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期分摊原则,公司财务少记账?
算。
假账含:虚增交易,即通过伪造销售合同、销售发票等原始单据,编制虚假代销清单,虚构交易,并形成虚假收入和利润;虚增资产,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对一些已经没有利用价值的项目不予注销;提前确认收入,虚增收入,未销售出去的商品或劳务,提前确认销售收入;利用过渡性科目,调节利润,调整跨期费用,将一些已实际发生的费用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失、其他应收款等项目入账,不按照相关准则要求计入当期损益等
成本费用互化:将属于成本项目的支出账务处理变为费用以达到当期税前扣除的目的,或将属于费用项目的支出成本化以达到控制税前扣除比例及夸大当期利润的目的。
费用资本(产)互化:将属于费用项目的账务处理变为资产,从折旧中递延税前扣除。
费用名目转化:将部分税前扣除有比率限制的费用超额部分转变为其他限制较宽松的或没限制的费用名目入账。
费用预提/递延/选择性分摊。
成本名目转化:将属于本期可结转成本的项目转变为其他不能结转成本的项目,或反行之。
收入提前&推迟确认/选择性分摊:将本期结转收入多结转或少结转,下期补齐,或选择收入分摊方法达到上述2个目的。
收入名目转化。收入负债化/支出资产化。
不属于借贷记账法下的借表示什么项目?
借贷记账法中的借表示
资产+增加的资产=负债 + 所有者权益 +利润
资产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收入 费用)
资产+费用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收入
资产+费用+成本=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收入
资产 = 权益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利润(或亏损) = 收入 费用
设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即收入、费用)等五类账户。
资产+费用+成本=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按代表左边有关内容的会计科目所设置的账户,一般都属借方余额型账户;
按代表右边有关内容的会计科目所设置的账户,一般都属贷方余额型账户。
借贷记账法记账口诀
借贷记账法下的记账规则是基础会计学习的入门规律,是需要同学们深刻记忆和理解的最基本知识点之一。我们一般把账户区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五大类。资产、成本类账户一般都是借方登记增加,贷方登记减少;负债、所有者权益账户(二者合并称为权益)一般都是借方登记减少,贷方登记增加;损益类账户则需要区分是费用类还是收入类去分别登记,收入与费用之间的登记也是相反的。为便于初学者理解,提高其学习兴趣,我编写了以下口诀,并命名其为“记账规则之歌”。
记账规则之歌
借增贷减是资产,权益和它正相反。
成本资产总相同,细细记牢莫弄乱。
损益账户要分辨,费用收入不一般。
收入增加贷方看,减少借方来结转。
会计核算有七种基本核算方法,即:设置会计科目(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我们也可以把七种方法总结成为以下的口诀:
会计核算方法七,设置科目属第一。
复式记账最神秘,填审凭证不容易。
登记账簿要仔细,成本核算讲效益。
财产清查对账实,编制报表工作齐。
利用口诀理解记忆跨期摊提账户的账务处理跨期摊提账户主要包括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账户。待摊费用实际是先付费后分摊的费用,主要属于资产性质。预提费用实际是先预计后付费的费用,主要属于负债性质。他们的共同点是收益期是若干个会计期间(月)。他们的核算规律可以结合以下的口诀进行理解记忆。
待摊预提之歌
待摊预提都跨期,权责发生来摊提。
先花货币是待摊,后掏腰包走预提。
支付待摊借方记,贷方资金来放弃。
摊销需从贷方转,借走费用进损益。
预提费用贷方提,四费借方来对应。
付费借方减预提,现金存款别忘记。
这个口诀可以这样解释:
