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正文

稽查分摊税款

从大二学生一直到毕业好多年的职场老鸟,他显然不是问自己要不要参加公务员考试,还是辞职复习为了明年此刻的公务员考试,不是笔试考上之后就做了公务员的,考公务员在我们2000年毕业时?省考入职概率也不到2.5%啊。我们来看考研成功概率。...

稽查分摊税款,我要不要考公务员?

经常有人发如下这样一个问题给我,一开始我还解释下,后来发现太常见了,从大二学生一直到毕业好多年的职场老鸟,都在问“我要不要考公务员?”正好昨天是国考的日子,今天发文统一说下,省得我再重复回答。朋友已经本科毕业3年半,是昨天晚上问的,他显然不是问自己要不要参加公务员考试,而是问:我现在是继续上班,还是辞职复习为了明年此刻的公务员考试?这个决心还是蛮大的,让我想到了范进中举。下图,这几天你应该看到过了。

2020年度的国考,也就是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的笔试。我提醒下大家,你笔试分数达标之后,还会参加面试,面试是跟3-10个人竞争,不是笔试考上之后就做了公务员的。本次国考,共招2.4万人,有143.7万人通过了报名资格审查,也就是录用比为1:60。你算下,六十分之一是多少,你会不会很幸运?下图,是这几年的录取比例。

此外说下,在国考这次计划招录的2.4万人中,省级以下直属机构的招录人数,是大头,占计划招录总人数的84.7%,也就是接近85%的人你是别想去“中央当官”的。很多刚毕业不久的人,来问我这种常见傻问题:“我毕业后,是考公务员,还是回老家考事业单位、进学校,还是留在大城市进大型外企做白领,还是进BAT华为赚高工资?”原因是,确实没人能将我这篇文章的内容,告诉他和她。

大学生虽然学了统计学,也懂得概率论,但却容易将美好的事物预想到自己身上发生,并默认不好的、坏运气都是别人的。自己都不会算账吗?这几年的国考录取比例都在1-2%之间,是个小概率事件。

省考,大概一年也是招录几万人,近来稍微增加了点。如上你看,云南的招录比,你用1除以85.5算下,看看百分比是一点几?再看下图,报名数的年增长图。

考公务员在我们2000年毕业时,还不是很流行,现在如此之火,还是有点匪夷所思的,但这就是当下的常态。这里有个问题,看你能不能回答,公务员考试制度是1998年开始的,至今20来年考进去了大概百万不到,但整个公务员队伍大概有3000万人,问:其他2900万人,是通过什么方法进去的?我不是小瞧你,你哪怕博士毕业,你也基本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拉回来,如下贵州省的情况。

我准备再贴东北三省的,但大家会说,你怎么老列举“穷”省的,那些地方思想落后。好的,我们下图看下广东的,省考入职概率也不到2.5%啊。

死脑筋,不懂概率论。你看下什么叫做现实中的概率。2018年,普通本科招生422.16万人,这就意味着当年全国本科录取率为43.3%,和考公务员1%-3%的入职难度相比,如今的高考早已不再是独木桥。2019年6月7日这天,全国有1030万学子走进了高考考场,他们中大概能有70%考上大学。也就是你只要参加了高考,能上大学的概率是6-8成,这叫做概率,也是很可能发生事件。大四毕业时,有人继续攻读研究生,也就是考研,我们来看考研成功概率。2005年,考研报名人数超过百万。2017年,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统考后,考生报名数量突破200万。2020年,预计会有300万人报考研究生。研究生年毕业的人数,即将突破100万,所以,最保守的预计也是:你当下考研能考上的概率是30%的样子。大家记住,这叫考研成功率,不是你个人的聪明还是不聪明,后者影响的是你在30%基础上,是大于30%还是小于,主要取决于你的“用功”程度。经常有群友考研党,复习时不懂得坚持,耐不住寂寞,来问我一些无聊的问题:“幽哥,你说我要是去国外拿个硕士,怎么样?”“你说我是去英国还是去德法要么俄罗斯去读研,哪个性价比更高?”“你猜下,我是什么星座?”......这是复习不认真时的胡思乱想,但好歹你的大概率能有30%啊,用功一点,报的学校要求别太高,这比例能大幅提高。再说毕业后进入腾讯、阿里、华为的概率,你自己统计下他们在你所就业的城市,一年新招多少人,除以你那个城市一年的新增就业岗位数,很容易算出来。但你不会算,或者懒。我来告诉你吧,在上海,本科应届,你能进入BAT和华为以及排名前50的互联网公司的概率,大概10%,进入外企500强概率10%、大型合资公司20%、国内上市国企30%、A股上市民企概率40%,以上几者叫做体制外好公司求职成功率,加在一起,超过了100%,达到了110%以上。如果你再用我的方法和职场思维求职,概率继续翻倍到220%,接着你如果还考虑那些差的单位(民企、私企、社办厂等等),则你找到工作的概率就太高了,你甚至可以同时找到3份工作去上班,可惜你分身乏术。好公司这次进不去,有了一两年经验后可以再跳槽进去。将你换成应届或者毕业不久的硕士生,那以上在上海的体制外就业概率,继续提高。当然,机会与风险是并存的,体制外失业概率更高,稳定性差,且如果你在小城市又低学历,则各种降维打击,体制外也就业难,不好混。但无论如何,你找到工作是大概率事件。

