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汽车配件 正文

新丰威力轮胎处理方法

人生凡事都有度,人生时时有梦想,做人真诚最为贵,我的骄傲不允许我把这崩溃的日子告诉别人,只喜欢你笑时的容颜。你在我所不知道的时刻去拥抱谁,最终还是让我成为一个安静悲伤的旁观者。一句无心的话也许会点燃纠纷,一句残酷的话也许会毁掉生命,一句及时的话也许会消释紧张,一句知心的话也许会愈合伤口、挽救他人。必长久深自缄默;必长久如云漂泊。连句再...

新丰威力轮胎处理方法,你被哪个句子惊艳过?

人生凡事都有度,就看如何把握住;人生时时有梦想,生活处处有阳光;做人真诚最为贵,做事踏实不颓废;做人做事凭良心,适可而止是真金。

眼泪是挡不住子弹的,否则那该是个多么温柔的世界啊。

我的骄傲不允许我把这崩溃的日子告诉别人,只有我知道,仅一夜之间,我的心判若两人。

你承诺过的月亮,还是没有出现,而我无眠,或者,我只是衣单天寒地,替你多爱了一夜人间。

不羡慕花开时的惊艳,只喜欢你笑时的容颜。万千芬芳姹紫嫣红,皆不如你香身弥漫。百般脂粉纸醉金迷,皆不如你鲜活纯真。

冷了一个人 ,冷的却是两颗心。老天给了我们一颗心,是要我们用来爱的,不是用来伤的!

一张白纸上写满了虚伪的承诺。

你把爱情给了我,心给了她,还残酷对着我说:我爱你!

你在我所不知道的时刻去拥抱谁,去呵护谁。谁能被你拥抱着,呵护着。我从出生起就一直微弱的运气,到此也没能挥出最大的威力。最终还是让我成为一个安静悲伤的旁观者。

你能无原则的原谅谁,谁就能无底线的伤害你。

你永恒站在文字的塔尖,以高昂孤傲的姿态,领略高处不胜寒的清冷,

一句无心的话也许会点燃纠纷,一句残酷的话也许会毁掉生命,一句及时的话也许会消释紧张,一句知心的话也许会愈合伤口、挽救他人。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最害怕那些对我很重要的人,连句再见都没有,就突然消失不见。

珍惜所有的不期而遇,看淡所有的不辞而别。

到了一定年龄必须扔掉四样东西,没意义的酒局,不爱你的人,看不起你的亲戚,虚情假义的朋友。

只要人人凭良心做人做事、这个世界才会真正和平。

他曾经怎么对别人,就会怎么对你;他怎么对别人,别人也一定会怎么对他;所以啊,做人做事要有基本的道义和原则,遇到了就平常心对待,自己凭良心做事!

不拆穿,不争辩,不解释。我可以自己消化一切,但是我想强调一点,做人做事说话,凭良心!

君子以坦荡立于世间,必将步步生花。

有人说落后就要挨打,也有人说枪打出头鸟,说明一个人想要打你,总能找到理由。

春秋之中,风雨飘摇,有人抱头痛哭,有人檐下躲雨,有人借伞披蓑,唯我大楚绝不避雨,宁在雨中高歌死,不去寄人篱下活。

等苦尽甘来的那天,山河星月都做贺礼。

我将红尘里的江山看了一场,人物与是非在岁月里淌。

请允许我成为你的四季限定。

天塌下来你顶着,我垫着。

天青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温柔,真的是一种很吸引人的东西。

我感觉到你的真诚,谢谢你的真诚。

你的名字是最美的词语。

幸福是用来感觉的,而不是用来比较的。生活是用来经营的,而不是用来计较的。感情是用来维系的,而不是用来考验的。爱人是用来疼爱的,而不是用来伤害的。金钱是用来付出的,而不是用来衡量的。 谎言是用来击破的,而不是用来粉饰的。信任是用来沉淀的,而不是用来挑战的。

你身处什么样的圈子,你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你结交了那些朋友,你脾性也会慢慢接近这样的人;你处在什么位置,站在什么高度,决定了你是怎么样的视野;内心多大的格局,你就可以看到多大的天空。你没有碰到你期望的人,是因为你还没有准备好你自己。

多岁的女人是自信的女人。真诚善良,自尊自信,但决不狂妄自大。

善待自己,坚信自己,让自己的生活缤纷精彩。不要因为某个人而破坏整个生命的兴致。

女人要相信自己,善待自己,让自己的生活精彩纷呈。

男人向来有阳刚,不可无谓逞豪强。心中拥有凌云志,海纳百川胸怀广。脚踏实地不浮夸,斗志昂扬有担当。祝中国纯爷们好男人,愿纯爷们健康,平安,快乐!幸福福寿百年。

项羽为何能在史记中列入帝王本纪?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解答①《史记》的结构②项羽人物的定位

《史记》的结构

《史记》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

自古以来对《史记》的研究很多,著述颇丰,笔者无意在此涉足这个大话题。我们针对题主的问题简单做下论述。

我们先看下司马迁先生在《太史公自序》中是如何表述的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司马迁先生在这里简要说明了《史记》是如何分类的,一如既往的言简意赅,留给了后世的同样是各类解读。有时候想想还是挺有意思

《史记》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类别,学界称之为“五体”,就是我们都知道的“纪传体”。这种五体合一的纪传体是司马迁先生首创,对后世的史书创作影响深远。

所谓“通皇帝、尧、舜,至於秦、汉之世,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记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一经籍考十八》

按照古今学者的分析,五体的“五”源自五行,十二本纪中的“十二”来自十二地支,十表的“十”来自十天干,八书中的“八”来自八卦,三十世家中的“三十”源自《老子》三十辐一毂,象征记录着王朝股肱之臣,七十列传中的“七十”等同于古人认同的岁数“七十”,所谓人到七十古来稀

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大体如此,我们这里不做深论,司马迁先生是否有此深意我们的确无法形成定论。权且当做一种认识,不过从中不难看出《史记》的宏大架构的确非同一般。

“本纪”通过编年的形势记录了从五帝到汉武帝历代帝王之事,是整个《史记》的时空框架,由各个帝王的纪年构建了一条连续的历史记录。所以本纪的作用非常重要,想读懂《史记》,本纪必须要熟读,而且要搞清楚各个时期纪年的方式,否则非常容易搞错。

“表”通俗来说就相当于一个事件和人物的日历,与其他几个文体相互补充。

“书”记载的是礼、乐、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内容

“世家”记录了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世系变迁,主要是诸侯及一些特殊代表的人物

“列传”则记录了“本纪”、“世家”之外的一些历史人物。

《史记》的五体互相补充,对同一人物的描写往往在不同地方会有区别,有的地方还存在相互矛盾之处,有些人拿这些不同之处去贬低《史记》的真实性,其实是很无知的。这些差异恰恰体现出司马迁先生严谨真实的创作风格。

