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正文

大田峰谷电收费标准(永泰各个地方的乡镇地名传说)

樟城镇的传说樟城镇位于大樟溪中游和清凉溪汇合处,登高山与塔山隔溪对峙。寓双溪汇聚、风景秀丽、水立仙鹤、地灵人杰之意。涵境内樟树绿市容美之韵。宋殿中侍御史、兴国侯、三劾秦桧励天下的黄色年就是本镇北门龙井厝(今虹井厝)人,境内还有三元公园的联奎塔、三元祠、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纪念碑、革命烈士纪念碑、文庙、重光寺、大圣庙、仙佛寺、立雪书院、榕樟...

樟城镇的传说

樟 城镇位于大樟溪中游和清凉溪汇合处,四面环山,登高山与塔山隔溪对峙。自唐永泰二年建县以来一直是县政府所在地,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清朝 和民国时期曾以“双溪镇”、“鹤皋镇”为名,寓双溪汇聚、风景秀丽、水立仙鹤、地灵人杰之意。解放后曾称城关镇,后为避与诸县城关镇重名,改称樟城镇,涵 境内樟树绿市容美之韵。

宋殿中侍御史、兴国侯、三劾秦桧励天下的黄色年就是本镇北门龙井厝(今虹井厝)人,其故居遗址尚存。境内 还有三元公园的联奎塔、三元祠、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纪念碑、革命烈士纪念碑、文庙、重光寺、大圣庙、仙佛寺、立雪书院、榕樟园(实验小学)里永泰三状元塑像 和《永泰三元文化画廊》等人文景观。

城锋镇的传说

城峰镇地处大樟溪畔、樟城郊外东门外,因镇政府驻龙峰村,故名城峰。境内四面环山,两岸山峰峻拔,风光秀丽。境内太原奶奶崖石刻,据载:唐太和中县令潘公 满任,邑人留饯,流连数日,夫人王氏先已解舟五里汰王滩下,俟久不至,月夜登岸,书七绝诗于石壁上,诗曰:“何事潘郎恋别筵,欢情未断妾心悬,汰王滩下相 思处,猿叫山山月满船。”还有隔溪对峙的“清流戏凤”石刻,系唐元和十三年归安沈世祺所书。此两处唐代石刻为福建省罕见的珍贵文物。

白云乡的传说

白云乡位于永泰县西北部,境内群山逶迤,峰峦迭翠。岩嶙屿狮,三山升立,世有“三狮朝白面”之说。 “白 云”原名麟峰,最早的村落在东北万年山麓。因其峰似麒麟奔逐,故取村名为麟峰乡。后村落发达人口日增,欲向周围扩展,其族人遂于庙堂祈祷。是晚,天清月 朗,山风浮动,乃见一白须老者挥笔疾书,仔细看时却是:“欲问躬耕何处是,白云对面是君家。”既醒,乃是一梦。翌日清晨,乡人登高远眺,见青山绿水,白云 缭绕,阳光下分外壮观,仔细看时,正与万年山相对,即言晚间梦中事,遂依之所点,举族徙迁。所迁之地,便是今日的白云乡,世人也有称“白面”。 境内山多水复,气候宜人。西北面的姬岩与闽清的白岩仅离三里,是永泰县著名的名胜古迹游览区。永泰县历史名人黄莘田、黄文焕、黄展云、黄建勋就诞生在这里,至今尚存故居遗迹。

清凉镇的传说

清 凉镇地处永泰县城北面近郊,镇政府驻地的前身为清凉寺,因寺得名而称清凉。此地水秀山灵,民谣赞曰:“不寒不暖清凉寺,无忧无虑极乐山”。境内名胜古迹颇 多。竹演村山上的半片瓦石岩前刻有仙鹤足迹,登顶眺望大樟溪,往返船筏历历在目。乐山村极乐寺峭壁悬泉景色清幽。清光绪丁丑年旗山武进士林占元曾与永福县 知事沉俊协力募资建桥,后人建北桥亭纪念。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孝节石坊雕工精美,至今保存完好。

富泉乡的传说

富 泉乡位于永泰县西南面的大樟溪畔,处于县城通往大洋、同安两镇的山口地带,为富泉溪与大樟溪交汇之处。古时此处满山竹林,俗称界竹口,方言谐称爱竹口。后 取乡政府驻地溪边一眼温泉,人民祈盼富裕之意,称为富泉。本乡有雷、兰、钟姓氏畲族近300户1000余人。境内瑞应寺建于唐广明元年,鼎盛时僧众多达 200余人,和尚大墓和石马大槽遗址尚存。

