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讽刺艺术家代表作品

而陈丹青则表现在他的文艺评论中。根本没有走出临摹模特的意境;所以把五个当地有头有脸人物的孩子给伤害了,每天推送有意思的文章给您国家一级退堂鼓表演艺术家,或者是网红遇到一些事情打退堂鼓的嘲讽。...

讽刺艺术家代表作品,冷军和陈丹青算艺术家吗?

是。特別是陈丹青,他是绝对的艺术家。从技法和修养,都绝对是一流的,独树一帜。写实画也是一种艺术。如果说冷军的画是阳春白雪,那么,陈丹青画的是下里巴人。冷军那种富于魔幻仙境色彩和细至入微的表达,陈丹青有没有?有的。只不过是冷军多表现在画布上,而陈丹青则表现在他的文艺评论中。这两个画家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深入生活,深入心灵,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理解。勤于追求,勇于超越。有好多人的画,只能算是课堂习作,根本没有走出临摹模特的意境;只能算是画匠,不能算是画家;因为他们缺少艺术家应有的天性,既对生命的感悟,是被画技整死的人,被称为“大师”;好了,不说他们是“大尸”了,人家学画不容易。冷军是一座山峰!陈丹青是一座山峰!

诗仙李白为什么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李白当然想通过科举入仕途,可是因为他身份不明,不能参加考试。自己身怀大才却不能有用武之地使得他很郁闷,所以他经常写一些怀才不遇的诗歌。

古代考试很看重出生,寒苦的百姓人家都可以参加考试,但是商人和有过前科的人是不许参加考试的,恰恰李白都占了。

古代不像现在,对商人都很崇拜,古代的商人没有地位,很多人,尤其是读书人,看不起做买卖的,商人社会地位底下,而李白属于富二代,这样的人是不许参加科考的。

因为李白富二代的身份,所以他没事的时候就去城门口斗鸡,有一次斗鸡的过程中被人欺负了,所以把五个当地有头有脸人物的孩子给伤害了。后来是路过的陆调相救,他才免于牢狱之灾。

《叙旧赠江阳宰陸调》之中记载,我昔斗鸡徒,延连五陵豪。邀遮相组织,呵嚇来煎煞。里面记载着李白斗鸡输了,被当地富二代欺负,他给人揍了,也有可能是杀了,因为伤害不能那么严重。

唐朝的科举制度需要当地的支持,为他们提供参加考试人的祖上,当地推荐信等等,因为李白身份不明,别人为了自己的乌纱帽也不敢推荐他,所以直到李白42岁的时候才有一个道士推荐了李白给皇帝。并好好的给几百夸了。喜欢请关注我,每天推送有意思的文章给您

国家一级退堂鼓表演艺术家?

国家一级退堂鼓,主要是对现今娱乐界的明星,或者是网红遇到一些事情打退堂鼓的嘲讽,而且打退堂鼓还打的特别巧妙,能找到各种借口,还让人无法进行反驳。

花20万用500克黄金制千粒米扔黄浦江?

10月16日是第41个世界粮食日,创意艺术家杨烨炘将500克黄金的大米1000个终点,扔进颗粒的黄浦江和上海的每一个角落,说这样是在做“行为艺术”,讽刺地说要通过这种浪费粮食的行为让国民觉醒对粮食安保的重视,想想浪费和节俭的关系。

在影像中,金灿灿的大米看起来非常美味。在社交媒体时代,这样的行为很快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果这种行为艺术,目的是轰动的话,杨烨炘就算是成功了。

虽然有很多质疑杨烨炘的声音,但他并没有对这些指责感到沮丧,因为他知道这样的指责多少有点缺乏公正的要求。杨烨炘主要想的就是在流量时代大受欢迎的方法,不是让人一见钟情的创意,毕竟他在业界相当有名,也获得了多个奖项的奖项。

抛开“黄金大米”的行为,几年前让人想起的杨烨炘的行为艺术。仅卖100元是LV包,就有数百名市民购买了100件现场花路易威登包,杨烨炘的目的是“讽刺铺张消费”,希望他的行为艺术,可以让中国人对奢侈品的狂热觉醒。

如果上次是把“贵”的东西变“便宜”,这次的“黄金米”就是相反的想法,用黄金做米,普通便宜的大米会贵得令人吃惊。500克黄金折合20万元,这个“20万元一斤米”,现实中谁能扔掉呢?

