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正文

工资分摊类型

首先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分配政策,一.实施绩效工资初心好的、积极的实施绩效工资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二.实施过过程不是想象的那样美好1.来源和分配实施绩效工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励老师、增加老师收入。...

工资分摊类型,当作年终发的绩效工资的行为?

教师绩效工资是根据教师的教学绩效而发放的工资。经国务院同意,自2009年1月1日起,首先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分配政策,现在已经推广到幼儿园和高中阶段。

一.实施绩效工资初心好的、积极的

实施绩效工资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教师的亲切关怀。对于依法保障教师收入水平,激发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书育人事业,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具有重大意义。要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倾斜,把施绩效工资同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等紧密结合,注意研究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积极稳妥做好工作。要按照管理以县为主、经费省级统筹、中央对(贫困地区)适当支持的原则,确保实施绩效工资所需资金落实到位。

二.实施过过程不是想象的那样美好

1.来源和分配

实施绩效工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励老师、增加老师收入,是让当地政府拿出钱来按年终考核给老师发绩效,但是许多地方政府采用的做法是从老师工资中每月扣30%,作为年终考核的绩效。

虽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但拿回来的“羊毛”少了许多,却是由“猪”来分配的。

对于老教师来说,绩效工资,“想说爱你真的很难”。一个有三十年教龄的教师目前仍在教学一线,每月被扣1500元以上,十个月就是近一万六千元,但最后拿到手的绩效工资不到九千元。这就是所谓的绩效工资,成了对老教师名副其实的“讥笑”。本人就是一个有三十年教龄的教师,仍在教学一线、平均每周8至9节课、既教“小高考”也教“大高考”,自实行绩效工资工资以来平均每年损失五千元左右。每年绩效工资都是低于学校平均数。

2.分配中的不公平

扣%是统一标准,没人都是30%,发却因人、因学科、因岗位职务而异。有老师说绩效工资就是以校长为圆心、以班主任备课组长为半径的圆,年龄越大离圆心就越远。还有老师说,绩效工资这样发放,其实质就是劫民济官、劫老济少、劫贫济富。虽然尖刻但是是事实。哪一个教干都不吃亏,每个教干都超工作量、满工作量,不论你教哪一学科。

吃亏是是在岗的老教师。老教师也曾年轻过、奋斗过、拼搏过,现在年龄大了、教课少了,被边缘化了,绩效工资也就少了许多,他们年轻时候的拼搏谁又给他们补偿过呢?现在又有谁考虑过他们的感受呢?表面上看是公平了,其历史欠账又由谁来还?教师绩效工资是一部“断代史”,没有考虑到过去,估计也不会有太长的未来。

3.同一地区校与校的差别

虽然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有统一制度标准,但绩效工资的具体发放是一校为单位,一校一策。各校的人员状况不同,结果也就不同。比如,同样是教思想正政治的,一个学校可能教8节课就算满工作量了,而在另一个学校可能教10节课还不满工作量;老学校里老教师多教课少甚至不教课,年轻教师绩效就高些,新学校几乎没有老教师,年轻人绩效就少。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教干绩效都不会少。

4.人与人之间矛盾增多

每年都是在开过年终总结会后,匆匆公示绩效考核结果,校长也冠冕堂皇地说有错的、不合理的地方可以反映,但向谁反映、反映了有用吗?不几天绩效工资就到账了。大家都习惯了、麻木了,多少就是这个了、认了。

有的年轻教师说的很好,虽然我们多拿点,但我们也不想多拿,因为我们也有年老的那一天;一些年级领导也不想“挑动群众斗群众”,也想“是谁的谁拿走”,但不行啊,上边总要你分出三六九等来。

事实上绩效工资没有起到激励作用。绩效工资的发放也成为学校领导年终最头疼的一件事。估计绩效工资不会太长久。

剧组收入排名大概是怎样?

