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现代诗经代表作品

诗经.大雅是歌颂周王朝功绩诗经中国风作品首篇?很多人会带着这样的疑问来看待《诗经》。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本身就是孔子为自己的学生编写的课本,孔鲤便去学《诗经》“孔子不仅要求自己的儿子要学习《诗经》。...

现代诗经代表作品,诗经的其中一部作品是什么?

诗经.大雅是歌颂周王朝功绩

诗经中国风作品首篇?

关雎

佚名 〔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去挑选它。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诗经适合学生读吗?

《诗经》适合学生读吗?

很多人会带着这样的疑问来看待《诗经》。那么我来反问一下,《诗经》为什么不适合学生读呢?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本身就是孔子为自己的学生编写的课本,当然适合学生阅读了。

孔子之所以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就是因为他编纂《六经》,兴办私学,开创了中国民间教育的先河。在他之前,贵族子弟要上学读书都是由政府负责的。

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这里说的“诗”指的就是后来的《诗经》。说的是,有一天,孔子在院子里站着,看见儿子孔鲤从院子中低着头快步走过。孔子就问:“鲤,你学《诗经》了没有?”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便说:“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孔鲤便去学《诗经》。

孔子不仅要求自己的儿子要学习《诗经》,而且还将《诗经》作为教材讲授给弟子们。孔子一生有3000多名弟子,其中有大成就的72人,号称孔门七十二贤。

那么为什么《诗经》会受到孔子如此的重视呢?

孔子曾经用一句话对诗经做过总括,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无邪(思想纯正)。

你读诗经就可以体会到,诗经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无论是怨怼、悲壮、赞美,都是出自诗人的直抒胸臆、真情流露,绝无虚情假意之词。这就是后世所谓的“诗言志”

近现代,很多学者否定旧的经学,曾经有人想要用《红楼梦》代替《诗经》。看一下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就知道这不可能。

鲁迅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单就只一点来说,人们看完《红楼梦》都会有不同的想法,怎么称得上“思无邪”呢?

现代人谈到《诗经》,总是会说:“《诗经》是我国周代一部诗歌总集,只有依照文学的视角来研读诗经,才能恢复诗经的本来面目。

但是这种说法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诗经》却是以”经“的绝对权威存在于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诗经》的经学意义远远大于她的文学意义。她对中国文化史的巨大影响来源于”经“而不是”诗“。因此,如果依文学视角读《诗经》,是一定会被带跑偏了的。

单就《诗经》中具体每一篇诗作而言,其本质都是文学的,然而从《诗经》305篇整体构成上看,她的神圣性、权威性和她的广泛影响,都来自于她的诗篇和周代礼乐制度的紧密联系。

《诗经》不仅再现了周代礼乐制度覆盖下的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还表现了在当时礼乐文明激荡下,人们内心产生的种种思考和心灵感受。

《诗经》的每一篇诗歌都是配合着”周礼“而演唱的。在什么场合下演唱什么样的诗,这是丝毫不能僭越的。

《诗经》是周代礼乐文化,也即华夏文化的最可靠的载体,而春秋时期,周室衰微,使这一文化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孔子删《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他实际上背负着两项文化使命:一是文化复兴,二是文化传承。

孔子将原来包容3000多首诗歌的《诗》删减成了只有311首,其中还有六首诗歌亡佚,只有存目,剩下的305首诗歌就构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而这300多首诗歌是和周代礼乐制度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使《诗经》成为周代礼乐文明,乃至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从这一点来讲,《诗经》的文化意义远大于她的文学意义。

《诗经》经过孔子的编删之后,有了自己明确的思想和载体,便于传承。自孔子时代开始,2000多年来,《诗经》都是中国文人最基本的教科书。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个”言“,不是我们吹牛侃大山时的胡话。在春秋时期,它是贵族士大夫社会交往和国与国之间外交礼仪的通用语言。不同的诗代表着不同的礼遇规格,不同的修养教化,是社会伦理的说明书。