例如本题中的主角项羽,在《项羽本纪》中项羽是个重情重义、威武仁德的大英雄。在《高祖本纪》《陈平世家》《淮阴侯列传》等地方就成了一个残暴凶悍、嫉贤妒能、有勇无谋的莽夫。这是司马迁春秋笔法的妙处所在,以不同人物的视角去描写人和事。

所以我们读《史记》时候绝对不能根据其中一篇来对事对人下结论,需要读者有甄别的能力,最简单的办法是通读有关章节。如果有兴趣还可以参考其他史籍和现代一些学者的分析。

我们既然知道了《史记》的基本结构,也了解了“本纪”记录的内容,其实不难看出来为什么会出现《项羽本纪》。

《史记》十二本纪有《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孝武本纪》。

上文我们说到,“本纪”是一个时空框架,是由连续的时间构成的一条历史记录。这点在《史记》十二本纪的选择上体现的非常清楚。

五帝后面是夏商周这个很好理解,周后的秦指的是战国后期的秦国,也就是公元前249年秦灭掉春秋时候的东周,我们知道秦王朝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从周亡到秦立,司马迁将中间的28年的王朝空白期用《秦本纪》连接起来,这28年是秦国主导的年代。

之后单独立了《秦始皇本纪》也是这个原因,这个时候秦王朝建立了,进入秦始皇统治时期。同理,公元前207年秦亡到公元前202年项羽败亡,这中间的五年,在司马迁的眼中是“楚”国统治时期,实际的统治者事实上是项羽,但项羽并没有完成统一称帝,没有年号这些,所以取名《项羽本纪》,纪年用的是汉高祖,后面《高祖本纪》和《孝文本纪》中间是《吕太后本纪》是同一个道理。就是按照统治者来将历史连贯起来。

说实话,这点非常聪明,体现出来了司马迁先生的大智慧,仔细读过《史记》的朋友想必深有感触。

项羽的地位

题主问题中提到的司马迁认为项羽刚愎自用不懂谋略缺乏战略其实就是上面讲到的那个原因,《项羽本纪》才是司马迁对项羽真正的个人看法,我们不妨看下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是如何描写项羽的。

"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史记·项羽本纪》

“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这句话是说项羽率领五个诸侯国灭亡了秦国,我们知道,首先进入关中的是刘邦,但司马迁认为实际灭秦的是项羽,事实的确如此,项羽巨鹿之战歼灭掉秦军40万主力是秦灭亡的直接原因。

“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这里是说项羽分封诸侯,所有政令都是由项羽来制定。此处表明了直到项羽败亡之前这段时间实际的统治者是项羽。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这句表明了在司马迁心中项羽的地位,古今未有的一位大英雄。

还有其他一些褒赞项羽的地方,我们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楚汉战争虽然时间短,但牵扯到的人物和事件比较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笔者号,里面有详述的文章。同时也有笔者对项羽这个人物详细的分解和剖析。其中有很多是笔者独立思考出来的观点和认识。

结语: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之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为项羽做《本纪》的原因。一是《史记》的结构中“本纪”就是一个由连续时间组成的框架,二是项羽是楚汉争霸这段王朝空白时间段的实际统治者。想必应该已经解答得很清楚了

薛仁贵长子薛讷怎么死的?

唐朝名臣名将系列——被耻笑为妇人的薛讷和他的武街大捷

说起唐朝名将薛讷,知道的人不多,但要说起演义小说《薛刚反唐》里,薛刚的老爸——薛丁山,那知名度就高多了。

在演义小说里,他是薛仁贵的儿子,手使一杆方天画戟,娶了三个比他还猛的老婆樊梨花、窦仙童、陈金定。

在老婆的协助下,薛丁山征西成功,官至两辽王,后因为儿子薛刚惹事儿,踢死太子,惊崩圣驾,全家被杀,封入铁丘坟。

演义小说当然不是历史,不过薛丁山还是有个原型的,这便是本文的主角薛讷。我们用三个片段,来梳理薛讷的一生,看看他和演义小说中的英雄,有何区别。

薛讷画像

一、硬撅酷吏来俊臣

薛讷(649年-720年),字慎言,绛州万泉(今山西省新绛)人,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长子。

薛讷的性格真如其名,沉着勇悍,不苟言笑。初入官场不久便正面硬钢来俊臣,直接打的这个酷吏的脸。

当时,武则天专权,天下议论纷纷以为“母鸡司晨”,为封天下人之口,武后以“铸铜为匮”大开告密之门,规定:“有告密者,臣下不得问,皆给驿马,供五品食,使诣行在,虽农夫樵人,皆得召见,无实者不问”。

顿时,告密成了一件没有风险又收益很高的举动,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

告密相伴的,则是来俊臣、索元礼、周兴之徒的流行,“酷吏之党,横噬于朝,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于是,朝廷上下人人自危,每有落入酷吏之手,死者十九。

而以告密起家的市井流氓来俊臣,很快便得到了武后的信赖,“以为忠,累迁侍御史,加朝散大夫”。

这下小人得志的戏码,便在来俊臣身上重演,尤其是当他给另一个酷吏周兴,来了个“请君入瓮”之计后,更得武后信赖,即便如狄仁杰这般肱股之臣,都差点死在他的手上。

就是这个冤死千人,连武氏家族成员,都不敢触其风头的酷吏,却在蓝田一个小县,被薛讷结结实实的打了脸。

当时,一倪姓富商重金贿赂了来俊臣,他私自将朝廷义仓中的数千石存粮卖给了富商,这相当于私下贩卖国家储备粮库中的存粮。

当富商高高兴兴的拿着书信,来蓝田县拉粮食,被时任蓝田县令的薛讷堵住了。薛讷看过书信后,冷冷瞥了一眼,富商背后浩浩荡荡的运粮车队,嘴里干净利落的崩出俩字,“不行!”

富商当时就惊了,跺一脚长安乱晃的来俊臣,居然被一个小小的蓝田县令撅了。一瞬间,富商有点恍惚如在梦里,他追问道:“此乃来大人亲书,因何不行?!”

薛讷冷冷说道:“义仓储粮乃灾患之备,怎能绝千百人的命,让一家人发财?绝对不行!”

《旧唐书·薛讷传》:“义仓本备水旱,以为储蓄,安敢绝众人之命,以资一家之产?”

