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正文

梦见分摊债务

理赔的时候各种拒赔卖保险的都是骗子保险条款都在玩文字游戏买了保险却没保障保险太贵了,其实中国保险发展的非常早,外国保险公司在国内形成垄断的局面。整个民族对民族工商业的支持让国内保险行业赢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梦见分摊债务,在中国保险值得买吗?

在很多人的认识里,保险行业作的恶,罄竹难书.......

保险都是骗人的,压根就不赔

买的时候啥也不查,理赔的时候各种拒赔

卖保险的都是骗子

保险条款都在玩文字游戏

买了保险却没保障

保险太贵了,不如存钱

....

总结出来就是一句话:

保险就是两个不赔,这也不赔,那也不赔。

其实啊,这些里很多有都是大家对保险的误解。

为了解开这些误解,我决定写一篇保险行业最强“洗地”文。

正本清源,从历史到现在,从现象到本质,

透过表象去最深层次去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误解,

以及这些误解到底是不是真的。

其实中国保险发展的非常早,早在19世纪初,英国人就在广州成立了中国最早的保险公司。

鸦片战争后,外国保险公司在国内形成垄断的局面。

民国初期,由于一战的爆发,“五四”运动的兴起,整个民族对民族工商业的支持让国内保险行业赢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但随之而来的抗日战争,让保险行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但不得不提的是,举步维艰的保险行业仍在抗战史上留下了值得铭记的一笔,

为了配合抗日战争,1939年中央信托局保险部成立战时陆地兵险和战时运输兵险两项特殊险种,这是中国保险史上的创举。

据相关资料记载,宝鸡申新四厂被日机轰炸后,保险公司赔偿了高达70万的保额。

曾如此有民族气节的保险行业,是如何走到如今“人人喊打”的地步的?

我们从新中国之后说起。

1、外资入侵:带来了一只猛兽

新中国之后,

保险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本身的发展也是跌宕起伏,

直到上个世纪末,保险行业一共经历了4个发展时期:

初创期、低谷期、复苏期、发展期

在五十年代初期到六十年代,

保险业仅有的一家国有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在建设新中国,安定人民生活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随后而来的是保险行业史上最大的低潮时期,

六七十年代,由于历史原因,全国财政会议决定全面停办国内保险业务,

1961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机构精简,从业人员只有12人。

在随后长达20年的时间里,中国没有商业保险的实践,保险的发展严重受挫。

这样的背景条件下,中国人的保险意识、风险意识必然严重滞后。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外国保险企业不断涌入中国,

这第一个来中国吃螃蟹的外资险企就是友邦,

1992年,友邦来中国,不仅仅是国内第一家外资独资的保险机构这么简单,

他们还带来了大家所熟悉的、沿用至今的、褒贬不一的“猛兽”——“代理人制度”。

所谓代理人制度,就是现在常说的“多层级组织发展模式”,

保险公司以增员奖励和关系保护为激励手段,

营销员,除了完成自身的业绩,还可以再招募业务员,

并获得利益的绑定,即被招募者的业绩也会有一部分分给招募者。

说的夸张一点,这与《禁止传销条例》规定的非法传销十分相似。

这是传销的“金字塔骗局”:

这是保险公司的金字塔多层级组织发展:

多招“新人”多得利益,

层级越高分配的利益越多,徒子徒孙们的业绩,都是前辈的利益来源。

当时大背景下,人寿公司的从设立到盈利,可能需要5-7年甚至更久,

但友邦凭借这套模式,在国内的保险市场大杀四方,3年就实现了盈利,

而且这些代理人将销售的团队不断地扩张,

每一个销售不光自己是客户,还可以带来更多的客户资源,

这种获利的速度是十分可怕的。

于是,中国的大部分保险公司纷纷引进这种模式。

自1996年开始,国内寿险保费以平均年化40%的速度快速增长,直接带动整个保费市场茁壮成长。

于是“代理人”的销售模式开始在国内的保险市场横行。

这个模式下类似于传销,

因为这些代理人不仅作为员工,同样也是保险公司的客户;

员工再招揽员工,客户再发展客户,

金字塔尖的人只需坐收利益。

从某些方面来说,这种制度成为保险业多年高速发展的源动力。

但另一方面,这也是收割底层代理人的一头猛兽。

2、下岗潮:猛兽收割的温床

代理人制度引入的同时,

仿佛是命中注定一般,

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

国内赢来了下岗工人浪潮,很多人失去了工作,

保险行业也因此成为了大部分下岗工人再就业的地方,

大批量的下岗工人,家庭妇女加入了保险大军,

而这一批人本身的学历低,再加上大背景下的国民素质都不高,

根据2014年一个调查显示,营销人员高中及以下学历占到了83.6%。

2014年尚是如此,

可以想象20世纪末,21世纪初保险行业是什么样的光景。

所以那个时候,“人情牌”是这些低学历,毫无专业素质的下岗工人和家庭妇女唯一武器,

找不到客户就去找亲戚朋友,再找不到就只能死在保险公司的考核制度之下,

于是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保险纠纷,都来自于从亲戚朋友手上购买的保单。

销售员素质良莠不齐,低门槛的招聘,尚未全面的培训制度,

种种都进一步加剧了保险行业的的销售误导。

2015年以后,国家更是明确停止了保险从业人员的资格考试,

代理人的门槛一低再低。

也许大家会有疑问,

既然是从美国引用的制度,为什么美国保险市场没有这种情况?

