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管费用分摊,在宿舍该不该开空调?
高温天气,在宿舍该不该开空调?这个问题问得很无奈,回答的人会很心酸。
1.高温天气,在宿舍该不该开空调?我相信每个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低温天气开暖气,高温天气开冷气,这是正常人最基本的需求。提问者问这个问题透露出了弱势者内心的无助。
2.高温天气,在宿舍能不能开空调?这才应该是提问者想要问的。能不能开空调,可能提问者说了不算。如果提问者是学生,决定权在老师那里。如果提问者是员工,决定权在老板那里。如果老师或老板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空调就开不了。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县官不如现管。
3.这个问题鞭策我们:认真学习,好好工作!
感谢关注莫老师工作室!
令妃只是一出身卑微的侍女?
谢谢邀请,我是风逍逍,欢迎大家关注!
最近几年非常流行清宫戏,剧里后宫嫔妃们为了争宠,闹得整个紫禁城鸡犬不宁,最后由小白兔女主来“统一”后宫。而去年《延禧攻略》的横空出世直接打破了这种既定的清宫戏套路,女主从第一集就不好惹,直到最后一集都没怎么吃亏,这种不遵循以往套路的大女主戏也让观众们看得非常过瘾。
其实历史上的清王朝是一个等级森严的朝代,金字塔塔尖上的人就是爱新觉罗皇族了,之后就是满洲八旗子弟,再下来是蒙古八旗,最底层的就是汉人了。所以皇帝的后宫中虽然也有汉人嫔妃,但是身居高位者还是以满人为主。
但是乾隆时期就有这样一个嫔妃,她以汉人的身份不断升级,一路逆袭成为皇贵妃,称为紫禁城权势最盛的女人,她的儿子还当了皇帝,这个汉人嫔妃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令妃。
令妃是不折不扣的汉人,还是满清正黄旗包衣,出身卑微,本姓魏,后来得乾隆帝宠爱,抬旗为魏佳氏。魏佳氏为了摆脱自己卑微的身份,她参加了选秀,并成为了乾隆身边伺候的宫女。由于长相漂亮,天资聪颖,魏佳氏很快就得到了乾隆皇帝的临幸,被封为魏贵人。
贵人的等级虽然不算高,但是也不算低。一般秀女入宫都是从答应做起,满人女子可能会封为常在,但是很少有一入宫就封为贵人的,而且这个人还是汉人。这足以说明魏佳氏一开始就凭借可以日夜接近乾隆的优势,俘获了乾隆的心。
魏佳氏成为贵人后,跟富察皇后关系非常好。富察皇后是乾隆皇帝的结发妻子,也是雍正亲自为乾隆选的皇后,贤良淑德,极受乾隆的宠爱。魏佳氏对富察皇后处处恭谨,还帮助富察皇后分担后宫事务,久而久之,富察皇后也非常推崇她,没过多久,魏贵人就被册封为嫔。
后来富察皇后因病去世,乾隆皇帝悲痛欲绝,经常因为皇子或者大臣们没有表现出对富察皇后的思念而大发雷霆,为此还处罚了很多人。因为魏佳氏跟富察皇后的关系非常好,富察皇后去世,魏佳氏也很伤心,悲痛到水米不进的地步。富察皇后葬礼结束后,令嫔就被晋升为令妃。
令妃的生育能力在乾隆时期,甚至在整个清朝都是排名前列的,从乾隆二十一年到乾隆三十一年这十年的时间里,年过三十的令妃为乾隆生了四个阿哥和两个公主。俗话说母凭子贵,令妃凭借着子女一路晋升到皇贵妃。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虽然有皇贵妃的编制,但是皇贵妃的身份特殊,位同副后,在皇后还健在的情况下,为了避嫌,一般是不会册立皇贵妃的,乾隆之前的帝王也就只有为爱痴狂的顺治皇帝封董鄂妃为皇贵妃。乾隆封令妃为皇贵妃的时候,辉发那拉氏皇后还健在,由此可见,乾隆对令妃是真的喜欢。
后来在乾隆下江南期间,辉发那拉氏和乾隆发生了矛盾,帝后决裂,辉发那拉氏被褫夺了皇后金印、册宝,撤去了大部分伺候的宫人,虽然还保留着皇后的名号,但是这个皇后已经是有名无实了。之后,乾隆后宫就一直是由令皇贵妃以副后身份掌管六宫事务。虽然在所有人看来,令妃有子嗣,有乾隆的宠爱,有皇贵妃的位份,晋升皇后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皇太后、其他皇族和满清礼法碍于令妃的汉人身份,终其一生也没有封她为皇后,令妃直到去世都是皇贵妃。
魏佳氏所生的十五阿哥爱新觉罗永琰早就被乾隆暗中立为储君,乾隆六十年,十五阿哥被乾隆正式立为太子,并追封令妃为孝仪皇后。所以令妃的皇后位置是凭借着乾隆的宠爱和自己儿子的太子之位,死后被追封的。
为什么户口在天府新区的人可以自带光环?