在后世,它是科举制度的入门通行证,不读《诗》,你根本无法理解考题,自然也就无法通过科考入仕进而飞黄腾达。

其实,对于现代人来讲,不读《诗经》,你几乎无法完全理解先秦两汉的著作文章。因为在这些著作中,几乎随时都能遇到引用的《诗经》原文。

要想读懂先秦两汉的文章著作,两本书必须吃透,一是《诗经》,二是《春秋》。《春秋》很难搞懂,只好看”三传“,尤其是《左传》。

《左传》里面大量引用《诗经》,其中很多诗句都是《诗经》里面没有的,所以这两部书最好互相参照着阅读。

之所以会有人问:《诗经》适不适合学生阅读?大概是因为《诗经》的阅读难度和学生的畏难心理。要克服这些想法,就必须要明白学习《诗经》的作用。

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的意思就是:“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参加社会活动,可以讽谏怨刺不平之事。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则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这就是《诗经》的教化作用,之所以说《诗经》的文化属性远大于她的文学属性,就是源于她的教化作用。

孔子说:”兴于诗,成于礼,立于乐。”在儒家的教育体系中,人的修养是从学习《诗经》开始的。

一个人学习《诗经》,有助于完善人格;一群人学习《诗经》,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这就是《诗经》社会教化功能。

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我们到一个国家去,这个国家的教化水平是可以探知的。一个地方的人如果温柔敦厚,那便是《诗经》教育的结果。

《诗经》还可以“观风俗,正得失”。

另外,《诗经》还有非常实用的功能,这主要体现在“专对”方面。孔子曾经说过:“颂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孔子的意思是说:学了《诗经》,交给他政治任务却不能完成,让他出使外国却不会赋诗来应答专对,这样的人能就是记得再多诗又有什么用呢!

这里,“专对”就是指当时的外交场合谈判酬酢。春秋时期,各国外交人员在诸侯间纵横捭阖之时,“赋诗言志”是一项基本技能。如果你细读《左传》,就会发现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

知道了阅读《诗经》的作用和意义,还要培养兴趣。

兴趣的培养可以由此及彼。

读中学的时候,我是铁杆的金庸武侠迷,对于郭靖的武功“降龙十八掌”一度十分痴迷,甚至以为世间真的有这样的盖世武功。只是后来仔细研究过,竟然因此慢慢地喜欢上了《周易》。

后来又开始喜欢琼瑶的小说,追琼瑶的剧。一首《在水一方》的歌,听得我们是如痴如醉。世间竟有这样美妙的歌子。但是后来知道,这些琼瑶大姐姐从《诗经·蒹葭》篇翻译过来的。虽然后来不再是琼瑶的死忠粉,但却从此却爱上了《诗经》。

有了兴趣,便《诗经》不再难,《易经》不再难,《左传》不再难。如果你想继承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三部经典是你绕不过去的宝库。

诗经属于诗还是词?

属于诗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先秦时期的词代表作品?

秦代以前,远及上古时代的歌谣、谚语。先秦诗歌除《诗经》、《楚辞》及“逸诗”外,还有些歌谣谚语,它们也反映了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

今天能从古代文献中去发掘一些后人追记的材料。如《弹歌》,是一首古朴的原始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它以两个字为一拍,构成四个短句,记录了制造弹弓,弹出土丸,追赶飞禽走兽的狩猎生活片断。

相传为上古伊耆氏时代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性》)这本是蜡祭祝辞,辞句带点命令口气,实际上是求八蜡之神消除自然灾害,使人们生活得以安定。歌辞句式整齐,文字技巧已相当熟练,不可能出于传说中的伊耆氏时代,后代追记时大概已加润色。

《尚书·汤誓》则记载了传说是夏代末年的歌谣:“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表现了人们对暴君的仇恨,具有强烈的反抗情绪。《孟子·梁惠王》也有同样的记载,说是诅咒夏桀的民谣,应当是比较可信的。

有男女青年对爱情的追求和美好的向往?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涉及到男女爱情的诗歌总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那时人们独特的爱情观。其中的情爱诗写出了礼制完善之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展示了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表现出了上古时代人们所持有的纯正、健康的爱情观。上古时代,人们对爱情有着正确的认识和高尚的理解:青年男女对爱情抱有“花开堪折直须折”的态度;对待爱情痴诚专一的态度和淑女以配君子的观念;对爱情有着痴迷与执著的追求;男女欢会时表现出清新与真纯的本色;采取邂逅相遇、一见钟情式的恋爱方式;在爱情观上逐渐留下礼俗的烙印。《诗经》中的恋爱诗给我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情感光辉,它永远激励着我们后人不懈地追求爱情的真谛。

