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打车是不是倒闭了?
截到2021年7月,滴滴打车没有倒闭,但滴滴APP被下架整改了。
2021年7月2日晚,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发文宣布对滴滴出行启动网络出行安全审查。这是国家首次对企业启动网络安全审查,一时间,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公告称,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按照《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防范风险扩大,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
7月4日国家网信办消息,根据举报,经检测核实,“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美团、高德、T3“围猎”滴滴
滴滴APP全网下架,让其他网约车平台看到了“机会”,一场针对滴滴的“围猎”已无声展开。“7月8日就收到了美团打车的短信,邀请进行车主注册。”北京一位“星徽出行”的网约车司机告诉《中国企业家》,他和身边不少司机朋友都收到了美团的邀请。美团打车公众号显示,包括上海、北京、南京、惠州、泉州等34座城市均在招募美团打车司机。
随着“美团快车”在更多城市上线及招募司机,美团也在7月9日重新上线了曾于2019年5月下架的“美团打车”APP。
另外,高德在近期宣布启动“暑期免佣季”,推出新手司机免佣和高峰期免佣活动,参与的网约车平台将超过100家。T3出行、曹操出行、首汽约车等也都推出了打车优惠券。
怎样激活滴滴打车司机?
开通滴滴打车司机流程:
1.打开手机上的滴滴司机以后,跳过欢迎界面后点击“马上注册”按钮
2.
一、接下来需要我们的手机号码,点击“验证”按钮。
二、稍后会收到一条验证短信,在验证码一栏输入四位数字码
三、接着输入我们日后用于登录滴滴司机软件的密码
四、最后点击“下一步”按钮
3.接着请输入自己的真实姓名,公司,车牌号,准驾证号,再点击“下一步”按钮进入身份审核阶段
4.随后进入审核阶段,如果审核通过以后,就可以使用之前的注册手机号和密码来登录了。
滴滴顺风车复活:11月20日起将陆续在北京等7城上线试运营
原标题:滴滴顺风车复活:11月20日起将陆续在北京等7城上线试运营
滴滴顺风车在下线整改一年多后,将重回运营。
11月6日,滴滴顺风车在滴滴出行App公布了最新产品方案,同时宣布将于11月20日起,陆续在哈尔滨、太原、石家庄、常州、沈阳、北京、南通7个城市上线试运营。
根据滴滴App上披露的方案,试运营期间,滴滴将在上述7个城市首先提供5:00-23:00(女性5:00-20:00)、市内中短途(50公里以内)的顺风车平台服务。试运营期间,不收取信息服务费。
在顺风车车主准入门槛方面,滴滴将引入失信人筛查,探索与第三方信用产品合作方式。具体而言,滴滴称,除了联合公安机关对注册车主进行综合背景审查之外,也引入了失信人名单筛查,可公开查询到的失信被执行人无法注册成为顺风车车主。
滴滴顺风车“信任值”的设置将变更为“行为分”。滴滴称,将根据用户最近收到的评价、投诉等信息进行履约、友好等多维度综合评估,如果用户不遵守平台合乘规则,导致行为分降低,可能会影响顺风车服务的正常使用。
滴滴App宣布顺风车在7个城市试运营
2018年5月和8月,发生了两起乘客乘坐滴滴顺风车后遇害的事件。2018年8月28日,滴滴创始人程维、总裁柳青联名道歉,宣布顺风车业务模式重新评估,在安全保护措施没有获得用户认可之前,无限期下线。
当时,滴滴顺风车被外界指出存在审核隐患。外界呼吁,在顺风车的准入标准方面,应当加入犯罪记录的背景调查和信用调查。
2019月7月,滴滴在北京举行媒体开放日活动,公布了顺风车业务整改的进展。当时滴滴创始人、CEO程维表示,顺风车如果未来要(恢复)上线的话,一定不会把规模和和盈利当成主要的目标。
以下为App内方案
滴滴顺风车试运营方案