现在大家围绕着“谁才是成都的中心”而争论不已,是传统的“中心城区”还是现在“自带光环的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而对于成都的城市发展战略也是疑问重重,为什么“东进”和“南拓”那么火热,而“西控”和“北改”却动作缓慢?
天府新区自从成为“国家级新区”以来确实比较火,发展范围大,规划版图广,不仅包括了成都直管区、成都高新区、龙泉驿、简阳、双流、新津,还有眉山的仁寿和彭山。而这里所说的成都户口,同时在天府新区,只有成都直管区、成都高新区、龙泉驿、简阳、双流、新津,他们的“光环”从哪里来。
成都目前规划是“双城时代”和“创造另一个中心”,而重点区域确实也就是在以上所说的天府新区子属区域。但是“双城时代”不是不发展中心城区,“创造中心”也不是放弃“天府广场”,这些传统的“中心城区”依然是成都的代表,依然具有发展的光环,毕竟形成像“人民公园”的市井休闲生活、“春熙路IFS太古里”的时尚活力与繁华、“武侯祠宽窄巷子等”的传统的文化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形成,具有代表千百年历史的成都,他们还是其中的一部分,“光环依然闪亮”,而且也是自带的。
火热发展中的天府新区成都区域确实也具有实力,也是给成都注入活力的地方,毕竟一个城市的发展总会有老城与新城的演变,但是重点不同,分担的角色不一样,所以辩证的看待。
龙泉驿和简阳市发展规划:
1、龙泉山森林公园是以后成都建成宜居城市的绿色屏障[当然西控也很重要,西控主要是控制不合格产能,发展现代田园城市]。
2、简州新城、空港国际新城、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天府奥体公园的一部分等等,既有规划高端科技装备和汽车产业,也有航空物流的发展规划。
成都直管区的发展规划:
1、中央商务区的建设,包括秦皇寺中央商务区,兴隆湖和科学城,以高端产业创新研发综合功能区打造为主,布局科技研发、信息技术、电子商务、文化创意、高技术制造等产业,人性化、多样化、复合化是其特点。
2、对于锦江生态绿化带等环境发展也是重点之一。
双流和新津的发展规划:
1、双流空港新城不用说了,重点是新兴的“怡心湖”板块,重点围绕湖居产业布局。
2、成都产能疏解地,也是成都市重点打造的物流基地。
看了以上这些发展规划,确实光环满满,但是最终呈现的结果还需要多年的根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还将持续。
欢迎关注留言转发,谢谢。60多岁膝盖疼痛怎么办?
老年人膝关节疼痛不适很常见,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个关节都在不停的退化,下肢以膝关节为最严重,因为全身的体重都压在两条腿的膝关节上。大部分老年人的膝关节疼痛都是称为关节退变,针对这种关节退行性改变应该怎么办呢?
