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清朝的代表作品,京剧中主要有哪些乐器?
京剧的伴奏主要分为文场和武场两个部分。武场主要是打击乐,包括单皮鼓、檀板、大锣、铙钹、小锣、鼓等。文场主要是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以及吹奏乐器,大概就是提问者主要想了解的吧?
具体分别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拉弦乐器
常用的主要有:
1:京胡
京胡是京剧伴奏的第一乐器,不可或缺,某种意义上来讲,只有一把京胡也能唱戏,比如演员平时吊嗓很多时候就是一把胡琴伴奏。
2:京二胡
京二胡早先称为“瓮子”,应用时间较晚,是梅兰芳大师的乐队琴师发明并首先应用与旦角伴奏的,一般公认是王少卿先生为主要发明人,京二胡不同于梆子用二胡的圆形担子,是半圆半方,圆面向内,便于操琴者虎口贴握。
第二:弹拨乐器
弹拨乐器的使用种类没有固定模式,视演员和琴师风格增减,过去有“老三件”的说法,即京胡+月琴+三弦。
1:月琴
月琴应该算是京胡之外最重要的辅助乐器,当属第一弹拨乐器,一般上一根弦,也有个别琴师上三根弦的。早先月琴直径小于目前所用尺寸,且内有“铜胆”,对音色加以装饰。在清脆、欢快的基础上有“金属铜音”。
2:三弦
三弦不同于月琴的清脆,音色较为低沉、幽怨,总在二黄唱腔中能起到很好的烘托效果。
3:阮
一般只用中阮,根据演员演唱需要和习惯也可加其他型号的。阮的伴奏作用并不大,不像京胡的伴奏,阮一般不需要弹奏每一个音符,主要是用“点拨”的方式,在过门中提现出一种轻重“节奏感”。
第三:吹奏乐器
1:唢呐
主要是用于吹奏“曲牌”,比如迎客、送客等,偶用于伴奏,如《罗成叫关》、《大回潮》中的唢呐二黄。
2:笛子
多用于京剧中的“吹腔”伴奏,武、舞戏多用,如《挑滑车》、《小放牛》等。
3:笙
笙的加入京剧乐队时间更短,应该是李世济的琴师、丈夫唐在炘开先河。为的是烘托程派唱腔强烈气氛时,乐队不至于显得单薄。目前仍主要总在程派伴奏上。
现代戏中加入很多西洋乐器,甚至钢琴伴奏等,个例情况不在此讨论。图1为传统“老三件”。
明扬51,个人浅见,欢迎指正,期待关注。
我国有哪些著名的京剧艺术大师?
算是个戏迷,喜欢听京剧,京剧名家知道不少。
京剧从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以来,历经200多年的历史,艺术日臻完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同光十三绝”,是京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京剧极大繁荣,流派纷呈,群英荟萃,出了很多大师级的京剧名家艺术家。
在旦角艺术上,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梅尚程荀“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稍晚时又形成了张君秋的张派。
目前李胜素领军梅派艺术。张火丁是程派代表之一。孙毓敏是荀派花旦。
老生流派更多,有“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其实是七个人,马连良前后都有)分别为:
前四大须生:高庆奎、余叔岩、言菊朋、马连良。
后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当前,于魁智是老生的代表人之一,余派。还有谭派谭正岩,奚派的张建国等。谭派老生已历经七代了,是一部京剧发展史:谭鑫培、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个个名字响当当。
还有“南麒北马关外唐”的说法,这指的是北京的马连良,上海的麒麟童周信芳,关外的唐韵生。麒派唱腔尤为有特色,当代代表有陈少云。
小生,主要是叶盛兰创立的叶派,后来其子叶少兰继承衣钵,目前年轻的还有几个活跃于舞台。
老旦,主要有李多奎的李派,也称“多派”,目前有张鸣岩等。
花脸,主要是裘盛戎的裘派,有“十净九裘”之说,目前的代表人物就是孟广禄了。
丑角,又称三花脸,之前有箫长华为代表,现在比较知名的是演《徐九经升官记》的朱世慧了。
最后补充一下两个女老生,一个就是建国前上海的孟小冬,后来嫁给了杜月笙,到了香港。当代还有“海上小冬皇”之称的的王佩瑜。
京剧名角名家还有很多,不多说了。
京剧服饰资料?
京剧舞台上把身上穿的做“行头”。京剧行头以明朝服装样式为主,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演员载歌载舞的特点进行了一些改良设计。
因为京剧形成于清朝,衣服中也有不少满族服饰的特点,比如马褂,箭衣的马蹄袖等。凡是戏中的番邦外族都穿旗装,表示他们并非中原人士。
京剧戏服来源于哪个朝代?
京剧服饰成型于清代,其服装规格样式是以明代(1368—1644)服饰为基础,吸收了历代服饰的典型元素,以适合表演为原则,加以综合和美化而成,而清装戏则专有符合清制的戏服。
其中最常见的有包拯穿的蟒袍,陆文龙穿的大靠,黄天霸穿的开氅,寇准穿的官衣,武松穿的箭衣,以及道袍、披等。
京剧戏衣基本上沿用的是哪个朝代的服装?
京剧把穿的叫“行头”。上下五千年的戏一个箱子几乎能装下所有行头。京剧行头以明朝服装样式为主,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演员载歌载舞的特点进行了一些改良设计。
因为京剧形成于清朝,戏服中也有不少满族服饰的特点,比如马褂、箭衣的马蹄袖等等,凡是戏中的番邦外族的戏都穿旗装,表示他们并非中原人士,比如《四郎探母》。京剧舞台服饰没有四季没有朝代之分,基本就是汉族戏故事就比较像明朝,番邦外族就是满旗装,都是改良夸张设计之后的。人物角色该穿什么,都有独立的一套规则可循,每个扮相都固定约定俗成。
梨园行有这样一句话:“宁穿破,不穿错”,这是行头使用方面最需要掌握的原则!衣服破了影响效果,衣服穿错可是会让人笑话的。
京剧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京剧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戏曲种类,也被称为“国粹”、“皮黄戏”、“平剧”,它是清代由多种地方戏曲在北京不断汇聚、融合而发展而成,至今约有200年左右历史。
清朝初年,北京盛行的戏曲是昆腔和京腔。而在乾隆年间,各地方戏曲借着为皇帝、皇太后祝寿的名义,纷纷进京献艺,受到皇家、达官显贵和普通老百姓的欢迎。后来,又有“四喜”、“春台”、“和春”三个徽班进京,与“三庆班”合称为“四大徽班”。
到了道光年间,湖北楚调也进入北京,与安徽的二黄掉融合,产生了“皮黄戏”,后来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吸收了昆腔、京腔、四平调、拨子、柳枝腔等,最终在清末形成了京剧。
1840年前后,京剧逐渐在全国流行,称为最主要的戏曲剧种。到了同治、光绪年间,京剧更是盛行,也出现了享誉全国的明星级著名演员,例如被称为“老生三鼎甲”的程长庚、余三胜和张二奎。并形成了许多著名京剧流派,例如梅派(梅兰芳)、尚派(尚小云)、程派(程砚秋)、荀派(荀慧生)、覃派(谭鑫培)、余派(余叔岩)、马派(马连良)、麟派(周信芳)等。
京剧艺术比其它戏曲剧种更夸张、集中,形成了唱、作、念、打完整的一套体系和风格,表演时具有鲜明的色彩和强烈的节奏感,被称为中国的“国粹”。
京剧本身的历史虽然不是很长,但京剧其实是继承、融合了中国千年文化和各地戏曲精华发展而来,博大精深,在戏曲艺术领域是名副其实的“国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