7月18日以来,顺风车陆续公布了整改方案、上线公众评议会、召开用户恳谈会,广泛向社会征集意见。我们认真梳理了来自车主、乘客和热心网友的很多建议和意见,经过综合评估,对产品方案不断优化迭代,并邀请专家评审、报送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最新产品方案以及首批试运营城市名单于11月6日起在滴滴出行App等官方渠道公布。
试运营城市名单
怀着敬畏之心重新出发,我们希望顺风车承担为社会大众出行创造价值的责任,为广大用户提供安全、经济、友善、环保的出行方式。通过慎重考虑,我们综合评估了不同城市的位置和规模等特点,决定于11月20日起,陆续在哈尔滨、太原、北京、南通等7个城市上线试运营。试运营期间,我们将首先提供5:00-23:00(女性5:00-20:00)、市内中短途(50公里以内)的顺风车平台服务,试运营期间不收取信息服务费。
试运营城市开通节奏:
11月20日:哈尔滨、太原、石家庄、常州
11月29日:沈阳、北京、南通
核心问题及产品方案
针对用户反馈中提及较多的希望平台对车主进行信用审核、保障司乘双方平等利益等问题,我们重点进行了优化,方案如下:
引入失信人筛查,积极探索与第三方信用产品合作方式
除了联合公安机关对注册车主进行综合背景审查之外,我们引入了失信人名单筛查,可公开查询到的失信被执行人无法注册成为顺风车车主。
也有很多用户建议增加对车主的信用记录审核,遵循合法、正当、保护用户隐私的原则,我们走访了多家商业银行以及第三方信用产品企业,从与以上专业机构的探讨中我们了解到,由主管部门设立和维护的个人信贷和信用数据库目前仅向信息主体本人和部分金融机构开放,滴滴顺风车作为信息服务平台,不是信用记录的信息主体本人,也不是金融机构,并不能接入。
目前,我们还在积极探索与第三方企业的合作方式,希望得到更多的帮助。有新的进展,会及时跟大家沟通。
信任值升级为行为分,保障司乘权益
秉承司乘平等的原则,我们将原有的“信任值”升级为“行为分”,根据用户最近收到的评价、投诉等信息进行履约、友好等多维度综合评估,更有效地引导双方行在平台上的“好行为”,打造友善出行环境。如果用户不遵守平台合乘规则,导致行为分降低,可能会影响顺风车服务的正常使用。
与行业推进团体标准,共建安全出行生态
为共建更安全的顺风车出行生态,滴滴顺风车与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行业多家企业共同打造顺风车团体标准,并积极分享滴滴顺风车在安全能力建设上的思考,与行业一起努力,促进共享出行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安全永无止境。在试运营期间,也请广大用户在体验产品之后,继续向我们提供宝贵的意见,你可以参与“繁星计划”或通过微博@滴滴顺风车以及官方微信公众号“滴滴顺风车”留言反馈,帮助我们不断优化方案,提升安全和服务体验。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郑重声明: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
滴滴顺风车复活 :男女有别,女人不能上车?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加入「安小姐后援团」
每晚九点三十分不见不散
01
这两天的一条新闻,在网上炸了锅。
滴滴公司宣布,暂停一年的顺风车回来了,将在7个城市恢复试运营。
引起众怒的是这样一条新规则:
试运营期间,滴滴顺风车平台提供5: 00-23:00的服务(女性5:00-20:00)。
也就是说,晚上8点后,女性就被滴滴顺风车给“拒载”了,男性用车却不受限制。
舆论一片哗然,我和广大女网友一样,都想问一句:
凭什么?
(目前迫于舆论压力,滴滴已经将规则改为面向所有顺风车乘客,服务时间均为5:00-20:00。)
去年8月,浙江滴滴顺风车司机杀人案发生后,顺风车服务关停。
乘车女孩被杀害的悲剧,让滴滴公司战战兢兢,想出了这套“女性专属保护计划”。
“保护”的方式居然是简单粗暴的一刀切。
滴滴这家企业似乎想当然地觉得,只要不让女性在夜间乘车,就杜绝了犯罪的可能性。
没想到9102年了,还能看到如此赤裸裸的性别歧视。
02
为什么说滴滴的做法根本不讲道理?