0. 较劲

讲道理,某些没接触过制片人的甚至没做过电影的,那些写影评,做宣发,做公众号出身的,真的建议莫要强答。

鉴于原来那篇高赞文的作者删了,我也把原来吐槽的部分删了,不鞭尸 仅交流。

背景相关:

做过广告,纪录片的导演,制片人,制片,摄影,剪辑。

超级大片的第一副导,剧本,策划,后期导演,后期制片。

做过中国大片,也参与过好莱坞,中法,中日合拍片,有特效片,也有文艺片,独立电影,独立纪录片等等,所以应该大致可以讲一下。

但我不像其他答案那么自信,仅个人经验,不能保证完全准确,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1. 审题。

题目写得比较笼统,问题只说了"剧组"二字。

那么一方面因为具体类型不同,价格不同,姑且以一般意义上的院线电影为例。

另一方面,收入这个可变因素太多,包括且不限于

咖位层级差(比如有一些新导演用到杜可风,李屏宾这样的大摄影师,流量明星遇到大监制,大美术,或者像毕赣第一部意义上的电影用到汤唯,张艾嘉。或者像一些大明星遇到国际范大导演自降身价等等),收入方式(票房分账还是工资,百分比分配,是否保底等),还有演员或导演 摄影带资方进组,或者制片带商务植入等等,总之分赃破事一堆。

国情差异,中国钱太多,我和我的朋友们都合作过日本韩国团队,比如岩井俊二的副导演,<情书>等片的摄影,灯光指导,或者新海诚动画团队,久石让,大岛满这些配乐大师,韩国口碑豆瓣高分电影的动作指导,吕克贝松团队如美术指导,寻龙诀的英国特效老大等等。普遍结论是,这些牛逼人的价格有时候竟然比中国刚有点名气的年轻人还便宜。

当然这个资本市场就是非常不正常的,有时候资本商就是要看到现场有金头发 高鼻梁的外国人,不管对方实力如何,仿佛就是要拼命塞钱给他们。

总之怪像多,我也仅就个人了解,简单讲一下大致普遍情况。可能有错漏。

2.拆题

先祭出我的图,画得丑,所以请别肆意转载。

一个健全的剧组构成大致如上。当然国内大部分剧组不会分到这么细,职位上也会有重合。

单说总收入,而非性价比,你要说月薪的话,有的部门薪水低,但全程贯穿,有的部门工资高,但只需要一两个月。有的部门没日没夜,有的部门可以有自己的节奏,有的部门看上去很忙,但实际都是体力活,且大部分时间都在抽烟约炮打屁打王者。

因此这个标准看你从什么角度界定,但普遍意义上,简单点我总结为,就是

创意主创>经济命脉>执行主创>后期实现者>执行者。

3.标签。

变态梯队:

主要明星,大IP编剧(小说作家版权费)

承担票房和流量数据的作用。

平均月薪:Amazing. 百万到千万。

第一梯队:

大监制,导演,制片人,主要演员。

大摄影指导,大造型,大美术,大剪辑指导,大编剧,大音乐。

(出品人我不算进剧组)

平均月薪:20-50w。

(这个和下文里的数字,我都只说是相对数据,不要太顶真。不要用大导演如王家卫,Michael Bay,大造型如张叔平这种,来抬杠。)

第二梯队:

挂名类监制,执行制片人,大制片主任,大编剧。

摄影指导(大灯光指导),造型指导,美术指导,大声音指导,剪辑指导,特效指导,大动作指导,大调色指导,配角或者客串大演员(有只拿红包的)。

这个行业有包活,比如美术指导包一个活,制片人给个打包价,他负责管理所有置景,道具,执行美术,绘图,甚至是物理特效。自负盈亏,在这个打包价下,他能控制多少成本,就有多少盈利。

同理,摄影指导有时候会带摄影组(掌机,跟机,斯蔡,特殊摄影),机械组,灯光组,有时候也会管DIT等等。

造型指导有时候会带服装,妆发。

后期指导,特效指导有时候会带Previz组,DIT组(素材DIT, 特效DIT, 色彩DIT),现场合成组,随片剪辑组,甚至特效化妆,物理特效的配合监督等等。

国内也有很多情况会分开,也有很多部门会砍掉,比如色彩DIT或者Previz.