按说薛讷的小命就算走到头了,来俊臣弄死个县令,不比碾死臭虫费事儿。

好在来俊臣自己玩的太大了,居然开始罗织罪名,准备把武氏诸王、太平公主和太子李旦、庐陵王李显一锅烩了,弄得武则天也感觉不好再袒护他。

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年)6月,来俊臣被拖到闹市剁了,长安百姓奔走相告组团去剐他的肉,薛讷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从此,唐庭上下都知道了薛仁贵有个黑脸儿子,谁的面子都不给,权臣豪门都躲着薛讷走。

等到薛讷开始领军后,治军极严,这其所部在参加讲武阅兵时,军容森严岿然不动,颇得玄宗青睐。之后,朝廷使臣宣召薛讷觐见,居然进不得军营,李隆基大为赞赏,盛赞其有亚夫之风。

《旧唐书·薛讷传》:玄宗即位,于新丰讲武,讷为左军节度。时元帅与礼官得罪,诸部颇亦失序。唯讷及解琬之军不动。玄宗令轻骑召讷等,至军门,皆不得入。礼毕,上甚加慰劳。

二、被笑做“薛婆”的滦水谷之败

唐睿宗晚年时,契丹、奚与突厥联合不断威胁北方边疆,唐朝不得不放弃营州(今辽宁朝阳),退守渔阳(北京密云)。

开元二年(714年)正月,身在渔阳的营州都督突然听人传说,北方的靺鞨、奚等部落很想降唐,只因唐不建营州,无所依投,若唐重建营州,则相率归附。

营州都督大喜,马上请朝廷发兵,北击契丹,复置营州。正巧,玄宗对四年前,冷陉之败耿耿于怀,见到营州都督的奏表颇为心动。

左监门将军杜宾客和中书令姚元崇都认为,时值酷夏,天气炎热,将士们披甲执戈,携带粮草深入敌境,恐怕很难获胜。

《旧唐书·薛讷传》:“杜宾客以为时属炎暑,将土负戈甲,赍资粮,深入寇境,恐难为制胜。中书令姚元崇亦以为然。”

薛讷却上表说:“夏月草茂,羔犊生息之际,不费粮储,亦可渐进。一举振国威灵,不可失也。”

李隆基采纳了薛讷的意见,令薛讷总督兵马与左监门将军杜宾客、定州刺史崔宣道等率兵二万人出檀州(今河北密云)进击契丹。

是年六月,北进的唐军在滦河附近遭遇契丹军队,几路唐军间协调不佳,薛讷所领的部队成了一支孤军。

同时,正如杜宾客战前预料的那样,炎热的天气,让携带辎重进军的士卒们怨声载道,薛讷不得不寻机与契丹决战。

可惜,他速战速决的心态被契丹首领抓住,当唐军进入滦水山峡后,早有准备的契丹军队,从山上滚下巨石堵住前后道路,两侧崖壁上的士兵则用落石、火把、箭矢连续攻击唐军,被夹在山涧里的唐军阵脚大乱,自相践踏,死者十之八九。

薛讷领着数十骑亲兵突围逃出,契丹士卒望着薛讷狼狈逃窜的身影,嘲笑其为“薛阿婆”(老怯如婆)。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六月,行至滦水山峡中,契丹伏兵遮其前后,从山上击之,唐兵大败,死者什八九。讷与数十骑突围,得免,虏中嗤之,谓之“薛婆”。

战后,薛讷将滦水谷之败的责任,归罪于宣道和李思敬二人协同不利,玄宗下令将二人在幽州处死,不过薛讷也没因此免责,被一撸到底成了白板。只有,杜宾客因战前便上书反对得以免罪。

成为白板儿的薛讷,没在家凉快多久,一个多月后,玄宗便想起了他。是年八月,玄宗令薛讷以白衣,统领左羽林将军,为陇右防御使,进驻河源。

这次重新任命,给了薛讷一个咸鱼翻身的机会,也让他得以证明自己这个将门之后,不是白给的。

三、白衣带兵的武街驿大捷

武街驿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呢?我们还得把时间的指针向前拨动一点。

金城公主入嫁吐蕃后,唐蕃关系曾有一段修睦期,等到睿宗李旦即位,拜杨矩为鄯州都督。吐蕃发现杨矩此人贪财且糊涂,便重金贿赂了他,让他向朝廷上表,声称两国和睦,请求将九曲之地(青海省东南黄河上游地区)的牧场赠给吐蕃放牧,作为金城公主的“汤沐邑”。

李旦的脑子也不太灵光,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结果这片“水甘草良,宜畜牧,近与唐接。自是虏益张雄,易入寇”的地方,成了日后吐蕃进攻河陇的前进基地,直到天宝十二年(753年)才被哥舒翰收复。

《旧唐书·吐蕃传》:“时杨矩为鄯州都督,吐蕃遣使厚遗之,因请河西九曲之地以为金城公主汤沐之所,矩遂奏与之。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顿兵畜牧,又与唐境接近,自是复叛,始率兵入寇。”

公元714年(唐开元二年)5月,吐蕃大相坌达延给写唐朝宰相一封信,要求两国先在河源划定边境线,然后再订立盟约。

唐庭随即派解琬前去洽谈,曾担任朔方大总管的解琬对吐蕃君臣诡诈的伎俩十分熟悉,出使前便警告玄宗,吐蕃心怀鬼胎一定要做两手准备,最好事先在秦、渭等州屯重兵,以备不时之需。但可惜,唐庭上下都被吐蕃和谈的计策蒙蔽,没将解琬的建议当回事儿。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吐蕃相坌达延,遗宰相书,请先遣解琬至河源正二国封疆,然后结盟。琬上言,吐蕃必阴怀叛计,请预屯兵十万于秦、渭等州以备之。”

果不出解琬所料,8月吐蕃突然从九曲之地发兵十万进犯临洮(甘肃岷县)、兰(甘肃兰州市)、渭(甘肃陇西县东南)二州,河西唐军毫无防备,马场中数千匹军马被劫。

《旧唐书·吐蕃传》:其年八月,吐蕃大将坌达延、乞力徐等率众十万寇临洮军,又进寇兰州及渭州之渭源县,掠群牧而去。

当年力主赠送九曲的鄯州都督杨矩得知吐蕃入寇后,惊恐万状心知朝廷必定治他重罪,惊惧之中自杀而死。

此时,河西防御并无良将,玄宗便想起了还在家里凉快的薛讷,让他在戴罪立功赴河西练兵防御。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命薛讷白衣摄左羽林将军,为陇右防御使,以右骁卫将军常乐郭知运为副使,与太仆少卿王帅兵击之。辛巳,大募勇士,诣河、陇就讷教习。”