第一句指出按照账户的用途和结构进行分类,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都属于跨期摊提费用,二者核算的基础都是“权责发生制”。第二句指出了二者在资金耗费时间先后的区别。第三句对应的待摊费用在付费时候的会计分录,即“借:待摊费用贷:银行存款”。第四句对应的待摊费用在分摊时候的会计分录,即“借:管理费用贷:待摊费用”。其实这个分录的借方可能是制造费用,也可能是管理费用等,主要是期间费用,所以言其“进损益”。第五句对应的预提费用在提取时候的会计分录,即“借:管理费用贷:预提费用”。其借方主要是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所以是“四费”。第六句对应的预提费用在付费时候的会计分录,即“借:预提费用贷:银行存款”。当然,以上会计分录中的银行存款也可以是现金,二者都属于货币资金。
利用口诀理解记忆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成本法股利核算口诀
当年分以前,成本来冲减。
当年分当年,利益算一算。
以后年度分,两者比较看。
股利减净利,差额细判断。
“当年分以前,直接冲成本”:比如96年1月1日进行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进行核算,96年5月2日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95年度股利,于是投资企业就要全部冲减投资成本。
“当年分当年,利益算一算”:如果假设例题中96年5月2日分派的股利,还包括本年度的,那么就计算一下属于投资前的部分和属于投资后的部分,前者冲减投资成本,后者计入投资收益。当然了,这种情况下,出题者一般都会假定各月的利润平均分配。
“以后年度分,两者比较看”:97年以后不是还要宣告分派股利吗,这时我们就可以比较两个值:其一,就是投资企业按比例从被投资企业分得的累积股利(截止本年末);其二,就是投资企业按照比例享有的被投资企业的累积净利。然后判断:
1、前者累积股利=后者累积净利,将以前已冲减的投资成本转回。
2、前者>后者,将(前者累积股利-后者累积净利-以前已冲减投资成本)的差额冲减投资成本。将投资企业当年应收取股利计入应收股利,将应收股利和冲减成本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
3、前者<后者,则不用冲减成本,若以前已冲减成本,就将其全部转回,注意并不是将(前者累积股利-后者累积净利-以前已冲减投资成本)的差额恢复,不管这个差额是否大于、小于以前已冲减成本数额。
怎么提高借呗的额度?
众所周知,花呗、借呗是支付宝推出的消费信贷产品,可以为我们提供“先消费,后付款”这种超前消费模式,从2014年推出至今,深受众多新生代消费群体青睐。花呗、借呗的出现为很多急需资金周转的用户解决了不少的问题,特别是像小编这类月光族来讲,确实能化解月底吃土的尴尬境地。
不过,对于很多频繁使用花呗、借呗的用户来讲,额度不够用的问题则时常发生。相信对花呗、借呗比较关心的用户就很清楚,额度基本上是很难快速提高的,有的甚至两三年都没有什么动静,这对于很多急需大额帮助的用户来讲,是个不容小觑的硬伤。
而且由于自身开通条件限制,导致很多用户到现在都还没有开通借呗,不过,没有开通的用户也不用灰心,毕竟任何事情都不止一个解决办法。除了支付宝借呗之外,微信最近上线的“万民周转”也非常的不错,用户自己就能申请使用,微信首页搜索“万民周转”就可以在该公众号中根据自己的需求申请相应的额度,一般情况下几千或是几十万的应急周转额度都是比较容易的,这对于很多急需周转的用户来讲,确实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不过,最近有网友表示:刚刚,马云又给我的蚂蚁借呗提额了,不仅如此,还将额度提了近40%呢!还有这等好事,一起看看他是怎么做到让马云给他提额的吧!
相信大家都知道,按照支付宝规定,一个人可以注册多个支付宝账户,同一个身份证,不管认证了多少个支付宝账户,也只能有一个是基本账户,其他的都是小号性质。所有的小号芝麻分都是相同的,只能在主账号上开通一个蚂蚁借呗和花呗,据说拥有支付宝账户多个并不会影响芝麻信用分和花呗借呗额度。
当然,该网友也不例外,也有很多支付宝小号,但是为了安全和简单考虑,该网友注销多余的支付宝账户。注销支付宝账户需要解约收钱码,我不厌其烦地打客服电话申请节约,接下来几天两个多余的支付宝账户就注销了(每个人最多只能拥有3个账户)。注销完第二天,就发生了刚刚说借呗提额了的事情。借呗额度从9万以下就涨到了13万多,整整提了40%还多呢,这大概和该网友最近把多余的支付宝账户注销和解约多余的一个收钱码账户有关。
对于该网友涨额的经历,不少网友纷纷表示:这不得不让人感叹支付宝真是个神奇的软件,按照正常讨论提额,却始终不见额度有所提升,这不按套路出牌,额度却涨了这么多,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呢!其实,并不是说正常的提额技巧没有用,而是掌握这些技巧之后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那都有哪些方法和助力花呗、借呗额度往上涨呢?
