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是什么代表作品,何为西昆体和香奁体?
“西昆体”和“香奁体”都是诗坛中比较出名,但评价又不高的诗歌流派。
其特征明显,但价值不高,鲜有优质作品。
“西昆体”:宋初诗人画虎不成反类犬“西昆体”得名于《西昆酬唱集》,这是宋初钱惟演、杨亿等人以诗唱和的集子。
“西昆”两个字的得名有讲究,从它的序言中可以知道:
取玉山策府之名,命之曰《西昆酬唱集》。这个“策府”指的是帝王藏书之所,出自《穆天子传》,是藏书于名山的含义,也就是西方的昆仑,穆天子往往和昆仑有关系。
这些唱和作品其实是杨亿、钱惟演等人在编纂《册府元龟》的时候进行的娱乐消遣之作。《册府元龟》是一部类书,编纂的时候肯定是在藏书极丰的地方。
这就是“西昆”的由来。
而他们的作品因为风格比较统一,又都汇集在《西昆酬唱集》中,所以就被称作“西昆体”诗歌。
但是,“西昆体”的源头却要追溯到晚唐的李商隐,是宋初诗人对其诗风的一次失败的模仿。
所以,要明白“西昆体”,那就得知道他们学习的是李商隐哪一方面的风格。
李商隐的诗风在有唐一代都是非常奇特的,在后世的争议也非常大,他似乎尤为注重诗歌的美感,甚至达到了不惜牺牲内容的程度。
比如我们熟悉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就非常能反映李商隐的诗风,这四联诗歌有着无数种解释,但很难有一种能将其联系起来。尤其是这首诗的题目除了和首句前两个字一样之外,也和内容没有关联。
但这首诗却又让后来的诗家大为推崇,就是因为其通过文字营造了一种非常具有朦胧美的意境。
李商隐很多《无题》诗同样如此,这是他的风格。
即对于形式美的追求和对于意境感的营造,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使得其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但又隐晦迷离,难于索解。
所以,元好问曾经如此评价李商隐: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就是说李商隐的诗歌虽然读起来非常优美,但没有人知道其内涵到底是什么。后世所有对李商隐诗歌的注解,其实都是一家之见,难以形成定论,在今天同样如此。
而宋初的这些“西昆诗人”模仿的就是李商隐这一风格,但可惜的是,他们只学到了李商隐对于形式追求的皮毛,在意境上并没有成绩。
这就是所谓的“画虎不成反类犬”。
虽然这些诗歌音韵铿锵、辞藻华丽,形式整饬,但雕琢过深,反倒显得刻意,这是在形式的模仿上同样没有得到精髓的表现。
更别说这种诗歌严重脱离了社会现实,导致其“言志”的内涵过低,思想性极差。
比如,杨亿的这首《馆中新蝉》:
碧城青阁好追凉,高柳新声逐吹长。贵伴金貂尊汉相,清含珠露怨齐王。兰台密侍初成赋,河朔欢游正举觞。云莫翠缕徒自许,先秋楚客已回肠。大量典故的堆砌,刻意追求的对仗,文字游戏的使用,强行拼凑的情感,和李商隐的名作《蝉》差得很远。
这种诗歌风格的出现也是有时代原因的。
当时除了“西昆”之外,“宋初三体”还有“晚唐体”和“白体”两种诗风,前者学习贾岛、姚合的枯涩,后者学习白居易的浅近,都是“西昆作家”所不满意的。
所以在形式上就走到了极端的地步,促成了“西昆体”的成型。
“西昆体”横行文坛四十余年,可以说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但最终被欧阳修等人掀起的诗文革新运动赶下了文坛,成为了新思潮的标靶。
“香奁体”:一直存在于诗歌体裁中的流派如果是“西昆体”的存在有时代的缘由,那么“香奁体”对社会的影响就更大了,不仅对后世作者产生了很大的“引导”,对于其他体类的文学也有着不小影响。
“香奁体”得名于唐代韩偓的《香奁集》,是一种专门描写妇女琐事、绮罗脂粉的诗歌,所以也叫作“艳体”。
韩偓在《香奁集序》中说:
遐思宫体,未降称庾信攻文;却诮《玉台》,何必倩徐陵作序?他自称其诗歌风格传承自六朝宫体诗,有一定的道理,但虽然描写范围有所扩大,但其路线明显变得极为狭窄。
宫体诗歌只不过是一群宫廷文人将所见所思写入诗歌之中,其实也是对自身生活的一种描摹。虽然多有华丽辞藻,但内容极为雅致,辞句也较为精炼。
而艳体诗歌,也就是“香奁体”诗歌将写作的范围扩大到了男女私情,内容也变得狎邪,这种风格其实是不能容于正统诗坛的。
我们来看一首诗歌《席上有赠》,更能体会香奁体的风格:
矜严标格绝嫌猜,嗔怒虽逢笑靥开。小雁斜侵眉柳去,媚霞横接眼波来。鬓垂香颈云遮藕,粉著 兰胸雪压梅。莫到风流无宋玉,好将心力事妆台。有些辞句可以说是非常露骨,尤其是对于女子姿容的描写,极有挑逗意味。
但不得不承认,诗歌的写作技巧确实还是不错的。
再比如其描写女子扭捏的姿态:
羞涩佯牵伴,娇饶欲泥人。将那种女子羞涩、难为情的风姿描写得活灵活现。
“香奁体”的存在对于后世文人表达“艳情”提供了极大的启发,很多诗人开始走纵情路线,但这样的作品也是会遭到批判的。