要知道关节的退化除了X光上显示的骨头增生等问题外,还有就是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减弱,血液循环的变差,还有就是筋膜的相对紧张 ,动作模式也不正确,这些都是影响膝关节上下楼梯疼痛的因素。
那应该怎么调整这个问题呢?首先要进行一定的筋膜放松,使股四头肌筋膜放松下来,促进筋膜间的微循环,如果时间允许,最好把臀部,股四头肌和大腿后侧腘绳肌都进行放松,注意时间不用太长,每个部位滚动5-12次,1-2组就可以。
然后针对退化的肌肉进行肌肉力量和本体感觉训练。肌力的训练可以从直腿抬高开始,因为静力性的锻炼不会对膝关节造成损伤,如果直接进行静态训练如下蹲等,则很可能会导致膝关节的组织磨损加重,当训练已经基本掌握以后可以增加训练难度,比如采取静蹲训练,然后可以进阶到动态的训练当中。训练膝关节外,还应该对臀肌进行一定的训练,让臀肌的力量增加,分担膝关节过重的负荷。
最后,还要对关节进行平衡稳定性训练以及动作模式的训练。平衡稳定性训练可以提高关节的本体感觉,增加关节周围肌肉对关节的控制。而动作模式训练主要集中在上下楼梯过程中臀肌的激活,使得其在动态过程中促进髋膝关节的共轴性。
它有什么制度限制了宦官专政呢?
“宦官乱政”问题在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史中始终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它的出现对历朝历代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正如范晔所说宦官的“败国蠹政之事,不可殚书”,即使强如汉朝,盛如唐朝,都曾出现宦官乱政的问题,甚至在唐朝,还时常出现宦官逼宫弑帝,拥立新君的事情,如唐顺宗时期,因顺宗改革触及到了宦官的利益,于是权宦刘贞亮就逼迫顺宗禅让于太子李纯,是为宪宗;唐敬宗时期,宦官刘克明等因惧怕被敬宗惩罚,遂将其暗杀,后拥立江王李昂为帝,是为唐文宗。
可以说,东汉、唐朝会亡国,东汉的十常侍等,唐朝的李辅国、俱文珍、王守澄、仇士良等,这些宦官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简单地说,“宦官乱政”轻则影响一国之根基,致使朝政腐败,民不聊生。重则让一个王朝直接陷入亡国的境遇,致使战火四起,生灵涂炭。
那很多人或许都不明白,“宦官乱政”问题的危害性如此严重,可历朝历代的帝王为何皆不愿去废除宦官呢?且就算不愿意废除,也应该去抑制宦官权力的扩大啊。可为什么他们不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对于帝王而言,宦官绝对是有存在的必要性的,最明显的用处就是使用宦官可以避免“秽乱宫闱”事情的出现,毕竟是个男人都不想被带绿帽子,更何况身为皇帝,后宫三宫六院自然是少不了的,女人多了,也就顾不了了,如果不使用宦官,难免会出现什么岔子。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使用被阉割的宦官来作为皇宫奴仆,自然是最为保险的。
再者宦官的存在还可方便皇帝行使皇权,正如司马光所言:“寺人之官(宦官),自三王之世,具载于《诗》《礼》,所以谨闺闼之禁,通内外之言,安可无也?”,皇权与相权之争是由来已久的,皇帝要权,宰相们也要权,如此自然免不了要经过一番争斗,可俗话说的好皇帝就是一个孤家寡人,没有人帮忙的皇帝有时候真得斗不过作为百官领头羊的宰相。
而皇帝要想跟百官斗,他就必须要有人帮忙,那谁能帮他呢?又有谁能让皇帝信得过呢?作为皇帝贴身奴仆的宦官自然就是首选对象。作为“阉人”,宦官从入宫开始就注定是不会有自己的后代的,所以他做不到“父凭子贵”,再加上朝堂上的士大夫们向来瞧不起这些非男非女的宦官,因此,宦官是永远不可能真心与士大夫们同流合污的。如此,作为最不可能与百官合作的,又是皇家奴仆的宦官,他自然就被皇帝拿来作为与百官争权夺利的筹码。
如东汉,东汉宦官之所以能掌权,多数是因为东汉皇帝需要借助宦官去制衡外戚,甚至是击溃外戚,从而帮助自己夺回皇权。再如明朝,明朝宦官之所以能掌权,是因为明朝的皇帝需要他们与内阁相抗衡,利用他们去制衡内阁。
总得说,正因历朝历代的皇帝都需要与士大夫们争夺权力,也正因为历代皇帝都想要进行集权统治,所以宦官才会一直存在着,简单的说,就是“中国封建君主集权制的产生以及封建专制主义的长期延续,是宦官制度得以在中国封建社会充分发展的根本原因”。
但正如题主所说,在历朝历代皆屡屡发生的“宦官乱政”问题,在清朝268年的时间里却是从未出现过,即使到清末,虽出现后宫干政的问题,但宦官乱政却依然没有出现过,虽出现过安德海、李莲英这样权势较大的宦官,但他们却从未真正影响到皇权的运行,更没有凌驾于皇权之上。
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清朝皇帝从未将权力下放给宦官,对宦官更是提防不已历朝历代之所以会出现宦官乱政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皇帝自己将一些本不该给宦官的权力下放给了宦官。如唐朝,很多人熟读唐史,都会发现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安史之乱前,宦官是影响不了朝堂上的任何决策,更别说做出逼宫弑君这等事,可为何安史之乱后,宦官的权势就变得越来越大呢?
