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快轮胎拆卸视频,汽车轮胎需要更换吗?
一般轮胎的使用寿命是多长?对于轮胎的寿命是多久呢,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说法。各大汽车轮胎公司的建议使用年限为3-5年,5到10万公里左右,然后根据轮胎的磨损程度,看要不要换。
新加坡鞭刑到底有多恐怖?
1993年,17岁的美国少年迈克尔·费伊在新加坡因为偷窃告示牌和涂鸦被判鞭刑,中国人第一次知道新加坡还有这样的刑罚。
不过,《环球时报》和《参考消息》报道美国总统克林顿出面为费伊求情时,大多数中国人觉得,这个不守规矩的美国坏小子就是欠揍。十多年过去,中国公民开始不断出现在新加坡鞭刑的新闻里。提到新加坡,今天中国人能想到的,除了花园城市、高效廉洁和严刑峻法这几个正面关键词外,大概就是鞭刑这个让人胆寒的关键词。不少人认为,在新加坡乱吃泡泡糖,随地吸烟,都会挨鞭子。新加坡的鞭刑新加坡人素以遵纪守法著称,但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末,人口刚满500万的新加坡,每年约三五千人被判鞭刑,近年减少到每年一千余人。这只是司法判决中的鞭刑,新加坡人最早接触鞭刑的机会是在学校。新加坡学校里的鞭刑不但是政府认可的合法惩戒方式,而且公立学校的体罚,受教育部门严格监管,鞭刑都必须记录在案。1957年颁布的《学校管理法》规定:只能对12~18岁的男生鞭刑,不得对女生鞭刑,鞭子只能打在手掌或被衣服覆盖的臀部,必须有校长明确授权。· 新加坡的学校鞭刑学校每次鞭打不会超过三次。大多数鞭刑都在办公室私下进行,须有校长或者副校长出席。也有一些会在全校师生面前公开行刑。最常见的被鞭打原因是吸烟。2019年,新加坡最低吸烟年龄被提高到19岁,如果警方发现你穿着校服吸烟,就会通知学校,由学校出面实施鞭刑。这种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加坡人,当然遵纪守法。新加坡司法判决中,鞭刑实施对象为18~50岁之间的健康男性,刚好与学校的鞭刑无缝对接。它并不像网上传的那么普遍,譬如吃口香糖会挨鞭子。鞭刑的常见罪名包括绑架、暴力抢劫、团伙抢劫、故意伤害、吸食毒品、破坏公物、骚乱、性侵犯、非法拥有武器、拥有腐蚀性或爆裂性物品、在公共场所携带攻击性武器、强奸,走私贩卖毒品、非法贷款和签证过期非法滞留超过90天。鞭刑会留下永久性的疤痕,它有严格的技术规范。· 新加坡鞭刑的官方说明图片(《监狱条例》132条2款)鞭子由藤条制成,长1.2米,宽1.27厘米。行刑前,鞭子会在清水中浸泡一夜使之柔韧。鞭打前会消毒,若被鞭打者患有艾滋病,鞭子会在行刑后销毁。鞭刑在监狱内施行,现场除行刑官外还有医生,负责伤口消毒或应对各种突发意外。为了让被惩戒者终身难忘,行刑者皆体格粗壮。他们会在模型上反复训练,让鞭子每次都准确落在臀部的不同地方。鞭刑有一个行刑架,高约2.74米,犯人被除去衣物后,手脚被绑缚固定在行刑架上,腰部和大腿会被保护起来,撅起赤裸的臀部。行刑者根据记数官报数指令挥鞭,每鞭相隔大约10秒。受刑者的惨叫和鞭子的声音,会让排队等候的受刑者魂不附体。据有些受刑者描述,超过十鞭,多半会血肉横飞。但新加坡鞭刑判决中很少有十鞭的。有被判处鞭刑六下的中国人回忆:「头两下我还勉强扛得住,后来几下打得我痛不欲生,连叫的力气都没有,只有喘气的份。」受刑后,一个多星期无法正常行走坐卧,睡觉只能趴着。帝国与鞭刑新加坡之外,今天司法判决中还有鞭刑这种肉刑的,还有博茨瓦纳、坦桑尼亚、尼日利亚、阿富汗、伊朗、沙特阿拉伯、文、马来西亚等国。另外,印度尼西亚的亚齐特区依然保留鞭刑。· 印度尼西亚亚齐特区的公开鞭刑· 伊朗的鞭刑而且有的国家鞭刑并不限于男性。你一定注意到,保留肉刑的大都是伊斯兰国家。新加坡以华人为主,没有任何强势宗教,是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国家,鞭刑与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形象极不相配。通行鞭刑的马来西亚和文这两个近邻,是伊斯兰国家,新加坡的鞭刑是被绿化的结果吗?