除了对诗人的影响之外,香奁体还对元散曲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但有趣的是,因为元曲属于边缘文体,对于其内容是否具有娱乐性并没有要求,所以这种风格在词、曲中所形成的艳词、艳曲在效果上还是不错的。
“西昆体”、“香奁体”这两种诗风,一个过于重视形式,脱离现实;另一个违背了“言志”传统,流于俗艳,都是诗坛上地位不高、口碑不好的流派。
所以,在阅读和鉴赏诗歌的时候,需要注意区分。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被杜甫列为饮中八仙的浙江人?
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诗人、书法家。
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诗》录其诗19首。
咏柳古诗中的妆成和一还有丝绦是什么思?
1、妆成:装饰,打扮
2、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3、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出自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古诗作品《咏柳》第一二句,其全诗文如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整首诗的翻译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市)人。证圣进士,入丽正殿书院修书,参加撰写《六典》和《文纂》。后迁礼部侍郎,累迁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唐天宝三年(744)告老还乡为道士。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全唐诗》存诗十九首。其写景之作,清新通俗,无意求工而有新意。
怎样引导孩子写村居和咏柳的读后感呢?
你好。我是喜爱古诗词的六衡妈妈。很高兴分享我的引导方法。
《村居》和《咏柳》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书中放在同一位置进行学习的诗。这两首诗词之所以放一块学习,是因为他们都是写春景的,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的。两首诗词里都有”柳”这个意像,并且都是两位诗人在晚年时有感而发写下的名篇。
那两者在诗人的心中有什么不一样呢?
我们最好也经历一个”听说读写”的过程去了解诗人的情感,让孩子体会两者的共通之处和不同之处。
因为要针对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进行引导,所以我们得让孩子先了解全诗大意。圈出生字词,标好读音,遵循着“听说读写”的原则一步步引导孩子进行写作读后感。下面具体来说一说:
一、听
听两首诗的朗读音频或者家长示范朗读,多听几遍。
二、说
家长逐句说出每句诗词的意思。带领孩子读通古诗,注意断句节奏。同时让孩子复述整首诗的意思。
三、读
一定要让孩子多读。古诗里的韵律美是需要细读才能品味的。
四、写
引导孩子写出来。可以将一首诗扩写成一个故事或者将这首富有画面感的诗描绘出来。然后再写出对整首诗歌的整体感受和感知。
下面来以《村居》为例具体说下:背景介绍:高鼎为晚清诗人。这首七言绝句是诗人在朝廷遭受排挤后,隐居到村庄所作。
全诗大意:
农历二月初,青青小草长出嫩芽,黄莺鸟在天空飞来飞去,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杨柳轻拂着河岸,仿佛陶醉在水雾之中。孩子们早早地放学回来,急急忙忙地回家拿着风筝,借着东风放了起来。
全诗第一句“草长莺飞二月天”交代了时间和景物。第二句写的是“杨柳醉春烟”的姿态,第三句和第四句写的是儿童放风筝的情景。整首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写人。刻画出了一幅富有生机春意满满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此刻的喜悦之情。
通过听家长或老师读,到自己读,然后理解全诗内容,最后进行写作。可以先将整首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写出来,然后写出诗人此刻的心情以及对我们这些读者的触发。
最后,附一篇个人写的《咏柳》解读,可以参考一下:贺知章是一位生于初唐,成名于盛唐时期的著名文人。在诗歌方面,《回乡偶书》 和《咏柳》最为脍炙人口;在书法方面,尤其擅长草隶书,据说画圣吴道子也曾向他学习过书法。
