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袁雪芬的代表作品,中国历史上最有名49位女人?
秋瑾、赵一曼、冷云、唐群英、葛健豪、向警予、缪伯英、陈铁军、刘清扬、宋庆龄、宋美龄、宋霭龄、何香凝、张爱玲、萧红、石评梅、吕碧城、蔡文姬、卓文君、上官婉儿、李清照、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蔡畅、邓颖超、郭隆真、武则天、陈慕华、史良、李德全、钱瑛、陈少敏、游曦、胡兰畦、胡筠、陈碧兰、张金保、杨之华、徐全直、夏之栩、庄有义、冰心、丁玲、江竹筠、伍若兰、刘守玟、贺英。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是什么意思?
"天下掉下个林妹妹"是越剧中的一句唱词,因为写得格外出彩,因而广为流传,成为经典。这句词好就好在:用词简单浅白,涵义异常丰富。这句词至少表达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表达了林妹妹气质之非凡,是天上下来的,当然不同于凡女俗粉;
第二层意思,表达了宝玉见到黛玉之惊艳惊喜,"天上掉下"有突然出现,出人意料的意味;
第三层意思,表达了林妹妹身材之纤细轻盈,天上来的必然飘逸若仙,唱词后一句"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对此意作了补充。
从修辞上看"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非常高明,甚至一字不可改,特别是"掉下"两字用得极好,如用“飘下”、"飞下"、"下来"等,含义上也说得通,但惊喜惊艳之感少了许多,"掉下"一词不仅表达了宝玉的惊喜惊艳,其实观众听到,读者看到都有心里“戈登"一下的惊喜惊艳之感。
是什么风格把中国的音乐带偏了?
无论是纯音乐还是流行音乐什么的,日本音乐领先中国三十年。中国抄袭日本歌曲也不计其数。
韩国音乐不了解。中国现在基本无音乐可言,可以说无任何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一个就是山寨。
谁说20年前韩日学欧美?日本音乐只有隋唐时期受中国影响。
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特征,其"线"性的思维方式、"写意"的表现思想与中国的哲学思想、审美趣味、思维方式以及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中国的书法、绘画等艺术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中国民族音乐艺术在世界多元文化中自成体系并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以分析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状况为基点,从现代音乐创作手法,现代音乐与民族音乐和传统音乐的融合,声乐将成为乐音表现的主要方式三个不同的侧面对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趋势进行解析.
凡为表演而生的艺术作品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种种局限,如技术局限~为演出效果而计,技术性自然要强化;又如商业局限~考虑到票房价值,必然需要迎合听众趣味;再如政治局限~为表演而生的艺术品需顾及当局在意识领域的禁忌。而绝大多数民歌(一部分小调除外),不是为表演而生,它们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民歌展示给我们的,多半是生活中有血、有肉、有灵魂、有个性的人。中国民歌的个性差异,最鲜明处又往往表现在其地域性风格差异上。
2.民歌这种民间最基础的声乐形式所反映的地域性格至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现:
(1)旋律进行
各地域民歌的旋律走向、起伏幅度都首先与方言相关。
(2)节拍节奏
各地域在大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必定会积淀在各个地域性格中,而进入民间音乐的不同弹性节奏中。
(3)唱词咬字
在原生的民歌中唱词必然是使用方言的。唱词的方言化首先与音乐的韵律相协调,地域风格的体现才更完整,再者,使用方言还是音色上的讲究。
(4)发声方法
各地域民歌的独特发声方法,不但能够产生独特的音色,也能创构特殊的意境,它们也必定是与其地域性格相协调的。