梧桐镇的传说

现在梧桐镇的街道,据传古时是一片树林,仅有溪畔一排 梧桐树。明朝正德年间,吴氏兄弟二人,始来拓荒造田,繁衍宗枝,并于所开地界立“吴氏田垅”界碑,取村名为吴垅尾,后有圳南林氏并下度尾龚魏二姓,部分徙 迁此地,以所购林氏剩余住宅划村而居,并合议以梧桐树为村标志,因“梧桐”与“吴拓”方言谐音,遂改村名为“梧桐”,至今仍有人称“吴垅尾”或“吴垅尾 厝”。 随着“梧桐”的不断开发,陈、黄、张各姓相继而入,昔日草木茂盛的山野,逐渐成为人烟稠密的集市。 及到清代,传说一外乡秀才,途经梧桐,晚宿水晶宫。因感于梧桐村野农夫有书香之乏,遂于墙上题诗:“地称梧桐,并无凤凰所栖。”次日欲去,时有乡者见之而答:“宫名水晶,尚有鱼鳌来朝。”秀才掩面而去。 梧桐位于樟溪上游,境内青山绿水,风光绮丽、著名的永泰三状元之一、观文殿大学士参知政事郑侨墓就在潼关村附近的锦屏山下。

嵩口镇的历史传说

永 泰嵩口镇位于大樟溪和漳水河汇合口,境内岗峦起伏,群山环抱、峰谷相间。著名的“白岩尖”、“鲤鱼上天”、“东湖尖”三座大山海拨均在一千五百米以上,是 全县的最高点。宋朝初年,张氏乔嵩暨男振阳始于拓村,取父子名各一字为嵩阳村,后群姓继入,以其村名不妥发生争议,遂据其地势更名嵩口,含地处高山之麓、 座落两溪合口之意,自古为我县南大门的军事要塞。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张元幹就是出生在本镇月洲村。 本镇农民有赶墟的传统习俗,每逢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墟日,本镇各村庄和邻县、邻乡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墟坊,交易农副土特产品,市场繁荣,场面热闹,犹如节庆。

葛岭镇的传说

葛岭镇位于永泰县东部大樟溪畔,为永泰通往福州的东大门。相传此地有一山似飞凤,得名凤岭,葛仙君曾游此岭,故称葛岭。境内著名景区有:保持原始自然风貌的乐峰赤壁景区、隔溪相望的桃花洲、李花洲,有“方广洞天”之称的“一片瓦”方广岩、巍峨秀丽的天门山峡谷生态旅游景区。

大洋镇的历史传说

大 洋镇位于永泰县西部,境内有盘古洋、陈乾洋和金盘洋三块小平原,其中间隔一片苦竹林。明代中叶先民开发时砍去苦竹,使三个洋连成一片,故称大洋。此地丘陵 重叠、溪山相连,风光旖旎,素以“建筑之乡”闻名遐迩。位于棋杆村的高盖山险峻挺拔、绝壁落泉、古洞清幽、奇峰环绕,山上的名山室建于唐文德元年,是中国道教西岳“第七福地”。元代摩崖浮雕“白莲菜——莲社七祖图”为我国仅存的南宋创立的民间宗教七比丘造像遗迹,甚为珍贵。

长庆镇的历史传说

永泰长庆镇旧时林木参天,人烟稀少。明嘉靖四年,魏氏祖唐七,由大田迁居此地,拓荒造田,繁衍宗枝,并以拓村日为纪念日,世代相传庆祝,后人遂以“长庆”为村名。名胜古迹有下漈寺、香盖寺、奎光阁,宋林羽曾讲学于莲峰村,村口现尚存朱熹书迹“龙门”石刻。

同安镇的历史传说

永泰县同安镇原名辅弼,最早时各姓人口极少,而匪祸不断,乡民为抗匪自愿结盟,故名辅弼。又传宋时因邑人郑侨官至参知政事,是国家的辅弼大臣,故称辅弼。 后因境内有个同安寨,取同安和谐顺应民心涵义,故改称同安。清未,有甘、蓝诸族受匪徒连日围攻,乡民同心据寨抗敌,幸以保存生命财产安全,由此,取寨名为 同安寨,后扩大为村名。境内洋头村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凤凰寺,是福建省现存明代少有的完整建筑物。

盖洋乡的历史传说

盖 洋乡地处永泰县南部高山区。宋时有黄、郑两性先民迁居此地,黄氏所居山村以地势之高取名盖峰,郑氏所居山村以地势平坦取名盖洋;后因黄氏人口较少,郑氏宗 族较为兴旺,故隐盖峰之名,而取意“高山之洋”称为盖洋沿用至今。境内有著名的闇亭寺风景区,寺前雄峰矗立,寺后树林茂盛,石卷岭云,景色清幽,素有“暗 地生辉”美誉,宋理学家朱熹曾游此寺并题留“闇潭水涌天心月”联句,传为佳话。