【关键词】 《诗经》 情爱诗 爱情观 启示

一、关于《诗经》的概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它收入自西周初年(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而我们所说的“赋、比、兴”,则是它独特的表现手法。南宋郑樵道:“风,雅、颂,《诗》之体也;赋、比、兴《诗》之辞也。

二、从《诗经》的情爱诗中看古代人的爱情观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爱情题材常为中华民族所喜闻乐见。《诗经》第一首便是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关雎》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由内心的感发所产生,而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最值得用诗歌来歌颂的。

《诗经》中的情爱诗类型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爱情诗和婚嫁诗,本文仅就其爱情诗这一部分来浅观上古时代青年男女对待爱情的态度,即他们的爱情观。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这种情爱诗涉及到爱情的酸酸甜甜:有写幽会亲昵的《邶风·静女》,有写情侣春游的欢快的《郑风·溱洧》,有写两情野合欢娱的《召南·野有死麕》,有写饱含思念的《王风·采葛》,有写情女想情郎的《郑风·子衿》,有写情侣闹别扭的《郑风·狡童》,有写意中人不可求空余恨的《周南·汉广》,有写表现意中人难以亲近的《秦风·蒹葭》,有写失恋苦涩的《召南·江有汜》,有写遭到家长干涉的《郑风·将仲子》,还有反抗家长干涉的《王风·大车》。从以上的这些列举中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中的爱情诗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挫折痛哭,让我们一起去体会诗歌中充满坦诚和真挚的感情吧!

1、对爱情有着正确的认识和高尚的理解。

周代,礼仪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媒氏》。这说明当时人们认为男女恋情,人之天性,社会上也对男女恋爱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给予了较为自由宽松的恋爱环境。如:(国风.郑风.溱洧)篇:“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这首诗描绘的便是古代郑国青年男女于每年三月三日上巳节,聚集溱洧河畔,游乐欢唱,互赠鲜花香草,以定情爱的盛会,它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劳动青年之间比较自由古朴的恋爱生活。

阳春三月,大地回春,艳阳高照,鲜花遍地,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那三五成群,穿红着绿的农村姑娘和衣着朴素的小伙子,个个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他们欢歌漫舞、笑语朗朗,各自寻找称心如意的对象。在上古时代,青年男女能有如此欢快自由的恋爱环境,真的是令人身心陶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作者从人群当中选取了一对青年男女的对话。当一位姑娘从人群中忽然发现自己心上人时,立即跑上前去,主动而热情地邀请说:“咱们去那边观赏观赏吧!”小伙子一看见姑娘,也许再也无心观赏盛景了,所以推辞说:“我已经去过了.”谁知姑娘游兴正浓,又恳请说;“咱们再去看看吧!洧水外边,场面实在浩大,好玩极了。”这三言两语的戏谑之言,不仅表现了这对情侣在相遇时的欢愉心情,而且刻画了他们热情、大方、开朗的性格,在诗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追求幸福爱情的强烈感情。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人们对爱情的认识还是比较健康的、正确的,对爱情的理解也是比较高尚的,而社会舆论上也给予了比较自由宽松的环境。可见,爱情这一人之性灵的特有情感早在上古时代就己闪现出了其明媚的光辉.

2、青年男女对爱情抱有“花开堪折直须折”的态度

上古时代,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热切渴望与追求表现的是比较坦白直率的.如《国风.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首诗是少女在采梅子时的动情歌唱,吐露出珍惜青春、渴求爱情的热切心声.诗中的少女由梅树的果实黄熟脱落,日甚一日的变得稀少,以至渐渐所剩无几,联想到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正悄悄地飞速流逝,不禁激情难抑唱出一曲期待男子向她求爱,并娶她为妻的心音。诗的三章连续用了三个求字,写出了女子心情的急切,也写出了她的自重。明明是她渴望男子的爱,却偏从男子方面着笔,希望人家来找她。这颇有分寸的用语,似直而曲,刻画了春情萌动的少女复杂的心理与纯真的情怀.这首短诗由触景(梅的变化)而生情(急于求嫁),由兴而赋,委婉细腻而又大胆泼辣地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上古时代不论男女对待爱情都怀有遵从自然的态度.他们已经感受到了岁月抛人,青春易逝。所以,当爱情要来的时候,就应该积极热烈的追求.后世的“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杜秋娘《金缕衣》)则与《摽有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英国的莎士比亚也早有所言:“青春是不耐久藏的东西。”所以,当爱情经过的时候,就让我们勇敢地张开双臂吧!