只有以上四个因素都存在的民歌,才是全息的,即展示了地域音乐文化全部信息、全部神韵的民歌。
中国汉族音乐按风格色彩划分为14个区域。
这种划分,依据地理、历史状况、语言三个大背景,基本上是与方言分布区域相吻合的。
第二讲 西北民间歌曲简述
在中国汉族各地域的音乐中,西北音乐是独具魅力的。它高亢得近乎呐喊;其旋律进行中强调四度以及四度以上的各种大幅度跌宕起落,表现的是一种激越而又苍凉的情绪,那音调最能拨动人的心弦,让人血热.这种地域音乐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倾向“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含蓄美特征恰々背道而驰。西北音乐风格里所蕴含的是勃勃生命对严酷自然的抗争。
陕北民歌中最著名的是一个山歌歌种——“信天游”。它又称“顺天游”,流行在陕北、甘肃东部、宁夏东部,由上下句乐段反复构成,旋律走向前高后低,唱词字数讲究对称,上句常用比兴手法,引导出下句具体的叙事或抒情(上句最后一字给一个韵脚)。
山西民歌中最著名的是“山曲”
西北有些地方把上下句结构的民歌叫做“两句头”。
第三讲 西南民歌简述
西南文化是以四川文化为重心的,也就是说,西南文化基本上是四川文化的辐射。
四川民歌里有一种山歌歌种,当地称作“神歌”或“晨歌”,流传在川南节奏自由、曲调飘逸,歌词多为爱情主题,且格调轻松,生活情趣盎然。
川剧高腔的总体风格是“声高调锐,一泄而尽”。在一些四川民歌里,我们已经能够感觉到川剧高腔的味道。可以想见,它们与川剧高腔音乐的潜在关系。川剧的基本乐汇是DO、LA、RE、DO、LA以及DO、LA、SOL、DO、LA。
陕南语言与四川话极相近,这一带的民歌也是西南风格的。
云贵两地的汉民,相当大的比例来自四川,这两个地域使用的西南官话,是以四川话为基础的,因此,这两个地域的汉族文化中,四川文化的影响很大,彼此又略有不同。
第四讲 楚地民间歌曲简述
1、湖北三声腔民歌的特点
荆楚,今湖北省一带,这一地区的民歌中,存在大量不同调式、不同音组合的“三声腔”,用得最多的是“宫-角-徵”和“徵-宫-商”两种。由于曲种基本只用这三个音符,旋律构成几乎全部是大小三度以上的跳进,音乐便给人跳跳蹦蹦、闪闪烁烁的感觉。
2、何谓“湘羽”
湘音乐文化区这一文化区的山歌,根据唱法、曲调等特点,分成高腔、平腔和矮腔(又称低腔)山歌。 “湘羽”音调体系,即“带有湖南特色的羽调结构”。其基本构架是:羽、宫、角为基础,再加徵音。在有些地方,徵音或商音会出现微升(时而微升,时而原位),这是随方言、声调自然呈现的。
第五讲 平原民间歌曲与山地民间歌曲之比较
平原盛产小调,山地盛产山歌。
一、山歌的形态特点:
1、节拍、节奏较自由(即便主体部分节奏规整,也往往在乐曲起始部分增加一个呼喊。
2、旋律进行起伏较大。
3、上下句结构的较多(南方有一部分五句子体的)。
4、歌词往往只有一两段,并多用对偶句子。
二、小调的形态特点:
1 节奏较匀整。
2 旋律进行较婉转、细腻。
3 多为起承转合的规整结构。
4 歌词往往有多段(分节歌),并常用长短句。
中国盛产小调的地方南有江苏、浙江,北有东北、华北地区。许多小调的多段歌词,喜欢在时令上做文章,总体来说,山歌的抒情较直畅;小调的“抒情”有形式美的倾向。
第六讲 民歌的流传变异
最典型的小调,是一些被称作“时调”的民歌。
时调是在特定年代里流传最广的民歌,它靠口耳相传,其流传版本是千差万别的变体。时调的原体与变体之间的联系点是相似的旋律框架。时调在流传中的变异,依情绪、功用等多方面因素的转换而转换,更有文化意义的是时调的原体与变体之间的地域风格差异。中国人独特的创作方式~旧瓶装新酒~在仿效的基础上创新。
作为一种文化选择,可能根源于几千年不产生质变的超稳定经济结构,人们的习惯心理较比承担不了突变、大革新。也可能根基于以祖先为神灵、以长者为上尊、以先例为行为准则的宗法伦理观念。
第七讲 “做唱调”简述
中国民间音乐中那些还未脱离实际功用而独立出来的原生音乐形态,我把它分类为“做唱调”,包括劳动号子、叫卖调、哭丧调、摇儿歌、吟诵调等等,劳动号子的最主要特点是它的音乐节奏与劳动的节奏相吻合,并且经常以一领众合的方式,协调群体劳动,
第九讲 昆曲音乐简述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定了第一批世界口头的非物资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中国的昆曲被列在首位。昆剧是我国最雅化的剧种。昆腔的老祖宗--昆山腔,诞生于元末明初,因它成形于昆山,便被称作昆山腔,魏良辅集南戏、北曲、当地民歌小调的优长,创作出与原来的昆山腔几乎全然不同的一种新腔。这种腔的旋律细腻委婉,风格典雅,人们昵称其为“水磨调”。开始把这种新腔用于剧作,昆山另一位音乐家兼传奇作家梁辰鱼用新腔写了一部《浣纱记》传奇。