比如包活,制片组给摄影指导(DP)不带灯光,一个月65万,DP给自己的掌机15万,B机8万,大助2万,移动组,机械组10万,特殊摄影组(MOCO, 航拍,飞猫)10万,那你就相当于自己拿20万。

因此,如果一部特效大片,美术指导或者特效指导包下来,看上去很大一笔钱,小几千万,但是实际所要做的东西,搭的景,建的模,渲的染,大量的修改反复废弃,加上人力成本,最终到手的未必比普通都市剧,古装剧或者小时代这种多。

综上,这个月薪不好估,对比上一梯队的20-50万,第二梯队就姑且算15-30万吧。看他们实际的成本控制能力。

第三梯队:

制片主任,第一副导,后期导演,后期制片,外联制片,商务制片,中国概念的执行导演,主编剧,灯爷,声音指导(现场录音指导,声音剪辑师,混音师),音乐,主剪辑师,大演员副导,动作组主管。

非著名演员,有名的特约演员,自带流量网红。

像编剧那种,以前便宜。一个剧本卖个30万,但是拍摄有时候需要全程跟组,折算下来也就不高了。如果是个剧本医生,或者带团队的编剧组,就更打折扣了。

(看到评论里有几个小编剧说自己拿不到这么多钱。只能说你们被制片人忽悠得太厉害了。或者就是为了上院线,廉价卖,这种情况也确实有,但也算特殊情况,就像有的广告摄影师,剪辑师为了做电影,可以自减三分之二价位。这个以后做多点 有底气了就会好了,加油。我不算在正常行业价目表里。)

所以说我做电影第一副导一个月的钱,还比不上拍大TVC做导演一天的出场费。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年轻人投向广告而非电影行业,也就可以理解了。

我也认识太多Tisch,USC研究生回来的人,混迹十多年,依然是广告导演,也就是这个原因,费用上降不下身段。离梦想或者电影行业渐行渐远。

平均算3-10万一个月。

第四梯队:

各种副导演,主要制片组成员,各种统筹,大场记等等。

各种主管,比如妆发,服装组主管,现场收音主管,DIT主管,现场后期组主管等等。

特约演员。

大纪录片花絮导演,宣传组。

平均2-6万一个月。

第五梯队及以下:

干事的各种电影狗,后期狗,特效狗,调色狗,声音狗,宣传狗。跟组演员,各种替身,动作演员等等。

平均1-3万。

电影民工,场务兄弟,各种助理,群众演员。

以及最惨的,各种向往电影世界被骗来的实习生,有年轻人,也有做婚庆多年,跟了个朋友介绍就过来拍花絮天天泡在组里的。

平均3000-2万。

4. 小姐

最后再次声明,这些数字都只是个相对数字而已,算是个大致比例,每个剧组,项目体量不同,类型不同,演员投资不同,侧重点不同,一定会有相应变化。比如有的组穷/富一些,摄影指导没拿60万,那么相对应的,执行导演也大概率不拿8万。以此类推。

还有一些算是不好的成规,比如我之前跟个好莱坞导演吐槽,说中国声音部门都像是童养媳,没人怜爱。他说,很正常,就算在好莱坞,声音部门也是被挤压得最惨的那一个。

5. 我是小姐

另外这种普遍性问题容易引起各种反例反弹,比如我预计一定会有人说"你胡说,我认识的XXX就比XXX拿的多",或者"我做过XXx,我拿的远远不止/高于这个数字,答主胡说八道"。这种评论在我看来可能意义不大。

毕竟我认识的既有25000一天的摄影师,也有1000一天的。

有做纪录片剪辑,倾尽全力,无数素材,一个月只赚10000的时候,也有可能一个小时,不用动脑剪个sb商业case东西拿个2,3万,我还全程看过一家广告公司做个我十分钟就能搞定的剪辑,收了人家37万。

有时候一分价钱一分货,有时候就是老人欺年轻人,有时候中国年轻摄影师会混圈子,所以能拿比国际大师还多的钱,有时候有的制片人就是不要你好东西,只要能交差就好。

这个世界本就是光怪陆离的,这个行业也是怪像丛生的,所以什么现象出现,或许都不奇怪吧。

之前还有一些和电影行业有关的答案,比如宣传是块红烧肉,电影行业科班鸡,这里就不贴链接了。有朋友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我的答案列表里找找看。

话说回来 知道我行文习惯的都知道 我每篇文章里都会藏几个恶趣味,为什么大家这次都关心这个小姐,但是其他的都没人发现!