新加坡的国旗是红白星月旗,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情。· 它非常像是中国国旗与马来西亚国旗的合体新加坡立国之时,境内主要居民是华人和马来人,华人希望国旗上出现五角星;而马来人,则希望国旗上出现星月。但是,新加坡的鞭刑与伊斯兰教并无关联。新加坡、文、马来西亚这几个近邻曾同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的东南亚殖民地包括海峡殖民地、英属马来亚、英属婆罗洲三个殖民地区域而通行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文的鞭刑,其实是英国法律的残留。· 左为新加坡、右为马来西亚,两者刑具大概相同,最大区别在于犯人是否弯腰英国本土在彻底废除肉刑之前,鞭打长期是惩罚手段的一种。英国人使用桦树条来鞭打抢劫、严重盗窃、破门行窃、性侵犯、强奸和操控性工作者营利等犯罪。在学校和英国军队中,也长期存在着鞭刑。1911年,当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进入一所二流的英国寄宿制中学之时,该校还盛行鞭子教育,奥威尔一度为此苦恼。·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英国陆军和海军长期存在着公开鞭打士兵的习惯。不过,同英伦三岛上使用的桦树条不同,海军常用九尾鞭来处罚触犯军纪的士兵。· 海军中用九尾鞭来鞭打士兵随着英国的扩张,鞭打被传到世界各地。1826年,新加坡同槟城和马六甲这三个英据港口,合并组成海峡殖民地,由东印度公司治理。1860年,英国人为印度殖民地制定了刑法典。该刑罚法典也同样适用于新加坡。1867年,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文从东印度公司治理下脱离,由伦敦的殖民地部直接管辖。1871年,《海峡殖民地刑法典》颁布,鞭刑正式进入司法体系,成为司法惩罚的一环。英国人制造鞭子的桦木生长于北温带,不利就地取材,于是热带的殖民地因地制宜地用粗藤条替代桦木。1948年,英国本土彻底废除鞭刑在内的肉刑。英属各殖民地并未紧密跟随,鞭刑依然保留。新加坡1946年成为英国直属殖民地。修改宪法、加强自治、选举领袖。1959年,新加坡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邦。1963年,新加坡同马来亚联合邦一起成组成马来西亚,1965年退出马来西亚独立。新加坡独立后,通过了许多单行法案,扩展了鞭刑的适用范围。如1966年的《破坏公物法》规定,破坏公物会被处以三下以上的鞭刑。新加坡的鞭刑与伊斯兰教完全无关。国父的遗产与新加坡高度相似的香港也曾适用鞭刑。但在战后,香港也追随了英国本土的风潮,将鞭刑弃置不用,并在1990年正式废止。· 香港惩教博物馆中关于鞭刑的介绍和说明新加坡独立后,国内外曾数次推动废除鞭刑,都被人民行动党执政的政府断然拒绝。新加坡坚持的并不只是保留鞭刑,而是一整套对肉刑惩戒的崇尚。譬如,今天对死刑犯采用枪决和电椅,会普遍被认为不人道,而新加坡则坚持使用更残酷的绞刑。新加坡法网严密,事无巨细,一应在政府的管辖范围之内。新加坡政府甚至曾经有法条规定,街边行道树地板应留有孔道以方便树木根茎呼吸。是的,新加坡处处体现出对严刑峻法的偏爱,而这一切都是国父李光耀的个人偏好。李光耀1923年出生于新加坡一个富有的华人家庭,有马来人的血统,从小接受英语教育,立志到英国读书,成为一名律师。李光耀在学校读书时,就领教过鞭打:有一回校长麦克劳德处罚我。他为人公正,严格执行纪律,铁面无私。有一条校规规定,学生一学期迟到二次要打三鞭。……我趴在一张椅子上,隔着裤子狠狠地被打了三下。但是,李光耀对学校的体罚完全持正面看法:西方教育家为什么极力反对体罚,我始终不明白。体罚并没使我和同学们受到什么伤害,实际上对我们也许是大有好处的。李光耀的求学历程被日本人意外打断。1942年2月,英国海峡殖民地投降,日本人在新加坡建立了新的统治。这段经历对李光耀和新加坡影响巨大。高高在上的白人没能拯救新加坡,可笑的日本军队却建立了新的统治。