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存比 分摊,差价比例计算公式?
综合差价率是指按企业全部商品的销售及库存比例计算的差价率。
综合差价率计算法是根据企业经营的全部商品存、销比例,平均分摊进销差价的一种方法。
通过计算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将“商品销售成本”科目的期末余额调整为本期已销商品的实际成本,“商品进销差价”科目的期末余额则是期末库存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
采用综合差价率计算法确定商品的销售成本,计算手续比较简便,但只适用于商品种类较少,各种商品的进销差价比较接近的企业。
综合差价率计算法的计算步骤
其具体计算步骤是:
1.计算综合平均差价率。用月末调整前“商品进销差价”账户的余额除以本月已销售的商品总额加“库存商品”账户月末余额之和,其计算公式为:
综合差价率(含税)=月末调整前“商品进销差价”账户余额/(月末“库存商品”账户余额+本月“商品销售收入”账户贷方发生额)×100%
2.计算已销商品进销差价。用综合差价率乘本月已销售的商品总额,其计算公式为:
本月销售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含税) 本月销售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含税)=本月“商品销售收入”账户贷方发生额×综合差价率
3.根据计算出来的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作会计处理:
借:商品进销差价 ×××
贷:商品销售成本×××
由于商品进销差价中包含有增值税,在分摊结转商品销售成本后,企业平时结转的含税的售价成本就被调整为不含税的实际成本,仍然是传统的售价成本核算方法,并符合增值税的核算要求。
在正常情况下,本月已销商品总额按“商品销售收入”账户贷方发生额计算,但如企业有商品转批、折价销售等情况,因其价格不同,应以“商品销售成本”账户的借方发生额计算。
企业的商品进销差价各月之间如果比较平衡,也可采用上月的差价率计算。但为了真实地反映库存商品和销售商品的进销差价,正确核算盈亏,年末对商品进销差价进行一次核实。
采购成本指的是什么?
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 其中, (1)存货的购买价款是指企业购入的材料或商品的发票账单上列明的价款,但不包括按规定可以抵扣的增值税额。 (2)存货的相关税费是指企业购买存货发生的进口关税、消费税、资源税和不能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以及相应的教育费附加等应计入存货采购成本的税费。 对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购进存货所支付的增值税不能抵扣,应计入存货的采购成本中。 (3)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是指采购成本中除上述各项以外的可归属于存货采购的费用,如在存货采购过程中发生的仓储费、包装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 注意: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等进货费用。 ①应当计入存货采购成本 ②也可以先进行归集,期末根据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进行分摊。对于已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对于未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期末存货成本。 ③企业采购商品的进货费用金额较小的,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分数差率如何计算?
分类差价率计算法又称分组差价率计算法、分柜组差价率计算法是根据企业的各类(组)商品存销比例,平均分摊进销差价的一种方法。是指按企业各类商品或各营业柜组的销售及库存比例计算的差价率。
在这种计算方式下,“库存商品”、“商品进销差价”、“商品销售收入”、“受托代销商品”等账户均应按商品大类(柜组)设置明细账。
其他杂项支出计入什么会计科目?
一般都计入期间损益
1、可以直接计入购进商品的成本,分录为:
借:库存商品(包括买价和运费)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包括运费可抵扣的部分)
贷:应付账款或银行存款
2、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分录为:
借: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包括运费可抵扣的部分)
销售费用(运费)
贷:应付账款或银行存款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指出,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直接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应计入存货采购成本。也可先进行归集,期末根据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分摊,对于已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对于未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期末存货成本。企业采购商品的进货费用较少的,也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差值比例法的优缺点?
差值比例计算法是根据企业经营的全部商品存、销比例,平均分摊进销差价的一种方法。
差价率是指按企业全部商品的销售及库存比例计算的差价率。
通过计算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将“商品销售成本”科目的期末余额调整为本期已销商品的实际成本,“商品进销差价”科目的期末余额则是期末库存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
采用差价率计算法确定商品的销售成本,计算手续比较简便,但只适用于商品种类较少,各种商品的进销差价比较接近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