我们将那个傻问题再拿出来看下,“我毕业后,是考公务员(入职概率1.5%),还是回老家考事业单位、考学校做老师(入职概率3%),还是留在大城市进大型外企做白领、进BAT华为赚高工资、进大型上市公司(入职概率30%-60%),还是继续目前的工作上班(入职概率100%)?”答案其实已经很明显,小概率事件你就当作不发生事件,可以试1-2年,别真成了范进,那会迷失心智的。无论如何,小概率事件都不能作为你的选项,就好比某男问:“我是结婚呢,还是找女明星结婚?”学生受到历史名人故事的熏陶二十年,会觉得自己就是当代的英雄,跟他她的爸爸当初喝酒之后“天下也是他的”一样,你自己不会看看你现在的爸爸、妈妈,他们就是常态,不是特例,大概率就是25年后的你。最后,你问:普通人,要不要考公务员?我要反问你,你是不是普通人?考,当然可以考,但概率比较低,只能当作一两次尝试,不能当作你今天桌面上的选项。考上了后,是不是就如普通人说的“上车”,就一辈子“稳定”“荣华富贵”,以后再谈。总之,没那么简单,你还是先看看你下个月的工资有多少,这个才是实在的。

没有发票的费用支出要如何做账?

对于这个问题需要从2个角度,实务中比较常见的3种情形来考虑如何进行账务处理,即:

没有开票到底是暂时性不开票还是永久性不开票?相应的销售收款是最终回到了公司账上还是股东的个人腰包?暂时性未开票,暂估确认收入

企业间交易不可能每项业务都是票随货行,实务当中,存在很多先发货,经客户验收合格后再开票,或者是客户先付款后再开票,到底收款与开票谁先谁后,主要看买卖双方到底谁处于相对优势。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并不能以是否开票作为确认收入的依据,风险与报酬的转移这样基本原则,实务中转换为只要货物已发出,并且得到了对方验收合格反馈,就可以确认为收入。

然而往往想要拿到对方书面的验收单据,这样的程序难以实现。对于没有规范需求的中小型企业,可以简化的认为只要货物已发出,就可以确认为收入。

开具发票之前已经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财务人员需要根据签订的正式合同或销售订单来确定销售单价,根据出库单(送货单、验收单)来确定货物的销售数量,两者的乘积来计算应确认的收入金额。

0 1 根据多方资料,进行暂估账务处理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账款——暂估——A客户 500万

贷:主营业务收入——甲产品 500万

做这笔会计分录的时候,需要注意两点:销售暂估,并不需要暂估增值税(销项税额);之前已经收到了客户部分款项,并非全额确认为应收账款,而是一部分计提的应收账款需要冲回预收账款。

0 2 后续开具发票的时候红字冲销相应的凭证(金额负数表示),并根据发票信息重新入账。

借:应收账款——A客户 -500万

贷:主营业务收入——甲产品 -500万

借:应收账款——A客户 580万

贷:主营业务收入——甲产品 500万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85万

永久性不开票,销售回款进股东个人账户

这种情形在中小型企业当中比较常见。销售回款的资金流无法在公司的银行账户中体现;也不需要以公司的名义对外开具增值税发票,也就是销售形式流无法在税务系统中追踪到;再加上不开票对应的货物销售过程记录不对外公开,相当于销售实物流也就也无法被检查到。三个角度来分析,对外都不可见,那么账务处理上,就可以完全不用确认为收入。

这一种不开票的行为只能是少数。不能一个公司的一大半业务都是如此,例如采购了500万元的原材料,经过料工费生产过程,形成的产品对外销售收入只有200万,那么财务比例上就很异常。

这种行为一般只会出现在中小企业,没有财务规范核算的要求。如果不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仔细分析的话,一般是很难以发现这种不匹配的问题。