究其原因就在于唐朝皇帝的主动放权,如唐宰相张居翰所言:“国初承平之时,宦官不典兵预政,天宝年间宦官势力逐渐强大。贞元末年分羽林军为左右神策军,用来扈卫天子,以宦官掌管,从此宦官参与机密,夺百官之权,上下勾结,共为不法。大则构煽藩镇,倾危国家,小则卖官鬻爵,矗害朝政,王室袁乱”,正因为安史之乱后,唐皇让宦官是既掌军又掌政,因此,自唐中期之后,朝政就开始逐渐被宦官所控。
再如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于宦官的管控是何其的严格,朱元璋鉴于前代宦官之祸,于是特制铁牌置于宫门外,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即不得为外朝官,不得私交外臣,更不得干政,违者斩立决。但自朱棣后,因靖难之役,宦官对于朱棣的帮助很大,所以自永乐帝登基后,他就开始赋予宦官出使、专征、分镇等重权,之后宦官更是被给予与内阁一样大的权力,即批红权(当时明朝内阁大臣会将建议写在一张纸上,然后贴在奏章上面,之后宦官就会这上面用红字做批示)。因此,自此之后,宦官开始祸乱明朝。
因此,一个王朝若是不想出现宦官乱政的问题,只要皇帝勤政,不放权即可,只要能做到这点,宦官就永远成不了气候。
而说实在的,在皇帝的素质上,清朝的皇帝无疑是历朝历代最高的。清朝皇帝的勤政是世人皆知的事情,无论是康熙、雍正,还是道光、咸丰,他们虽有种种缺点,但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勤政。如顺治,顺治帝曾夜以继日“发奋读书”,并为之“呕血”。再如雍正,雍正帝登基后是“办事自朝至夜,刻无停息”,而据统计雍正亲笔撰写的朱批现在单单刊印出来的,就有360卷,而这仅仅只是从保和殿东西庑中取出来的十分之三,由此可知雍正的勤政。
因此,清朝皇帝都是如此勤政的,他们自然是不需要宦官去协助他去处理朝中之事的。同时清朝的皇帝更是时刻牢记着“明亡不亡于流贼,而亡于宦官”的教训,他们对于宦官从来都是极其提防的,从未真正相信过他们。如顺治临终前颁布的“罪己诏”中就有这样一段内容:“祖宗创业未尝任用中官,且明朝亡国亦因委用宦寺,朕明知其弊,不以为戒,设立十三衙门,委以任使,与明无异,致营私作弊,更逾往时,是朕之罪一也”,临死前的顺治将信任宦官视为自己的一大错。
再如雍正时期,雍正因“近来新进太监,俱不知规矩。朕曾见伊等扫地时,挟持笤帚,竟从宝座前昂然直走,全无敬畏之意”,就是这几日,后宫中的太监看到我居然是昂首走过,全然无敬畏之心,实在是不知规矩。于是不久雍正就特意下诏:“自今以后,凡王大臣及外国使臣进内,尔太监等俱要整肃规矩,不许斜倚跛立,互相私语。……所有不守规矩内监,朕已交与王大臣查,一经获,必并尔总管治以重罪”,就是宦官看到王公大臣、外国使节,皆要恭敬的站立让道,同时不得互相窃窃私语,更不可肆慢无礼,如若宦官敢不讲规矩,一经查实必严惩,其主管太监亦要一并受罚。
从以上事迹,我们就可窥见清朝皇帝对于宦官的提防。因此,想想看,清皇帝对于太监都是如此的提防,宦官乱政问题在清朝岂有生存的土壤呢?