贺知章三十六岁就考中了科举进士,而且是第一名,也就是状元。从那以后便开启了他长达五十年的官场生涯。他不像大多古代文人命运悲苦,官场失意,而是一路顺风顺水,一直在中央做官,从未被贬职流放。
他乐观豁达,率真赤诚,恣意一生。
今天分享的这一首《咏柳》便是一首他晚年所作的,充满情趣的七言绝句诗。
早春二月的清晨,我在岸边漫步,阳光和煦,万物复苏。远处那高高的柳树犹如碧玉一般,千万条细细的柳条就像绿色的丝带随风飘舞;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的?原来是好似一把剪刀的二月春风呀。
这首《咏柳》是咏物诗,不仅仅只是即兴咏柳,而是借咏柳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 绿色的玉。“妆”即装扮。“一树”是指“满树”。这一句是从整体上来写柳树,是说高高的柳树好像碧玉一般,写出了它的色彩美; “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一句写柳条,"万条"形容很多,与上一句中“一"都非实指。“绿丝绦"是指绿色的丝带。这一句写出了柳树的另一种形态美,即垂柳之美。柳条细软向下垂,像一根根绿色的飘逸的丝带,写出了它的柔美和形态美。
“不知细叶谁裁出”。贺知章看到这细软的柳叶,不禁心想,这是谁裁剪出来的可爱模样?“裁”是全诗的诗眼, 也是拟人化的手法。 这一字使全诗变得灵动起来。既承 上一句的“绿丝绦”,又为下一-句的“剪刀”作了铺垫。
“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句由写柳转向“春风”,同时回答了上一句诗人心中的疑问。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表现出了诗人对春风的喜爱。春风本无形,而诗人赋予它“剪刀”的形态,形象生动想象新奇,富于诗意,恐怕也只有像贺知章这样一位率真的诗人才能想象得到。
自古咏春的诗作很多,而贺知章虽是咏柳,事实上歌颂的是春日美,感叹的是大自然的无限创造力。这不仅体现出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也是诗人对美好春天的喜爱的率真体现。
我是六衡妈妈,专注育儿分享。感谢阅读,个人收藏转发,禁止商业转载,谢谢支持关注!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用了哪些典故?
《荷塘月色》中除了引梁元帝萧绎《采莲赋》和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两处明用典故外,还有若干如“田田”、“亭亭”、“脉脉”、“笼”等暗用典故,这些用典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其一,“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中的“田田”一词,典出古乐府《江南曲·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作者于原诗中拣取“田田”二字放入新的语境,给活泼的散文语境带来一种古诗般的典雅。眼前满塘的荷叶,一片连着一片,挤挤挨挨,重重叠叠,参差错落,以“田田”来形容它们的样子,既贴切描绘出了荷叶整体上繁茂的气势和勃勃生机,又突出了荷叶空间分布上的紧簇感,语言也显得生动而又雅致。 其二,“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一词,出典甚多。如: 汉 · 刘桢《赠从弟》诗之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魏晋 · 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南朝 · 梁 · 孔稚珪《北山移文》:“若其亭亭玉表,皎皎霞外。” 南朝 · 梁 · 沉约《丽人赋》:“亭亭似月,嬿婉如春。” 隋 · 杜公瞻《咏同心芙蓉》:“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宋 · 周敦颐《爱莲说》:“亭亭净植。” 明 · 归有光《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些诗文中的“亭亭”均有描写或表现对象高耸直立、明亮美好的意思。朱自清先生引之以描绘舞女的形象来比喻荷干的挺拔高擎,显示出荷叶临风摇曳,风姿绰约的美丽形态,给人一种灵动飘逸的优雅感。荷干的高颀挺拔,荷叶的浑圆舒展,造型非常美,使人联想到月光下翩翩起舞的舞女,裙摆随舞姿飘荡洒脱的样子,轻灵而欢快,高雅而美丽。 其三,“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其中的“脉脉”是从成语“含情脉脉”中典化出来的。“含情脉脉”出自唐代李德裕《二芳丛赋》:“一则含情脉脉,如有思而不得,类西施之容冶。”