3、对待爱情痴诚专一的态度和淑女以配君子的观念

《诗经》中的有些恋爱诗,不仅表达了上古时代青年男女对待爱情的态度,而且还透露了他们的择偶观念.如诗经开篇《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莱,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是一首美丽的情歌,唱出了君子对淑女的悉心爱慕和情志专一。诗中娓娓讲述的是一个男子的单相思,他的倾慕、爱恋与渴望,而这正是亘古以来每一个人心中对爱情最深的企盼。诗的第一章绘声绘色的描绘了一幅动人的景象:煦日春风,草木荣荣,河水清澈,水势洋洋,对对水鸟,关关应唱,相伴而游。或许是水鸟的鸣唱牵动了诗人的春心,或许是姑娘劳作时的倩影娇容引发了诗人的爱慕之情,反正就在这刹那间,涛人发现了自己的真爱,找到了心上的人儿.初恋的心情是难以言表的.第二、三章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初涉爱河的小伙子兴奋难耐,躁动不安,甜蜜憧憬的复杂心境。“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以眼前所见设喻,以河中荇菜“左右无方,顺水而流”的状态比喻君子对淑女的情思绵绵.荇菜参差错落,无拘无束,顺水漂摆,恰似君子追求淑女那忽忧忽喜、极不平静的思绪。“寤寐求之”、“寤寐思服”,写出涛人对姑娘的迷恋之深,渴求之切。无论白昼或是黑夜,姑娘的倩影都时刻占据着他的心,挥之不去。“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种因爱而失眠的滋味,哪个初恋的少男少女没尝过呢?心里想念着她,激动中含有几分忧郁,忧郁里又带几分甜蜜。爱上一个人是幸福的,可是对方能否接受自己的爱并酬之以同样的感情?他不知道,他没把握。

诗中反复描写姑娘采摘荇菜的场面:“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这一方面表现了姑娘的勤劳和灵巧,是对“窈窕淑女”的具体刻画;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的心情.小伙子眼前时常出现姑姐采摘荇莱的身影,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己下定决心,要想方设法赢得姑娘的芳心,姑娘的爱。他要主动接近、亲近姑娘,用各种方法使姑娘愉快、幸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一为她弹琴鼓瑟,为她敲钟击鼓,让她欣赏,让她欢娱.借助这一切播撒恋情,倾诉心曲,希冀在共度时光中亲近而至亲密。这也表明君子追求淑女时采取的也是一种比较健康、积极的态度,他希望用自己的一片诚心来打动姑娘的那颗芳心。

这首诗不仅生动地刻画了两个青年男女美好的形象,而且表现出积极而健康的思想感情.全诗着意抒写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与追求,给人的感受是:“情深而不淫渎,热烈而不轻狂。”正如孔子中肯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的首句又以雎鸠和鸣起兴,含义深刻。关于雎鸠,闻一多在《诗经通义》中说:“相传此鸟雌雄情志专一,其一或死,其一也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极笃于伉俪之情。”古人也认为这种鸟有固定的配偶,从不相乱。这说明,在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十分推祟那种情志专一的爱情,这也充分表现出了广大人民过于婚姐恋爱的正确认识和严肃态度。此外,《关雎》一诗还透露了古代男子择偶的条件,男子心目中的“好逑”是一位淑女,而且是幽闲、贞静、举止安详稳重的淑女,正如《诗序》中说:“《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

