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间,使用消毒剂的浓度越高、范围越广,消毒效果是否越好?
重庆市日前报告多起因消毒药液滥用导致野生动物异常死亡案例。截至目前,共发现17种、135只野生动物出现异常死亡,专家判定其中部分野生动物死亡原因为喷施消毒药等引起的中毒。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张流波日前表示,消毒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但消毒要适度。
近期,一些企业、小区设置“消毒通道”,引起人们的关注。湖南省疾控中心为此发布提醒,这样是过度消毒,无益有害。此外,车辆进小区或单位的时候,对车辆的轮胎进行消毒或者对着马路喷洒消毒剂,在小区门口铺设雾化防疫消毒通道,在电梯内用高浓度84消毒液等,也是过度消毒的行为,也应该停止。
专家解释,通过雾化消毒的方式只能去除表面的病毒,离开消毒区域后,病毒还是会外排,所以这种消毒方式没有意义。在室外环境、绿化、道路等,因空气流通、紫外线等积极因素,不利于新冠病毒存活,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消毒的。车辆轮胎消毒后仍然会接触到地面,这只会造成消毒用品资源浪费。
张流波认为,对物品的消毒能用物理方法消毒就不用化学消毒剂。56℃、30分钟的热水就可以杀死病毒;100℃、3分钟也能杀死病毒。如果消毒餐饮具,还要考虑其他抵抗力较强的微生物,和高海拔地区水的沸点低,所以建议煮沸10分钟。化学消毒剂进行空气消毒仅用于室内环境且无人情况下的消毒;外环境(如马路、广场、草坪)不应反复喷洒消毒剂,应该避免使用飞机广泛喷洒消毒剂。局部环境明确受到传染源污染时,也只是进行一次终末消毒处理。大范围、反复多次地喷洒消毒剂有造成环境污染的风险;往人体大量喷消毒剂包括强迫通过“消毒通道”可能使消毒剂经呼吸吸入,经皮肤吸收,有损害人体健康的风险。
过度消毒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而且还会危害生态环境。2003年非典期间,由于过度消毒,台湾淡水河及其支流被倒入了大量漂白水,导致含氯量过高,鱼群大量暴毙,直到半年后才恢复正常,对河川生态产生了明显冲击。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表示,过度消毒危害大,残留消毒剂对环境造成污染,要科学、适度消毒。
有研究表明,长期大量使用消毒剂、灭菌剂,会使微生物产生抗药性,灭菌效果大大降低,而且残留在环境中的化学物质越来越多,成为新的污染源。科学已证明,这种物质会长时间滞留在环境中,并会进入食物链,通过生物富集作用,产生危害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
过量的消毒剂直接或间接地进入或被雨水带入空气、水体、土壤后,不仅造成二次环境污染,还破坏了空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的生态平衡。众所周知,空气、水体、土壤中生活着数量巨大的微生物,从生物链原理讲,有些微生物是环境介质中的有益而不可缺少的“分解者”。滥用消毒剂在杀死有害细菌的同时杀死这些有益而不可缺少的“分解者”,必然破坏了环境介质中的生物链关系。
因此,规范使用清毒液刻不容缓。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日前就印发了《关于加强疫情期间地下水污染隐患防控有关事宜的通知》,就如何防范滥用消毒水可能导致的地下水污染隐患做了明确要求,要规范使用消毒水:在复产企业、复工工地、畜禽养殖场、小区、农贸市场等日常消毒过程中,应坚持预防为主,正确适量使用消毒用品。各地要积极宣传正确有效的消毒措施,避免消毒场所因过度使用消毒用品,或随意倾倒消毒废水而导致的地下水污染隐患发生。
要严格处理消毒水:医疗机构、相关定点隔离场所及研究机构要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的要求,对医疗污水和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集中处理,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加强对医疗污水消毒的监督管理,严禁未经消毒处理或处理未达标的医疗污水排放。
要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监管:对饮用水水源地周边的污染源做消杀毒工作时,要严格管控消毒液使用量和使用频次,做好消毒液的规范收集处理,禁止消毒水散排到饮用水水源地。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树立健康卫生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禁止消毒废水随意倾倒。
责编:秦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