去年的案件,被害的20岁女孩打顺风车的时间,并不是很多人以为的三更半夜,而是下午一点半。
光天化日下的犯罪,和顺风车运营到晚上几点根本没有关系。
可见,犯罪会发生的唯一原因,就是存在犯罪者。
而不应该怪罪于女孩漂不漂亮,穿着什么衣服,几点出门……
当时案件发生后,滴滴公司备受社会舆论的谴责。
一大败笔,正是滴滴自己发布的宣传广告。
宣传海报上大量的性暗示、开黄腔,不断强调顺风车的“社交属性”。
滴滴企业拼命激发大家的想象力——顺风车不仅是一种交通方式,还能随时为男司机和女乘客制造一场“艳遇”。
这到底是打车软件,还是约炮软件?
而滴滴客服的冷漠、敷衍和不专业,白白浪费了受害者联系客服求救的宝贵机会。
有人说,滴滴只是一个无辜的平台,但它早已在无形中成了犯罪的推手。
说是帮凶都不为过。
03
今年年初,浙江滴滴顺风车杀人案的凶手被执行死刑。
罪案的风波散去之际,大众对网约车的排斥和恐惧心理逐渐下降,滴滴也在这时候卷土重来。
滴滴官方宣布,经过反思、整改,他们“怀着敬畏之心重新出发”“通过慎重考虑”,才重新上线顺风车服务。
谁也没想到,又会掀起这么一场风波。
也有媒体认为,滴滴此举不代表歧视女性。
因为 “你认或不认,女性受到侵害的几率确实更高,而晚八点以后也是事故更易发的时段”。
滴滴无法对犯罪率负责,不让女性在晚上8点后用车,其实是无奈之举。
我只想问,滴滴顺风车不让女性在晚上8点后用车,女性的乘车需求就会因此减少吗?
答案当然是不会。
司法大数据显示,出租车司机服务的犯罪率是网约车的10倍以上。
晚上要用车的女性被滴滴顺风车拒绝了,没能享受到和男性同等的出行便利,要面对的危险却也不会因此下降。
作为企业,滴滴或许有自己的难处,但直接拒载女性,绝不是对女性的保护。
而是以保护为名的甩锅。
这口锅,最终还是甩到了女性自己头上——
谁让你是女的? 谁让女的就会引发犯罪?
背后仍然是一副熟悉的“受害者有罪论”的嘴脸。
热心网友们给滴滴出谋划策。
有人说,与其禁止女性乘车,不如禁止男司机在晚上拉客。
还有人说,可以按照性别匹配司机,男乘客配男司机,女乘客匹配女司机。
看起来是公平了,但女司机的数量远远少于男司机,客观上还是给女性出行用车增加了难度。
直到滴滴选择更彻底的一刀切。
8点之后,停止所有顺风车服务,不论男女。
这下男性又不高兴了:你们女人怎么这么多事,连累我们晚上也打不上顺风车?
04
每天刷朋友圈,我都能看到不少加班到深夜,甚至到凌晨的女性朋友。
她们有的拍下凌晨3点空荡荡的街道,抱怨打车困难,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
这些辛苦的职业女性,才是深夜用车的主要女性用户。
而不是别人想象中“不正经、不自重”,半夜在外面闲晃的女性。
一句轻飘飘的“女孩子别在外面待那么晚不就行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女性要独立,要工作,要加班到深夜,要在职场中立足。
职场上的竞争不分性别,打车回家凭什么要分性别?
如果她们因为担心夜间打车、出行安全而不敢加班,伤害的是女性自己的职业生涯,也会造成进一步对女性的职业歧视。
演员陶虹在采访中说过一段话:
“自从女性出来工作以后,其实已经和男性在共同承担社会责任了,但家庭责任仍旧甩给女性,这个平衡还没有调整过来。”
这不公平,限制女性应有的“打车权”更不公平。
何况因噎废食,真的有用吗?