北曲,念字多从普通话;南曲,念字多从苏州话。北曲里武打剧目较多;南曲则侧重文戏。
《玉簪记》的作者是明代戏曲作家高濂。
第十讲 京剧音乐欣赏(上)
一、京剧最基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四大徽班”(即“三庆”、“四喜”、“春台”与“和春”)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为“三鼎甲”、“老生三杰”,他们是第一代引人瞩目的京剧演员。他们三者代表的正是京剧最基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二、人物及作品
梅兰芳以青衣起步,创立了集青衣与花旦之长的“花衫”梅兰芳创立的梅派艺术,其风格以“大气”、“雍容华贵”、“典雅”著称,梅兰芳“不使花腔”、“不卖绝技”,追求的是从气质里透出的高雅味道。是一种与生活有一定时空距离的美,梅派的代表剧目有《宇宙锋》、《贵妃醉酒》、等等,均为表现力度宽厚,最能验得演员艺术修养的剧作。
三、“西皮”与“二黄” 二者的同异点
为什么“西皮”与“二黄”能够长久并用,以至产生合称的“皮黄”声腔大系统,这需要在它们二者的同异点中寻找答案。
首先,“西皮”与“二黄”同属板腔变化体音乐体式。即,同以上下对称和对偶的七字、十字为基础。七字、十字句均分三逗,同分三个腔节其次,“西皮”与“二黄”是两条不同的旋律框架,落音不同,调式不同,旋律走向不同,二黄主要是板起板落,曲调较沉稳,西皮主要是眼起板落,还喜欢用切分音。因此,“西皮”与“二黄”就恰好在音乐性格上形成两种相反的风格。对比,是艺术的最基本原则,戏曲舞台上,不仅需要有风格对比,还需要在对比中创造戏剧冲突。于是,“西皮”与“二黄”这两个有着诸多体式上的“同”,又具有相反性格的声腔,就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它们互为补充,相互映衬,结下了永久的缘份。
京剧皮黄腔旦腔旋律活动的音区一般比生腔高四五至八度左右。
第十一讲 京剧音乐欣赏(下)
摇板:摇板最有特色,唱是散板,伴奏是有板无眼。
四平调:是曲牌体与板腔体之间的一个过渡形态。词与曲的构架都比较自由,曲调起伏跌宕,节奏舒缓,适于表现矛盾的心理状态。
高拨子:来自徽戏,它的主奏乐器是琴筒较大、音色独特的“拨子胡琴”,故得其名,它每一句只有两逗,结构是规整的上下句,声调非常激越。
第十二讲 秦腔音乐欣赏
一、梆子腔系的共性特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梆子腔系统各剧种的总体风格特征为高亢、激越、悲壮、粗犷。
(2)梆子腔系统各剧种的伴奏乐器中必有两件有代表性的乐器,一是硬木梆子,二是作为主奏乐器的板胡。
(3)梆子腔各剧种的唱词,主要为七字或十字的上、下对称句体式。节奏鲜明,容易上口。
(4)梆子腔系各剧种以七声音阶为主,旋法多跳进,音域非常宽,大多使用徵调式。
(5)梆子腔系各剧种的女腔都发展得很好,以“大本嗓”(真声)为主,声音结实,有弹性,宏亮,不乏一些特殊的演唱法。
(6)梆子腔各剧种的整板类腔句,常常是眼起,板落。
二、“花音”和“苦音”同异
“花音”和“苦音”同为徵调式,同以sol为主音,旋律骨架音也同为sol、do、re,它们的不同处在于:花音除sol、do、re以外,偏重于mi、la,苦音除sol、do、re以外,fa、si用得较多, “花音”又名“欢音”、“硬音”,其色彩较明朗、欢乐、坚定;“苦音”又名“哭音”、“软音”,其色彩较灰暗、凄凉、悲怨。
三、 彩腔
秦腔中的“彩腔”是嵌加在秦腔基本句型中的华彩部分——往往是用假嗓哼唱出的一个长拖腔,唱词,往往是虚词或一个元音,多用于小旦、正旦、小生行当的唱腔中。
第十三讲 豫剧音乐欣赏
豫剧也拥有一些大师级的表演艺术家,如老一辈的常香玉。
“上五音”,是指豫东声腔曲调的进行,旋律多向上进行,主音落在sol上,旋律主要在sol——re音区之间进行。唱腔的句法结构为眼起板落。
豫西声腔曲调进行,旋律多向下进行,主音落在do上,旋律主要在sol——do音区间进行, “下五音”唱腔的句法结构一般为板起板落。
第十四讲 越剧音乐欣赏
越剧著名艺术家袁雪芬
越剧音乐属板式变化体式。
第十五讲 评剧音乐欣赏
评剧是在河北民间说唱“莲花落”与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评剧第一个剧作家成兆才。
1949年以后,评剧《刘巧儿》、《花为媒》等剧目在全国造成突破性影响;
评剧音乐体式为板式变化体。
第十六讲 黄梅戏音乐欣赏
黄梅戏应算诞生在湖北的黄梅县,成长在安徽的安庆。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黄梅戏音乐是板腔体与曲牌体(民歌体)混杂的组合结构。
戏曲界的好声音各派的特色是什么?
