合国的各个机构作出各个机构的预算,然后提交联合国财政厅汇集审查,提出预算草案,草案经过联合国秘书长批准后提交给负责行政和预算工作的咨询委员会审核。接下来提交给联合国大会第五委员会(行政和预算委员会)审议并以简单多数的方式通过预算草案,然后预算草案在提交给大会审核批准,联合国大会再以三分之二多数票通过这一预算。而联合国大会全体会议在2018年12月22日通过的2019-2021年各成员国分摊常规预算的新比例决议案,其实就是这种议案。
当前联合国会员国(蓝色:1945年创始会员国;蓝绿:1946年-1959年加入的会员国;嫩绿:1960年-1989年加入的会员国;深绿:1990年至今加入的会员国;黄色:观察员)
而各个会员国应该缴纳的会费额度,根据《联合国宪章》第17条第2款,
联合国经费由会员国根据联合国大会的分摊承担之。也就是说,各成员国应该缴纳的会费的额度和比例,是由联合国大会,根据第五委员会建议批准的比额表(scale of assessments)来确定。而2019-2021年联合国经费分摊比例,根据《联合国经费分摊比额表》决议草案(A/C.5/73/L.8),与之前联合国确定经费分摊比例的方法一致,采取的是根据支付能力(capacity to pay)大致分摊的基本原则,以会员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产值的份额、国民收入、人均收入、人口状况、获取国际流通货币的能力等八项内容为基础来进行衡量。
联合国大会比额表中的主要内容包括,(1)统计基准期,2019-2921年联合国经费分摊比额表采取的三年和六年的平均统计基准期;(2)低人均收入宽减剃度,一般宽减梯度为80%;(3)负债宽减率,一般约为5%;(4)会费比额升降限额办法;(5)最高和最低分摊限额。这一限额在联合国建立之初,并没有做任何规定,所以在1946年的联合国会费分摊比额表中,美国承担了近40%,而最少的卢森堡比额则仅仅为0.05%。1974年开始,最高分摊比额不能超过整个预算的25%,最低不能低于0.01%。而2013年以后,最高分摊比额不能超过22%。
2019年-2021年主要国家联合国会费比额(来源:搜狐网)
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着传统发达国家经济持续衰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联合国会费分摊比额表的调整,也越来越多的体现出了这种趋势。其中西方七国集团所承担的会费比额已经从2010年的近三分之二下降到了一半多,而金砖五国的比额则从2010年的7%增加到了现在的15.9%。而中国的会费比额,也随着中国的崛起,而不断增加。2010年中国的会费比额为3.19%,而12月22日的调整则使得中国分摊的会费比额上升到12.005%,成为缴纳联合国会费第二多的国家,这反应了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现状,总体而言,是符合中国的当前国际地位的。事实上,这一分摊比额也反应了中国对于联合国会费分摊比额的态度的变化,体现了中国更为开放,对于多边国际组织的更为积极的态度。
中美日三国联合国会费分摊比额情况表(2000年至2018年)(来源:凤凰资讯)
企业如何避免巨额的汇兑损失?