这是由于欧美发达国家,保险行业发展的久,保险市场也相对比较成熟,

所招聘的营业员相对来说学历层次较高,保险专业知识比较丰富。

而国内保险刚刚起步不久,还一度停滞了20年的发展,

代理人最早也是从下岗工人和家庭妇女起步,

长此以往,突飞猛进的保险行业自然而然就出现了“消化不良”。

畸形的发展形态,不诚信的行为,消费者对保险不信任起源就在于此。

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仍然在困扰保险行业。

3、入“世”十年:保规模,还是放弃金融安全?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加入了WTO后,

从长期来看,这对保险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进作用,

但从短期来看,中外多家保险公司竞争发展,国内保险业受到冲击,

严苛的生存环境,让保险公司之间出现了恶性竞争,

窥一斑而知全豹,当时整个保险行业的缩影可以体现在重疾险上,

当时重大疾病的定义尚未规范,

各家保险公司对重疾的定义,对疾病的理赔定义都有所区别。

疾病定义的严苛条件,造成了理赔的困难

甚至有一些黑心的险企为了趁机大赚一笔,把一种病拆成多种,造成了市场的恶性竞争;

一时保险理赔纠纷频频发生。

全球知名的咨询机构麦肯锡2005年10月底出炉的一份调查报告称,

2004年中国寿险业的保单退保率出现大幅增加,退保率高达10%,退保金额达到301.56亿元,比2003增长了57%。

于是“保险是骗人的”的说法,开始广泛的被说起。

08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检测中心,在对国内公众保险情况调查显示:

不到10%的老百姓认可国内保险;

6%的人认为国内保险公司诚信较好;

70%的人认为诚信一般;

26%的人持不信任态度。

根据国际标准,一个行业有6.5%的消费者不信任时,表明这个行业进入了危机阶段,

千禧年后的发展初期暴露的各种问题,严重的透支了大众对保险的信任。

这些种种,彼时的监管部门为什么不作为?

2001年中国加入WTO,并承诺要在三年内陆续开放保险市场,

面对更复杂的金融环境,彼时保监会当务之急正是壮大国内的保险公司。

但事实上呢,那个大环境下,中国保险行业都笼罩在巨大的利差损阴影之下,

我之前的文章写过,

保险公司赚钱的大头不在拒赔,而在利差,

利差损意味着,国内保险公司都在亏钱,并且可能面临倒闭的风险。

保监会怎么办?

是要老百姓还是要国内保险市场的发展?

很显然那个时候的监管部门给了我们答案。

要的是“规模保费、保险密度、保险深度”,要的是成绩漂亮,业务要重规模而不讲效益,

不管你用什么手段。

其实很正常,每一代人身上都背负着自己的历史使命,我们这一代人也不例外。

那代人为了规模牺牲了质量,我们这一代人食其恶果。

3、幡然醒悟: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直到08年左右,全球次贷危机发生,

国际大环境驱使保险行业的重心回到了风险管理,建立了偿付能力监管体系。

保险行业,监管部门,终于幡然醒悟,开始关注大众的利益。

于是你看到,

2007年保监会出台了《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规定了25种重疾必须赔;

2013年中国保监颁布了《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监管办法》,

指出了保险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并取得全国通用的资格证书,方可销售保险。

直到最近,监管部门还在积极鼓励保险公司发展独立代理人,打破传统的多层级组织发展模式;

当初牺牲一个行业的声誉,

现在也在一点一点努力的找回来。

所以从历史上看,保险行业走到这步田地,这口锅该谁背?

保险公司背一半,

不管是因为时代背景,还是有其他千万种借口,

保险公司为了逐利和发展规模,对消费者利益的无视都有跑不掉的责任。

监管部门背四分之一,

也许当时是有不得已的发展苦衷,

但监管部门的选择,确实牺牲了保险行业口碑以及总多消费者的利益。

代理人的制度背四分之一,

即使这个制度是推动保险高速发展的源动力之一,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问题,

但代理人是保险口碑溃败的起源之一。

历史口碑的锅分完了,

保险行业走回正轨,现在的锅我希望谁犯了谁背。

我最不希望看到大家将某家保险公司,或者某个网点机构,或者是某个代理人所做的恶,归咎到整个行业,

让所有人的努力都付诸东流。

每个行业都有这样的老鼠屎,

保险大环境的这锅汤,各家良心的保险公司,监管部门和希望有所作为的保险从业人员,都在守护。

除了历史遗留问题造成了十分差劲的印象,

还有相当一部分,其实人是对保险存在很深的偏见和误会,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这些误解到底是怎么回事。

1、保险不赔吗?

