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坟凑钱分摊,其中一人不喝酒也没劝酒?
我弟弟就是这种情况,他在2017年单位组织聚餐时,同桌的一个同事因饮酒过量出现了事故,为此我弟弟也承担了连带责任,最终被罚了10000元。单位法人和劝酒的同事那就不必说了。
我弟弟平常是一个滴酒不沾的人,在他的同事和朋友圈中尽人皆知,所以在任何场合吃饭都没有人给他劝酒,实在有对他不了解的人要他喝酒的话,他宁愿学狗叫钻桌子,也不会喝一滴酒,所以在那次事故的调查过程中,单位的领导和同事都给他出具了证明材料,但他还是被处罚承担了相应的连带责任,理由是,明知出事的同事饮酒过量,在酒席上没有及时规劝和阻止,事故发生后没有主动参入把人送往医院抢救。这件事对于我弟弟来讲可是天大的冤枉,因为他跟那位同事本来就交往很少,当时看似情况并不是很严重,人是在酒后的第二天才发生意外的。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作为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不可能对任何法律法规都了如指掌,但这些年以来,因喝酒出现的意外比比皆是,我们尽管可以在事故发生后研究法律条款,或聘请专业律师主张举证,但这些措施都是事后诸葛亮,在已经造成意外的前提下,常见的处理结果往往会维护受害一方的权益。为此我对题主的问题谈一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桌人在一起吃饭,其中一人不喝酒也没劝酒,其他一人酒后出了事故,没喝酒的有责任吗?
不喝酒的人,尽少参入与喝酒相关的饭局对于一个不喝酒的人来说,永远都体验不到喝酒带来的快乐,酒桌上是一个“煮酒论英雄”的场合,不喝酒的人在酒桌上与现场的气氛格格不入,极有可能是被人攻击的对象,还不能随便说话,稍不注意别人就会给你敬酒,所以尽少参入与喝酒相关的饭局,以免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局面。就算退一步来讲,喜欢喝酒的人并不在意不会喝酒人的感受,他们甚至还会因你的存在感觉别扭。
不喝酒的人,千万别在酒桌上说这3句话,出现意外时,这些话都是连带责任的证据1、自己不喝酒千万别劝酒
喝酒的人在酒席上都会互相劝酒,他们之间无论是怎样猜拳行令、投机取巧都与你无关,喝酒的人最讨厌滴酒不沾的人来劝酒,否则你只会自讨苦吃。
2、不要参与喝酒时的互动话题
在酒宴中,酒友们会在桌子上海阔天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谈,不喝酒的人千万不要参与喝酒时的互动话题,否则将会引火烧身,找不到下场的台阶。
3、不要在酒桌上讲任何挑唆他人斗酒的话题,千万不要因你的提议把酒宴的气氛推向高潮
不喝酒的人参加酒宴时,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多吃菜少说话,千万别给任任一方打抱不平,更不要因你的提议把酒宴的气氛推向高潮。就算失去话语权也是理所当然的。
不喝酒的人在酒桌上怎样避免因喝酒造成的意外,远离事故所造成的连带责任1、避免和闹酒、斗酒的朋友在同一桌吃饭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吃饭喝酒是人之常情,参加酒宴时,我可以选择性的坐在没人喝酒的席位上,就算满桌子都是不喝酒的女人也无伤大雅,这是避免造成连带责任最有效方式之一。
2、在酒席开始之前委婉地告诉同桌的朋友,自己不会喝酒
申明自己不会参入酒席中的互动,并用手机把自己的申明现场录音备份。如果都觉得这种做法会让在场的朋友扫兴,自己偷偷录音就可以了,两三天后再删除谁也不知道,这种做法是以防万一。
3、不喝酒的人在酒桌上永远比喝酒的人要清醒
感觉必要时一定要作善意的提醒,对方听不听是另外一回事,但一定得说,如果出现喝酒过量或不适的情况发生,无论是送别人回家还是开车送医院,你都责无旁贷,因为酒桌上数你最清醒还能开车。
总结与建议:“一桌人在一起吃饭,其中一人不喝酒也没劝酒,其他一人酒后出了事故,没喝酒的有责任吗?”一般来讲多多少少都会有责任,尽管这是小概念的事故,但只要经历了一次,就会给你留下终身的印象,作为一个不喝酒的人,在酒席上一个善意的提醒,往往会拯救一个人的生命,挽回一个家庭的幸福,何曾不是一个功德无量的举止啊,俗话说,“花至半开,酒至微醺”是酒友们的最高境界,适量的饮酒有利于健康且增进友情,大家何乐而不为?