事业编制分几个类型?

一、河北事业单位人员基本工资:

1、岗位工资:体现工作人员所聘岗位的职责和要求。

2、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

二、河北事业单位人员绩效工资:

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国家对河北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进行总量调控和政策指导。河北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自主分配。

三、河北事业单位人员津贴补贴:

1、艰苦边远地区津贴: 主要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生活的工作人员给予适当的补助。对艰苦边远地区根据发展变化情况,每5年评估调整一次。

2、特殊岗位津贴补贴: 对在苦、脏、累、险特殊岗位工作的人员实行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国家统一制定特殊岗位津贴的项目、标准和实施范围。

事业编制和行政编制区别:

1、身份不相同

一般而言,国家公务员都是行政编制。享受国家的各种法定待遇。事业编是事业单位编制的简称,一般都是事业单位,一般医院、学校、一些政厅就是典型的事业单位。无论是行政编还是事业编都是需要考试进入。

2、级别不相同

在行政编制就是国家公务员,是有级别的。而事业编制,名义上是国家干部,实际上还是工人身份,评定的是职称。

3、退休后待遇不相同

公务员不用交养老金,所以退休后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如果是你是事业单位的,那你每个月发的工资中,会扣除养老金。而公务员不用扣。

4、机构性质不相同

事业单位一般是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的机构,但不属于政府机构,与公务员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国家会对这些事业单位予以财政补助。事业单位不属于政府机构,一般情况下国家会对这些事业单位予以财政补助,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信访局)、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交通局),还有一种是自主事业单位(医院),是国家不拨款的事业单位。

河北直属事业单位辅助性岗位是干什么的?有事业编制吗?

机关事业单位辅助性岗位是没有编制的,该岗位聘用以后会与单位双方签订聘用合同并报人事局备案,工资及待遇一般参照事业单位人员执行。

1、有编制的话必须经过考试,通过后当地人事局下文,并通告,经过正规的流程报道上班,一般事业单位的招考流程为:网上报名 →资格审查→ 网上缴费 →打印准考证 →笔试 →成绩查询 →资格复审 →面试→体检

2、编制外招聘是指招聘单位不给予被招聘人员编制,即聘用,通俗的说法就是临时工或者合同工。还有一种是劳务派遣招聘,与派遣公司签订合同。

3、编制外员工和编制内员工相比,非在编不一定比在编工资低,但在社会保障、向上发展等方面难以享受到平等待遇。

计件工资按岗位系数来算和人均系数算哪个有优势?

纸箱客作答。

纸箱客的答案是:计件工资按照岗位系数来算更有优势。

首先计件工资为什么会出现岗位系数或人均系数?

如果是某一产品通过一个人就能够完成整个生产过程或工作过程,那么,计件工资就简单了,只要计件单价*生产合格的产品数量就可以了。

如果是某一产品需要多个人才能完成其生产过程或工作过程,甚至有主次之分、工作技术难度之分,就会产生岗位的不同。比如组长或机长,原材料供应和成品收取、打包等等。这样的配置显然按照人均系数是不合理的。必须机长或组长的系数高,其他岗位根据工作量、难度要设置不同的岗位系数。

如果一项工作需要两个或三个人配合完成,且工作量、工作难度相等,则按照人均系数比较合理,但类似于这样的工作相对较少。(示例:托盘缠绕膜打包,一人负责将产品拉到自动缠绕机上,一个负责开动机器按标准缠绕,一人负责将打包完成的拉车入库,3个人完成这一项工作,则用人均系数合适。)

既然按照岗位系数合理,那怎样设定岗位系数才是科学的呢?