十月,初战得胜的坌达延,携重兵再度入寇渭源(甘肃渭源县东北)。被连续无情打脸的李隆基恼羞成怒,在朝堂上声称要发兵十万人,马四万匹,御驾亲征给吐蕃个厉害看看。

结果八天后,还是白板的薛纳便在武街驿(今甘肃临洮东)大败吐蕃,没给李隆基出门溜达的机会(“乙丑,敕罢亲征”)。

当时,坌达延率领十万蕃军屯兵大来谷,薛纳则领唐军于二十里外的武街驿与其对峙。

时任陇右群牧使王晙,率所部两千人赶来与薛讷会师。薛讷命其在洮河东川一处高地屯住,成掎角之势。

王晙也是员智将,带兵屯住之余,亲自赶到大来谷口观察地形,发现吐蕃军营建在谷中。不由得大喜过望,一边命人马上回报薛讷,一边选出七百名精装死士,让他们换上吐蕃军服,分成前后两队悄悄潜伏进大来谷,只等黑夜便动手劫营。

当夜色到来,前队潜入吐蕃军营左近之时,王晙命人大声呼喊,前队一拥而上,冲进蕃营,后队则鼓角齐鸣,以为疑兵。

吐蕃军以为唐军主力赶到,惊恐之中,自相残杀,死伤惨重。此时薛讷的增援的军队赶来,一鼓作气拔除吐蕃军营,打的蕃军尸横遍野,死者万计。

《旧唐书·王晙传》:开元二年,吐蕃精甲十万寇临洮军,贼营于大来谷口,吐蕃将坌达延又率兵继至。晙乃出奇兵七百人,衣之蕃服,夜袭之。相去五里,置鼓角,令前者遇寇大呼,后者击鼓以应之。贼众大惧,疑有伏兵,自相杀伤,死者万计。

坌达延领败军退至后营,两军在大来谷外二十里的武阶谷,再次形成对峙。

坌达延也是不长记性,又把军营建在谷中,王晙也没客气,给他来了个照方抓药,绕道背后再次夜袭蕃营。

吐蕃大军乱作一团,薛讷则以中军从正面突击,前后夹攻,大败吐蕃军。

连败之下,坌达延率残部向洮水(甘肃临潭西北)逃窜,薛讷指挥唐军紧追不舍,先锋王海宾于长城堡(在今甘肃临洮境)洮河岸边,堵住了蕃军归路。

背水而战的蕃军无路可退,也激发了勇气,拼死冲击阻击的唐军,王海宾的部队,顿时陷入重围。

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郎将王海宾力战而亡,主将战死唐军士卒也杀红了眼,占据一处高岗死死扼住吐蕃逃生之路。眼看阻击的唐军阵地就像海潮中的礁石即将被淹没,薛讷率主力赶到,唐军士气大振,前后夹击,蕃军在洮水岸边惨败,大量士卒被挤下洮河淹死,洮水为之不流。

此战,蕃将六指乡弥洪被生擒,唐军斩首一万七千余级,逃散各地陆续被歼的蕃军士卒有数万人之多,缴获牛羊一百二十万头,8月被劫的军马又都捞了回来。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开元二年:冬,十月,吐蕃复寇渭源。丙辰,上下诏欲亲征,发兵十馀万人,马四万匹。……甲子,薛讷与吐蕃战于武街,大破之。时太仆少卿陇右群牧使王晙帅所部二千人与讷会击吐蕃。坌达延将吐蕃十万屯大来谷,选勇士七百,衣胡服,夜袭之,多置鼓角于其后五里,前军遇敌大呼,后人鸣鼓角以应之。虏以为大军至,惊惧,自相杀伤,死者万计。讷时在武街,去大来谷二十里,虏军塞其中间;晙复夜出兵袭之,虏大溃,始得与讷军合。同追奔至洮水,复战于长城堡,又败之,前后杀获数万人。丰安军使王海宾战死。乙丑,敕罢亲征。

武街驿之战,是河陇唐军十几年来最大的胜利,斩获也最多。玄宗闻报大悦,停了御驾亲征之命,命紫微舍人倪若水赶赴前线,记录诸将功勋。

玄宗派人去前线记录军功,可是留了小心眼儿的,十几年来未有之大胜,别是忽悠吧,不派个靠谱的人去看看,心里还真没底!

但武街驿之战的战果是实实在在的,十年后(开元十二年,724年)王昌龄二次出塞,行至武街驿战场时,依旧能见到战没者的累累白骨。他有感而发,提笔写下了名篇《望临洮》: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诗中的“长城战”,指的便是薛讷的武街驿之战。

武街驿之战,可以清楚看出唐蕃两军的特点。

受限于机动能力不足,唐军在空旷的青海草原上和吐蕃骑兵对战,基本都是被包饺子的命运。

但如果在山谷狭窄地域或打城市攻防战,唐军单兵作战能力和作战意志,并不比蕃军稍差,川西剑南的维州之战和朔方的盐州城防战,便是典型案例。

洮河流域属于河道切割土林地貌,也算峡谷地形,因此两军下马肉搏,正是唐军之长,蕃军之短,方能有此大捷。

洮河沿岸地形

战后,薛讷因功拜左羽林军大将军,封平阳郡公,其子薛畅荫封朝散大夫。次年,又授凉州镇军大总管,统领赤水(在今甘肃武威西南)诸军 ,驻守凉州(治姑臧,今甘肃武威)。

两年后(716年),薛讷以老致仕,又四年(720年),薛讷逝世,终年七十二岁,追赠太常卿,谥“昭定”。

公允地说,作为战神薛仁贵之子,薛讷算不得战功累累,远不是《薛丁山征西》演义中,那个白袍小将。

武街驿之战时,薛讷已经66岁了,只能算大器晚成。因此《旧唐书》作者刘昫,对他的评价也只是,“先败后胜,薛讷何惭!”

是被自己的队友给坑害了的?

最惋惜的便是宋朝的“杨无敌”杨业,被王侁“忽悠”,又因潘美见死不救而被俘,最后饿死辽军营中。

赵匡胤建立宋朝,首先完成的任务是中原的一统,直到公元976年赵匡胤去世,中原还剩北汉仍在山西割据,公元979年,宋太宗成功北伐,让这个被宋朝两代皇帝多番“殴打”的割据政权破灭,当年宋太宗攻破太原,最大的收获便是几万匹马,还有当时经常挫败宋军的,北汉将领杨业。

杨业是个强人,当年为北汉防守宋军出了很大的力气。杨业早年以神勇善战出名,成为了北汉世祖刘崇的“保镖队长”。在后周时期,北汉因为力量弱小,常年被后周压制,而到了北宋时期,赵匡胤依旧利用了压倒性优势一步步消磨北汉。

其实“杨无敌”之无敌,对于宋朝来说,不是绝对无敌的。杨业面对宋军,也输过很多次,可是输归输,杨业的本身的军队条件就不够好,可本人的“战术”、“胆识”依旧是名声在外。后来宋太宗打到了北汉城下,点名要杨业,刘继元自己都劝降杨业。面对自己的皇帝已经认输,杨业无法再抵抗,只好面北而败,以示尽忠。就这样,杨业完成“专岗手续”,成为宋军一员。