其实各人的感受不同,结论也有差异。
行成共识的是四大名旦,
梅派典雅。
程派委婉。
荀派妩媚。
尚派明快。
老生是,
谭派奔放。
高派激越。
言派俏丽。
马派潇洒。
麒派浑厚。
杨派凝重。
奚派委婉。
花脸金裘二派是,
金派高亢而洗炼,具高屋建瓴之势。
裘派刚建且雄浑,具空谷幽深之气。
总之都是洪钟大吕之音。
无论那一派,都会令人体会到独特的韵味,给人以不同美的艺术享受。
有些艺术家博采众长,无法形成自己被广泛认同的流派。但在舞台上生旦净丑全能,文武昆乱不挡,表演上令人叹为观止。给观众以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独特意境。如关肃霜,李慧芳等在舞台上真正具有表演艺术家的风范。总之他们都是中国京剧界的艺术大师。
京剧之所形成如此之大的艺术魅力,成为驰誉天下的中国国剧,与它自身精炼的优美唱腔,虚拟化的程式表演是分不开的!
1京剧名家裴咏杰
2京剧名家王小蝉
3中国京剧名家众多,群英会粹
4京剧表演艺术家关肃霜
越剧有哪些流派和代表人物?
越剧流派起源40年代中后期,发展于50、60年代。一般说来,小生有尹派(尹桂芳),范派(范瑞娟),徐派(徐玉兰),陆派(陆锦花)。以及后来的毕派(毕春芳)。花旦有袁派(袁雪芬),傅派(傅全香),及后来的王派(王文娟),戚派(戚雅仙)、金派(金采风)、吕派(吕瑞英)、张派(张云霞)。老生有张派(张桂凤)、吳派(吳小楼)、徐派(徐天红)、商派(商芳臣)。老旦周派(周宝奎)。此外还有生旦两门抱的竺派(竺水招)。此前小生竺素娥、屠杏花、李艳芳、魏素云、王水花、马樟花等。花旦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支兰芳、筱丹桂、小白玉梅等。老生姚月明、邢湘麟等。都没有列入流派。尹桂芳等同时代或稍后的小生尹树春、张桂莲、高剑琳、丁赛君等,花旦邢竹琴、玉牡丹、张茵(粉牡丹)等。老生筱灵凤、许瑞春、钱鑫培、钱秀灵、筱湘麟、钱妙花等。大面裘大官等都因各种原因未列入流派。至于各派传人尹派有筱桂芳、尹小芳、陆锦娟、陈书君、赵志刚(男)等。范派有丁赛君、焦月娥、陈少鹏、陈琦、史济华(男)、吴凤花等。徐派有徐小兰、刘丽华、金美芳、刘觉(男)、钱惠丽、郑国凤等。陆派有曹银娣、许杰(男)等。毕派有杨文蔚、丁小蛙、杨童华等。竺派有筱水招、夏雯君、竺小招等。花旦袁派有朱东韵、金采风、吕瑞英、张云霞、方亚芬等。傅派有小傅全香(薛莺)、胡佩娣、陈颖、陈岚等。王派有王紫娟(小娟)、孟莉英、张月芳、单仰萍、王志萍等。戚派有张金花、朱祝芬、周雅琴等。金派有黄美菊、谢群英等。张派有何赛飞等。吕派有吴素英等。早期全男班,后全女班,解放后少数男演员加入。五十年代浙江二团男女合演,有江涛、郁尚校等男演员。上海戏校55年也招20名男生,59、72年也招进男。全国各地剧团也招进不少。 回大圣。
中国现当代戏剧作家的水平有没有超过曹禺的?