女人的预言有多准?
女人的预言有多准?说出来会吓死 你真的很准,准到让你害怕😨。
真人真事,科学都无法解释。
那是30年前我六叔年轻时候的事了,至今家里都拿这事当故事讲,村里老人晒太阳时还都不忘记把这事拿出来嚼一嚼,议论一番。
六叔今年60岁了,从35岁光棍至今,一儿一女都在外地,他说此生最怕的就是讨老婆。六叔因为干活时手受伤右手只有四根手指,30岁才讨了个长的不好看老婆,生了一个儿子。可好景不长,一年后因为老婆嘴太碎爱说东道西,经常得罪邻居,六叔对此非常生气,两个人经常因为六婶的嘴吵架,有时六叔气的对六婶就是一顿毒打,打过六婶还是照旧一点儿不改。一次毒打后六婶被拉进了医院,只说了一句话就死了,她说:段四指,你这辈子讨一个老婆死一个。当时大家都以为是气话谁也没有在意,也就是这句话让六叔打了一辈子光棍。
33岁时六叔又讨了一个老婆是一个离婚的女人还带了一个小女孩。那时候离婚是一件很丢人的事,六叔带个孩子手还有毛病就娶了带孩子的六婶,可是没过两年六婶就得病死了。一传十十传百,六叔死老婆的事在村里像瘟疫一样迅速传开。说来也怪,为什么就这么巧六叔又死了老婆,这到底是必然还是巧合?从此六叔再也不敢讨老婆,其实也再也没人敢嫁给他,六叔一个人带两个孩子艰难生活。
有些事情真的就连科学都无法解释,有时候女人的预言就和女人的第六感一样,好像有什么事情要发生它就发生了,也许就是这句话:怕什么来什么。
有个嫁出去还插手娘家事的姑娘是个什么感受?
大家还记不记得当年有部非常红的电视剧《当家的女人》,小品演员孙涛就是从那部剧里出名的。
剧里面就有一个姑姑一直管着娘家哥哥家的事,就是娶了侄媳妇她还要管。好在侄媳妇是女主角,她不受这个姑姑的管控,努力把这个家管理得妥妥贴贴的,后来还做上了村干部。
其实这种情况在每个地方也都有,大多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都是照顾娘家的。就拿我家老公的姑姑来说也是这样的。
我公公有两个妹妹,大妹妹是做老师的,小妹妹是做生意的。
大姑姑嫁在城里,我老公去城里读书的时候,住校,周末放假就去姑姑家住,然后都是在姑姑家吃。姑姑对老公非常好,那个时候老师待遇也不怎么样,自己也有孩子,反正总也少不了我老公的份。
这个大姑姑对她的娘家人真的非常好,老公奶奶生病了,她每个星期都要从城里赶回来照顾自己的妈妈,她总嫌弃我婆婆对她妈妈照顾的不周。(这我相信)
后来直到我老公找工作都是姑姑找人帮忙,其实老公学校有分配工作(接近尾声的时代)。她觉着分配得不好,就找了人另找了工作,后来这也是我老公心里埋怨她的地方。
结果这个公司三年后倒闭了,我老公也只能自己另找出路。这个时候,我老公也找了个女朋友,都已经同居了。
但是我老公带女孩见家长,首先带她见的是在城里的姑姑,以为姑姑会喜欢,结果姑姑反对。
姑娘非常漂亮,这是我老公一个堂叔后来告诉我的,就是个子不高,还是初中生,再有就是因为她是农村户口,老公家里的人才提出意见的。
他们的意思,我老公好歹也是考出来的大学生,再不济也得找个有文化或者城里人。因为那个时候说户口这事,好多有情人就因为这个城市户口这事都被迫分手了。其实姑姑也是受害者,她当年也是因为户口的事被同学初恋抛弃了,然后才发奋读书,然后才变成城里人的,她怎么可以反对别人呢?