杨无敌这个名字不是白来的,杨无敌配上骑兵,那可是真的无敌,宋太宗虽然战争能力不怎么样,但是看人很准,他知道杨业正是宋军所缺的重要短板:骑兵战术。

宋太宗一开始给杨业安排“防御使”之位,这个职位比起原来的节度使,自然相差甚远。但是杨业属于“二臣”,本来就被北宋的开国元勋们所鄙夷,加上杨业原本就是宋朝的敌人,所以宋太宗优待杨业也不敢太狠,让他从防御使干起。

很快的,杨无敌发挥了“无敌”的效用。

因为在公元979年宋太宗攻灭北汉一战中,宋太宗及麾下部分将士自信心爆棚,还想趁机收复燕云之地。因此便发动了一场持续的北伐,直指辽朝的南京,也就是当时的幽州(北京),谁知道,此战大败,宋太宗仅以身免,而宋军的惨败,也揭开了“辽宋战争”的序幕。

于是,公元980年,辽景宗派遣十万辽军南下侵宋,对于刚经历了幽州城大败的宋朝来说,中央禁军在此前的严重损失,让朝廷都没有了底气,这个时候,杨业挺身而出,迎战雁门关。

公元980年的雁门关之战,是杨业“骑兵战术”的一次典范。当时辽军已经雁门关处,因为辽军攻城能力不强,所以给了杨业绕路奇袭的空档。杨业仅是带着几百精锐骑兵,冲击辽军阵营,另一边,北宋潘美也配合着杨业进入战场,这一战让辽军也付出了巨大代价,辽朝的驸马萧咄李被杀,抓获了辽军的指挥使李重诲。

这一战让大宋松了一口气,也扬眉吐气了。对于幽州城之战中的阴霾有了很大的驱散作用。而杨无敌正式在北宋有了“一席之地”,宋太宗趁机升杨业为观察使。

客观来讲,北宋初期,能以骑兵奇袭辽军改变战局的,只有杨业和后来的李继隆。因为宋朝马政怠慢,骑兵几乎没有在战争中出现,杨业属于另类的“战略级”大将,对北宋的短板有了很好的补齐,雁门关一战,是辽宋平衡的一个新的标志。

可惜的是,北宋开始了“重文抑武”。

杨业功高不一定是好事,雁门关一战,潘美都成为了杨业的“配角”,可实际上,潘美作为开国大将,地位不是杨业能比的,对于北宋的固有的政治集团来讲,杨业的“大胜”,满满的都是“死穴”,文官也好、武官也好,很多人不断偷偷弹劾杨业,让杨业在朝中倍受排挤,混得十分憋屈。

当时的情况严峻到什么地步?

宋太宗曾经把弹劾杨业的信件全部都给了杨业:

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

这是宋太宗收取杨业忠心的办法,但也是侧面点一点杨业,等同于提醒杨业,要好好干活,不然真的就会被这些人针对死。当时的边境将领自己打不赢契丹,可是也没有给雁门关大败辽军的杨业好脸色,这便是“重文抑武”带来的最直观的”弊端”。

而虽然宋太宗表现得非常坦荡,但实际上,每一场战事,他都给将领们安排上了“监军”,杨业更是被重点监视的对象之一,可宋太宗怎么也没想到,就是自己安排的“监军”王侁,最后把自己的“无敌”给坑死了。

公元986年,宋太宗再次集结了北宋的力量北伐,目标仍旧是燕云之地。

但这一场北伐和公元979年的“顺路”不同,属于专门针对辽朝的北伐。宋太宗分兵三路,其中东路军曹彬是为主力,率十万军直奔幽州。而杨业、潘美则是带着西路军,从山后地区绕进太行山,目标也是汇合在幽州城下,发动总攻,收复燕云。

可西路军,杨业不是主将,仅是副将,主将是潘美。最重要的是,西路军还有一个监军:王侁。

此战史称“雍熙北伐”,看起来浩浩荡荡,但实际上,雍熙北伐也是一场失败的北伐。西路军、中路军攻势强盛,捷报连连,但是东路军却出了问题。当时大辽战神耶律休哥在幽州正后方,以切割战术搅动宋军人心,最后在岐沟关让曹彬丢下数万宋军精锐尸体溃逃。

东路军败了,宋太宗很心疼,但出于理智,也要把中、西两路召回,北伐结束。

但伴随着这个命令,宋太宗还下达了一个让人“目瞪口呆”的命令,他让西路军,顺带把四州之民移动回来宋朝,等于把四州之地挖空。可这个计划,给西路军造成了巨大麻烦,很直接地让西路军撤退速度减慢。而另一边,辽朝击退了东路军后,就盯上了潘美、杨业都在的西路军,开始追击。

潘美、杨业自知一战难免,但是能拖便拖,带人埋伏阻击,说不定就能有奇效。

作为西路副将,杨业认为和辽军硬碰没有意义,应该制定埋伏政策,让弓箭手射杀辽朝追兵,这个计划的本身是很合理的,最起码能让大辽的追兵严重受伤,可就是这个时候,“猪队友”上线了。

王侁作为“监军”,有对杨业的否定权,但最重要的是,王侁其实就是宋太宗的“小话筒”,一旦对杨业诋毁,宋太宗也有可能相信。

猪队友“王侁”冷笑地嘲讽杨业带着几万人却如此胆小怯懦,言外之意就是杨业“怕死”。杨业知道监军不好惹,于是耐心回答战术的重要性。可是王侁不管啊,他就嘲讽杨业的“无敌”之名、“忠臣”之名。而潘美在一旁不出声。

杨业才算是看明白了,这王侁是要把他往火坑里推。

于是杨业哭了,留下眼泪,告诉王侁自己愿意为了证明忠臣而战,于是临时再制定了计划,告诉王侁和潘美,以自己为诱饵,带着兵马和辽军厮杀,再引至陈家谷,潘美等人在陈家谷埋伏,最后再一起杀敌。其实杨业本不必冒险,但是监军王侁出奇地坏事,抱着想要害死杨业的阴谋,让杨业出此下策。

后来更“坑”队友的事情发生了。

辽军很忌惮杨业,于是也用了诈降计,一下子后撤,这群埋伏在陈家谷的宋军以为杨业打赢了,第一时间想着去抢功,王侁和潘美带头陈家谷。但实际上,杨业正在和辽军厮杀,等主力都被引到了陈家谷,没有一人出来支援,杨业手下的将士几乎战死,二儿子杨延玉刚刚倒下,杨业即将力尽。