这样看来,“黄金稻米”作为“行为艺术”的作品,可以进行多种诠释。引起轰动、引起争议并让人稍微思考的地方,或许就是这部“艺术作品”的价值所在。对解读的行为艺术的争论,令杨感到意外,他认为这部作品是成功的。

不幸的是,这个作品只成功了一半。如果他是为了唤醒节约意识而创作了这部作品,那么浪费20万元,这对普通人来说是非常浪费的一件事。尤其是把黄金米扔进黄浦江,连捡都做不到。

这是一种反语,从内部消除和颠覆这种行为艺术。杨怎么能以极其徒劳的形式,呼吁大家省钱呢?小时候,没能吃完碗里的饭,就跟父母把碗打碎了一样。杨发达了,20万对他来说没什么,但是非常无谓的行为刺伤了很多普通人的心。

当然,我们要承认杨他们的要求是相当锐利的。因为在过去的两年里,“节约粮食”成了中国人关心的事情,这是事实。当前的中国人,总体上摆脱了饥饿和物质匮乏,面临营养过剩和肥胖的问题。粮食浪费也确实存在。据媒体报道,中国每年约有700亿斤粮食被浪费,如果外出就餐,人均将浪费93克粮食。

自助形式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自助筷子开始流行起来,还有很多餐厅探索分食制和“少量菜”。这些特别的场景提醒大家,我们其实不需要吃那么多。无论是“减肥”还是“断舍离”文化,都肯定了“省钱”的节制取向,而不是怕饿“省钱”。

表演艺术的成本取决于如何将想法变成现实。杨功勋对“观念”的把握,也具备了相当的想法,但遗憾的是,它毕竟创造了,“现实”就是社会。如果他不是“以艺术为名”,这种行为本身的浪费,反而应该成为大家批评的对象。在号召节约的名义下,在艺术家的胸前跳跃,不应当是一颗炫耀的心。

你心目中最有创作灵魂的艺术家是谁?

感谢你的邀请,如果您让我回答“你心目中最有创作灵魂的艺术家是谁?”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中国的最佳导演张艺谋。

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目前说,张艺谋是有创作灵魂的艺术家。大家有目共睹,在这次70周年国庆90分钟的联欢活动中,张艺谋的创作灵魂再次得到了升华。祖国70年的建设和发展为张艺谋奠定了丰厚的艺术创作基础,他的创作灵魂在这次联欢活动中再次得到国人的认可。张艺谋在10月1日的国庆大联欢活动中,选取的大多都是一些耳熟能详的歌曲,也能观看节目的观众有代入感,尤其是对烟花表演的印象特别深刻,高空、中空,低空烟花燃放和特殊烟花装置表演分波次,相当壮观。这次90分钟的联欢活动无处不体现着“大国风范”,规模宏大的演出,各种演职人员的调配等等,如果没有创作灵魂的艺术家来指导,是办不好的。

张艺谋的艺术创作经历彰显着他是最有创作灵魂的艺术家。张艺谋在艺术成就上,是可圈可点的人物。比如张艺谋的两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两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 ,第5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第0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导演奖 ,2008影响世界华人大奖。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总导演,2016年担任中国杭州G20峰会文艺演出总导演,让他和他的团队的艺术成就获得的国人的肯定和赞扬。

所以,我认为我国最有创作灵魂的艺术家是张艺谋。

如何评价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华?

一个月前的9月7日,是相声名家常宝华先生逝世两周年的日子。在那之前的一段时间, 我曾经想过写一篇文章以示纪念,后来却因故没能写成。今天把这篇纪念文章补上。

2018年上半年和前同事聊天,他见我挺喜欢喜剧就跟我说,他爱人的二姨姥爷是做喜剧的。我说是吗,他参与过什么剧?他说是说相声的,他家孩子也有的在从事这行。我问,那到底是谁呀?