我老公不肯放弃他的女朋友,家里人听了姑姑的话都在反对他的亲事。我婆婆就找借口说那个女孩太矮,以后会影响下一代的。
那个姑姑以为自己待娘家人好的份上,她就拿要和我老公断绝姑侄关系来要挟。
我老公从小就跟着姑姑长大,一直感情很深,被逼无奈的老公,没想到他真的听了他姑姑的话,和那女朋友断了联系。
后来过了好几年,我老公的妹妹也结婚生子了,我老公也不找女朋友,他很反感家里人给他说亲。
后来他们家的人也着急了,好说歹说的才同意相亲,不过这个时候也不讲究哪里的户口了,因为我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村姑。
这个时候他们家人找媳妇也不挑人了,是白菜萝卜捡到篮子里就是菜,我就这样和老公结婚了。
我,一个更不如老公的前女友,小学毕业,又胖又丑,还被非洲的风吹的和黑人一样,唯一的是我刚从非洲毛里求斯打工回来。
我老公家因为投资养殖业大亏本,就因为我出国打工回来有钱,他们才愿意接受我这个丑八怪的。
我不知道现在我那个姑姑是不是有时候想想会后悔呢?毕竟后来不讲户口,我的文化也不高,到现在我的身体也不好,连工作都不能做了。
反正我老公是后悔的,从他不愿意和我吵架开始,我就知道他不愿意吵架就会想到她的前女友,毕竟那个女的很温柔,后来我见过。
我小姑子结婚后她也管娘家的事,不过都是管她父母的事,给她父母买衣服鞋子,买好吃的,用的,他们生病了都是她带着去看。真的很孝顺,不过我们的事她不管,我也不要她管,以前也给我买衣服,我觉着不想要她的东西,有种要强的感觉,后来她也不给我买了,还有我也实在没有东西回馈给她,所以也就互不相欠吧!
我觉着这样也好,做女儿的,尤其是嫁出去的女儿,孝顺父母就好,家里人生活就不要去瞎指挥了。这样挺好的,因为管多了,适得其反,会给人嫌弃的 。
历史上的海瑞最后什么下场?
要说到明朝哪一个清官最出名,最出色,非海瑞莫属。海瑞一生反对奢侈,主张节俭,打击豪强,一心为民。当时的朝廷官员以及地方官基本上个个都是贪污犯,与罪恶抗争到底的海瑞,他的下场是什么样的?是善终,还是非正常死亡?
偏激性格的造成海瑞于正德九年出生在海南琼山。很不幸,在他四岁的那一年,父亲去世,只留下了他与母亲相依为命。
海瑞的叔叔伯伯都是当官的,但是海瑞愣是没有沾到叔叔伯伯一点好处。自从父亲去世,叔叔伯伯可以说是百年难得一见,要不是海瑞家里有十亩田,再加上母亲勤劳,夜以继日的做针钱活,说不定海瑞就读不了书了,明朝也不会出现一个海青天了。
由于家庭的原因,海瑞从小就特别懂事,他明白只有读书才有前途,母亲拼命的干活,都是为了自己能够读书。海瑞为了不辜负母亲的期望,每天上学堂读书,回到家也一样读书。
纵管海瑞天天读书,但是由于自身天赋的原因,海瑞一直到三十六岁才考中举人,之后接连考了五年都考不上进士,这时的海瑞已经四十一岁。眼看着年纪一天比一天大,海瑞叹息一声,决定到吏部去报道,找个官当。海瑞当的第一个官是福建南平县教育局局长,没有品级,不入流。
海瑞读书一读就是几十年,在这几十年里,他为了考取功名,基本上不与别人交流,整天都是与那些上千年的四书五经交流、学习。书是死的,人是活的,人活在世上,在学习的同时也一定要与人交流,如果说一直看书,思想上肯定会出现问题,海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经过四书五经的长时间洗脑,在海瑞看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变则通,只有对与错,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对的永远不能变成错的,错的永远不能变成对的。拥有偏激思想的海瑞,再加上小时候的刻苦生活,逐渐滑向极端,为人不但偏激而且刚强。
总的来说就一句话,看不顺眼,那就干!