第一、多使用支付宝相关产品,多使用花呗付款,将其设置为首选付款方式。如生活缴费、外卖、线下支付等,这样可以增加支付宝的活跃度,因此,尽量增加自己的使用频率,只要能用到支付宝的功能都尽量使用。第二、多参与支付宝的线上活动,如种树、养鸡等,此外,多做支付宝的公益活动,可以通过蚂蚁庄园捐献爱心,虽然不多,但也算是聊表心意,尽量提升自己的身份维度,同时也有助于芝麻分的提升。也会向系统显示你是个有爱心的人,有爱心的人肯定不会成为失信人,增加系统对你的信心。
第三、服务联动性!支付宝旗下除了花呗之外还有其他理财业务,比如余额宝、蚂蚁借呗等等,使用支付宝其他的理财业务也是一条提升额度的渠道,这对于系统检测来说,你就是支付宝的资深用户,让系统感觉你是一个拥有足够资金还款能力强的潜在客户,自然就会提高你的消费额度啦。多使用花呗购物、借呗借款,多购买支付宝上的理财产品,比如余额宝,你都不用人家的产品,人家还以为你不需要呢,又怎么会给你提额呢?
第四、还款及时不逾期!借钱容易,还钱难,这在国内自古就有的说法,积极还钱,下次再借的时候别人就很高兴借给你,这个道理相信大家都懂。马云曾经说过“互联网是老实人的世界,在这个信息透明的社会,我们要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使用花呗也是一样,还款及时,系统就会检测你的征信度并录入系统,征信度高,提额的速度也就更快。
如今大数据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来分享出该用户的导向,因此,支付宝运用的大数据,当然也包括你自己补充的数据,从多个维度来对你进行评价。
因此,你提供给它的数据越多,它对你就越了解,就会给你越准确的评价,这个准确是指它所了解的信息来说的。并且应该有针对每个人的独立的评分模型,所以,尽量让它了解你的真实情况,并让它觉得你是一个有稳定收入的人,是一个珍惜信用的人。
这些提额小技能你都get到了吗?如果你有其他更好的方法的话,不妨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和大家一起互动交流。欢迎分享留言
费用化的确认条件?
收入确认的一般规定 国税函[2008]875号文件规定,企业销售商品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确认收入的实现: (1)商品销售合同已经签订,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企业对已售出的商品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实施有效控制; (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4)已发生或将发生的销售方的成本能够可靠地核算。 费用确认是指何时、以何种金额登记本期发生的费用。费用的确认,主要依据的是费用配比原则。传统会计观念认为,费用是产生营业收入所花费的努力,因此,收入和费用是密切相关的,确认费用必须与收入的确认配合在一起进行,因而费用的确认亦称为费用的配比 费用确认的原则 费用的实质是资产的耗费,但并不是所有的资产耗费都是费用。因此,就需明确什么样的资产耗费应确认为费用。由于发生的费用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收入,那么费用的确认就应当与收入确认相联系。因此,确认费用应遵循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 (一)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按照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某项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该项支出应予以资本化,不能作为当期的费用;如果某项支出,在一个会计期间内确认为费用。这一原则为费用的确认,给定了一个时间上的总体界限。正确地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保证了正确地计量资产的价值和正确地计算各期的产品成本、期间费用及损益。 (二)权责发生制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只是为费用的确认作出时间上的大致区分,而权责发生制原则则规定了具体在什么时点上确认费用。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凡是当期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支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费用。 (三)配比原则。按照配比原则,为产生当期收入所发生的费用,应当确认为该期的费用。配比原则的基本含义在于,当收入已经实现时,某些资产(如物料用品)已被消耗,或已被出售(如商品),以及劳务已经提供(如专设的销售部门人员提供的劳务),已被耗用的这些资产和劳务的成本,应当在确认有关收入的期间予以确认。如果收入要到未来期间实现,相应的费用应递延分配于未来的实际受益期间。因此,费用的确认,要根据费用与收入的相关程度,确定哪些资产耗费或负债的增加应从本期收入中扣减。 费用确认的标准 根据上述费用确认原则,在确认费用时,一般应遵循以下三个标准: (一)按费用与收入的直接联系(或称因果关系)加以确认 凡是与本期收入有直接因果关系的耗费,就应当确认为该期间的费用。这种因果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性质上的因果性,即应予以确认的费用与期间收入项目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也就是有所得必有所费,不同收入的取得是由于发生了不同的费用;二是时间上的一致性,即应予以确认的费用与某项收入同时或结合起来加以确认,这一过程也就是收入与费用配比的过程。例如,如果企业销售出去的商品是直接与所产生的营业收入相联系的,那么,该项销售商品的成本就可以随同本期实现的销售收入而作为该期的费用;如果企业采用分期收款方式销售商品,应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分期确认收入。在这种情况下,按商品全部销售成本与全部销售收入的比率,计算出本期应结转的营业成本,并与本期所确认的营业收入相配比。 (二)直接作为当期费用确认 在企业中,有些支出不能提供明确的未来经济利益,并且,如果对这些支出加以分摊也没有意义,这时,这些费用就应采用这一标准,直接作为当期费用予以确认,例如,固定资产日常修理费等。这些费用虽然与跨期收入有联系,但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往往不能肯定地预计其收益所涉及的期间,因而就直接列作当期的费用。 (三)接系统、合理的分摊方式确认 如果费用的经济效益有望在若干个会计期间发生,并且只能大致和间接地确定其与收益的联系,该项费用就应当按照合理的分配程序,在利润表中确认为一项费用。如,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都属于这一情况。一般地,我们将这类费用称为折旧或摊销。
收入费用确认条件?