“保险是骗人的”这个口号已经响彻神州大陆好多年,

说的人多了,听的人多了,大家就都信以为真了。

且不说保险受《保险法》的限制,

这种情况在法制国家不可能存在,

就是从历年保司的理赔数据来看,这个谣传就应该不攻自破,

从目前几十家保险公司公布的数据来看,保险公司的理赔率都在96%以上,很多公司甚至能达到99%、100%的理赔率。

说明了绝大部分的理赔申请,最后都顺利拿到了钱。

2、保险条款都是在玩文字游戏?

从保险历史来看,确实有这么一段时间,

保险公司仗着消费者不懂,玩文字游戏,将一种重疾拆成多种,将理赔条件设置的更为严苛,

导致出现理赔纠纷。

但这已经是历史了,

互联网发展这么多年,现在各行各业的的信息都趋于透明化。

信息透明化的结果就是,保险越来越趋于同质化,

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占理赔95%的25种重疾都被银保监会拎出来,要求保司必须赔了。

我曾经将各家保险公司的25种高发重疾进行了对比,它他是这样的:

可以说,彼此之间几乎一字不差,是完全相同的保障。

如果保险公司还想在条款上做文章,硬要抠字眼。

那代价可能有点大,

同行会首先跳出来,抓住这个漏洞一顿踩,在各大媒体上大肆传播,给他扒的底裤都不剩;

其次,闹上法庭,司法也会给出保护,

健康保险险管理办法23条规定:

保险公司在健康保险产品条款中约定的疾病诊断标准应当符合通行的医学诊断标准,并考虑到医疗技术条件发展的趋势。健康保险合同生效后,被保险人根据通行的医学诊断标准被确诊疾病的,保险公司不得以该诊断标准与保险合同约定不符为理由拒绝给付保险金。

这个条例要求对于疾病的定义,要符合主流的医学诊断和手术标准。

翻了很多司法案例,公子也发现司法也确实是这么判决的,大家可以参考这篇文章:(保险公司拒赔?记住这两个硬核法律保障,救你性命)

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所患的疾病,或者治疗手段与保险条款有些许出入导致拒赔的案例,司法判决赔付了。

有一份法律文书里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重大疾病保险产品的设置的目的在于为病情严重、花费巨大的患者或患者家属解决经济困难,不至于因患重疾长期住院治疗或花费巨大而导致被保险人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这是保险的初衷,

所以当保险的定义实现不了这个初衷的时候,司法会出来保护弱势的老百姓的。

最近重疾又出了新定义,

不仅如此,由于医疗技术在飞速发展,人均寿命也在提高,

监管部门这次把“五年修订一次的意见”也一并写入规范中,

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符合当下疾病定义以及治疗方案的,保险公司就必须赔。

3、保险宽进严出,总是拒赔?

前面也给出数据了,保险公司的赔付率十分的高,所以总是拒赔数据上是不成立的。

但为什么总是有一种保险公司总是拒赔的感觉呢?

因为现在保险行业虽然拒赔比例极低,但毕竟基数大,

稍有风吹草动,比如哪家哪家又拒赔了,都会被媒体拿出来炒作一番。

根据江苏保监会的一份资料显示,

52%的拒赔是因为被保险人未如实告知既往病史,27%属于条款约定的除外责任,

虽然大部分的拒赔案件都是有理有据,

要么就是没有如实告知,要么就是属于免责条款。

但总有消费者总能想到新奇的思路怪一下保险公司,

“为什么买保险的时候什么都不查,到理赔的时候恨不得翻到祖上三代病史”

公子卡去年到这种言论也哭笑不得,

这就好比一个大男人硬闯女厕被抓了还要怪保安没拦着。

如果每个人都要靠别人监督才能诚信,那社会不是乱了套了。

而且保险公司也可以在每个人买保险的时候都做一番背景调查,

问题是这么做成本太高了,

把这些不诚信的人带来的成本算进保费里,

先不说这些隐瞒告知的人自己可能第一个就不同意保费上涨,

就是对那些诚实回答健康告知的人都十分不公平。

当然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是故意隐瞒健康告知的,可能是忘了或者其他的,

对于这部分人,

也不必感到委屈,因为司法上还有一个条款叫“两年不可抗辩”。

啥意思呢,

就是只要你的保单超过两年,保险公司又拿不出证据证明消费者是有意隐瞒告知的(实际上“故意/过失未如实告知”对保险公司来说,非常难举证),就必须赔。

关于具体内容,可以参考这篇文章:保险公司拒赔?记住这两个硬核法律保障,救你性命

可以说十分护着消费者了。

4、小保险公司都是骗子?