海瑞名扬天下的开始——任职淳安知县海瑞就任淳安知县的第一天,当既颁布命令,从此以后不能够再出现贪污的行为。海瑞在颁布这道命令的时候,他的下属并没有当一回事,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喊一喊口号还是必要的,之前来的新知县又不是没有喊过,可后来呢?反正知县的开销是最大的,家里的厨师要钱,仆人要钱,而外出的轿子也要钱。
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海瑞的下属官吏察觉到了不对的地方,衙门明明是办公的地方,可是海瑞却在衙门里开辟了一片菜地。去海瑞的家里汇报工作,厨房里的炒菜人员竟然是他的老婆。最主要的是,自从海瑞担任淳安知县以来,基本上没有看到他坐轿子出门,都是步行。
所有的下属官吏都意识到了一个问题,这个海瑞是打算来真的啊!为了逼迫海瑞低头,衙门里的官吏集体辞职,准备坐在家里看海瑞是如何倒霉的,然而事实却出乎他们的意料。没有了他们,衙门依旧能够运行。
海瑞,一个人判案,一个人写文书,一个人管治安,一个人拿主意,如果说要打板子的话,就把家里的那几个老仆人带过来打板子。辞职的官吏们目瞪口呆,看着海瑞的所作所为,再回过头来看一看自己的处境,如果说辞职的时间一久被开除,那可就得喝西北风了,无奈之下,只能各回其位。
按照规定,知县三年进京上报一次工作,而这每一次进京都必须得要携带足够多的银子,轻则几百两,重则上千两,这些银子都是从百姓的手中抠出来的。淳安县总共有八十里,每一里要出一两银子,三年进一次京,总共也就是两百四十两银子(这是地方上自己规定的)。
仅靠这两百四十两银子是绝对不够的,还要打老百姓的主意,从各种地方找毛病,总之能收多少就收多少。这也是为什么一到知县进京上报工作的那一年,老百姓就说又到给京官交租的年头了。
之所以知县上京要拼尽全力搜罗银子,是因为要趁着上报工作的机会,拼尽全力贿赂京官。毕竟地方上的官员天高皇帝远,一辈子都见不到皇帝,而京官就不一样了,基本上时不时的就能够见到皇帝,所以必须要与京官搞好关系,方便日后升官,而搞好关系就必须要钱。
别人上一次京最少都得用几百两,可是海瑞却仅用五十五两,简直太过于骇人听闻。海瑞一路上从不下馆子,身上随时带着几张大饼,饿了就吃大饼。如果说到了晚上抵达不了驿站,那就随便找一堆草凑合着睡一晚。到了京城能不请别人吃饭就不请别人吃饭,如果说必须要请,那就随随便便找个路边摊解决。
无论海瑞多么的清廉,也就只有当地的老百姓以及附近的官员知道,致使海瑞名扬天下的是,他敢于顶撞强权,这两个强权分别是胡宗宪与鄢懋卿。
胡宗宪任职总督,官居二品,负责抵御东南沿海地区的倭寇,再加上他是朝中权臣严嵩的党羽,整个东南都没有一个人敢惹他,唯独七知知县海瑞是个例外。
胡宗宪的儿子仗着自己的父亲身居要职,到处旅游,到处搜刮钱财。当他旅游到淳安县时,入住当地的驿站,又是嫌这,又是嫌那,最后竟然敢命令手下的人把驿站的工作人员吊起来打。海瑞一听胡宗宪的儿子在驿站闹事,当既带领衙役前往驿站,将胡宗宪的儿子暴打了一顿。