清朝对宦官的管理自始至终都实行高压政策清朝自顺治建立宦官制度开始,就对宦官实行高压统治。首先,为了方便管理宦官,同时避免宦官的力量出现不可抑制的增长,清朝严格控制宦官的数量。自顺治入关时,顺治帝就精简了前明臃肿的太监集团,他先是将崇祯末年的九万余宦官削减至九千人,此后又下诏:“依明宫寝旧制,裁定员额,数止千”,即规定日后皇宫的宦官数量止于千人,此后清朝皇帝都未违反这个规定,紫禁城宦官的数量始终都是维持在一千到三千人上下。
其次,清朝严格限制宦官的权力。有清一代,宦官的职权始终都被限定在“止备内廷洒扫供役”的范围之内。在清朝,清廷对于宦官的任命仅限于后宫,他们没有前往朝堂做官的机会,更没有在外监军的权力,总得说终清一朝,清朝宦官自始至终都没有掌控军政大权的的机会,如此他们焉能祸乱朝政呢?
同时,对于宦官的品级,清廷亦是有着严格的限制。顺治十年,顺治就上谕:“各衙门官品虽有高下,寺人不过四品”,即宦官品级不得过四品,此后这个规矩在乾隆七年被编入《宫中现行则例》中,其言:“一凡宫内等处太监官职,以现今四品为定,再不加至三品、二品以至头品”,自此太监品级不能过四品的规矩遂成定制。而有清一代,除了慈禧时期外,清朝皇帝都严格遵循太监品级不过四品的规矩。
再是,清廷对宦官实行一系列的限制。顺治十年(1653年),顺治就对宦官进行种种限制:“一、非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二、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三、不许招引外人;四、不许交接外官;五、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接;六、不许假弟侄名色置买田产,从而把持官府,扰害民人”,即宦官非皇命,不得出皇城,除大内事务,其他一切事务皆不得干涉。同时宦官不得擅交外臣,不得假借亲戚之名在外购买田产。
顺治十二年(1655年),顺治又铸铁碑立于交泰殿外,上书“凡有不法行为,均凌迟处死”,一旦宦官犯有不法之事,无论罪行大小,皆凌迟处死,绝不姑息。此外,清律还定:“内监有言事者斩”,只要宦官敢提一句朝堂上的事情,就定斩不饶。
因此,就是在清朝皇帝对宦官的品级、职权、数量都进行着严格管控的情况下,清朝宦官在清朝也就很难翻起什么大浪。
清朝采取独特的宦官管理机制,由朝廷命官来管理宦官,而非宦官管理宦官清朝对于宦官的管理,不似明朝由“司礼监”的掌印太监来管理,而是由“内务府”的总管内务府大臣来负责管理。而在清朝,这个职务从来都是从满洲王公、内大臣、尚书、侍郎等官员中简选而出,就是说在清朝负责管理太监的是朝廷命官,而不是太监。如此,清朝这般做,也就能避免出现宫禁事务长期固定地被宦官独断把持的局面。
同时清时,内务府对于宦官而言是有着绝对的权威的,当时宦官的升降均由内务府移文吏部决定,简单地说就是清朝宦官是升是降,均由内务府说了算,如果内务府不同意,这个宦官除非得到皇帝的恩旨,否则永远就没有升迁的机会。与此同时,清朝还定“宦官犯法内务府可先拿后奏”,就是说只要内务府认定这个宦官有罪,他就可以无需向皇帝请奏,就可直接派人将其捉拿,待其定罪后再行上奏。
如此,基于这种管理体系,清朝宦官是死死的被内务府、士大夫们牢牢压制着,他们要想翻天若没有内务府、士大夫们的同意,几乎就没有任何的可能性,而事实上,以清朝士大夫们对于宦官的厌恶,他们也绝没有掌权的可能。
综上所述,正是基于以上几点原因,以清朝皇帝的勤政程度,对于太监的严格控制,及制定出的种种对于宦官的限制,因此终清朝268年的时间,清朝都从未出现过宦官乱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