直接先说结论:买保险只看产品,不需要看保险公司!

不管你是互联网保司,大公司小公司,五百强还是央企,

都只是头衔,对消费者来说,丝毫没有影响。

就好比银行,

工商银行是国企,光大银行是民营,

假设光大银行存钱利率更高,你会觉得它是骗子吗?

为什么不会觉得它是骗子?

因为国家对银行监管非常严格。

银行的监管部门叫啥,叫“银保监会”,

他们同时还监管保险,

不然你猜这个“银”指的是哪个“银”,“保”又指的是哪个“保”呢?

国家尚且对银行和保险一视同仁,

像一些保险公司比如人保跟四大行是平起平坐,都是副部级央企,

怎么大家的看法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呢。

为啥就不能用看待“小”银行的眼光去看待一下“小”保险公司。

别看一些互联网保险公司名不见经传,

这就像所谓的“小”银行一样,背后都是大资本,

比如工银安盛,听过没?

人家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五矿集团和法国安盛的合资,后者是全球最大的保险集团。

比如瑞泰人寿,听过没?

人家是中国国电集团和英国耆卫保险集团的合资,后者成立于南非,业务遍布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

而且,现在互联网保险可以说是大趋势,

各家保险公司基本都在开拓线上业务,

不仅如此,阿里、腾讯、京东等巨头都在互联网保险里挤破头想分一杯羹,

你还说互联网保险是骗子,那我真的无话可说了。

5、买了保险却没保障?

其实所谓的买保险没保障,八成是你买错了。

据统计,国内80%的保费都投到了储蓄型保险上,

这意味着人均保障严重不足,不足到什么程度呢?

公子找到了2018年某寿险公司的省分公司理赔年报:

排名第一的金佑人生赔付2个亿,总额看起来很高,

但是分摊到7659件的话,每份保险平均只能赔2.65万!

3万不到!这个能有什么作用?

这买的是保险,还是心理安慰?

弘康人寿的总经理曾说,国内人身险保费中85-90%来源于储蓄型产品(含各种年金险、返还险),而非保障险,

究其原因,那就是相当一部分人痴迷于用保险理财。

但其实在保险体系中,保障是绝对优先于理财的。

先买保障型保险,再买理财型保险。

因为人,才是稳定的收入、投资收益的来源和意义。

当遭遇疾病和风险点的时候,面对巨额的花费和损失,理财做得再好,也只能忍痛割肉;

在抗风险上,再优秀的理财也不及一份保障型保险杠杆高,来得顶用。

所以,理财型的保险不该成为大家配置的主流保险。

6、保险很贵,不如存钱?

首先,保险很贵真的是大家的偏见,

我不否认有价格很贵的保险,

但现在纯保障的保险产品,价格便宜的非常多,

而且保险没有什么“一分价格一分货”之说,

相反,随着保险行业的发展,保险产品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

所以,买保险,相同的保障买最便宜的即可。

意外险一年几十上百块,

百万医疗险一年几百块,

最贵的重疾险和寿险,每年两三千元也有解决方案。

所以,保险并不是什么奢侈品。

另外,储蓄和保险其实是两个金融工具,没有直接的可比性。

适当的储蓄是个好习惯,

大部分人可能都要靠储蓄去买房买车,

并且,当有了一定积蓄,在外部冲击来临之时,也不至于现金流断裂,

这些外部冲击可以是失业,离职,或者其他。

但是,当面临重大风险,比如重大疾病、重大事故等等…

储蓄是完全不够的。

事实上,很多人存了一辈子钱,可能不够或者刚好能抵御一次重大风险。

这时候保险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保险最重要的功能是杠杆,

相当于花少量的钱把重大的风险都转移给了保险公司,

这就好比,

如果你没买保险,10年的存款可能是60万,

如果买了50万的重疾险,10年的存款是55万,外加50万的只能重疾才能用的特定存款。

还有一部分人觉得,保险也要买,但是可以买定投余。

什么意思呢?

就是把买终身保障的钱拿去买定期保障,省下的钱搞投资理财,

进而弥补合同期满保障的不足,也就是老年时期的保障。

说实话我不反对投资理财能力强的这么做,

但是这个投资理财能力要多强,不妨跟我一起算一笔账:

以【30岁的老王、50万保额,缴费至70岁】,瑞泰瑞盈(附加轻症)分别保至70岁和保终身为例。

保到70岁,每年3300元;

保到终身,每年5360;

每年保费差:5360-3300=2060元.