杨业知道,他被坑了,被抛弃了。

辽军招降杨业,杨业不肯,最后被俘获,绝食三日而死。

而另一边,在知道杨业战败之后的潘美和王侁,立即后退二十里,俨然一副“杨业和我们没关系”的姿态。所以,杨业是王侁主谋、潘美参与活活害死的,杨业之死,让宋军失去了“骑兵”力量的一大支柱,最重要的是,这样的人是被自己人坑害而死,令人愤懑无法言说。

后来宋太宗严厉地处理了王侁、潘美,可见宋太宗也知道自己玩脱了,他不知道,王侁这么大胆,连将领都敢逼死。

其实杨业之死,看似王侁一个人不正常的举动,背后也可能带着“反杨”势力的意思,不然王侁没有这么大底气坑杀杨业。

可见,局势如水火的北宋,仍然在想着内斗,还把一个重要的大将给坑杀,数十年后的澶渊之盟的签订,不是没有道理的。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手榴弹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问得太过模糊了,还真就不好回答。

毕竟手榴弹是分种类的,比如我们都知道的杀伤手榴弹,反坦克手榴弹,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特种手榴弹,什么燃烧手榴弹,照明手榴弹,催泪手榴弹,甚至还有毒气手榴弹等等。

这么多种类的手榴弹,其中的特种弹中,我们光看名字就知道他的威力可以认为是零的存在。

再有各个国家的工艺不一样,时间不一样,出来的手榴弹的威力哪就更加不一样了。

所以要把这件事说清楚,最好从手榴弹的历史说起,那么手榴弹威力大致印象就会出来了,但要说具体的真没法一个个地去说明白。

手榴弹的历史。

话说手榴弹作为一种热兵器,他在步兵的近战中算是最为古老的一件武器了。

而且手榴弹这种武器,在历史上消失了好几次,比如在十九世纪末期,因为战场战术发生了重大变化。

战场上开始使用大规模包抄战术,这让手榴弹就从战场上消失了。

后来随着西方列强对外的侵略和扩张,以及列强之间的相互争夺利益的战争中,手榴弹就又一次被推了出来。

从上个世纪初期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十年的时间里,手榴弹就被研发出了近百种。

那么在上个世纪的时候,手榴弹是怎么走入战场的呢?

这件事要说起来,还是因为日俄战争时期,让人们发现了手榴弹的用处。

当然在这场战争中,其实并没有出现正儿八经的手榴弹,仅仅是一些玻璃瓶装填的投掷爆炸物,或者类似投掷爆炸物的出现,导致手榴弹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

当时在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的前些指挥官对战场的各种武器效能,都会进行一个总结报告。

而手榴弹的效能,在所有步兵使用过的武器中位列第三。

至于位居第一位的是机枪,第二位的是刺钢丝。

所以这个发现,让很多国家都重视了起来,各个国家的武器设计师和军队,就开始对手榴弹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研究。

当时研发手榴弹最为活跃的是,英国,德国,日本和苏联。

而现代化手榴弹的设计,最初是被英国人攻破了,而攻破现代化手榴弹设计的人是一名爆破工程师,名字叫马丁.黑尔。

马丁.黑尔前后设计了两个方案的手榴弹,既可以用手投掷也可以用枪投掷。

第一个方案的手榴弹的结构很简单的,弹体都是一根截取的普通金属管,然后在这根金属管外边又套了一个刻槽的铸铁环。

接着在弹体的顶部,装了一个带有击针的插入式惯性体,然后在铁管内部装上一百一十三克的图拉特炸药和一个采矿用的针刺雷管。

这种手榴弹,一看就明白,爆炸方式,就是弹头着地之后,让弹头的击针撞击雷管,从而引发爆炸的一种结构。

这款手榴弹最让人感觉有意思的地方是,手榴弹的弹柄是一根长达半米的木棍。

东西出来以后,是需要展示的,结果这个方案因为没有保险机构,它就不能保证携带和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所以直接就被否决了。

不甘心的黑尔,对这个方案又进行了一次改动,加入了保险机构。

其实很简单,就是加入了一个固定击针的保险销而已。这根保险销说穿了,就是投掷手榴弹的时候,需要拔的哪个拉环。

除此之外,为了保证用枪投掷手榴弹的时候,手榴弹在空中飞行有一个稳定的弹道,还加了一根长得飘带。

这一改动,最终在1908年的时候,黑尔在伦敦就进行了一次表演,这次表演成功,当时就通过了各个国家驻英国使馆武官们的认可。

根据资料显示,这款手榴弹使用枪进行投掷,射程可以达到二百五十米的距离。

而这款黑尔手榴弹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上,就被用到了摩洛哥战场。

在这个时期,德国陆军购买了一小批,将黑尔手榴弹进行了刨析研究。

其中英国陆军当时已经在开发自己的手榴弹,而为了免付专利费,并没有购买黑尔手榴弹。

最有意思的地方,英国陆军直到1914年,对手榴弹的研发投入了很多,可就是没有进展。

其实说道这里,我们已经很清楚了,作为一款最初的手榴弹,破片其实就是普通铁管碎裂以及套在外边有刻槽的铁环而已,所以说到威力还真就差一点。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1914年的时候,进行了另一场的表演中,投掷人员站在一堵墙下,通过手投掷到墙的另一边。

结果爆炸结束之后,在墙另一边树立的靶子居然没有一个有破片划痕的。

虽然黑尔手榴弹的威力很小,但它的发火机构和保险机构,对以后的手榴弹的研发,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那么从1915年开始到1930年的时候,手榴弹的研发又进入了一个高潮期。

这个时期的设计师,将注意力集中到手榴弹的威力上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手榴弹诞生了,最著名的就是德国使用的木柄手榴弹。

我们介绍一下其中的一款——STG24式手榴弹。

这种德国造的木柄手榴弹,弹体是圆柱形的,材料是铸铁,使用拉发火延期药管。

整个手榴弹全长四百零六毫米,快半米的长度了,所以这款手榴弹的木柄是相当长的,估计当锤子使用都不成问题。

而手榴弹的重量达到了六百二十四克,其中的装药量就有二百克。

这款手榴弹相当优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有大量使用,它最经典的设计就是拉火发的原理设计,这种设计被很多手榴弹所模仿。