印度女性出于安全考虑,普遍不敢在晚上8点后出门。
然而印度一直以强奸案高发闻名于世。
滴滴的错在于, 打着保护女性的幌子,干着性别歧视的蠢事。
最怕连女性自己都认为,既然滴滴顺风车不让上车,那我换一家就行了。
接受不合理有第一次,谁也不能保证没有下一次。
今天是不让搭乘滴滴顺风车,明天可能就是所有网约车,后天是出租车、公交车……
“他们迫害犹太人,我没有出声——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然后他们杀工会成员,我没有出声——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后来他们迫害天主教徒,我没有出声——因为我是新教徒;
最后当他们开始对付我的时候,已经没有人能站出来为我发声了。”
滴滴 活着
出品 | 虎嗅会员团队
作者 | 刘宇豪
编辑 | 关雪菁
如果一家创办7年不赚钱的公司,在声誉上遭受过灾难性打击,还要时刻提防悬挂于头顶的政策利剑,那它的市场竞争力是令人担心的。
这家公司就是滴滴出行(下称“滴滴”)。
对这样一家公司而言,更显而易见的或许根本不是竞争力问题。这么说吧, 它到底是怎么活过7年的? 起码从一年前开始,质疑者就可以从以上任意角度唱衰滴滴,可后者并没有让前者如愿的迹象。
思略特于去年9月的报告指出,国内网约车市场份额的91%依然由滴滴掌握。美团打车、首汽约车、曹操专车、神州专车、易到用车分别拥有余下市场的2%、2%、2%、2%、1%。今年早些时候,《 财经 》杂志刊出另一则消息:高德叫车的日均单量与美团打车相仿。
世界范围内融资总额记录保持者的身份,解释得了滴滴连亏7年为何屹立不倒,但解释不了这家公司竞争力的由来:天使轮之前,滴滴就从红杉资本、真格基金投资的国内网约车鼻祖摇摇招车手上抢过了北京市场;北京打到上海,滴滴先压制大黄蜂、再吞并快的;面对当时的行业老大Uber,滴滴90天里上线3产品最终守住防线;以掌握上游需求而被看好的美团、高德在迈出第一步后,始终没趁滴滴虚弱来上致命一击,究竟是不想,还是不能?
我们发现有一个共性始终贯穿于对过往案例的复盘中,那就是滴滴的产品运营能力 ,这项能力有后天养成的因素,但也和滴滴的基因有关。实事求是地讲,这些特质在相当长时间内,一直因滴滴的海量补贴与安全事件而被外界疏忽。
暂时忘掉对滴滴道德制裁的声音,本期深案例,我们重点说说这家公司的产品运营基因,以及网约车市场的规律和现状。
本文为1.1万字原文的节选版。#魔鬼藏在细节中,即刻加入虎嗅黑卡计划,解锁1.1万字原文
关于优步战败,有很多种观点,比如滴滴司机提现周期更短、优步发票开具麻烦……这些观点都有道理,可下来始终没有超出用户体验范畴,而用户体验往往是因为中 美文 化差异决定的。
症结是否出在文化差异之外的问题上?Uber近年来从其它国家地区陆续撤出,包括在美国本土遭受Lyft强势狙击,所反映的或许不仅仅是文化差异。我们通过与滴滴的商业模式对比发现,制订平台规则的能力一直是Uber的短板。
这意味着Uber脱离补贴,很难维持平台内各方参与者的利益平衡,全球范围内出租车公司隔三岔五就爆发对Uber的游行抗议,便是最佳证据。他们的理由很简单:“Uber在砸我们的饭碗。”
制订规则能力,说白了就是运营能力,这是由商业模式决定的。当年特拉维斯·卡兰尼克治下的Uber充满了狼性,“增长高于一切”,所以Uber的商业模式也狼性十足。但这样的商业模式只有“侵略如火”(爆发强),做不到“其徐如林”(运营糙)。看下面的对比就知道:
在Uber模式下,乘客发出订单,系统按就近原则匹配给司机,司机有15秒考虑是否抢单。重点来了,司机在接单前是不清楚订单信息的,包括目的地。也就是说,司机可能抢到好订单,也没准抢到差订单。