就在海瑞准备打道回府的时候,发现现场有几十个贴着总督衙门封条的箱子。海瑞明白这里面肯定是银子,命令手下将箱子打开,果真箱子里面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几十个箱子总共有几千两银子。海瑞计上心来,指着刚才还作威作福,现在则战战兢兢的胡宗宪儿子说道:“胡总督向来清廉节俭,怎么可能会有几千两的银子,你竟然敢假装胡总督的儿子,今天放你一马,箱子留下,人赶紧滚蛋。”
人也打了,钱也抢了,按道理来说胡宗宪应该不会放过海瑞,可是胡宗宪却是个有良知的人,他明白是自己的儿子有错在先,狠狠的训了自己的儿子一把,并没有责问海瑞。
嘉靖三十五年,正二品的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鄢懋卿出京视察各地的盐政。鄢懋卿是属于最高级的监察官员,再加上他与胡宗宪一样,都是严嵩的党羽,每到一个地方,地方上的官员都必须要跪着接送他,吃饭必须得要山珍海味,所需花费的钱财高达上千两银子。
最主要的是,他特别不要脸,明明铺张浪费,每到一个地方之前又故意装作好人,表示:千万不要因为他的到来而铺张浪费,一定要节俭节俭再节俭。严州是鄢懋卿视察的地方之一,而要到严州,就得路过淳安,而路过淳安肯定要大操大办。
海瑞虽然是知县,但是却做不了主,毕竟知县的上头还有知府,如果说知府硬要操办,海瑞一点办法都没有。为了避免鄢懋卿经过淳安,海瑞写了一封信给鄢懋卿,信中希望鄢懋卿能够绕远一点的路,不要经过淳安。鄢懋卿看到这封信,怒不可遏,竟然有人敢明着赶我!
鄢懋卿连严州都不去了,直接到别的地方。严州知府得知消息,害怕鄢懋卿多想,将自己牵扯进去,急急忙忙公开训斥海瑞,与海瑞划清界限。
海瑞拿办胡宗宪的儿子、主动出击拒绝鄢懋卿入境,这两件事都是极为轰动的事件。身为一个七品知县,就敢到处惹事,惹的人还都是炙手可热的人物,真是不得不佩服。老百姓都对海瑞拍手称快,称海瑞为“海青天”。
因祸得福胡宗宪是一个有良知的人,但鄢懋卿不是。鄢懋卿自从回京,就琢磨着如何整海瑞。他鼓动党羽对海瑞群起而攻之,但是却整不死海瑞,原因很简单,此时的吏部侍郎朱衡正充当着海瑞的后台。吏部专门负责人事,吏部的老大尚书在六部之中号称“天官”,可见吏部的权利有多可怕,而待郎是吏部中的二把手。
海瑞与朱衡并不认识,朱衡或许也没有见过海瑞,只是听闻过海瑞的事迹,但是却十分的敬佩海瑞,无怨无悔地充当海瑞的后台。嘉靖四十三年,海瑞在朱衡的暗箱操作下,升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一下子从地方官变为京官。
在地方上都敢硬刚上级的海瑞,到了京城岂不是敢硬刚的皇帝,事实也是如此。这时的嘉靖已经有二十多年不上朝,整天躲在宫里,修仙炼道,基本上朝政都交由内阁处理。主宰国家的皇帝如此,国家该当如何?