30岁投保,到70岁保障结束。40年时间需要达到50万收益,我们看一下它的IRR需要达到多少。

(40年每年定投2060元,到70岁收益达到50万)

最后算下来的IRR是7.48%,才能40年达到50万的收益。

也就是说,30岁的人,每年存2000块去理财,存40年,每年的复利要达到7.48%,才能到70岁保险保障期结束,存够50万。

7.48%的复利,要能持续40年!

坦白讲,这个收益连很多的基金经理都达不到,更别说我们普通老百姓了。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来说,每年如果不差这2000块钱,就不如直接保终身了。

所以我一直建议,

让储蓄是储蓄,投资是投资,保障回归保障,

要规划好自己的资产配置,不要只取其一。

那么,作为普通的消费者,到底应该怎么配置保险合适呢?

70%以上的普通家庭需配齐这四大险种:

1、重疾险

所谓重疾险,保的是重大疾病,比如癌症,比如心脑血管疾病等。

人这一生罹患重疾的概率近72%,

一旦身患重疾,不仅治疗需要费用,而且可能几年无法工作,造成了很大损失。

重疾险属于给付型,

一旦某些疾病达到理赔标准,会把钱一次性给你,买了50万保额的重疾险,保险公司会把50万的保额直接打到账上。

这笔钱,不管是用来治疗疾病,还是康复护理,还是用来还得病期间的房贷、车贷,都可以。

重疾险买的就是保额,

重疾险保额=3-5年的家庭支出+康复、护理费用≈50万

如果有更足的预算,可以考虑更高的保额或是更全的责任。

如果预算不足,同样也可以通过减责任或缩短保障期限解决。

具体重疾险配置内容,可以看这篇全面测评重疾险,选出2021年6月性价比之王

2、百万医疗险

“每天不到1块钱,最高能报销几百万。”

百万医疗险最近这些年可太火了。

可以说是最为实用的保险,人人都该买上一份。

百万医疗险是报销制,花多少报销多少。

无论是因为生大病还是意外事故,需要住院了。

除去社保报销,除去一万块左右的免赔额,剩下的住院、手术、护理、药费、各种检查费、住院前后门急诊等等费用,保险公司能报销其中的绝大部分。

最高能报销几百万,而保费每年却只要几百块。

买百万医疗险,重点要看续保条件,

在目前的续保条件中,建议:

20年保证续保(可调价)>6年保证续保>无保证续保约定。

此外,百万医疗险的四大责任最好都要有:住院医疗、特殊门诊、门诊手术、住院前后门急诊。

具体百万医疗险配置内容,可以看这篇全面测评123款百万医疗险,选出2021年6月性价比之王

3、意外险

顾名思义,意外险保的是意外。

所谓意外,一定要满足:外来的、突发的、非本意的非疾病客观事件这几个条件。

比如猝死按理来说是不赔的,因为猝死是疾病,不是外来的,是由于自身身体机能变化造成,属于内因。(当然,因为因猝死不赔造成的影响太不好,现在很多意外险也有猝死责任了。)

比如中暑不赔,中暑在一定程度上认为是可避免的,不是突发的。

比如自残自杀不赔,这属于本意的。

那意外险赔什么呢?

大到交通事故、台风地震、溺水触电;

小到跌打损伤,猫抓狗咬、割伤烫伤。

这些都在意外险的保障范围内。

意外险的保险责任通常包括三项:意外伤残、意外身故、意外医疗,

意外身故,就是因为意外挂了,保险公司会按照约定的保额,直接赔给一笔钱;

意外伤残,指因为意外残疾了,通常来说,保险公司按照保额乘以伤残等级,赔付一笔钱;一级伤残最严重,赔付保额的100%,二级伤残赔90%,三级伤残赔80%,依次类推,直到十级伤残,赔付10%。

意外医疗,指因为意外伤害产品的医疗费,保险公司进行报销。

切忌买长期意外险。

一年期的意外险,续保容易,保费便宜且稳定,50万保额不超过200块;

而长期意外险通常比一年期意外险贵几倍甚至几十倍。

具体意外险配置内容,可以看这篇全面测评195款意外险,选出2021年6月的性价比之王。

4、定期寿险

寿险,保险责任非常简单,

在保障期间内,身故或全残才会赔。

一个家庭经济支柱,上有老下有下,这时候要是不在了,不仅不能给家庭带来收入,而且把债务都留给了家庭。

寿险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生,寿险为的是哪怕有一天人没了,也能把未来该赚的钱留下来,作为遗产为家庭继续做贡献。

寿险可分为三类:一年期寿险、定期寿险、终身寿险;

一年期寿险,长期来看保费太贵,而且续保没保障;

终身寿险一般是有钱人家庭作为财富传承用的;