这种随机性或许意味着公平,但也不可避免地呈现“二八分化”,因为老司机更容易摸清某区域不同时间下的订单质量的规律,从而挑肥拣瘦。一旦该地区下某个时段的老司机更多,可能就会出现运力真空。
避免运力真空,或是恢复供需平衡,有两种思路:
一、Uber补贴司机,由于Uber在调度环节的缺位(地图距离最近,并不意味行驶距离最短),导致这种补贴方式很机械,也很低级,治标不治本;
二、用调价机制重新撮合交易,也就是Uber一直采用的溢价功能,车少人多,乘客就得加价。Uber在此功能上设计了精密的数据算法,以满足不同情况的调价幅度。但这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做法,容易造成乘客流失。
打车在发达国家本就是奢侈出行方式,发展中国家(比如我国)更是对出行价格敏感——出租车司机天天喊着不挣钱,顾客还嫌贵。一旦价格增幅超过乘客心理预期,需求就会下滑。Uber不得不重新上补贴,这就又回到了第一种思路。
有意思的是,滴滴在2015年时也采取过类似Uber的抢单模式,不过当他们把“抢单”改成“接单”后,交易成交率上升了20%。那滴滴是怎么做的呢?
他们设计了一种基于两层维度的司乘匹配模型,一层是综合考虑周边的实时供需信息,一层基于 历史 数据(周围路况等)的算法预测。比起Uber将订单指派给距离最近的司机,滴滴更倾向于为乘客寻找周围实际离乘客出发地花费时间最少的车辆。
考虑到高质量订单(长途)只占滴滴整体订单量的少数,就更需要滴滴制订规则平衡长短途司机的收益——滴滴的平台运营能力正是这么来的。所以同样烧钱,滴滴模式下的每一分钱花得都更明白。
有人说了,滴滴不也要补贴吗?滴滴不也引起过出租车司机抗议吗?首先,打车市场一向利薄——去年广州发改委抽取13家巡游车(出租车)公司在2016年的平均净利润率数据,仅为12.18%。问题出在空驶率上,像滴滴有相当一部分补贴用于绕路接人的司机(地图距离≠实际距离),这是无法避免的。
其次,滴滴引起的出租车公司反感程度要远低于Uber,快车业务上线之前(2015年),滴滴尝试隔离原有出租车乘客,担心不平衡从而影响出租车司机的生计。这点Uber正好相反,特拉维斯·卡兰尼克喊的是“干掉出租车公司”,然后取而代之。
这就是为什么Uber在和滴滴的竞争中,先手优势明显却很难赢得持久战的原因。
滴滴和Uber是起点相同的两条交叉线,在诞生初期甚至中期,走出的轨迹的确有些相似。但随着时间跨度不断拉长,最终可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结果。
【还有哪些细节能说明滴滴的运营功底?滴滴的运营基因从何而来?点此链接,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解锁原文】
从美团开始,再到高德地图,本已风平浪静的网约车市场战火重燃。美团的逻辑是,既然绝大多数出行和吃饭有关,绝大多数吃饭又和我有关,那美团应该从上游截胡滴滴。但由于网约车盈利困难,上市后的美团不得不很快缩减了打车业务投入,改做聚合平台——即同时提供多家运力公司供用户选择。高德同样选做聚合模式。
聚合平台不是美团、高德的发明。早在滴滴安全事故爆发前,时任滴滴专车技术总监的李添翼就对滴滴未来的前景方向有过说明,其中最核心的一点正是搭建聚合平台。
“未来要将专车的运力共享出去。通过开放接口,让第三方开发者可以高效地实现对接,在滴滴上提供自己的运力服务。更长远地讲,滴滴开放平台将成为一个撮合系统,提供连接服务,连接需求方和供给方。” 李添翼当时说道。