(一)债务性汇率风险的防控
1.事前风险研究与判断 跨国企业应对外币浮动利率贷款持谨慎态度,在借入外币贷款前充分判断其可能面临的汇率及利率风险。通过对市场的研究,确定可以承受的最高债务成本水平,即债务风险底线。
如预期市场变化存在较高超过债务风险底线的可能,则应选择金融衍生品对外币债务进行套期保值。
2. 事中风险控制与规避 企业可采用多种金融衍生品对新外币债务、存量外币债务进行事前及事中防范,包括货币掉期、交叉货币利率掉期(CCS)、超远期外汇买卖等。
其中,是否选用交叉货币利率掉期,应考虑美元贷款与交叉货币利率掉期同时操作的综合成本是否低于企业设置的债务风险底线,如满足,则应进行相应保值。
掉期产品的实施既可在贷款起始日、也可在特定付息日执行,一般来说,基于对市场的正确预判,同等条件下越早买入金融衍生品将付出越低成本。
根据企业自身风险承受程度,可将具体操作模式可分保守、平衡、激进三种保值方式。保守型保值即将全部浮动利率债务全部转换为固定利率外币债务,或固定利率本币债务,根据市场状况及目标价位分批量、分期限逐步将全部债务保值,100%规避风险,锁定债务成本。
平衡型保值即将债务的50%进行保值,只将债务风险对冲一半,规避50%的风险。激进型保值即将债务的三分之一进行保值,三分之一保持敞口状态,剩余的三分之一根据市场变动进行动态管理,仅锁定33%的风险。
以中石油为例,该企业即采取激进型保值模式,要求所属企业负责本企业及下属公司汇率风险管理,所有外汇业务至少对冲汇率风险敞口30%。企业可参照自身业务模式与风险管理需求,选择相应保值比例。
3.事后债务评估与管理 企业应基于事前锁定的债务成本对保值操作进行事后评估,在金融衍生品生效后,市场既可能出现预判中的上涨或下跌,也可能出现截然相背的走向,在极端情况下,如目标债务成本确需调整,应相应对冲此笔金融衍生品,执行金融衍生品反向展期业务,补以相应差价,从而调整整体债务管理方案。
(一)债务性汇率风险的防控
1/4分步阅读
1.境外资金统筹管理 统筹管理企业本币及外币交易,是防范交易风险的根本性措施。整体来看,跨国企业主要涉及的外币种类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硬货币”,即可自有兑换且表现坚挺的货币,包括美元、欧元、澳元等。
一类为“软货币”,即不可自由兑换或可自由兑换但极不稳定的货币,包括卢布、印尼盾、印度卢比、牙买加元等。对于第一类货币,成员企业可根据一定期限内结算需求保留等额存量,超额的或没有未来付款需求的应及时兑换成最终母公司记账本位币人民币。
对于第二类货币,应严格设置存量限额,超额部分需及时兑换为当地报表币种,如美元或有其他支付需求的硬货币。
2/4
2.交易过程风险转嫁 贸易企业应尽量在外汇交易中做到收付币种一致,借、用、收、还币种一致,实现单一币种平衡,借以避免或减少风险。如无法实现单一币种平衡,则应尽量收硬付软,即收款以硬货币为主,付款以软货币为主,缩小汇率风险。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当不得不收取软币时,应考虑实行调价避险法,即出口加价及进口压价,或在贸易合同中加入分摊未来汇率风险的货币收付条件,或加入保值条款,以硬货币约定保值金额,清算时按支付货币对保值货币的即时汇率进行调整,将汇率风险彻底转嫁或部分转嫁给交易对手方。
3/4
3.金融工具保值
规避贸易性汇率风险的主要金融工具包括远期结售汇、远期合同套期保值、货币期货套期保值、货币期权套期保值、货币掉期等,根据进出口企业的业务操作模式,可配合贸易融资业务开展相应套期保值操作:
以某跨国进口企业美国高粱进口交易为例,目前,该笔交易已开信用证并办理进口押汇,开证日期为2014年1月2日,到单金额1452万美元,押汇起止日期为3月18日至6月16日。
为避免人民币下跌导致押汇到期购汇还款时出现额外损失,公司可锁定6月16日远期购汇汇率。
假设3月16办理此交易,当天6月16日远期购汇报价为6.2735,较即期价格升水115bp,则办理远期售汇业务后,无论以后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如何变化,实际购汇成本始终锁定为:14,52万美元*6.2735=9112万元人民币。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在远期交割日结算的收益或亏损应计入投资收益。该投资收益可与汇兑损益对冲,从而改善财务报表。
4/4
4.收付款时间调整 调整收付款时间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汇率风险。对于出口类企业,如上所述可通过银行贸易融资产品调整收付款时间,转嫁风险。
企业可向银行借入一笔与远期收入相同币种、相同金额和相同期限的贷款,改变外汇风险的时间结构,把未来的外币收入先从银行“借出”以供支配,从而消除时间风险,等到外汇收入进账,再用货款归还银行贷款。对应的银行产品包括福费廷、外币出口信贷、信托收据贷款、保付代理等。
注意事项
对于进口企业,当企业面对未来的一笔外汇支出时,如本身有相应的本币资金,则可将闲置的本币资金换成外汇进行理财投资,支付日再用投资的本息付汇。
一般外币理财产品投资的市场是短期货币市场,投资的对象为规定到期日的银行定期存款、存单、银行承兑汇票、国库券、商业票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