4、对爱情有着痴迷与执着的追求

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人类情感世界中最有魅力的花朵.正因为它有着无穷无尽的奥妙,所以才引得人们不懈的追求。要问爱情的魅力究竟有多大,我们从《国风.秦风.蒹葭》中便可管窥一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优美深情的恋歌,它所营造的是一种扑朔迷离的梦幻般的诗境。那秋水,那蒹葭,那所思之“伊人”都似笼罩在轻纱般的薄雾中,隐隐约约,时隐时现,飘缈难定。 “白露为霜”既点明时令正当秋季,又点明时间乃清晨。在这样一个深秋清冷的早晨,在寂静的水畔,伫立着一个心有所思的人儿。虽然看不清他(她)的脸,却能看得见他(她)的心。那颗心中的渴念,像这青青蒹葭一样蓬勃旺盛;秋日早晨的寒意已为初升的太阳驱散,苇叶上的白霜也已化作颗颗滚圆的清露,正一点点消逝在空气中.而水畔心有所思的人儿却依然伫立着,凝神远望,因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埃”.痴情的人儿常会想象“所谓伊人”就在不远的地方.在这梦幻般的想象中,彼此会遥遥相望,近在咫尺,亲密无间。水边的人儿也正是沉浸在这样一种境况中.“在水一方”四字,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乃“寓慕悦之情、示向往之志”,给人无尽的回味。

这首诗真实再现了热恋中的人所特有的因痴生幻的心态,其实当我们钟情于某人或某物,一往情深而又可望不可及时,那份痴情,那份迷恋,那份落寞,那份失意,那份缠绵,那份执着,虽不着一字,却尽蕴于字里行间。《蒹葭》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其量打动人心之处便在于主人公对于爱情的痴迷与执着的追求:路途的险远阻挡不了他,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使他退却,他上下求索,不畏艰辛。这首爱情涛唱出了人类永恒的理想与追求主题。人在不断的追求过程中经受着苦难与快乐,使灵魂不断升华。因而,爱情便理所当然的成为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正如法国的罗曼.罗兰所言:“爱情是一种永久的信仰。”

5、男女欢会时的清新与真纯

男女欢会对于恋爱中的青年来说是最令人神往的,也是整个恋爱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恋人们对于爱情怀有什么样的态度,恋人之间的感情如何,完全可以从他们相会时的情态表现出来。上古时代,青年恋人之间的感情是十分真挚的、纯洁的,是脱去了脂粉与物质外壳束缚的,是人之性灵的本原状态的自然流露。《国风.邶风.静女》便真实再现了热恋中的男女清新真纯的感情:“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

这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逼真自然地描绘了一对恋人炽热相爱、相约幽会的生活片断,通篇洋溢着清新活泼的气氛和愉快逗乐的情趣。诗的第一章,写男子来到约会地点,末见到女子时的焦灼情状。“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不仅点出了诗中人物和他们相约会的事件及地点,还表现出男主人公“我”对静女的赞美,流露出一种倾慕之情。第二章则着重表现男子看到以前姑娘所赠礼物时的激动、兴奋、满足和幸福。那个温柔、娴静、美丽的姑娘送给小伙子一只“彤管”,这“彤管”看似平常,实不一般,它代表着女子的一片诚心和对他的纯真爱情。末章首句写道:“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次会面姑娘又送给小伙子一束从牧野采来的荑莛,这一下可让男子惊喜不已,他连声称赞“洵美且异”。其实这种荑莛与上章的彤管一样是极寻常之物,是女子在放牧劳动中不难得到的,然而在男子的心目中,它却成了“洵美且异”的珍品。要问男青年为什么如此夸赞这束荑莛,“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就是最好的回答。原来,荑莛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美,只因为它来历太不一般了.荑莛为心爱的姑娘所赠,姑娘借荑莛以传情,男子接受赠物,领略了姑娘的深情。所以,他赞美荑莛并非本意,赞美借物寄情的人儿才是真心。这两句诗把男青年开朗的性格,淳厚的感情和愉快的心境都写的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总之,这首诗将少男少女纯洁浪漫的初恋情怀表现的极为生动传神,不仅刻画了女子的天真慧美,男子的淳朴痴情,而且表现了他们欢乐、健康和真诚相爱的感情。值得强调的是,这对情人彼此真诚相待,情深意挚,在婚姻爱情上并不附加任何条件,这也充分表现出劳动人民淳朴的本色和坦荡的襟怀。所以,他们的爱情才那样纯真,他们的思想才那样开朗,他们的行为才那样大方不拘。