平台需要相对公平、透明的运营规则,如果平台缺乏运营网约车经验,规则不够完善,那第三方运力公司加入平台的意愿就会降低。退一步讲,在没有直接改变运力数量的前提下,美团、高德这样的流量入口能否为运力公司实现效率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滴滴的底气来自当时90%网约车市场份额,他们拥有更多的数据和运营技巧。就像上文里讲的,他们更清楚“怎么烧钱”。是的,同样数额的补贴,摆在滴滴和竞争对手面前,两者的利用率是不同的。比如说滴滴很早就开始了补贴之外的精细化运营尝试,关注细分品类,在不同场景中主动增加/减少补贴。
下面是滴滴在不影响司机积极性的前提下,尝试过的四种减少补贴的动作(2015年):
以上种种情形,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考验不同场景下的数据积累程度,以及利用数据决策的本领。不同时期下,有不同的应对策略,但不变的是滴滴精细化运营的底层逻辑。
总之,滴滴当时计划在平台扩大到一定规模时,用满足内部业务的快速迭代的数据和经验,来给第三方运力公司提供定制化收费服务,包括营销系统、派单策略、价格体系,以此支撑作为开放平台的愿景。
安全事故后,这些设想被中断。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如果滴滴做聚合平台很难成立,那缺乏足够数据样本的美团和高德就更不容易。
【滴滴历经几个阶段进化成平台型公司?不同阶段的特征又是什么?背靠造车公司的网约车模式会对滴滴产生威胁吗?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详细内容】
程维说过“2016年是滴滴的平台年”。那两年间,滴滴风头正劲,几乎垄断网约车市场,多个业务垂直领域第一。仔细观察会发现,垂直领域发展起来的业务无不建立在庞大稳固的、由出租车/专车/快车业务带来的流量池之上,这三座大山构建了滴滴的流量入口。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微信用更好的线上社交体验吸引用户,达到一定用户规模后,再接入更多服务来满足赚钱诉求。因为如果在初期就接入各项服务,很难做到收支平衡(用户基数小,使用频率低,日常维护需要成本)。
从这个角度来看,滴滴是满足互联网公司特征的。就像《失控》一书提到的,基于基础的底层网络结构(流量池)的搭建,将会更有更高层次的特征和业务(代驾、顺风车)涌现出来。这种先后顺序不可颠倒。
事实上,大部分人之所以认为Uber、滴滴之流才是顺风车业务的始作俑者,原因正是其它靠拼车业务起家的网约车公司违背了互联网公司进化规律,造成业务难以为继而过早消失在 历史 长河中。
最典型的例子是,在2014年就上线拼车业务的哈哈拼车在运营两年后不得不将模式从1对N拼车(司机沿固定路线拉客)改成1对1拼车(司机只拉一人)。没有稳定的日活(基础打车服务)做支撑,更低频次的顺风车业务根本无法开展。而1对1拼车,与其说是拼车,不如说是专车/快车。所以说早期的拼车公司不是转型,就是早早倒闭。
总之,顺风车这类业务的发展前提,势必建立在更加高频的基础业务之上。滴滴代驾上线几个月就成了垂直领域老大也是这个道理——相同领域里,从高频打低频容易得多。
滴滴在巅峰期之所以估值冠绝群雄的重要原因就是“业务线交叉后形成的网络效应预期”,所以投资人愿意支持滴滴烧钱快速占领市场。滴滴与快的、大黄蜂、Uber各自间的战斗基本都没超过1年。
不过问题就出在这里,尽管滴滴可以按照互联网公司的节奏成长,所处行业却决定滴滴并非纯互联网公司。烧钱、或者大数据带来的运营能力,解决的了用户增长问题,却对线下运营一筹莫展。出行向来是个重运营的生意,简单来说,滴滴不可能把乘客当成一个个包裹来运送。