成本全额由公司承担,收入的一部分转到了表外,就会导致公司的毛利率与同行业相比,相对较低,表外收入越多,这种差距越大。

对企业的产能进行分析的时候,可能导致分析的结果为产能不足,而与实际生产现场观察的结果,存在明显的误差。

不需要开票,资金回到了公司账上

出现这种情况一般公司的客户为个人较多,公司的业务多数属于服务业。客户即使拿到了公司开具的增值税发票也不能抵扣或报销。

多数情况下,对方也就不需要企业的发票。客户接受企业提供的个人消费业务,获取的服务发票,也不能够拿到其就职单位进行报销,所以即使开票的话,这种发票对客户来说基本上没有任何作用。

不需要开票,可以根据服务合同约定的金额、期限等条件来确认收入。虽然对客户来说,不需要开票,但是出于规范核算的要求,企业财务必须按照规定逐笔进行开票。增值税发票的三联,都留在了企业当中。

关联企业的费用分摊协议?

关联企业成本分摊协议也是税务稽查的重点内容之一。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如果对此不够重视,可能产生两方面的后果:

一是导致所有的费用无法进行正常的税前扣除。即使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关于真实性、合理性、相关性的三性要求,违规分摊的费用也不得在任何一家关联企业扣除。

二是导致特别纳税调整的发生。税务机关除了否定分摊费用之外,可能会对企业采取特别纳税调整,对企业做一次全面的税务体检,这是很多企业财务人员非常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成本分摊协议的税务合规呢?作为税前扣除的一个特殊项目,国家税务总局对于成本分摊协议是有特殊规定的。

怎么把公司的钱转给股东?

合理合法的把公司的钱转给股东,而又不交或者少交税款,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发放工资或奖金。

通过向股东发放工资或奖金,是合法有效的方式之一,但超过一定金额,需按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所以这种方式一定要把握住幅度,适用税率控制在20%以下为宜。

2、个人消费通过合法的形式公司入账。

比如,股东私人需要买车,这时就可以以公司的名义买车。一方面车辆上的进项税公司可以抵扣,另一方面,购车成本可以税前扣除,减少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车辆的日常使用费,如燃油费、过桥过路费等,可以凭发票在公司报销 。所以以公司的名义买车,交给股东使用,可谓一举多得。

3、向公司借款。

这种方式存在着一定的税收风险。根据规定,股东向公司借款,年底未归还的,可以视同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所以如果是无息借款,需要注意在年底前还清,次年初重新办理借款手续。

如果计划长期使用,可以签订借款协议,约定借款期限及利率。这样也可以达到长期使用的目的,但作为股东,要负担利息成本。

4、通过分红的方式。

如果公司有利润,可以通过分红的方式将资金转给股东。如果股东为企业法人,收到分红免交企业所得税;如果股东为自然人,在分红时,需要由公司代扣代缴20%的个人所得税。

如果不想交纳个人所得税,就需要提前操作,在税收优惠地区注册法人企业或个人独资企业,这样可以享受税收返还或其他优惠政策,实质上降低个人所得税负担。

如何写税务自查报告?

税务上自查报告范文:

根据*地税直查(20XX)20xx号文件要求,我公司高度重视*省地税局直属分局对企业所得税的此次稽查,成立专门的自查工作小组,组织相关财务人员学习,采取了自查与聘请税务师事务所税务专业人员协助相结合的方式,于2014年7月14日-17日针对企业所得税进行自查。目前,自查工作已基本完成,现将自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本次自查的时间范围和涉及的税种范围

本公司本次自查主要为20XX至20XX年度的企业所得税的缴纳情况。

二、自查工作的原则

1、高度重视,认真负责,严格按照国家财经税收相关法规,对本公司2013至2014年度在经营过程中涉及的各类税种进行彻底的清查,力求做到不疏忽、不遗漏。

2、把握契机,认真做好自查自纠工作,提前化解税务风险。我公司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认真全面的自查,彻底清理违法及不规范涉税事项,并以此为契机,加强我公司税务基础管理工作,并改善我局税务管理工作的盲点弱点,提高我公司的税务工作管理水平。

三、自查结果

经过为期一周的自查工作,我公司20xx年—20xx年税务工作基本遵守国家相关税收及会计法律法规,依法申报缴纳各项税费。但工作当中难免存在疏漏,问题主要反映在未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按年分摊所属费用、购买无形资产直接费用化、无须支付的应付款项未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等。通过此次自查,我公司20xx年—20xx年应补缴企业所得税xx,xxx、xx元;其中:20x年应补缴企业所得税x,xxx、xx元;20xx年应补缴企业所得税x,xxx、xx元。具体情况如下: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