他说,常宝华,你知道吗?我说,好家伙,相声常家那谁不知道啊。他说每年春节他们都去二姨姥爷家看看,老人家精神状态还不错。

不料在下半年的9月7日,常先生就离开了人世,享年88岁,也算高寿。

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我自认为常宝华先生的相声差不多都已经听过,他去世后我又集中听了一下他的作品,发现有几段我根本没听过,另外还有几个听过的也重视不够。

常宝华出身相声世家,父亲是常连安。常宝华8岁开始在北京启明茶社学徒,9岁就以四蘑菇的艺名登台表演,传统功底非常扎实。然而他后来表演的相声又是那么的新,《昨天》、《帽子工厂》、《追溯》无不如此。

常宝华和侄子常贵田还表演过一些动作幅度非常大的新相声,比如模仿年轻男女跳舞,年岁已然不小的常宝华表演起来非常放得开,而且丝毫没有老年演员“强努”贴近年轻观众的感觉。很多人听过他晚年为何云伟捧哏的《四大名旦》,从中能领略他年老之后独特的相声风格。

晚年时常宝华非常注意提携后辈,在相声界内有很好的口碑,人称常四爷。

就在常先生去世几个月之后,我当面采访了他的徒弟赵福玉。在回顾自己相声之路的时候,赵老师重点谈到师父常宝华。

赵福玉接受采访。杨明拍摄

赵福玉老师与牛群搭档多年,表演过《训夫》等作品。1980年代后期起他主要从事相声创作,为牛群、冯巩等演员创作过数十段作品,并长期担任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总统筹。他表演和创作的代表作品包括,《训夫》、《到底怨谁》、《办晚会》、《明天会更好》、《五官新说》等等。八十年代在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工作期间,赵福玉和牛群一起拜常宝华为师。

以下是赵福玉老师在访谈过程中,对恩师常宝华先生的回忆和评价。

谨以此纪念常宝华先生。

| 一

赵福玉:我的相声从艺道路跟别人都不一样,很多人都是从小喜欢这个,接触到说相声的人,然后慢慢学,我不是,纯粹是到部队给了我任务,让我说相声。

问:对您来说,说相声和说快板儿、唱歌没有太大区别,都是其中一项。

赵福玉:对,反正业余宣传队什么都干,唱歌啊,样板戏里跑个龙套啊,演个匪兵甲什么的。

问:您当兵是在哪儿啊?

赵福玉:我当兵在内蒙集宁。后来组织上派我到北京学习,第一次学是1973年下半年,通过别人介绍找到侯宝林。

问:起点真高啊您。

赵福玉:我是很幸运的一个人,我净遇上大师、遇上好人了。

问:这是谁给您推荐的呀?

赵福玉:我们宣传队跟我一起入伍有个吹唢呐的,他哥哥是中国广播民乐团吹管儿的。领导派我们到北京学习,我说找谁学啊,领导说那你想办法。没办法,我们到北京只能找这大哥。这大哥现在我们还有联系,特别热情,我们队只要来北京学习,不管吹拉弹唱都找他。他问我,学什么呀,我说领导让我学相声,他跟马季关系特别好,但他说马季去外地搞创作去了。他说,我介绍你跟侯宝林学怎么样?哎呦我的天哪,当年侯先生如日中天啊,喜欢不喜欢相声没关系,但侯宝林这个人,是中国人就知道他,在我心目中那就是……

问:高峰啊。

赵福玉:高峰。这大哥还问我行不行。

问:人家行不行啊?

赵福玉:就是啊,我问,人家能教吗?大哥说,没问题。那是1973年。

问:那会儿他是不是也闲着呢?

赵福玉:他被打倒了,正好要“解放”他,所以也就是私人关系介绍,要是别人他还不敢教呢。

问:是在单位还是到侯先生家里去学?

赵福玉:到他家。

问:是您自己去学吗?

赵福玉:我,还有一个叫郭刚的,后来这人到宁夏,再后来还成为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其实宣传队让他来学山东快书,但学相声毕竟得两个人,我说你先跟我学相声,一听是跟侯宝林学他也愿意跟着,学不学起码先见见这人。当时用的是我们队长写的段子,在侯先生那儿学了有十天。见了面,侯宝林想先了解了解情况,根据我们的水平再确定他的教学方法,一看这俩就是“棒槌”,什么都不懂,连基础都没有。他问,你们说过什么段子?我说就是我们队长写的那个。背下来了吗?我说背下来了。好,从明天开始,每天下午三点钟你们到我这儿来。后来我们就每天这个时间来,每天他跟我们说三个小时,现在感觉出来,那真是……