· 二战时期新加坡街头的日本军队日本人更严苛的管制带来的效果,李光耀印象极为深刻:(日据时期)黄昏过后人们开始在区内巡逻,直到天亮。他们拿着棍棒,不过是做做样子。因为刑罚太重了,没有犯罪事件可以报告。有人主张对待和惩罚罪犯应该从宽,认为刑罚减少不了犯罪,我从不相信这一套,这不符合我在战前、日治时期和战后的经验。人们谈李光耀的治国理念,总会强调他受到了深刻的英国教育影响,但他本人在回忆录中却认为:三年零六个月的日治时期让我学到的东西,比任何大学所教的来得多。新加坡独立后迅速腾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如果新加坡经济上的巨大成功可以被归因为严刑峻法的成功,而这种治国思路的源头似乎不难追溯。李光耀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知道,关于谁说了算,谁能使人民改变行为,甚至改变效忠对象的争论,是由日本枪炮、日本军刀和日本暴行解决的。我说过,他们首先要人们服从,这一点,他们做到了;接着,便是强迫人们作出调整,接受日本人会长期统治下去的前景,让子女通过接受教育,适应新制度以及新制度之下的语言、习惯和价值观,使自己变得有用,能找饭吃。所以,在听人谈及新加坡的先进治理经验时,一定不能忘记它背后凝聚的李光耀先生的经验和教导:人民是需要严厉管制的。有没有恐怖的小秘密可以分享?
谢邀!
我曾吸过一次毒。
89年11月退伍被安置在桃园路粮店工作。桃园路粮店是全西安市辖户最大的粮店。当时管了6700多户居民,这个粮店很忙,实行二班制。
一天晚上七点多了,我正常下班到值班室换衣服。楼上职工的儿子小建与几个本系统年轻职工在值班室闲谝。我进去换完衣服,这时一个年轻的职工却给小建说:
“小建,把你窝好烟给小王一根。”
当时实际我并不抽烟,但有单位前辈老师傅给烟还不能不抽。那烟是白色包装的西安“钟楼”。
外面包装也没什么新奇,我接过烟,有人给我点着。我抽了一口,感觉有一股清凉的薄荷味儿,十分的诱人。想着是西安的“钟楼”烟,可能也就这个味儿吧!
但这天的九点多钟,回到家里竟有了想抽烟的“冲动”。自己曾在部队看到别的战友抽烟样子很“牛”,也就想着让自己有烟瘾。自己专门整条买了烟,但几条烟抽完后自己仍没有烟瘾。
感觉自己对烟的没有依赖感。可今天怎么了?嘴里老有欲望想得到那种“钟楼”烟的薄荷清凉味儿。自己也觉得很奇怪,感觉到自己体内有了那种依赖“钟楼”烟味的感觉。于是在门口小铺买了两盒“钟楼”,点燃。却根本没有抽到那种清凉的薄荷味。我觉得挺奇怪,想着应该是小建的“钟楼”烟里添加了什么“料”。可是我总不能再找小建要那种烟吧。
半年后听说职工的儿子小建因吸毒盗窃被收容劳教。
这时才有几个人说出了其中秘密。原来本系统的几个有吸毒史的职工,想着我才到本单位工作,不了解情况单位情况,就想着拉我下水和他们一起吸毒。就让小建在给我的烟里放了毒品,想着我吸食后会上瘾,然后找小建他们要“货”,结果我没去找小建他们要那种烟,他们都很失望。
想想都恐怖,如果当时我那烟瘾上来,理智没战胜诱惑,直接去找职工的儿子小建要那种“钟楼”烟吸食,我现在也就可能成为了“瘾君子”。还好我当时挺过来了。把我这恐怖的小秘密分享给大家,就是提醒大家注意,我们身边的陷井无处不在,稍不留神,就可能遗恨终生。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剪切,与回答无直接关联。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aptany是什么轮胎?
万力轮胎展台总面积达139平方米,根据品牌及产品用途划分为多个展示区,有三大品牌区(WANLI区、SUNNY区、APTANY区),其中SUNNY和APTANY是万力旗下在海外畅销的轮胎品牌,在美国市场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有彩胎展示区,万力轮胎自主研制的彩色轮胎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用于改装车更能彰显个性;还有更吸引眼球的防爆轮胎展示区和互动区,参观者可以通过轮胎解剖图及视频演示来了解万力防爆胎的技术特性。
你在旅途中拍到过哪些值得炫耀的视频?