表示饱含温情,默默地用眼神表达自己的感情,常用以形容少女面对意中人稍带娇羞但又无限关切的表情。朱先生这里虽然只 截取了“脉脉”二字,却了无痕迹、弥缝无间地搭配在新的语境中,既出神入化地表现了流水深含情感的神韵,又委婉舒缓地写出了自己心中那“流水”的绵绵无声,让人油然生出一种轻荡漫漾、流连依依的温润感。一个普通的成语,在朱先生的笔下,变得如此简约灵动、耳目一新,真不愧是点铁成金的语言大师! 其四,“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一句的“笼”字,典出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句。 杜牧诗中的“笼”用得妙极,如果写成“寒水生烟沙上月”就没什么味道了。诗人连用两个“笼”字来缀连“烟”、“寒水”、“月”、“沙”四个意象。“笼”字不像“罩”字那么硬,似乎当头盖下,密不透风,也不像“遮”字那样刚,似乎迎面有一重屏障,而是有一种轻柔、迷朦、弥漫地包裹起来的感觉。于是,暮烟与寒水、月光与沙色便溶溶地呈现了一种朦朦胧胧的色泽,而人心灵中那种感觉也就像轻雾一样弥漫着,预示着一种茫然与怅惘情绪氛围的来临。 朱自清在艺术上可谓杜牧的千古知音,这也许就是真正的诗人们在艺术感觉上的心有灵犀吧!他这天晚上也许确实没有杜牧诗中所藏的那份深沉的忧患意识,但就眼前景物和此时酝酿于内心的情绪、情感来说,形式上是极为相似的。当时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为排遣这种心情而在荷塘边漫步,月色下的荷塘如画如歌,荷塘上的月色似梦似诗,但他始终无法真正摆脱内心的孤独、苦闷和寂寞,这番良辰美景并未能使他心情平静。虽然那素雅、朦胧、和谐、宁谧的荷塘与月色让他暂时获得了一份宁静与自由,但那毕竟是暂时的,过中“淡淡的哀愁”时不时浮上心头,真所谓“剪不断,理还乱”。所以,这“笼着轻纱的梦”一般的花和叶虽然轻柔、迷朦,但总带着点茫然与怅惘,让人多少感到些微冷清愁寂的气氛。 一个“笼”字,看似普普通通,却渊源深厚,竟然和千年前的杜牧两相应和,圆融出相似而又别致的情绪与意境,真可谓不着痕迹,尽得风流。 此外,还需要作点说明的是,“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中的“画”字,用法虽然和唐代贺知章《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裁”字用法类似,效果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什么是章台柳?
章台柳,是词牌名,又名“忆章台”。章台:汉长安中街名,在陕西长安故城西南,见《汉书·张敞传》,是繁华的地方,后来每借称妓院所在。六朝、唐人已用其事与杨柳相连。
出自《寄柳氏》,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并寄赠给爱妾柳氏的诗作(一说为词,词牌为“章台柳”)。
此作以柳枝喻人,借咏柳诉情,运用了双关手法,表面上句句说垂柳,实际上处处寓柳氏,反映了乱世妇女命运之不幸与韩柳二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中悲离的一面,表达了作者对柳氏的深深眷念之情。
原文如下:
章台柳,章台柳,颜色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译文如下:
借问章台的柳啊,过去你是那样婀娜多姿,如今你还和往日一样吗?
纵然那细长柔嫩的枝条,飘垂如故,恐怕也被他人攀折得不像样了。
作品注释如下:
寄柳氏:韩翃和柳氏赠答故事,见许尧佐《柳氏传》(《太平广记》卷四八五)及孟棨《本事诗》。
依依:柔软貌。《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扩展资料:
韩翃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他与柳氏有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据唐人许尧佐《柳氏传》和孟棨《本事诗》记载,韩翃少负才名,孤贞静默,所与游者皆当时名士。一富家李生,负气爱才,因看重韩翃,遂将家中一歌姬柳氏赠与韩翃。
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洛阳两京陷落,士女奔骇。柳氏以色艳独居,恐不免,便落发为尼。不久,柳氏为蕃将沙吒利所劫,宠之专房。时韩翃为缁青节度使侯希逸府中书记。京师收复后,韩翃派人到长安寻柳氏,并准备了一白口袋,袋装沙金,袋上题了此诗。
当柳氏在长安接到这个口袋后,捧诗呜咽,并写了《答韩翃》(一作《杨柳枝·答韩翃》):“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