海瑞为了嘉靖能够回心转意,将自己的家人全部遣散回家,自己则买了一口棺材陈列在家中,写了一封名为《治安疏》的奏折上到嘉靖的手中。《治安疏》将嘉靖批的一无是处。
嘉靖感觉自己能够与上古圣人尧相媲美,可海瑞却在奏折中说嘉靖连汉文帝都不如;嘉靖认为国家在自己的执掌下,国泰民安,可海瑞却在奏折中说天下的百姓早就对你不满了;嘉靖认定自己有一天会长生不老,可海端却在奏折中说之前和你一起修仙炼道的陶仲文不也是死了吗?你竟然还想着长生不老!
《治安疏》中最有名的一句话,当属那句:“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嘉靖越看越气,将《治安疏》扔在地上,命令左右侍从立刻将海瑞逮捕。这时,嘉靖旁边的太监黄锦说了一句话:“他已经买了棺材,也已经将家人遣散,很明显是不会逃的。”嘉靖听到这句话犹豫了一下,将《治安疏》捡了起来,仔细端详,想要抓海瑞吧,又不想,不想抓吧,又忍不下这口气,一怒之下嘉靖竟然对宫女动手。
后来实在是忍无可忍,嘉靖将海瑞抓了起来,也仅仅是抓了起来,刑部明明判处海瑞死刑,但是嘉靖却扣着不批,从这里可以看出嘉靖事实并没有那么昏庸,只不过是喜欢修仙炼道,渴望长生不老。嘉靖有一天突然想起海瑞骂自己的话,越想越气,念叨着就要杀掉海瑞。就在这时,首辅徐阶出来制止嘉靖。
过了两个月,嘉靖驾崩,海瑞因祸得福,由于大骂过皇帝,名声非一般人能比,嘉靖一驾崩,他就出狱,官复原职。经过三年,在徐阶的安排下,海瑞担任起江南巡抚,江南是明朝最富的一块地,光是赋税就占了全国的一半,也正因此海瑞这个官职是当时最肥的官职,肥到流油的那种,不知道有多少贪官梦寐以求。
徐阶把海瑞安排到这么重要的位置上,很明显是想打压当地的那些强占民田的地主豪强,缓解当时日益加剧的阶级矛盾。徐阶是江南一带最大的地主之一,徐阶也清楚,他敢这么做,是因为他认为他救了海瑞的命,海瑞又是他提拔的,肯定不会对他动手,后来事实证明是他太天真了。
就在海瑞前往就任的路上,江南地区沸腾了起来,有不少的官员主动辞职,不因为别的,因为贪的太多,害怕被查办。贪得不怎么多的,在家里辗转难眠,想这想那,提心吊胆。地方上有的地主豪强占着自己家族强大,将大门涂成朱红色,一听到海瑞到来的消息,连夜将大门涂成黑色,害怕太显眼。平日里坐八人轿出门的太监,一听到海瑞来,急急忙忙撤掉四个人,因为按照规定他只能坐四个人抬的轿。
江南巡抚衙门设置在苏州,海瑞一到衙门,衙门就像菜市场一样,挤满了人,你告他,我告他,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收到三千多张诉状,状告的对象基本上都是地主豪强,而结果也基本都是以地主豪强败诉而告终。
随着打击地主豪强的工作日益加深,海瑞渐渐的意识到,原来徐阶是江南一带最大的地主之一。海瑞想都没想,写了一封信给徐阶,希望徐阶退一半的田地出来。这个时候,徐阶已经退休在家,不想再惹事,同时也想支持海瑞的工作,答应海瑞可以。然而接下来海瑞的举动差点没有把徐阶气死,如果说徐阶知道他胆敢有这样的想法,别说制止嘉靖杀掉他了,自己都得想办法杀掉他。
海瑞竟然想要徐阶将所有的田地退出来。徐家好不容易这么多年才出了一个徐阶,好不容易才捞一把,你海瑞竟然想要将徐家的家底全部掏空,绝对不可能。可海瑞是谁,你说不可能就不可能吗?海瑞选择跟徐阶硬碰硬,事情越闹越大,闹到了朝廷,徐阶的政敌状告徐阶教子无方,结果徐阶的两个儿子充军,田地全部被没收。
随着海瑞的打击豪强运动愈演愈烈,那些在朝中担任地主豪强的官员集体攻击海瑞,包括当时的首府高拱。海瑞承受不住,仅当半年巡抚就被革职回家。而这一回就是将近十五年,隆庆一朝的首辅高拱不敢用他,后来万历首辅张居正也不敢用他。