发不了视频,那就发云南的图片好了。
这不是值得炫耀的图片,是深受震撼的图,本人拍照?技术比较差,能从我手机拍出好看的照片,实景会让人赞不绝口。
图一是在要去玉龙雪山之前看的表演,本以为就是路程中凑景点的一场表演,结果却收获了很多。因为没看全程,剧情我看不懂,但是投入的演员,奔驰的骏马,加上当天恰好的天气,人和马这样静静走着,就是一幅画。
图二图三是在玉龙雪山拍的,没拍出原本十分之一的美,就不仔细讲了。
图三是在离开云南的飞机上,第一次白天坐飞机,第一次离蓝天这么近,感觉实现了我住在云上的美好愿望。远处的霞光澄澈透亮,如同无价的琉璃玛瑙。天空蓝得刚好,舒适治愈。
回家的旅途上疲惫全消,只有对云南与大自然的无限惊叹。
以前满大街的KTV?
据相关数据得知,2015年我国KTV数量高达12万家,但到了2021年,我国KTV数量仅有6.4万家,也就是说,仅仅6年时间,就有约5.6万家KTV宣布倒闭。
遥想当年,曾经风靡全国的KTV,却在最近几年迎来了行业低谷,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KTV的发展与爆红在说KTV之前,必须先说卡拉OK,先后顺序不能乱。
20世纪60年代,日本乐坛深受美国嬉皮士风格影响,导致战后的日本年轻人,同样对音乐十分痴迷,那时候,大家伙就特别喜欢唱歌,在家里、公司、马路上,随处都能听见日本人哼着乐曲。
1971年,井上大佑(伴奏乐手)正在给好友录制伴奏带,通俗的讲就是没有唱词的背景音乐,在录制过程中,井上大佑灵光一闪。
既然日本有那么多人喜欢唱歌,为什么不做一个收录了大量伴奏音乐的唱歌机器呢?于是,一个配备麦克风的伴奏机器应运而生,这就是最初的卡拉OK,日语音译为“无人乐队伴奏”。
卡拉OK被发明后,迅速在日本掀起了一阵阵唱歌狂潮,特别是在日本文化中,年轻人下班后又喜欢聚在一起喝酒,所以唱歌成了他们的首选娱乐项目。
卡拉OK不仅风靡日本,很快“这把火”同样蔓延到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内地,井上大佑也被称为“卡拉OK之父”,并且还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亚洲 20 人之一,对他的评价是“井上大佑改变了亚洲人的夜晚”。
卡拉OK在中国内地的兴起时间在80年代末期,当时广州开设了第一家卡拉OK,但因为超前的娱乐模式,以及昂贵的消费水平,所以很多老百姓仍然十分遗憾。卡拉OK这股风,很快就吹遍了内地,就拿北京的卡拉OK举例,截至1993年9月,北京歌厅数量约为282家,不过还是同样的问题,那就是价格昂贵。
正所谓有需求,就有市场,下面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台湾的刘英了,也就是钱柜的创始人。
卡拉OK在中国台湾也同样如此,刘英本身是做录像带生意的,他发现卡拉OK的公众化唱歌,并不符合咱们中国人含蓄的特点,而且在做录像带生意时,刘英发现虽然有很多人前来试听、试唱,但真正愿意掏钱的人却很少。
他就开始思考转型之路,最终灵光一闪,刘英成功把MTV跟卡拉OK结合在了一起,也就是钱柜KTV,并且他还加入了很多创新元素。
还记得卡拉OK的缺点吗?