其实在二战时期,德国的手榴弹有很多,比如二十九型,三十九型,十三型木柄手榴弹。

这些德国造的木柄手榴弹,普遍具有TNT炸药装药量大的特点,杀伤直径往往在十五米左右。

在这里举个例子,我们体会一下。

在1938年的时候,发生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三千川军战士进行了藤县保卫战。

我们都知道川军的武器装备是很差劲的,而日军不仅有飞机,还有重炮,对手还是日军的精锐第十师团。

这场战斗不好打,后来三千川军得到了一列车的手榴弹援助,这种手榴弹就是二十四型手榴弹。

当时城墙上每个人有一箱子这种二十四型手榴弹,一箱子五十颗。

结果我们都是知道的,日军被三千川军打得找不到北。

手榴弹在当时算是我们手中的重武器了,根据统计在整个抗战期间,使用的手榴弹就达到了三千多万枚。

我们再来看看英国的手榴弹。

英国的手榴弹在黑尔手榴弹之后,他们又设计了一款海布拉什手榴弹。

这款手榴弹相当有个性,为了提高手榴弹的威力,他们使用一块木板,在上面钉上一个锡盒,在盒子里边装上炸药,然后用一块有刻槽的铸铁板当盖子,将盒子盖上,然后拉上一根导火索,而这根导火索通常情况下会固定在下边的一个木柄上。

所以这款手榴弹使用的时候,必须来个点火,如果当时没有火柴和打火机,别想了,这东西没有用。

这款手榴弹设计太过落伍了,毕竟是1915年的东西了。

后来英国的一个炸药工程师,依据黑尔手榴弹,进行了设计,取消了木柄,采用了卵形结构作为手榴弹的外壳。

说道这里我们就明白了,卵形手榴弹是怎么来的吧。

这款手榴弹同样被英国从一战使用到了二战,它不仅可以用手进行投掷,也可以当枪榴弹的使用。

而这款手榴弹的名字叫做米尔斯手榴弹。

整个手榴弹重达七百克,里边的装药量达到了六十克。

当然了米尔斯手榴弹,不仅仅只出了一个型号,毕竟是一款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武器。

最初的米尔斯手榴弹也叫五号手榴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就退役了。

其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还有一款米尔斯手榴弹,它被命名为二十三号手榴弹,这款手榴弹是在五号手榴弹的基础上研发出来的。

二十三号手榴弹有一个中心孔,平时是用盖子盖起来的,如果想要把二十三号手榴弹当枪榴弹的使用,可以打开这个盖子拧入一根带有螺纹的长棒。

使用的时候,将长棒插入到枪膛内部,然后使用空包弹进行发射。

二十三号手榴弹比五号手榴弹迟退役了一年的时间。

在二战中,英国人开始使用三十六号手榴弹和三十九号手榴弹,他们都是米尔斯手榴弹的后续型号。

其实英国人使用米尔斯手榴弹,前后一共用了五十七年的时间,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才退役的。

再说说日本当时使用的手榴弹,比如九三式手榴弹。

这种手榴弹采用了圆柱形铸铁弹体,外边有五条横向的防滑槽,上下各有一个铁环,都是起到携带和固定作用的。

这种手榴弹虽然是卵形的,但用的是拉火管,延期五秒爆炸的。

整个弹体重三百七十三克,装药量在三十九克,算是一种轻便的手榴弹。

但这个手榴弹的缺点很多,安全半径很大,杀伤半径却很小,产生的破片并不多。

这也就算了,它的安全性还比较差,比如发生窜火或者提早爆炸的问题。

所以各个国家因为工艺有高有低,制造出来的手榴弹的威力大小也是不同的。

接着我们来说说,现在的手榴弹。

现在的手榴弹有小型化的趋势,最小的可以达到乒乓球那么大。

这种手榴弹的特点就是个头小,弹体比较轻便于携带,当然了别看它的个头很小,但威力可不小。

比如荷兰研发的这种手榴弹,叫V—40手榴弹,直径只有三十七毫米,重量也就一百二十克而已,但士兵可以一次性携带十二颗。

爆炸的时候,可以产生一千二百块碎片,而且大多都十有锯齿或者六角形的碎片。

破片的速度可以达到一秒飞出一千五百米到一千八百米的距离。

而杀伤直径可以达到十二米,在这个范围内的人员都会丧失战斗力的。

注意是丧失战斗力,这种武器可以有效地拖累对手,造成对手受伤的人数比死亡的人数多。

其实这种手榴弹的杀伤效果不仅仅局限在十二米的直径,在以爆炸点为中心的二十五米的范围内也是有杀伤效果的,比较破片的速度就摆在哪里。

这还是小型化之后的手榴弹威力,所以现在的手榴弹威力比过去的大太多了。

比如德国的DM51式手榴弹,这种手榴弹爆炸之后,会产生六千五百块破片,在这款手榴弹的杀伤半径之内,只会看到呈现为一片云雾状的碎片,看一眼都头皮发麻。

这种手榴弹的杀伤半径都在十米以上,而安全距离都在二十米开外。

其实躲在二十米开外的距离上,如果没有掩体掩护,被杀伤也是难免的。

毕竟手榴弹的杀伤半径和枪械的有效射程是一个意思,超过了这个杀伤半径的话,手榴弹的碎片依然是有杀伤力的,只是没有这个杀伤半径难免明显了。

再有就是西班牙制造的奥哈姆布拉防御手榴弹,在碎片套子里装了三千五百多颗钢珠,为了爆炸效果,这些钢珠还是被均匀地布置在里边,其装药是一百一十五克的高能炸药。

一旦爆炸杀伤半径就达到了十米,安全距离在二十米左右。

也就是说投掷的时候,小于二十米的话,没有掩体,自己都会受伤。

所以说现在的手榴弹,和一枚小型炮弹没有多大区别,

举个例子就明白。

话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苏联和阿富汗之间有了冲突。

在1980年五月十二号的时候,苏联就排出了三百多量坦克和装甲车打算去完成一个任务。

结果这个机械化步兵团走到查普查勒山口就被伏击了。

这次伏击首先使用炸药,引发巨石进攻,砸坏了四十多辆坦克和装甲车,跟着就用步枪手榴弹和土制炸药给攻击了。

这次战斗,苏联损失了一百多辆坦克和装甲车,五百多人的伤亡。

所以从这里就看出,手榴弹的威力真不简单。

进入到2003年的时候,发生了伊拉克战争,这中间美军伤亡很小,但从三月二十号到四月十三号,美军的对手用手榴弹造成美军四十六人的伤亡,这些伤亡占到了美军伤亡的10%。

在2005年的六月二十八号的时候,美军精锐的海豹突击队十六个人,在阿富汗遭遇手榴弹袭击,仅仅一颗手榴弹就让这十六个人全部死亡。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你心目中的历史电视剧神剧是什么?

二十多年的观影历史,只有一部剧满足了我对大唐的所有想象。

它就是——《大明宫词》。

《大明宫词》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正剧,也不是司空见惯的宫斗戏。确切的说,它更像是国产剧里的“美”剧。

它的美是全方位的,涵盖了视觉、听觉、意境。

美有很多种,《大明宫词》的美属于高级的,因为它美出了诗意。

一、

人物扮相是《大明宫词》最显而易见的美。

小太平的灵动之美。

周迅素来以灵气著称,而她最富灵气的角色莫过于《大明宫词》中的小太平。

周迅饰演的小太平那叫一个惊叹!