最后的辉煌万历十三年,万历皇帝任命海瑞为吏部侍郎,原本是任命为四品的南京督察院佥都御史的,但是后来不知道是觉得不够意思,还是怎么的,人才刚到任,就任命为三品的吏部侍郎。
海瑞出任南京吏部侍郎的消息一日传千里,有一大堆的百姓跑到南京去看他,将海瑞的家围了个水泄不通。一位来自福建的老百姓,从福建走到南京,鞋都走坏了十几双。海瑞以为他是有什么冤情要报,结果呢?进来看了一眼,鞠一个躬就走了。不为别的,走坏十几双鞋就为了看一眼。
围观的百姓一天比一天少,就在海瑞安下心来工作的时候,突然间升官的命令来了。已经七十二岁的海瑞被万历皇帝任命为南京督察院右都御史,是个正二品的官员。
南京在明朝,虽然也是都城,但是也就只有两个部门有事做,这两个部门分别是南京户部以及南京兵部,其他的部门基本上都是摆设,包括海瑞的都察院。可是就算是摆设,海瑞也不让你闲着,不管有没有事做都必须要来上班,谁叫你领了工资。原本平日里领着工资不上班的御史,只能坐在工作岗位上唉声叹气。
有一天,一位御史生日,请了一个戏班来表演。这在当时的所有人看来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可是生日过后,海瑞突然间找到那名御史,抓起来就是一顿暴打。那名御史不明白海瑞为什么打自己,质问海瑞,海瑞回答:“明太祖时期规定官员找人唱戏是违法的!”现在距离明朝开国都二百多年了,还有谁会记得什么明太祖,海瑞你就是没事找事!
海瑞身为御史的领导,那些被他“压迫”到实在忍受不了的御史纷纷弹劾他,指责他不做人事,只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名声。万历并没有管弹劾海瑞的奏折,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万历十五年十一月十三日,海瑞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对着旁边的仆人说出了自己的临终遗言:“兵部送来的柴火银子多了七钱,你送回去吧!”说完,海瑞闭上了双眼。
海瑞的遗产:一套十百二十两白银的宅子,十几两白银,一大堆破衣烂衫。
南京城的百姓自觉地为海瑞守孝,自觉地为海瑞送葬。海瑞出殡的当天,送葬的人整整有百里那么远,而且没有一个人半途回去。
什么叫清官?这就叫清官!
自序
说句实在话,海瑞这一生虽然彪悍,但是却挺凄惨的。海瑞的晚年时期,妻子、小妾一个接一个的离他而去(去世),儿子、女儿也紧随妻子、小妾的脚步离他而去,活着活着就活成了一个孤寡老人,仅有一个老仆相随。
现在这人家有事该去吗?
中国有两个成语,一个叫“将心比心”,一个叫“设身处地”,都是讲究的理解和宽容。那现在我们就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当初你母亲去世时,你这家亲戚没来吊唁,为什么你会耿耿于怀。
1、从情感上讲:这家亲戚与你家关系近,你母亲去世,你内心的悲痛需要他们来劝慰,所以你希望这家亲戚能来吊唁。对于你来说,母亲的离世,会让你的情感寄托骤然一空,这种悲痛和失落,如果没有熟悉和信任的人在旁边劝解,可能是很难支持下来的。
而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比较近且容易存在信赖的亲戚关系通常包括父亲一方的爷奶、叔伯、姑表,母亲一方的外祖父母、娘舅、姨表等,这叫近亲三代。出了这三代的亲戚,通常就被视为远亲了。远亲的话,一般关系也不会太过亲近,所以,不亲近的关系,即便他们不来吊唁,显然是不至于让你耿耿于怀的。
那么,就唯一剩下一个可能,不来参加你母亲丧礼吊唁的,只能是你的近亲。那么,到底是近亲中的哪一家呢?爷奶、叔伯、姑表?还是外祖父母、娘舅、姨表?