对于95%以上的家庭来说,最适合买的是定期寿险。

所谓定寿,就是在保障期限内身故,就会获得一笔赔付,这里的身故包括疾病、意外、自然身故,甚至投保两年后自杀也能获得赔付。

定寿的保障期限一般30年或者到70岁即可。

等到老了,孩子长大了,身上担子就轻了很多,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不是自己了,就没什么必要买寿险了。

至于保额,重点考虑自己不在了会为家庭带来多少损失。

一般来说,

定期寿险保额=家中贷款(房贷、车贷)+抚养子女所需的钱+赡养父母所需的钱

在一个家庭中,收入一般来自于夫妻双方,需要给收入高的一方较高的保额,100万以上,给另一方再配置几十万保额即可。

具体定期寿险配置内容,可以看这篇全面测评73款定期寿险,选出了2021年6月的性价比之王。

电影《哪吒》中的申公豹说,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

移山的尚有前人,我辈也需要发出自己的一点声音,

真心希望大家抛除成见,理性看待保险,

以上。

一天营业额七八千元的小超市?

我同学在小区里面盘下一间便利店,经营了一年以后他决定把店转让出去,放弃“做老板”转而去广州卖房。他说做便利店根本不挣钱,费心费力到头来还不如去打工。

每个月赚5000元,和打工差不多

同学和他朋友一起盘下的便利店,当时花掉了一笔不菲的费用,两人又当老板又当伙计地经营着这家店。店面的租金要6000元/月,每天的流水在2000-3000元之间,折中算2500元/天,一个月流水只有75000元,利润再按25%算大概是18750元,水电费1000元,七七八八的费用算到底,一个月忙到头分到每个人头上的钱只有5000元左右,确实是和打工差不多。

“如果当初知道不能办烟草证,我是不会盘这家店的”,同学懊悔地说了这句话,在他店面不远的地方开着另外一家便利店和他竞争,那家店开得更早一点并且已经办理了烟草证可以销售香烟,卖烟不仅收入可观还能带动其他商品的销售,大量的客源被那家店抢走。

竞争激烈,送货是个难题

在小区里经营便利店的竞争压力很大,有两家以上店面的话抢夺客源就会很疯狂。同学创建了一个业主便利购物群,每进来一个客户都让他扫码进群,以后业主想购物只要在群里喊一声店里同学就可以把货送上去。

表面上这种做法能扩大销量,但问题却接踵而至,比如顾客只要一瓶酱油你得送,只要一袋泡面也得送,为了微薄的利润卑微到了呼之即来的地步,要是不接这个单子,就可能流失一个客户。只要购物群里有人艾特你,不管多小的单子都要去送。恰逢店面只有一个人值守的时候,送货就成了一个难题,必须先临时锁好店门然后才去送货,在关门的十多分钟里又会丢失掉到门店购物的顾客,可谓得不偿失,造成送也不是不送也不是的尴尬场面。

便利店正常营业到凌晨2点,次日7点再开门营业,两个小伙子轮流值岗忙得不可开交,很少有闲暇时间去做别的事情,眼见着辛苦一场到头来的收入达不到期望,两人遂决定关门退出。

接手超市的理论年收入达36万

来给楼主算一算接手这家超市年入多少钱,多久能够回本。

每日营收取中间数7500元,30天的营收可达225000元,商品利润率继续按25%算得利润56250元,扣除房租9000元、水电3000元,还剩44250元,超市门店工人按聘用3人算,一般工资4000元每人,发完工资还剩32250元。

除去一些杂七杂八的小额开支,权且以每月净赚30000元计算,年收入高大360000元,远远领先于大部分老百姓。

倘若夫妻一起上阵经营,想轻松一点的话就减一个店员,想辛苦多赚点钱的话就减两个店员。减一个店员等于增收48000,减两个就增收96000,这可是一笔真金白银的大钱。

谨防陷阱,好事凭什么被你遇上

是不是被每年至少360000的收入给惊艳到了?这么多钱养活家庭是轻而易举的,精打细算一点过日子省下来的钱还可以送子女接受到更优质的教育。

只用一年就可以连本带利把钱赚回来,这种好事怎么就偏偏让你遇到了呢?这里面到底有没有陷阱?

馅饼不一定有,陷阱很难说没有。不管上一任老板以什么理由不再经营这家收入不错的店都难以让人信服,楼主接手前要充分考虑里边的陷阱。

1、每日营收真的能有7到8千?