收入确认的一般规定 国税函[2008]875号文件规定,企业销售商品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确认收入的实现: (1)商品销售合同已经签订,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企业对已售出的商品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实施有效控制; (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4)已发生或将发生的销售方的成本能够可靠地核算。 费用确认是指何时、以何种金额登记本期发生的费用。费用的确认,主要依据的是费用配比原则。传统会计观念认为,费用是产生营业收入所花费的努力,因此,收入和费用是密切相关的,确认费用必须与收入的确认配合在一起进行,因而费用的确认亦称为费用的配比 费用确认的原则 费用的实质是资产的耗费,但并不是所有的资产耗费都是费用。因此,就需明确什么样的资产耗费应确认为费用。由于发生的费用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收入,那么费用的确认就应当与收入确认相联系。因此,确认费用应遵循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 (一)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按照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某项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该项支出应予以资本化,不能作为当期的费用;如果某项支出,在一个会计期间内确认为费用。这一原则为费用的确认,给定了一个时间上的总体界限。正确地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保证了正确地计量资产的价值和正确地计算各期的产品成本、期间费用及损益。 (二)权责发生制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只是为费用的确认作出时间上的大致区分,而权责发生制原则则规定了具体在什么时点上确认费用。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凡是当期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支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费用。 (三)配比原则。按照配比原则,为产生当期收入所发生的费用,应当确认为该期的费用。配比原则的基本含义在于,当收入已经实现时,某些资产(如物料用品)已被消耗,或已被出售(如商品),以及劳务已经提供(如专设的销售部门人员提供的劳务),已被耗用的这些资产和劳务的成本,应当在确认有关收入的期间予以确认。如果收入要到未来期间实现,相应的费用应递延分配于未来的实际受益期间。因此,费用的确认,要根据费用与收入的相关程度,确定哪些资产耗费或负债的增加应从本期收入中扣减。 费用确认的标准 根据上述费用确认原则,在确认费用时,一般应遵循以下三个标准: (一)按费用与收入的直接联系(或称因果关系)加以确认 凡是与本期收入有直接因果关系的耗费,就应当确认为该期间的费用。这种因果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性质上的因果性,即应予以确认的费用与期间收入项目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也就是有所得必有所费,不同收入的取得是由于发生了不同的费用;二是时间上的一致性,即应予以确认的费用与某项收入同时或结合起来加以确认,这一过程也就是收入与费用配比的过程。例如,如果企业销售出去的商品是直接与所产生的营业收入相联系的,那么,该项销售商品的成本就可以随同本期实现的销售收入而作为该期的费用;如果企业采用分期收款方式销售商品,应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分期确认收入。在这种情况下,按商品全部销售成本与全部销售收入的比率,计算出本期应结转的营业成本,并与本期所确认的营业收入相配比。 (二)直接作为当期费用确认 在企业中,有些支出不能提供明确的未来经济利益,并且,如果对这些支出加以分摊也没有意义,这时,这些费用就应采用这一标准,直接作为当期费用予以确认,例如,固定资产日常修理费等。这些费用虽然与跨期收入有联系,但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往往不能肯定地预计其收益所涉及的期间,因而就直接列作当期的费用。 (三)接系统、合理的分摊方式确认 如果费用的经济效益有望在若干个会计期间发生,并且只能大致和间接地确定其与收益的联系,该项费用就应当按照合理的分配程序,在利润表中确认为一项费用。如,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都属于这一情况。一般地,我们将这类费用称为折旧或摊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