我猜一定是其中一方。而爷奶、外祖父母作为长辈,你母亲去世,一般怕长辈们伤心,也不太会让他们太多参与,可以排除;至于叔伯、娘舅,作为你母亲一辈的兄弟,在民间大多数帮忙操持丧礼的也是他们,如果不是在外地回不来的,基本都会忙前忙后帮着操持处理,也可以排除。
唯独姑表、姨表这两方面的亲戚,一个是你爸爸一方的姐妹和外甥,一方是你妈妈一方的姐妹和外甥,他们的关系不远不近,有时候可能跟你妈妈还会存在一点妯娌姐妹之间的小矛盾。尤其是这都是外嫁女带出来的亲戚关系,虽然小时是姐妹,但出嫁后就多数在外地,常年难见一面,彼此亲戚关系会更清淡一些。因此,我猜测你这家没来的亲戚就是这两种之一,姑表或者姨表。
所以,你才会对于他们不来吊唁而耿耿于怀。其实他们来或者不来,对于你来说都没什么实际帮助,情感上你也不一定说就有多希望他们来,但当你发现她们不来之后,你又会觉得莫名的愤怒和失望,觉得她们不近人情。
2、从经济上看:中国人民俗传承,不管是红白事,客人都会留下礼金以表心意。而在丧礼中,礼金又叫帛金。如果办事的主家经济不太好的,这些客人送礼金的行为,就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和意义了。
你母亲去世,对于你和你整个家庭来说,都是打击很大的。如果你家经济条件良好甚至比较富裕,你当然不会在意有没有帛金收。但假如你家经济条件不太好,想把母亲的丧礼办好一点都有困难,那这时候来宾送到的帛金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在你看来,你家这个不来吊唁的亲戚,可能经济条件比你家好,所以你潜意识是希望他们来,并且帛金上给多一些,这样子你能更好地在金钱上得到帮助,把母亲的丧礼办好。可你后来发现,这家亲戚居然没来,不仅没来甚至都没说一声让别人转送帛金过来慰问。所以你会觉得失望甚至愤怒,觉得这家亲戚薄情寡义,对你们家出了这么大的事,都没有一点心意关心和表示,对你们家不好。
事实上,这是你的期待未能得到满足所表现的不忿。尤其是,如果这家亲戚和你家关系越亲近,你内心所产生的失望、愤怒也就会越大。才会让你耿耿于怀而难以释解。
3、从仁义上讲不管这家亲戚是你家什么人,他们家没来吊唁你母亲的丧事,确实是他们情义上有亏。但这个事情,也仅仅只是道德上的谴责,因为没有哪条法律规定谁谁谁必须要参加谁谁丧礼,不然就是错的。
所以,你可以怪他们,但事实上他们自己并没有过错。那么,现在他们家有事了,你到底该不该去呢?
我认为,没有什么该不该的问题,而是你自己愿不愿意去。
古代圣贤说,“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亲戚不来给你母亲吊唁,没有顾虑到你和你家人的情感悲痛,是他们不仁在先。但就像古人说的那样,他们不爱你和你家人,是他们不仁,你可以怨可以怪,唯独不能强求。因为仁义是一起的,别人不仁,你不能不义。你只能以自己的想法去要求自己,不能这样去要求别人。
因此,他们家不来吊唁,是他们品行有亏。但无论怎么说,他们还是你亲戚,没帮助你,可没有耽误、损害到你。如今,他们家有事,如果你觉得有去有用,那你自己衡量一下这家人在你心中的分量,觉得还可以那你就去;如果你觉得这家人在你心中分量一般或者无所谓,那你就不去。
总之,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这才是亲戚之间正确的相处之道。而不是从此便路人、变仇人。
对此,大家认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