问:那也太难得了。

赵福玉:太难得了。第一天教,他让我们把会的都说一遍,我们站起来,他说不用站,坐那儿。我们坐那儿开始说,没说两句,侯先生说别说了,我先问你,你这句话为什么要说?他问捧哏,他在说的时候你在想什么?现在我就觉得,他这些话,后来我从事相声事业这么多年都感觉受益匪浅。他说,你说的每一句话都要经过大脑思考,虽然你的词非常熟了,那只是背词儿,要把词变成自己的话,变成自己思考以后出来的话,对方说一句台词你也要想,这是内心活动,这叫潜台词。那我是平生第一次听到潜台词这个词。到1974年又是一样,领导又派我们到北京学习,我又找这大哥,大哥说侯先生已经落实政策,工作就开始忙了,又到外地采访搞创作没时间,他说你等我一天,我给你问问。第二天我再找他,他问我,常宝华这人你听说过吗?我说当然听说过。他问你跟他学行不行,又跟我商量。常宝华是海政的,他是文革打成“反革命”回到天津当工人,1974年恰恰要给他落实政策,回到北京,也是赶上了。到常老师家里,他问了问我的基础,他说我现在每天晚上演出,你每天晚上跟着我去看我的演出。他当时正在演一个他们自己创作的《革命传统代代传》,效果很不错。

问:当时他是跟常贵田老师一起演吗?

赵福玉:不是,他跟李洪基。他把这个段子的词儿给我,让我背词,晚上看演出,第二天全天我在他们家,一句一句地教我。

1959年,常宝华、李洪基表演相声《昨天》

问:你们都在军队,这个段子题材也适合。

赵福玉:对。常老师太认真了,站着教我,汗都下来了。

问:当时没有想到多年之后说相声还可以拜他为师。

赵福玉:没想到,那时候也没想到以后一直干这个。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当几年兵就走,还得回地方找工作。

问:哪怕这两位艺术家都教过您说相声了,也没有想今后一直说相声。

赵福玉:没想过。说实话有点儿后悔,由于自己那时候没有一个更高的志向,也没有从事专业的志向,所以对这两位大师的教导没有用心咀嚼,就是完成任务。

问:但是在您部队那些战友观众们听来,肯定能感觉到您有了很大提高。

赵福玉:很明显的就是跟常老师学,每天又看演出又学习,那个段子题材是部队领导到海岛与战士同吃同住,我们陆军没有海岛,它有哨所,我回去后就改了改,改成领导到哨所跟连队战士一起,回到我们师演的时候我自己都感觉效果特别好。

问:一方面是您的表演水平提高了,另外这个作品肯定比那个队长写的水平高。

赵福玉:对,到各部队演出一直效果挺好。

| 二

问:1984年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牛群老师你们一起,拜常宝华先生为师。之前已经接触很多,到那时候感觉可以拜师了?

赵福玉:在这之前,文革期间拜师传统属于“四旧”,早就给取消了,所以相声圈里没人敢收徒,也没人敢拜师。文革之后逐渐开始恢复,牛群我们经常到人家家里去学习,学完还一起吃饭,这种师生关系其实早就有了。这时候社会上拜师的多了起来,我们俩差不多算不约而同产生了拜师的想法,我们就提了出来。常老师在部队这么多年,他说好啊,但咱不摆知,找个曲艺界人士多的时候宣布一下就完了。正好1984年赶上青岛的比赛,来人很多,马三立啊,侯宝林啊,这些大师们都去了。举行宴会的时候我们部队的演员在一个桌,常老师就走过来说,牛群、福玉,我看今天这机会就不错。然后他带着我们各个桌敬酒,跟大家介绍说这是他收的两个徒弟,北京军区的,一个叫牛群,一个叫赵福玉。

1981年,牛群、赵福玉表演相声

| 三

问:再说一下您和师父常先生,我看到近些年你们俩合作演出了不少,在什么场合你们会一起表演?

赵福玉:也不算多。后来一搞创作我就不愿意上台演出了,这人越不上台吧……

问:会怯场吗?