按普通人的一般购物需求,一次性购物的消费多在几十元以内,按平均单次购物30元计算,7500元的营收需要250人次进店购物,假设每天经营18小时,每4分半钟就要发生一笔30元的交易才能达成7500/天的任务,这个经营压力着实不小。

楼主看见的营收数据有非常大的可能是伪造的虚高数据,真实的营收恐怕相差甚远。

2、超市周边的环境即将发生大变化

我认识的一位朋友他家盖在马路边上,借助这绝佳的地理优势他顺势开了一间小卖部,生意好得不得了。后来市政工程改道新修了一条更宽更大更直的大公路,过往车辆全部都走新路,朋友家的小卖部生意因此一落千丈。

所以楼主在接手超市之前必须了解清楚超市周边的市政调整动态,及时预见超市将要面临的经营处境。

3、房租合同到期房东不愿意再出租

如果超市能够一直顺利地经营下去,老板为什么要转让?重点防范这家超市是否还能继续开得下去,房租是不是几经商榷后已经被抬上了一个更高、高到难以承受的价位,又或者房东已经不打算再租给任何人经营超市而改做其他。这些信息事前均不会告知楼主,而楼主接盘后满怀憧憬能够改善生活的时候,房东一个收房的决定就会把你击得粉碎。

4、多数商品临期面临巨额换货成本

假设前面的顾虑都是小肚鸡肠在作祟,超市继续经营下去是完全可以的,那么就该在经营成本上面再把一道关,要清点、盘算清楚接盘的商品中临期的商品有多少,需要多少经济成本才能将这些商品换一遍。这个问题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只不过会让经营初期投入的成本加大,延缓回本盈利的周期罢了。但做生意面临的都是现实问题,一分一厘都要计算得清清楚楚才行。

如果只是从字面上看,如果仅仅只是一道并不复杂的数学题,盘下这家超市一定是赚的。但复杂的事情往往是人心,摸不清楚上一任老板真实的心思,就难以得出一个客观的定论。楼主要想顺利接盘,必须做好充分的调研和周全的准备,把超市的里里外外都仔细地看清楚了再做决断吧。

下跌空间有多大?

伴随着生猪价格的持续走高,购买猪肉的经济负担愈发的转嫁给了消费者,这菜篮子越来越不敢像以前那样见啥买啥了,尤其猪肉都是今天吃多少买多少,不吃不买,人们盼望着也许明天买猪肉就会降价了,终于就在昨天全国生猪价格出现了趋稳回落迹象,直到今天9月3日生猪价格统计表显示26省出现了9跌7涨10平的大范围回调,那么,为何猛涨一个月的生猪突然不涨了?原因有三。

一、多地开启了储备肉平抑猪价初显成效。

据悉,今年猪肉价格持续上涨,多地消费者表示猪肉已经成为生活食品中的“奢侈品”,其价值已经远远偏离了实际。为了平抑猪肉价格稳定人心骚动,我国多地开启了储备肉平价店等临时投放限制猪肉价格的行为,像:浙江省多地采用低于当地市场价格的10%,建立临时直供店进行储备肉限价投放。同时,自9月1日,各省份纷纷出台,如:海南省多地依附菜篮子集团投放储备肉、广西省则以创立临时储备肉投放点限购1公斤/人、福建省兴起平价店投放储备肉每人限购2公斤,这已经成为目前政策直接参与平抑猪价的主要手段,现在已经初显成效,全国生猪价格趋稳回落。

二、早期涨幅过大,高位消费抵制走低。

遥望2018年以前,我国还被称为猪粮大国,而今导致本次生猪抛售的根本原因还未根本解决,在这基础上消费者又面临猪肉存栏量大幅减少而猪肉暴涨,而今,自8月猪肉上涨幅度近乎达到一倍,导致消费者本身对猪肉价格和价值的衡量出现了一边倒,通俗来讲就是“不值这个价”,消费端普遍自发的竖起“禁肉”的习惯,这也是导致目前转投蔬菜、牛羊、鸡鸭肉蛋的主要原因,而形成了农产品价格的共振上涨,但猪肉的消费却拖累了本该上涨的价格,而呈现有价无市,频现上涨乏力的表现。

三、屠宰企业、经销商以及个人囤积猪肉已达到临界点,猪肉上涨失去了最强支撑。

在这个信息时代,但凡公认的大数据已经广泛普及,而像今年的猪肉上涨,早已被各界看好,但凡能囤积猪肉的都没闲着,但不得不佩服他们高位买进的胆识,而今经过了整个7月8月的囤积,尤其是屠宰企业自7月按国家要求自检完成,目前冷库空空,继而大量囤积,目前已经基本囤积就绪,这也是7月8月猪肉暴涨的主要原因,既然囤积到位,生猪自然流通瞬间走低,价格难以支撑上涨而出现趋稳回落。有消息称某企业上半年800万头屠宰,却囤积用掉了72亿元,这虽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下半年猪肉存量供应,但放在以盈利为目的的屠宰企业总感觉有些不妥。

综合以上三点就是目前猪肉及生猪价格出现趋稳回落的主要原因,那么既然开始回落了,这个下跌的幅度有多大呢?

