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上海,记者 韩理)讯,2021年,在“双碳”与“3060目标”之下,新能源再度成为市场的主要赛道,光伏,电池,储能等细分赛道你方唱罢我登场,市值争夺大战令人炫目。
近日,国富匠心精选混合基金的拟任基金经理刘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逐一盘点新能源热门赛道,复盘了2021年新能源投资的大逻辑,并展望了2022年资本市场的投资前景。
机会或在明年二季度后
刘晓投入资产管理行业逾14年,擅长均衡风格,分散配置的多行业多赛道龙头策略。在她看来,投资策略与经济基本面实则息息相关。
就当下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刘晓认为,目前宏观经济的压力逐级上升,地产基建落后,消费也稍显疲弱,GDP主要由超预期的出口带动,未来若出口下降,经济压力会陡然提升。所以若论市场机会,大概率出现在明年二季度以后。
而对于明年中国的出口格局,刘晓认为目前市场存在分歧,一方面的观点认为疫情导致的全球制造业产能向中国靠拢的格局将逆转,但一方面却认为由于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强,出口受到的影响不会太大。
“中国生产制造的竞争力还是非常强的,有时候其实就是缺一个机会。”她表示:“工程机械东南亚以前都是用的某美国机械公司的机器,现在这家公司供不上了,今年用了好多我国的机器,后来发现效果很好,使用没有问题,后续市场份额是不是都得还给美国公司?我觉得那就未必了”
在产业结构的机会上,刘晓认为,由于近年超宽松的全球流动性格局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流动性向大宗商品靠拢,导致上游价格高企,并逐渐挤占中游利润,物极必反,明年中游产业的成本压力有望减轻,消费和地产都有望逐渐复苏。
从技术迭代里找机会
据悉,刘晓从2007年开始投身行业研究,主要躬耕制造业,电器设备,环保与新能源企业。在新能源车赛道上,刘晓似乎更看好新能源整车向上的两个产业链,如中游电池以及上游原材料。
“大部分中游其实是比较容易破产的,他们赚的是技术路线和技术迭代的钱,长期很难保持高毛利。”刘晓表示:“但我为什么还是看好电池,主要是因为电池是电动车最核心的部件,也是整车技术浓缩的地方。因为电池技术会决定上游材料的格局,向下也可以将线路向整车传导。对于整车厂商来说,他是有话语权的。”
在刘晓看来,新能源这类热门赛道一般不太会出现左侧机会。而今年其管理的基金参与新能源投资的方式,最主要是参照技术迭代。
“今年最大的一个超预期其实就是磷酸铁锂对三元锂的迭代,一开始是大家的惯性思维,根本没想到这么传统的技术还能够替代三元锂,但是后来发现磷酸铁锂其实非常好,也有更多的主流的车厂愿意去采用,那么预期差就会非常大。
而对于上游矿采,刘晓的观点是上游也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但仍要观察路线变化的情况,"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提锂技术,这些都是偏上游的技术路线变化。在磷酸铁锂路线出来以后,大家都觉得钴镍路线不重要了。”
储能降本周期偏慢
在持续了近三年的新能源行情之后,市场焦点经历了从锂矿,整车,光伏风电,锂电池,再到如今的储能板块的细分板块轮动。市场观点认为,目前储能板块尚不够成熟,其也成为了新能源发展与自身发展的瓶颈。
“储能是不成熟,因为国内储能的价格尚不具备经济性”刘晓指出,“并且储能的盈利模式还尚未确认下来”。
在刘晓看来,目前储能板块最大的问题在于其不经济的现状。她表示,储能在接入电网的方式上没有确认,峰谷电价的差距不够大,储能输出电价也无法参照电网统一上网价格,包括当前电网存在巨大压力的前提下,电网自主投资储能的概率也不大,这些因素汇集在一起,同时导致了储能行业目前不太成熟的原因。
另外,刘晓还表示,储能在过去几年的成本下降不太明显,反倒是风电和光伏每年成本下降比较迅速。
光伏变身“成长行业”
“双碳”号召下,光伏在过去一年中经历暂时高潮,又曾一度被市场遗弃。
刘晓长期关注光伏行业发展,并透露其管理持仓风格偏向分散,且往往着眼三到五年的收益。但对于2021年一度火热的光伏板块而言,行业标的集中,时机在长周期的尺度下又稍纵即逝,如何配置光伏成为了这位长期选手的难点。
“今年硅料涨价,中下游处于微利状态;此外预计今年光伏的装机低于年初的预期”,刘晓指出,预计光伏的周期波动将在未来一定程度修复:“未来硅料降价,对中游将是一个利好。”
“在光伏全面进入平价时代之前,行业跟随补贴政策的波动而波动,另外叠加行业内部技术扩散很快,内卷很激烈,是偏周期性的行业”,刘晓在评价光伏产业时如是表示:“投资人本身对其周期性是比较担忧的。
随着平价时代到来,刘晓认为,考虑到光伏渗透率的问题,光伏当下已经从一个周期行业向成长行业转变。她表示,“3060目标”意味着2030年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25%左右,这意味着光伏还是有很大空间的。
此外,刘晓还特地提到作为光伏重要组件的逆变器领域:“逆变器除了跟随光伏行业快速发展意外,还有一个更大的市场就是储能,成长也非常迅速,而主产业链上的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由于今年扩产速度快,毛利率压力较大,明年更多的是毛利率从底部向上修复的逻辑。
本文源自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