6、邂逅相遇、一见钟情式的恋爱方式

《诗经》中的恋爱诗所描写的爱情一般都没有礼教和贞洁观念的束缚,没有掺杂世俗功利的考虑,这也就使得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纯真的人类美好情感的表露.《诗经》中的恋爱诗存在着许多一见钟情式的爱情,较为典型的如《国风.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在这首情诗中,作者反复咏叹的是“邂逅相遇”,即这一对青年男女是在没有约会情况下的有缘相会,好象是老天特意安排他们在充满野趣的田野上相会。在这首诗歌中,没有男女的山盟海誓,只有那美人的“清扬婉兮”的清秀飘逸的精神和“婉如清扬”的明如秋水的眼睛在男子的眼睛中熠熠闪光。自然的田野,天然的巧合,无声的对视,这就构成了中国古典爱情所特有的含蓄之美。原本是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只因气质和形象的吸引, 自然地走到了一起.促成他们结合的因素单纯而直接,激励他们生命叠合的仅仅是对“有美”之“美”的情感直觉,一许“清扬婉兮”的惊心动魄的感觉,将对异性的渴望确证为生命对人性真谛的追求,在瓦解和荡散了一切世俗杂念的同时,也使此处的“邂逅”两性血肉关系化生为性灵的合一。

在上古时代,礼制尚未完备,男女间的相识、相知、相恋都有着很大的自由度.因而,在礼教尚未对婚恋生活束缚之时,邂逅相遇、一见钟情式的爱情便成为男女相恋的较为重要的方式。于是,在这自由古朴的大地,在这充满着青春张力和无边激情的原野,当男女相遇时,便会很自然地擦出炫目的情感火花。

7、爱情观上逐渐留下礼俗的烙印

周代,从总体上来说,男女之间的交往已经逐渐受到礼俗的影响与制约。这也导致了他们的爱情观不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更多地留下了社会礼俗的印记。在当时,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男女青年的婚姻缔结已经开始受到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制约。这表明,告父母,经媒人,已经逐渐成为当时婚姻缔结的必要程序。可见,那时礼教对男女之情已经逐渐地有所限制了。而具体到女性而言,受到的束缚更多,既不愿舍弃情郎,又不敢违抗父母的命令。《国风.郑风.将仲子》就描写了这样一位为情所困的女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这首诗以女主人第一人称的语气,向所爱的人坦率倾诉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男女相爱受到父母、兄弟和邻居的责难,造成精神上的压抑。女主人公深深地陷入既盼望他来,又害怕他来,既勇敢相爱,又顾虑重重的矛盾之中。以上分析表明:在上古时代,随着礼制的逐渐完备,青年男女之间的相互交往、婚姻的缔结都受到了社会舆论和社会规范的制约,礼教樊篱已经树起并深入到人们的意识当中。因而,上古时代青年男女比较自由的爱情观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礼俗的束缚和影响。

三、《诗经》中的爱情观给我的启示

《诗经》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其中的恋爱诗更是给我们展示了人类美好、纯真的情感世界,折射出了上古时代那纯正、健康的爱情观。这里没有世俗的偏见,有的只是个体生命本能的自然露.这些诗歌不仅表现出了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求,而且还表现出了当时人们对爱情的高尚理解和对爱情的热烈健康的求,所有这一切都为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情感的光辉.由于这些恋爱诗篇在感情上都是率真、诚挚、热烈、淳朴、健康的,都是真情实感流露,因而显得篇篇精彩,字字珠玑,令人爱不释手,百读不厌。爱情是圣洁的是人类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然而,在这一切物质化的时代里,在这日趋失去感动的时代里,我们所缺少的也正是那处于生命本原状态的情.现代人的爱情观上似乎已不在那么纯洁,所谓的一夜情,只是在寻找肉体上的刺激,他们还有什么爱情可言呢?只是金钱的魅力更大而已。我一直不能容忍那些电视电影中所谓的爱情. 我认为那是畸形的一种怪物, 那是对爱情的扭曲, 和对观众的误导. 但那不是编导们故意所为, 那只是他们见识的体现。我开始重新审视周围的生活. 我开始回忆父辈们的生活. 我开始追忆成长的过程。 我试图找出生活中反映爱情的点滴.爱情在我们这个社会还是奢侈品. 满眼中都是婚姻. 无奈的婚姻. 生存的需要, 以及生理的需要. 从最早的包办婚姻, 到现在的自由恋爱, 只是形式的变化. 爱情还没有被理解, 被体验. 而且搀杂进了别的东西, 世俗的功利的东西。泰戈尔说“爱情就是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希望每个人能在这平凡的世界里摆脱“非人”的镣铐,回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真实境界,保持一种纯正健康的爱情观。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