接下来纸箱客根据自己的实操经验告诉题主,或许题主也在用这种方法,就算是相互交流了。

1.先设定不同岗位的工资定额:比如机长或组长为5000元,助手4500元,而普工3500元。岗位配置为1个机长或组长,1个助手,3个普工。由他们5人操作一个机台完成一种产品的生产。

2.以普工的岗位系数为基准确定为1.0,则其工资定额3500元就是系数的分母,分子则是其他岗位的工资定额。机长为5000/3500=1.43,助手则为:4500/3500=1.29。这个系数可不能拍脑门,随便确定一个1.3,1.2,1.1之类的,是需要计算出来,才能保证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系数都是经得起推敲,是合理的。

3.计件工资的算法。

计件工资计算公式为:计件工资=(计件单价*计件数量)/产生计件岗位的总系数*岗位系数

示例:计件单价为2元/件,本月生产该产品12000件。

则总工资为:12000*2=24000元。

总系数为:1.43+1.29+(1*3)=5.72。

单一系数的工资则为:24000/5.72=4196元。

那么普工的计件工资就是4196元;

助手的工资为:4196*1.28=5370元;

机长工资为4196*1.43=6000元。

综上,计件工资是用岗位系数还是人均系数是和工作的特性结合的,如果工作量、难度系数、工艺复杂程度不一致,利用岗位系数分配计件工资更加有优势。

个人见解,我是纸箱客。感谢阅读和关注。

什么是社保双轨制?

社保双轨制,一直被人诟病,也一直被人误解。很多人认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待遇高和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低,就是养老保险双轨制。这是错误的。

正确讲,社保的双轨制指的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待遇由国家财政拨款承担,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是由养老保险基金承担。

2015年1月,为了破除养老保险制度的双轨制,国务院决定从2014年10月开始,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积极筹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实施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供养,不再是有原用人单位发放退休待遇。

国家为了保证公平,专门设立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而不是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待遇,通通推给养老保险基金承担。

社会保险法规定,当养老保险基金存在发放困难的时候,政府要予以补贴。黑龙江省2016年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累计结余就达到了-232亿元,也就是说全靠政府补贴在保证养老金的发放。

顺便说一下双轨制形成的原因吧。1951年国家出台了劳动保险条例,建立了劳动保险制度,其中就有养老待遇。据说建国之初,人均寿命只有40多岁,当时制定的退休年龄就是女同志50岁,男同志60岁。后来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改造,所有的私营个体企业都变成了国有集体企业。

1966年,财政部下发文件,要求停止国有企业计提劳动保险费,退休职工的待遇改由用人单位承担。

1978年,国家进一步明确了《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就有关退休情况进行了明确。当时的统一规定是工人待遇由工厂承担,老弱病残干部待遇是由国家财政承担。当时还出现了离休这一种做法,主要针对建国之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革命的特殊照顾。

时间进入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少企业的效益下滑,因此,各地在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时候,出现了下岗职工和买断工龄,当时叫做优化资本结构。

国家在1983年就又开始试点,在国有企业实施养老保险制度,1986年国家明确在国有企业实施劳动合同制,同时交纳养老保险费。1992年,国家开始在全国统一推行养老保险制度。原国有企业固定工人也必须参加养老保险了,只不过没有缴费的国家认可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社会保险法明确,视同缴费期间的社会保险费由国家承担。

养老保险制度从90年代到现在一直在不断完善,2005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才形成了现在的养老金计发机制。

国家对机关事业单位也实施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后,并不会缩小企业和事业的养老金差距。因为,我们的改革都是以稳定为主。事业单位建立了相应的职业年金,而且原先由用人单位发放的住房补贴、文明奖等一些补贴待遇仍然会继续发放。所以两者之间的差距,并不会随着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而消失。

另外,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缴费基数都是严格执行国家要求。2018年国家实施机构改革的时候,准备将养老保险的收缴工作移交税务部门。可是由于企业很多养老保险制度缴费存在不按实际工资缴费,只以最低缴费基数忽悠的方式,国家暂停了有关工作的移交。只是要求将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和城乡居民两项保险移交税务部门。

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缴费基数越高,退休待遇越高。按照最低缴费基数缴费和按照较高基数缴费,仍然会造成养老待遇相差一倍以上。

所以,养老保险制度的双轨制并轨,将建立在以后企业待遇提升,社会保险费交纳真实的基础上,同时建立相应的企业年金补充养老保险机制,才可以实现大家的退休待遇真正并轨。随着社保征缴工作的理顺,希望能够早日到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