赵福玉:怯场,不自信,我写东西感觉越来越好,但到台上越来越失去表演的感觉。我师父有时候有电视台录像,或者外地演出,不是特别重要的那种,他就让我陪着一块儿去。他那时候就退休了,可常贵田老师年龄小还没退休,他演出就得找个搭档。

问:常贵田老师后来和王佩元老师合作比较多。

赵福玉:对,他就把王佩元给调来了,人家有了对儿,所以我师父有时候就把我叫上。出去之后我表演又不好,老活我又不太会,所以只能他逗,而且多是说“一头沉”的段子,我就在旁边搭个腔。

问:您和牛群老师好像还真是极少说传统相声。

赵福玉:我们俩正经八百就说过一段传统相声,《八扇屏》。

问:按理说牛群老师基本功挺全面的,虽然没怎么学过传统段子,但他说学逗唱四门功课都挺过硬,所以他不说相声也确实可惜。

赵福玉:对,而且他的东西干净,在台上一站说出话来有文化,语言有文学性。

问:我发现他很注意相声的辞藻,但又不是完全的堆砌,有的台词说出来有美感。

赵福玉:说句题外话,为什么现在人们还推崇侯宝林?你听听他的录音,他的语言……

问:美。

赵福玉:美。我们在台上总说,相声是一种语言艺术,它不是语言,它是语言艺术,那你就要用艺术的语言去表达。你听侯先生的语言,一句废话没有,一个废字没有,阴阳顿挫,文学性太强了。

问:感觉特别讲究。

赵福玉:讲究。为什么人家是大师呢?真是讲究。后来人真该好好学学侯先生,看人家是怎么把握语言的,怎么真的能让相声成为语言艺术。

问:在常先生去年走之前,您这些年和常先生接触比较多,您怎么评价常先生的艺术?

赵福玉:我师父常宝华在表演上无可挑剔,太好了,特别是到晚年的表演,这在相声圈都有共识,他对人物的把握,语言的迟急顿挫,火候和节奏的把握,太到位了。他钻人物,比如他和常贵田说的《福寿全》,这是传统作品,我也看过很多人表演,常宝华先生演得最好,那种幽默的人物状态真是好,而且又很严谨。

八十年代,常贵田、常宝华表演相声

问:在常家这样一个大家庭里,常先生从小就登台演出,舞台经验那是太丰富了。

赵福玉:在常家出类拔萃的这几位,常宝堃咱没见过,我见过的,比如像常宝霆、常宝华,表演确实好,干净,严谨,有自己的特点,你会感觉相声不是糊弄。看完他们的表演你就感觉,相声不是谁都可以说的。有些人的相声你听完就觉得,只要胆儿大不嫌寒碜就可以说,常先生他们这种相声不是,从小就得好好学,才能达到一定的境地。

左起依次为,常宝华、常宝霆、常贵田

问:能让观众产生对艺术的敬畏。

赵福玉:对。

问:这些年你们俩在演出之余,聊相声的现状吗?他对这些年相声的发展怎么看?听一些人说,常四爷是非常注意提携后辈的。

赵福玉:我每次到他们家,见了面他不聊别的,我一坐下他就说,昨天我在电视里看到一段相声,谁谁说的,那个不错。他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相声,电视上只要一播相声他肯定看,看完有时候还拿个笔还记,记完只要我们去了,他就嘱咐如果见到那个演员你跟他说说,这个地方不应该这么说,应该怎么怎么说。另外他只要见到有年轻人说相声,他就特别高兴,这是老一辈希望自己从事的相声艺术能传下去。

问:那他对一些批评相声的说法怎么看?比如小剧场相声说得没那么讲究。

赵福玉:我觉得很多看法他跟观众的看法也是一致的。

问:常先生的孙子这一辈,现在还有没有人说相声?常远现在也主要演小品。

赵福玉:这一辈好像没人说了吧?相声太难了。不过常宝华先生的外孙子在说,叫杨凯,现在在铁路文工团。

问:是晚辈,但是不姓常了。

赵福玉:不姓常了,外孙子。现在年轻人可选择性太强了。

问:不像过去,那是没的选。

赵福玉:对呀,赵伟洲跟我们说,他三岁就跟着家里人出去,就住后台,没事儿就看别人表演,看着看着就学会了,这样就干下来了。

问:李伯祥、师胜杰都是这样。

赵福玉:对呀,都是娃娃腿儿。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