剧中周迅穿着一身鹅黄纱衣配绿色齐胸襦裙,梳着两个环形小发髻,活脱脱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女。而当时她演这部戏时已经24岁,比小她3岁的韦姐姐(胡静饰)看起来更少女。

这位帝国的小公主整日里在大明宫里跑来跑去,胡作非为,会因为母后三日不来看她就上吊自杀,也会毫无顾忌地穿着自己设计的奇装异服在文武百官面前抛头露面,更会因为拒绝外国王子的求婚表演“切手指”的惊悚场景。

《资治通鉴》上对太平公主有四词评语:骄奢淫逸。一看就是被皇权宠坏的孩子。可是周迅演出来的小公主非但不惹人厌,还像一个小精灵般招人喜欢。

长安月下,上元灯节,偷偷跑出宫的太平在街上跟韦姐姐走散了,她急乎乎地边哭边找,无意中掀开一张昆仑奴面具,面具下是一张明媚的脸。这是薛绍和太平之间最美的相遇。多少人因为这个画面和哭得梨花带雨又一脸娇羞的太平·一起陷入情动。

成年太平的高贵之美。

如果说周迅饰演的小太平是惊叹,那么陈红饰演的太平公主则是惊艳。

陈红的颜虽美,却“木”。在其他剧中,这会成为演技的障碍,比如《新龙门客栈》邱莫言、《神雕侠侣》李莫愁。

但是在《大明宫词》里,她的“木”,反而恰到好处。

因为婚后的太平生活并不幸福,五年的苦闷生活,早已把她少女时代的活泼灵动消磨殆尽,脸上只有哀伤、不解、坚韧、克制。

即使受了委屈,也不是那种楚楚可怜的凄惨模样,而是一种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的无辜神态。脸是木的,眼是活的,不正是那个时期的太平?

陈红五官精致,脸圆润而方,正是因为方形脸反而给人一种端庄大方的感觉,而她时时挺直的背脊,自由一种公主的高贵优雅。

记得剧中太平身着裹胸裙,外披红纱披肩,素手弹琴的神态雍容闲雅,不禁让人想起唐朝名画《簪花仕女图》中的贵妇们。

不过最美的还是太平哭泣的时候。

那是她与第二任丈夫结婚的当晚,太平换下礼服,穿上素衣,来到薛绍的灵前诉衷肠。昏黄的灯光下,太平睹物思人,低声吟泣,犹如一幅天涯思妇的写意画。

公子薛绍:春风再美也比不上你的笑

赵文瑄的俊美长相,古典气质,尤其是《大明宫词》里的薛绍让他成为“儒雅”的代名词。

这么多年我还忘不了 ,春风再美也比不上他的笑 。

当年太平揭开昆仑奴的面具,薛绍脸上徐徐绽放的笑容,成了春日里最明媚的一束阳光。多少电视机前的少女们阿姨们这一瞬间集体石化,连空气都是安静的,所谓“一见薛绍误终生”就是这么来的。

而他在剧中扮演的另一个角色——张易之,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一袭白衣,一支竖笛,飘逸而妖娆,狂狷而邪魅,乃人间真绝色,秒杀现在的多少小鲜肉。

二、

华丽的台词是《大明宫词》最具风格的美。

剧中一再重复的台词来自皮影戏《采桑女》中的一段,它贯穿了太平的一生。

多少人年少时曾把这一段台词默默抄在小本本上,再慢慢地将它背诵出口。

女:野花迎风飘摆,好像是在倾诉衷肠;绿草凑凑抖动,如无尽的缠绵依恋;初绿的柳枝轻拂悠悠碧水,搅乱了苦心柔情荡漾。为什么春天每年都如期而至,而我远行的丈夫却年年不见音讯……

男:离家去国整整三年,为了梦想中金碧辉煌的长安,为了都市里充满了神奇的历险,为了满足一个男儿宏伟的心愿。现在终于衣锦还乡。又遇上这故人的春天。看这一江春水,看这满溪桃花,看这如黛青山,都没有丝毫改变……也不知我新婚一个月就别离的妻子是否依旧红颜。

台词如果只是华丽还不足以成为经典,关键是它华丽而不空洞,它优雅而富有思想性。

剧中的武则天毫不避讳她作为一个女人对权利的热爱和执着。

在天下人都反对她称帝时,她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皇位是什么?只不过是治国者的资格。现在我要用我的能力赋予女人这样的资格,女人不能称帝只不过是一个过时而不合理的传统,我要废除这样的传统,这也许是我一生之中最伟大的政绩。

归亚蕾用她精湛的演绎说出这段话的时候,你能感受到一个帝王的霸道和决断,以及一个女性对男权社会的反叛。

当年写《大明宫词》的时候,正在重播《我爱我家》和《编辑部的故事》,剧中语言充斥着一种王朔式的经典调侃味。

编剧郑重说,我们绝对不要这种语言,我们要做语言上的革新,用一种典雅优美的语言说出大唐祖先的故事。

今天看来,《大明宫词》的台词的确是一种革新,至少在同类的古装剧中甚少看见,而它台词中流露出的美在其他剧中更是绝无仅有。

也许只有这样华美的台词才配得上万国朝拜的盛世大唐。

三、

原声配乐是《大明宫词》最回味无穷的美。

音乐的记忆是持久的。

也许很多年后《大明宫词》剧中的细节你多半已经忘掉,但剧中经典的旋律,却一直萦绕心间。

这是林海的第一部独立创作的影视配乐作品,当时他花了很多的心血来完成。

剧幕拉开,王兰唱着“长安月下、一壶清酒、一树桃花”,她的声音飘渺,唱得温柔缱绻,让人不自觉陶醉在长安的月色中。

《一曲茶炉暖色》,笛箫合奏,瞬间让你穿越至千年前的大唐,在灯火辉煌的长安街头,见证长相守的誓言。长相守是整部剧的主题,也是最被怀念的旋律。

不过,令我印象深刻的却是另一首曲子——《寒山僧踪》。

中秋月夜,王维与太平在公主府吟诗赏月。当时的王维还是一名渴望建功立业、意气风发的少年,脱口便是: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多年后,王维再度与太平重逢,《寒山僧踪》响起,琴声渺渺,笛声寥寥,古意悠远,正是王维晚年隐居终南山,参禅悟道的心境。

虽然王维和太平的故事本是虚构,可这里对王维形象的描绘,确有几分真实。

虚虚实实间,是对大唐人物风貌的还原。

这部剧所谓的意境高远,正在此处。

关注“听岛音乐”,用音乐唤醒尘封已久的往事回忆。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