首先,以目前的下跌原因,以及目前全国生猪均价13.6元/斤,并结合目前的生猪下跌幅度来看,预计本次下跌能达到12.5元/斤左右,而且下跌时间会一直持续到中秋节过后。因为,我国的储备肉总量处于很尴尬的地位,仅仅能维持几天的猪肉正常需求,而今猪肉消费低迷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猪肉需求。但是储备肉的投放正是为了满足节日需求和价格异常波动之用,所以其投放速度和总量肯定经过了详细的计算,而且能保证度过中秋节,所以,中秋节一过失去储备肉平抑猪肉价格必然恢复上涨。

再者,因为我国的生猪价格正常区间都是出现在东北地区,也是全国生猪价格最接近均价的指向性地区,而今东北地区生猪均价大概在13.23元/斤,而且单日跌幅0.05~0.1元,如此以平均每天下跌0.1元,计算到中秋节12天总共下跌1.2元左右,如此目前全国生猪均价13.6元,中秋节后会跌到12.4元/斤左右,这似乎又回到了专家预测的12.5元/斤的猪价时代。对于这个生猪价格养猪户你满意吗?

以上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如何选股好呢?

其实牛市来没来到,不是我们喊出来的,也不是谁可以事先预订好的,使市场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一般来说,牛市都是由政策推动的,或由资金推动的,难道是牛市真的来了吗?据我看来,牛市也许就在路上,后期需要我们多方面的验证。

如果牛市真的来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股呢?这也是现在很多投资者所关心的问题,其实在市场中,无论你的分析是多么的精准,你的资金管理能力多么强,你的交易系统多么完善,没有操作中的执行力,你都是无法成为一个成功的交易者。按我这些年的炒股经历,参照6124、5178牛市的运行规律,牛市启动阶段,国家政策面向好,有宽裕的货币政策,多年各股超跌严重在低价运行,企业发展向好。

在牛市的初期,一般都是由大型蓝筹股,大金融股,包括券商、地产等发起了冲锋模式,大金融以券商为代表的人气股,用冲在最前面的,银行保险为券商护航进行搭台。按历史走势来看,券商板块激活市场后,会运行在一个震荡的空间来等待其他板块的接应,这时候券商股会特别活跃,上串下跳使人气不再涣散,这一段券商是补涨行情,这时候需要有一个有号召力,影响力的板块出现。

在券商启动后,跟随启动的往往是蓝筹股。一旦权重蓝筹股拉升,股指会快速上涨,成为引领市场的风向标。而在蓝筹股中,中字头股票也会成为跟随起来成为部分主力。比如地产、矿山、基建等板块进行跟进,因为地产也是有人气的,其中100多个行业就跟地产有关,如果地产股上涨,地产股的产业链,水泥,钢铁也会跟着上涨,权重股拉升的力度是很大的,当这些股票把大盘提升到一定点位时,会轮到下一周期股的接力。

这样就容易产生全面开花的景象,当个股涨幅乏力的时候,是券商股调整结束的时候,这时候券商开始它的真正主生浪行情。这时候券商开始分化,大型的优质券商还是这波行情的龙头部分股票会跟着这一波再次大幅上涨。等到大部分蓝筹表现之后,市场将会启动第三波行情,这时候各种概念题材层出不穷。

这时候就是牛市最为疯狂的时候,这个时候赚钱效应最为明显,这个时候的行情是闭着眼睛买股票都是赚钱的。最后面涨的肯定就是属于那些低价股、问题股、ST股、退市风险股、亏损股,低迷股等的补涨行情了,如果当这些低价股都是出现补涨了,只要这些个股出现集体涨停时候,证明牛市行情已经基本到头了。

其实在牛市最后不赚钱的原因,都是贪婪所致,太过于追求利润最高化,贪婪及欲望支配投资者的大脑,有时在操作中执行力不强畏首畏尾,犹豫不决。这时候心态也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我们拿到自己该拿的那部分就可以了,不要眼红,不要贪婪,不要追求完美的交易,坚持自己的交易系统,这样就可以避免或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最后友情提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养了13年的金毛犬因病离世?

宠物身上有很多可能带病毒的寄生虫,会传染给主人,🐶主身上和体内已经有大量寄生虫,只不过没发作自己不知道罢了,新闻报道有一个狗主眼睛里有些不舒服,去医院检查才发眼底有一条细细的长十几公分的🐛!狂犬病毒也是以狗为主要传播途径。狂犬病(rabie)是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人兽共患,多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因恐水症状比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症,(hydrophobia)。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单股RNA病毒,动物通过互相间的撕咬而传播病毒。我国的狂犬病主要由犬传播。对于狂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人患狂犬病后的病死率几近100%,患者一般于3~6日内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发病期间人甚至处于颠狂状态,乱抓乱咬人直至痛苦中挣扎死去!建议你别养了吧,免得自己得狂犬病或者害了邻居和其他人!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