刘英不仅设立独立的包厢,他定的价格也很亲民,钱柜KTV不仅拥有更全面的音乐曲库,最重要的是,所有消费都是明码标价,甚至还结合了自助餐的服务,酒水、零食等应有尽有,这让消费者可以在包厢内尽情享乐。
这种KTV模式,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量版KTV”,在日语中,量版就是大量批发的意思。
吃喝玩乐一条龙的钱柜,在进入内地市场后,简直就是对传统高消费卡拉OK的降维打击,最火的时候,钱柜一个月营业额就要高达500多万,而且还要提前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能订到包房,很多资本家眼看钱柜KTV不断爆红,他们也纷纷加入到“量版式KTV”的浪潮中,所以很多70后、80后去的KTV,都带有“量版”二字。
我国KTV巅峰时期是在2005~2015年,但从2015年开始,大量KTV纷纷宣布倒闭,其中就包括钱柜在北京的首家门店“朝外钱柜”。
在《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总报告》显示,2016年传统KTV数量减少了近60%,特别是2020年的疫情,对于整个KTV行业来讲,无疑是场灾难,有数据显示,2020年KTV行业客流量减少了70%~80%,到了2021年3月,我国仅剩下约6.4万家KTV。
以前满大街的KTV,怎么突然“消失”了?1.主体消费者群体在“变化”
以前KTV的主要消费群体是70、80、90后(部分),那会智能时代还没有如此发达,去KTV唱歌是宴请、聚会、商务接待的首选。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房子、车子、工作、子女教育、疾病、养老等开支,都成为了压在70、80、90后身上的多座大山。
一旦结婚后,以前的主力消费群体,就会进入“上有老,下有小”的层面中,特别是近几年房价的急剧攀升,光是每个月还房贷,就足以让很多家庭不再选择去KTV消费。
而且日常下班回家,除了教育子女以外,自己身体也不允许熬夜了,酒喝不动了,歌也唱不动了,更多的是想着如何休息。
那么00后呢?
如果你不知道“拼车、跳车、开天眼、硬核本”这些词的意思,那说明你对00后的娱乐项目仍然不了解,自从2016年推理真人秀热播以来,剧本杀行业就开始不断发展。
如果你不是00后,根本难以理解他们对剧本杀是有多么喜爱,除了剧本杀以外,00后的娱乐项目还有密室逃脱、刷剧、玩手游、刷短视频。跟这些娱乐项目比起来,00后就更不愿意跑去KTV唱歌了,最重要的一点是,并非所有人都喜欢唱歌,同样,并非所有人都会唱歌。
我相信,绝大部分消费者都不会唱歌,那么去KTV干嘛呢?
干坐着玩手机,显得不合群。
不会唱歌,被逼着唱歌,又十分尴尬。
那怎么办?
直接不去就好了。
2.KTV的运营成本在不断增加首先就是昂贵的租金,KTV走向低谷的那阶段,刚好是我国房价快速增长的时候,但是KTV的选址,又需要跟核心商业区搭边,像一些大型品牌KTV,动辄就是几千平米,再加上昂贵的装修成本,一年开支几百万,甚至上千万都是正常现象。
近几年,我国对作品版权越来越重视,在2018年,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发布了《关于停止使用部分涉诉歌曲的公告》,其中明确要求KTV经营方下架6000多部音乐电视作品。
在6000多部作品中,绝大多数都是当红热歌,没了这些经典曲目,消费者去KTV又有什么意思?
对于KTV一方而言,想继续拥有这些曲目也可以,那就是著作使用费,大概每个终端每天支付11元左右,如果一家KTV拥有100个终端,每天就要支出1100元,一年下来也要40万。
此外,员工成本也在增加,我所在城市在2015年员工平均薪资才3500,到了现在,平均薪资已经涨到了5800,一个大型KTV动辄就是几十、上百名员工,其中还有管理层,薪资开支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3.潮流成为过去,新型可代替产品陆续出现为什么之前的我们喜欢去KTV?
除了以前生活压力较小之外,影视、音乐作品的冲击也是一大因素。
很多港片中,KTV出现的场景绝不在少数,不管是小混混还是富商阶级,都喜欢去KTV,所以这就是当年的时代潮流,消费者为了追求潮流,跟风去KTV消费纯属正常。
此外,20世纪末,21世纪初,香港乐坛风靡内地,大街小巷都在播放着梅艳芳、邓丽君、谭咏麟、张国荣等乐坛唱将的作品,作为那个时代的消费者,自然也偏向于去KTV尽情欢唱他们的曲目。
这是一种潮流,一种95后、00后完全不能理解的潮流,就像今天的我们,不理解00后为什么喜欢玩剧本杀一样。
到了2015年以后,互联网时代不断发展,自然也出现了“线上KTV”似的APP,用户不需要去KTV,就能享有丰富的伴奏曲库,随便在家哼几句,也能满足我们的歌唱需求,不然拿个麦克风去无人的开阔地带,照样能唱个痛快,关键还免费。
所以纵观KTV的发展史,它的爆红跟时代红利有关,例如租金低、人工低、版权意识低、音乐风气盛行、互联网发展水平低、消费者生活压力小等等。
现在KTV倒闭了这么多,只能说KTV的野蛮式增长,已经不符合当下时代需求,而且一个行业想要持续走下去,就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正如当年刘英把MTV跟卡拉OK结合在一起那样。
——END——
本文话题:你还记得第一次去KTV唱的哪首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