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汽车配件 正文

辽大轮胎厂的路和轮胎(为啥他们没有任何感激)

这样的中国怎能放任它发展起来!笔者倍感迷惑——美国何时帮助了中国,凸显美国对中国的帮助,美国曾极力地帮助中国打造,便改变了中国固有的贸易管理体制”在促使中国接受国际贸易秩序的同时,他们利用1900年的美国务卿海约翰痛斥中国,记性堪忧的恰恰是这群指责着中国的美国人——因为所谓的通商条约正缘起于美国,通商条约成为19世纪各国规范贸易的法律...

“你知道吗?我们曾多次帮助中国,但他们却忘恩负义,甚至如今屡屡和我们作对!这样的中国怎能放任它发展起来?”

在美版知乎Quora上,一则题为“中国不懂得感激”的帖子曾在2015年火爆一时。

近千万的美国网友关注这一则提问,近200万人回答了这一问题。

时至今日,这则帖子仍然在不断地更新,2021年12月,一位来自迈阿密的美国网友愤怒地说道:

“我们曾三次挽救中国于民族危难之际,如今的他们竟然处处和我们作对!”

初闻这一消息,笔者倍感迷惑——美国何时帮助了中国?中华民族危难之际,美国又怎么帮助了中国呢?

查阅史实之后,这才发现,所谓的“帮助”,所谓的“挽狂澜于既倒”,都是美国人的一面之词,说是妄想也不为过!

那么,美国人口中的“多次帮助”究竟是指的哪些事件呢?这些事件的真相又是怎样的呢?

近代以来,中外关系的主要焦点集中在“贸易”二字,而很多人就“贸易往来”凸显美国对中国的帮助。

在美国网友看来,在晚清末年,美国曾极力地帮助中国打造“合理的通商贸易”,帮助中国止住了“哗哗”外流的真金白银。

然而,美国真的会这么“清白与好心”吗?

晚清中国,国力衰微,饱受西方列强之欺凌,不仅被迫签订了关乎割地、赔款的政治性条约,也签订了大量“侵损国脉民命决不下于政治条约”的通商条约。

而通商条约的内容相当广泛,不仅涵盖了贸易、营业等事项,也一并规定了主权、领事等事项——故其名“不过为经济条约之一种”,但其实则“包含经济条约之全部。”

正如民国学者殷寿光所言:

“经济条约中通商条约,实为决定国际贸易命运的一种契约。”

中外商约自产生之日起,便改变了中国固有的贸易管理体制,在促使中国接受国际贸易秩序的同时,极大地束缚了中国经济之发展,成了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重要缘由。

然而,很多美国网友则表示这和美国无关,甚至中国还得感谢美国。

他们利用1900年的美国务卿海约翰痛斥中国:

“当年海约翰在英、法等国侵入中国的时候,海约翰勇敢地站出来为中国发声,要求‘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保障合法的贸易’,然而,中国人却是忘记了这一点!”

不过,记性堪忧的恰恰是这群指责着中国的美国人——因为所谓的通商条约正缘起于美国。

此后,随着国际商务和航行的发展,通商条约成为19世纪各国规范贸易的法律基础。

中国社科院的知名学者曾表示:

“在与清政府建立通商条约关系的众多国家中,除了‘肇启中外条约关系不同发展阶段’的英、日外,美国在晚清时期签订的中外条约危害更甚。”

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紧随英国之后,以其更为缜密和规范的条约文本成了法国、挪威等国竞相效仿之对象。

其后,美国以一种看似“温和”的方式,不断拓展对华商约关系,攫取了诸多通商特权,为日后独占中国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美国对中国的向往可谓由来已久,所有的“帮助”都是有预谋的侵袭。

“从哥伦布西行探索通往中国的捷径之日起,中国就作为一个庞然大物呈现在美国人的心目中。”