塘前乡的历史传说

塘 前乡位于永泰县东部的大樟溪畔,是永泰通往福州水陆交通的咽喉,因古代村民住宅前有一大池塘而得名。解放后曾隶属大樟乡、赤鲤乡、葛岭镇,1978年又由 葛岭划出成立塘前人民公社(今塘前乡)。境内溪流水域宽阔,是优良的天然淡水渔场。元广东潮州路总管、福建行省参知政事王翰和其子明《永乐大典》副总裁王 偁的故乡就在境内官烈村,官烈还是古时闽王王审知狩猎之地和原中共福建省委旧址。为官廉正的宜良知县江景阳系境内莒口村人。他们的旧居、读书处和墓葬遗址 至今犹在。境内新开辟的千江月农业生态观光景区正受到游客的青睐。

赤锡乡的历史传说

赤锡乡位于大樟溪中上游结合部,境内有二座山峰,隔溪对峙,如龙相据,溪中原有一赤色圆石,人呼“龙珠”,每于月明之夜,山风浮动,溪光粼粼,赤石便熠熠生辉,其色银白如锡,乡民呼之为“赤锡”,圆石与二山并称“双龙戏珠”,遂以“赤锡”为名。

红星乡的历史传说

红星乡位于永泰县西北部高山地带,旧称雁门和坑门,因境内坑尾五角湾山形似雁而得名。明万历年间此地曾建有官府粮仓,故又名官村,后在“文革”期间以“官”字有“四旧”之嫌,遂改名红星。此地为永泰县城通往闽清县的门户。

洑口乡的历史传说

洑 口乡地处永泰县西南部大樟溪畔,群山起伏,四周环绕,大樟溪和后亭溪回旋奔流,汇合于长流潭出口,取“洑”字含水流回旋之意,故称洑口。洑口是中国南方 “虎尊拳”发源地。清乾隆时洑口人李元珠首创“永福虎尊”拳术,其门徒李昭北的“虎爪”和郑登光的“虎腿”拳技精湛,民间至今流传“登光腿,昭北手”。 “虎尊拳”已传到日本、西欧、北美等20多个国家。

东洋乡的历史传说

东洋乡位于永泰县西北部,民国时期曾属西区、三区、霞东乡。境内四面环山,地势平坦,村庄分散。从闽清县上莲入境的东洋溪把全境切成东西两半,村庄之东面为一大片田洋,故得名东洋。

霞拔乡的历史传说

下 拔乡地处永泰县西北部高山区,原名下弼,别称遐达,后雅称霞拔,取锦霞绚丽、出类拔萃之意,近代又把“霞”以简化汉字“下”替代,遂名下拔。此地铸造、翻 砂手工业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尤以“建清鼎”久负盛名,誉播闽中。近代竹编、草编、藤编工艺产品远销东南亚及北美和西欧等地。

盘谷乡的历史传说

盘 谷乡位于永泰县西北部高山区,四面山峰环绕,峦谷起伏,中间一片开阔地平坦如圆盘,故取名盘谷。此地原是一片林木参天、荆棘丛生的荒芜地带,明永乐二年先 民由南京迁此定居,经几百年辛勤开垦,渐成连片耕地和村庄。境内方壶山层峦叠嶂,悬崖峥嵘,谷险洞幽,泉沏池澄,鱼奇树翠,绿野长春,山川毓秀。建于宋的 方壶寺是张圣君信仰文化发祥地,其名在八闽、台湾及东南亚地区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是福建省民间最重要的道教信仰人物之一。

丹云乡的历史传说

丹云乡位于永泰县东北部高山之巅,地处闽侯县双峰、叶洋之间的天台山下。因乡政府驻地位于丹洋和翠云两村之间,故取“丹”“云”两字合称丹云。境内山峦重叠、峰谷连绵,森林资源丰富,生态风光秀丽,主峰天台山以其峰顶宽平如台而得名,为军事上天然制高点。

岭路乡的历史传说

岭 路乡原名火烧桥。相传境内凤落溪上有独木桥,桥下每存流浪者埋锅造饭,一日不慎失火,烧了木桥,因而得名。又因本地位于县界部位,山高岭多,山路崎岖,岁 久便称之为岭路。境内青云山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南宋时青云山人萧国梁高中状元,状元洞、状元祠遗址至今犹存。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