怎么说呢这个文学文化这一个方面是不能用超过与不超过来首先我先介绍一下曹禺先生
曹禺先生原名叫万家宝,曹禺笔名的来源是因为本姓“萬”(繁体字),繁体万字为草字头下一个禺。于是他将万字上下拆为‘草禺’,又因“草”不像个姓,故取谐音字个‘曹’,两者组合而得曹禺。可见得这个笔名还是有点戏剧性的。
曹先生出生在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他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曹禺自小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观戏,故而从小心中便播下了戏剧的种子。
他的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被人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其次我要介绍的是同一时期的田汉先生,他是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也是歌词作家,文艺批评家,社会活动家,文艺工作领导者。他也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多才多艺。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同时他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
他的话剧《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苏州夜话》等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1927年在上海艺术大学任教并被选为校长,欧阳予倩、周信芳等举办艺术鱼龙会,会上演出他的剧作《名优之死》获得成功。
当抗战开始后,他立刻参加集体创作话剧《芦沟桥》,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后到武汉参加抗战宣传工作。他对京剧、汉剧、湘剧等戏曲进行了改革,写了大量以反侵略为内容的戏曲剧本,有《江汉渔歌》、《岳飞》等。
他与欧阳予倩等在桂林组织了西南戏剧展览会。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创作了剧本《丽人行》、《忆江南》等。
田先生创作的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并整理了戏曲《白蛇传》、《谢瑶环》等,在历史剧的创作和改编方面达到了新的一个高度。
下面这位要介绍是就是南薇先生,他是滑稽戏、越剧编导。原名刘松涛,江苏省武进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自幼常随父听评弹,年轻时迷上京剧,成为票友,后嗜话剧和电影,毕业于上海立信会计学校。从业商界会计,因爱好戏剧而弃商从艺。1946年曾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成越剧《祥林嫂》,为越剧发展开拓了新路。所编《梁山伯与祝英台》1952年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剧本一等奖。
早在民国31年艺友韩义进行业余话剧活动,后来又加入了袁雪芬领衔的大来剧场为编导。他为雪声剧团编导了《雪地孤鸿》、《香妃》、《西厢》、《绝代艳后》、《倩女传》、《天上人间》、《月光曲》、《祥林嫂》、《天明》(与成容联合编导)、《忠魂鹃血》(与苏垣联合编导)等10部新戏。又单独执导了《红粉金戈》、《太平天国》、《林黛玉》、《断肠人》、《嫦娥奔月》、《梅花魂》、《琵琶记》、《梁红玉》、《一缕麻》、《洛神》等16部新戏,为新越剧的开创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祥林嫂》
被舆论界视为“新越剧的里程碑”。1947年,为筹建越剧学校和剧场,越剧十姐妹联合义演的《山河恋》,由他任主要编导。1948年春,《祥林嫂》摄制电影时仍由其担任编导。是年秋,导演了田汉编剧、袁雪芬主演的《珊瑚引》。
直到1949年,他随后转入范瑞娟、傅全香领衔的东山越艺社,主持剧务部。上海解放后,参加了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的上海市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在彩色电影《越剧精华》中导演了《楼台会》一折。随后担任了中央戏曲改进协会委员。
任上海市文化局主办的第一届戏曲编导学习班副主任(主任为周信芳)。在“东山”期间,还编导了《孔雀东南飞》、《梁祝》、《养媳妇回娘家》等多部新戏。《孔雀东南飞》成了他最具成就的代表作。1951年8月,东山大部分成员参加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他与留下的编导演职人员组建了上海越剧实验剧团,同时兼职沪剧和滑稽戏的编导,为各滑稽剧团执导新编剧目。其中曾在大公滑稽剧团任编导4年,先后编导了大型滑稽戏《王老板》、《活捉》并改编了《拉郎配》、《亲家公》。
并将鲁迅名著《阿Q正传》搬上滑稽戏舞台。南薇不仅能编善导,且对滑稽戏表演的特点非常熟悉,常为人(主要演员)写戏,为人设(设计角色)戏,故其编导的戏可看性较强,受到观众的欢迎。1956年后,除为本市滑稽剧团导戏外,还经常为外地的滑稽戏剧团排戏。
1953年2月,参加治淮工程和整风运动后被分配到华东戏曲研究院,先后在该院编审室和资料室工作。1955年转入上海越剧院,不久自动离职。1958年9月,随爱人郑孝娥支援宁夏文化建设,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越剧团的编导。之后,又自动离开宁夏,为江、浙、沪、闽、皖、赣等地一些越剧团编导剧目。
1979年后,他编的戏重新复演,有的拍成电影或电视剧。在1981年又为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导演了《五颜六色》、《真假爱情》等大型滑稽戏
还有许许多多的为戏剧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文艺工作者如红枫 顾锡东 秦怀臻等机会我会一一向大家介绍,请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