1784年,当航海经验丰富的格林船长驾驶着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缓缓驶入中国广州之时,他深切感受到了中国与西方截然不同的贸易交往方式:

“在澳门,中国官员给‘中国皇后号’‘盖章’放行,这是官方印章,允许外商继续航行。格林船长听说,他的工作多半结束了,颇感意外。从这里开始,‘中国皇后号’不再由他指挥而是要在中国的体制下通行,甚至被吸收进中国的体制,这是由中国控制的体制。”

此后,为了与欧洲各国展开对华贸易的角逐,美商愈加恭顺有礼,进而赢得了中国商民的赞许与帮助,对华贸易由此平稳起步且进展迅速。

到19世纪初,美国对华贸易已经仅次英国,稳居第二,以至于当法国、葡萄牙等国想要抢占中国市场的时候,美国会站出来加以阻挠,也就是所谓的帮助中国。

到了19世纪30年代,随着中英贸易冲突的不断升级和中国贸易制度的不断紧缩,美国商人也变得蠢蠢欲动起来。

特别是甲午战争的爆发及之后“瓜分狂潮”的出现,让美国深切地感受到“合作政策”已经彻底破产。

1894年7月,日本不宣而战,拉开了中日甲午战争的序幕。

在整个战争期间,“美国表面上声明中立,实际却偏袒日本。”

不仅美国外交官曲意庇护日本在华间谍,而且在中日议和之时,美国极力说服清政府接受极为不平等的《马关条约》。

美国之所以暗中偏袒日本,无非是想假借日本之手,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国门,为其商品和资本输出而服务。

因此,当海约翰在20世纪初提出了“公平贸易”后,美国商人即加入了抨击中国贸易制度的队伍,开始了对华缔约通商的酝酿与谋划,冀图与欧洲列强一样获得更多贸易自由和通商权益。

而所谓的“帮助”,只不过美国人维系自己利益的“工具”罢了。

有的网友在“中国不懂得感激”这则帖子下面留言,表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在战乱之中艰难求生,摆脱了列强通商的侵扰。她最终在二战中浴火重生,建立了新中国。这一切都归功于中国人自己。”

然而,一位名叫卡特的美国网友跳了出来,在狠狠地骂了一句脏话之后,反驳道:

“中国之所以能在二战中全身而退,同样全靠美国的帮助。”

究竟是什么给了他自信,能让他如此大言不惭呢?

这位“卡特”网友表示:

“在二战中,美国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帮助。自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以来,美国政府就一直关注着中国战场的局势,竭尽所能地支持着东方战场。”

而他的话,其实是大错特错的!

翻阅史籍之后,可以发现,在1937年7月12日,美国国务院表示,对于中国与日本在远东地区发生的敌对行动“极不赞成”。

但是,由于对欧洲局势更为关注,因此,美国对中日战争一直处于观望之中,所谓的“帮助”从何谈起?

直到10月5日,罗斯福在芝加哥发表了著名的“检疫隔离”演说,指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与世界其余部分的经济和政治动乱完全隔绝开来”。

这次演说表明,日本侵略中国的行为,已经损害到了美国的国家利益了。

但是,美国国会内部仍然存在反对向中国提供援助的声音,所以美国没有采取实际行动制止日本的侵略行径。

因此,日本在中国继续扩大战争,占领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华北、华中的主要城市,以及重要的战略交通线。

在这一时期,中国一直是单打独斗,顽强地抵抗着装备优于我军的侵略者。

随着日本和德国法西斯侵略形势日益加剧,美国人担心战火会烧至本土,才开始对中国方面提供借款援助,并出台了租借法案。

美国向中国提供租借援助,是希望中国军队消耗日本的战争物资与运输力量。

同时,中国能够生产美国工业所需要的锑、钨、锡、猪鬃、桐油等重要的战略物资。

但是,由于租借法案援助的到来,美国货物也通过各种途径涌入中国市场,独占了中国的商品市场大部分份额,造成社会上美国商品泛滥成灾。

这给还十分弱小的中国民族工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造成中国工农业生产日趋凋敝和国民经济的衰退。