互联网公司渴望大规模扩张,大规模扩张对重运营则是灾难。这正是滴滴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如果想进化,就得扩张,扩张太快,难免出事。
略讽刺的是,滴滴顺风车负责人“社交出行”的点子在安全事故爆发后被千夫所指,但可能很少有人意识到,“打车版陌陌”的说法早在滴滴之前就已经被各个拼车软件打响了。哈哈拼车创始人更是对自家转型为1对1模式有着“独到见解”:二人坐在车里便于社交氛围的搭建。
也别以为说出这话的都是什么不入流的老板,哈哈拼车曾分别拿到过雷军、红杉资本、创新工场的投资。以哈哈拼车为代表的早期顺风车业务之所以没出事,无非体量太小了。
伴随全球市场衰退,各大公司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已经成为常态。摩拜(后被美团收购)和ofo补贴大战的结束,基本为过去10年里热钱涌动的大时代拉下帷幕。最近两年,创投领域逐渐归于沉寂——比如各家对线下零售这一“风口”的投入力度,和早几年的市场狂热氛围相比要谨慎许多。
从这点来说,也是滴滴很难被取代的原因。市场上的主要参与者无心、更无力掀起新一轮大型竞赛。美团打车曾来势汹汹,结果到头来雷声大雨点小。另一方面,由于监管政策不断完善,网约车市场的想象力被进一步压缩。
“在公共服务领域,从没有、未来也不会有一流的互联网企业。滴滴如果不在未来两三年内发展在公共服务业以外的多元化主营业务,将不会有TMD这个新生代的代名词。”这是曾参与负责投资业务的阿里巴巴副总裁张鸿平去年接受虎嗅采访时的看法。
他认为,公共服务业与商业服务业有着不同要求、目标和规律,前者政府参与度高,尽可能平等的满足人类基本需求为目的,而互联网企业是用自由创新的精神,无疆界高效最大化地满足人类用传统手段无法被满足的要求,二者有很多相悖之处。
安全事故后,十部委进驻、舆论声讨,滴滴一时间被降维成“客运公司”,盈利和增长被暂时搁置。用商业逻辑来审视,这无疑是场灾难,滴滴也失去了冲刺更高估值甚至上市的可能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因祸得福,多了打造更高境界的公司的动力与可能性。
对比同样出过事儿的某家公司,事故后的滴滴所展现的决心和坚定完全处在另一个层次。这家公司不仅在说——强调安全到连外界都觉得有些矫枉过正的地步,也在做——安全正改变这家公司的基因,外在体现就是他们对组织架构的彻底调整和安全概念对每个业务环节的重构。
顺风车业务归期未定,用滴滴内部人士的话说,不能用一般产品上线思路来判断,一般产品的上线思路是先定时间,再倒推进度。顺风车产品整改的思路则是顺推,团队能力与业务认知(安全)没合格前,产品上线没有时间表。
来自不同的信源告诉虎嗅,程维从去年开始就带着高管团队不停走访各家以线下运营闻名的组织,既有西贝、海底捞这样的大型餐饮品牌(公众食品安全),也有铁路、航空这种典型的国民级运输系统。滴滴在向这些公共服务的标杆学习流程和制度。
再重申一遍,这些行动其实已经超出了“表演”的范畴。在一开始,外界会觉得滴滴在向公众或是政府表演安全。但随后发生的动作,简单说,没人逼,更没人监督。这更像是一种价值取向,而非商业取向。
当然,我们这么讲,并不是说滴滴成了一家公益组织。如果要从商业角度出发,最好忘记网约车业务——这也是为什么滴滴早早就转型为出行平台的原因。“看空”网约车市场的张鸿平后来还说过“如果把滴滴看成未来出行互联网化的入口,则极具想象空间”这样的话,滴滴的潜力其实在别处。
眼下,滴滴在控制网约车业务规模的同时,正在发展包括单车、 汽车 后市场在内的多元化业务。往远看,还有无人驾驶。这些业务可能还不够强大,也看不出价值观,但确实能让滴滴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