而美国对此毫无表示。

毫无疑问,美国对于中国的援助,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本国利益考虑的。

美国陆军部长亨利•史汀生曾强调说:

“战略上,美国远东政策的目标是维持中国继续抗战,如此加强它,是因为它可以不断地迫使日本侵略者付出日益增长的代价。”

因此,美国对中国援助的直接目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消耗中国,拖住日本。

同时,美国希望通过援助,使中国朝“美国化”国家的方向发展。

美国访华特使居里就在报告里指出:

“美国现今在中国享有的重大影响,不仅可以用来在狭义上促进美国的利益,而且可以用来指导中国在战后时期发展为一个大国。中国现在处于十字路口。如果我们明智地发挥我们的影响。我们就可以通过发动政治、社会和经济的改革使事态朝着后一方向发展……”

因此,美国政府希望通过租借法案援助,让中国成为美国的一个战时和战后都忠诚和可靠的政治伙伴。

此外,美国的租借法案援助另一方面的重要影响表现为,对于中国国内政治形势的介入。

美国政府积极地扶持老蒋为首的中国国民政府,使之成为能够维护美国在华利益的代理人。

经过较长时间的交涉和联络,美国政府对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美国总统罗斯福乐观地相信:

“一个经过改革的国民党中国可以同美国合作,保证战后亚洲的稳定。而要改造中国,非蒋介石莫属。”

罗斯福还担心一旦蒋介石下台,则会严重破坏美国所构想战后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况且为了限制苏联的影响与扩张,美国政府绝对不能欢迎在中国出现一个共产党政府。

因而,罗斯福必须支持成立一个在蒋介石控制下的联合政府。

所以,罗斯福明知蒋介石政权的腐败无能,但仍吹嘘他有领袖风范,以便使蒋介石赢得国内更高的声望和更多民众的支持。

因此,美国对于中国的援助有着其十分阴暗的一面。

然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历史的选择也眷顾着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带拎着中国摆脱了租界法案的桎梏,成功建立了新中国。

随着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另一个“美国帮助中国”的谣言也不出意外地在静静等待着——“中国在冷战时期完全依赖生存,与苏联决裂的中国只能背靠美国!”

然而,如此说法,可谓是贻笑大方!

在冷战之初,美国没有明确的对华政策。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美国在意识形态上敌视新中国的同时,还抱有诱使其“脱离苏联政策轨道”的希望。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的介入则彻底打消了美国的这一幻想。

这是因为美国断定中国介入朝战是受苏联的指示所致,国务卿艾奇逊在英美华盛顿会谈中断言:

“中共完全听命于莫斯科,甚至比东欧卫星国更对苏联‘亦步亦趋’,这宣告了美国诱使中共脱离苏联政策轨道的战略自动破产。”

在朝鲜战争之后,中美双方完全地走向敌对化,美国把中国看成是仅次于苏联的第二大敌人,亚洲的头号敌人,中国把美国看成是世界上威胁自己的最大敌人。

从此,美中双方展开长达近20年的全面遏制与反遏制的敌对冲突,造就了中美对峙的亚洲冷战格局。

在这时,“帮助”是无稽之谈。

然而,从苏共二十大起,中苏两党关系渐渐显露出了隔阂和矛盾。

对此,有美国网友断言:

“独木难支的中国被迫求援,而在当时又有谁能抗衡苏联呢?毫无疑问,是美国的帮助挽救了中国。”

这一席话可谓是大言不惭!

事实上,此时的美国也正陷入危机之中,自顾不暇:

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其一,相较于欧洲和日本的迅速崛起,美苏发展速度放缓,不得不接受欧、日、中三大力量中心促使世界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的现实。

其二,相较于苏联骤增的军事和经济实力,美国却是负累深重,冷战局势已然转变为苏攻美守。

因此,美国必须进行战略调整。

沿着这样的逻辑,美国在东南亚开启了其冷战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战略大调整:

不仅于1973年结束了越南战争;还大幅缩减美国在东南亚的军事力量,解散了东南亚条约组织。

在美国从东南亚抽身的同时,其谋求与中国缓和关系的战略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由于尼克松政府已经意识到了美国并不是万能的,再加上这一时期苏联国家的咄咄逼人,所以无论是从尽早结束越南战争方面,还是遏制苏联方面,美国都需要中国的帮助。

与中缓和,维持中美苏战略的稳定是美国这一时期压倒一切的战略目标。

因此,这一时期,美国非但无法帮助中国,反而是需要中国的助力,处处“讨好”中国。

1974年,中越西沙海战爆发。

作战的一方南越在当时还是美国的盟国,自然请求美国给予支持,对此,美国的反应到底是怎样的呢?

海战爆发前的1月16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约翰·金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就曾声明:

“我们本身无领主主权要求,亦不欲卷入有关争端。此乃应由领土主权要求的各当事方自行解决。”

这表明美国提前就给南越打了预防针,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就是你可以任性地向中国开战,但别想得到我们的支持。

果不其然,中越海战爆发的当天,美国国务院公开发布正式声明:对于中越开战,“我们至少绝不支持越南”。

此后,美国更是频频推动高层访华,希望借助中国的力量遏制苏联。

由此观之,美国自始至终都将本国的利益摆在首位——无论是晚清末年的通商条约,还是抗日时期的租借法案,乃至冷战时期的示好,“美国优先”是其不变的宗旨。

所谓的“帮助”,不过是美国为了实现利益而采取的手段罢了。

对于美国而言,一切都是“利”字当头,“帮助”实在是太过奢侈,无异于天方夜谭。

纵观美国网友口中的“帮助”,可笑之后透露着荒谬。

就通商条约而言,“晚清中美商约关系从本质上而言是不平等的,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

美国虽素来标榜对华友好,但为了攫取在华贸易的通商特权,在缔约手段上也惯用武力威胁与强权政治。

美国特使来华后竟公然宣称:

若漠视美国缔约要求,“则必须先令中国人民再罹兵燹之灾。”

这般话语,岂会出自一个“帮助者”之口呢?显然,美国不是中国的救星。

及至二战时期,美国租借法案援助中国的力度颇大。

但是,美国通过租借法案援助,塑造着中国的方方面面——中国军队拥有美国顾问,中国国内政治矛盾需要美国调解,大国国际地位需要美国帮衬,国内经济生活需美国的资本与商品。

如果放任美国侵蚀中国内政,中国极有可能沦为美国的“傀儡”。

幸而东方旭日初升,新中国浴火重生——中国不仅一步步走向富强,还倒逼美国主动“讨好”,一同遏制苏联。

由此观之,所谓的“帮助”显得幼稚十足,一切的话语权,终究只能靠实力说话。

毫不夸张地说,唯有强者,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一切帮助;否则,必然会付出预料之外的代价。

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档案选编》[G]. 北京:社会科学业文献出版社,2002年

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译.《沃兹涅辛斯基经济论文选》[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何国贤 方钢等译.《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经济问题决议汇编》第三卷[C].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年

周谷 编著.《胡适、叶公超使美外交文件手稿》[G].台北:台北联经出版社,2001 年

谭刚.驼峰航线与美国对华援助[J]. 长白学刊,2007 年第 2 期

赵先明 邱梅. 二战时期美国援华租借物资未用于抗日物资问题[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1 期

张兵. 租借法案与美国对外政策的转变[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5 期

王正文 康利. 美国租借法案述评[J]. 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年第 2 期

姜桂石 裴云涌.经济合作是盟国合作的纽带——论二战期间盟国的关系[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5 年第 2 期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