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汉隶的代表作品,私奔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古代的私奔,其实和现代的私奔意思都差不多。私者,独自也(意思没有经过父母的同意自己做出决定)。奔者,逃跑也。在古代私奔的意思就是指一个女子看上了一个男人,因为门不当户不对,或者是其他原因,为逃避现实与命运抗争,然后偷偷的跟这个男人演绎一出胜利大逃亡。现代私奔的意思也是指男女之间,为了爱情放弃一切。为躲避家庭或者是流言蜚语,远离家乡,去其他地方生活。
在古代私奔最出名的应该是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文君新寡,牝鸡司晨”,当时的卓文君死了丈夫,才貌双全的她羡慕司马相如的才华,毅然跟他私奔了。司马相如做官之后,渐渐的冷漠与为难文君。于是卓文君一首名传千古的回文诗就流传下来了。
一别之后,二地悬念,虽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念,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红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唉!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司马相如收到信后非常羞愧,于是两人终于重新言归于好。
当代私奔最出名的当属王功*。这也是一个学识修养大神级别的人物。
2011年5月15日,王功*就在微博发表原创歌词《私奔之歌》:“总是春心对风语,最恨人间累功名。谁见金银成山传万代?千古只贵一片情!朗月清空,星光伴我,往事如烟挥手行。痴情傲金,荣华若土,笑揖红尘舞长空!”但当时并没有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
2011年5月16日23:21,知名投资人王功*在微博上宣称“各位亲友,各位同事,我放弃一切,和王*私奔了。感谢大家多年的关怀和帮助,祝大家幸福!没法面对大家的期盼和信任,也没法和大家解释,也不好意思,故不告而别。叩请宽恕!功*鞠躬。”
这一高调举动引发网友热议,引发围观。有网友质疑其不负责任,也有不少网友表示支持与祝福,并在微博上“求私奔”。凑巧的是当时中国概念股转跌,恰是从王功*发布这条“私奔微博”开始的,凭借此微博,王功*亦被称作是“私奔帝”。
所以私奔这事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自古有之。虽然存在即是合理的,但我也还想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一般临帖需要临多长时间才能脱帖独自书写?
时间并不是衡量学习书法脱帖的标准。
衡量能否脱帖,准确的说,要以如下两点为大致的判断标准。
一,基本掌握原帖的笔法,字法规律。学习行草书的话,还要基本掌握章法布局和墨法上干湿浓淡的应用技巧。
二,基本达到背临的程度。就是说不看帖,能够写出来。
从一笔一画起,到一行数行,直至通篇。点点滴滴,法帖的信息量非常丰富。一点一滴的练习,临摹,反反复复的纠错,逐渐熟悉,理解,积累,记忆,以法帖的书写习惯,替换我们固有的书写习惯。
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临摹,校帖,背临。
这个过程相当的枯燥,相当的考验人的意志和耐心。但惟有经过这个过程的严格训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书法学习中,必须解决的各种课题。
这个过程,因人而异。对初学而言,感知能力强者,三五个月就能解决问题;次之者一年半载,就能如愿;数年甚至终生都临摹不到位,甚至全然不象的,也不在少数。
这个过程,因学习方法是否得当而异。书法临摹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技巧。这些技巧,和我们平时的认知和书写方式完全不相干。我们往往会下意识的,不由自主的把固有的书写习惯代入临摹过程中;一些细微的变化,往往会视而不见,临摹出来,总感觉那里不对,但自己找不出问题所在;一些规律性的技法技巧,初学很难掌握,而找不到规律的死临死学,事倍功半不说,还很容易打击人的自信心,以致半路放弃。
有同道朋友指点,最好在身边有个老师指导,就会快的多。
独自书写?似乎是说创作的问题。
这个问题吧,比如我们小学时学写作文。如果作文是以课本上的文章为标准,那我们小学时的作文,肯定一无意义,二无文采,三无意境,不但如此,甚至毛病百出,幼稚可笑。但我们这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践,是有收获的。我们在作文中代入了所学的生字,词语,成语,段落,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说明记录的问题等等。
临习书法同理。基本掌握了法帖的笔法,字法,章法,墨法,不管自己写一篇写的怎么样,要代入这些所学到的法帖要素,敢写,多写。在写的过程对照法帖,找出不足,纠偏纠错,逐步提高。
中国古代字体有哪些?
从文字的发展规律和书法角度来说,属于文字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不包括书法家因个人风格而形成的书体),有如下字体: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简书
隶书
章草
行书
今草
魏碑
楷书
狂草
行草
以上字体大致是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但是书法史上归纳起来,总分为五种字体,称五体书,即:
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隶——包括简帛书
真(楷)——包括魏碑
行
草——包括章草、今草、行草和狂草
宋后,因活字印刷的发明,产生了用于印刷的专用字体——宋体
像现在的很多美术字体都是近现代人逐渐发明的。
1.甲骨文
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王八担”、“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2.金文
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秦统一六国之后开始了文字规范的措施,即所谓的「书同文」。秦规范文字是以秦文字为基础的,秦以后的汉字的演变也是在经秦规范过的秦小篆以及秦篆的日常书写形式的古隶的基础上发展的。秦「书同文」之后,六国文字被淘汰了,秦文字成了真正的主流。因此,秦系文字是上承西周古文、下启汉魏隶书,乃至楷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变化可以看作是汉字按自己内部结构规律演化的一部分。也因此,就文字学而言,秦系的西土文字的研究较之六国文字更为重要,因为它是汉字的直系血亲,而六国文字则是旁系分支,虽然它们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吸收。
3.大篆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石鼓文最古的拓本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宁波的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
石鼓文的字体,大致介於周金文与秦小篆之间。可知确是秦始皇以前之物,应当是属于籀书的系统。相对小篆而言,可称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其字体类小篆而较繁复,似宗周彝器而较端整,堪称为典重严整。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一中称石鼓文为:“金细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可谓赞赏之至。石鼓文向为艺林所宝,但北宋以后,帖学大兴,少人临之,直至清代中叶以后,考古尊碑之风复炽,石鼓文字,尤为书家推重。吴大,能得其典重严整韵致。吴昌硕则发其遒古为雄拔之气。两人书法,皆雄视当代 为后世所重。
4.小篆
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小篆产生年代虽然不早,数量却很大,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特殊地位,是古文字通向近代文字的桥梁。
小篆的风格
秦代时的小篆风貌,可由现存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及权量铭文等遗物中得见之。小篆的笔划较细 ,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称;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
在激荡着战国诸子奔肆思想和飘散着魏晋儒士藻雪风骨的翰墨中,简书无疑是其高古、朴茂的代表。
5.简书
什麽是简书?简单说,简书就是写在“简”上的文字。战国至魏晋时代有种书法,是写在形状狭而长的竹、木书写材料上的。竹制的称简;木制的称牍,或札,二者统称为“简”。简书一般用汉隶或汉隶的变体书写;又由于简书盛行于秦汉和魏晋时期,因此,简书也称汉简。李商隐《筹笔驿》有“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的句子。可见简书高古不群、神圣凛然,是一种不轻易使用和很讲究的古老书写形式。
前人说,简书是征役时,临行告诫的文书;又说,简书是国家有急难,用以求救的文书。其实,前人的这两种解释都不大准确,他们说的都是简书的用途,及书写内容上的区别,与书写形式无关。实际,所谓简书,就是书法艺术形式中的一种,只是比较古老罢了。
当代著名书法家张有清先生以擅简书著称当今书坛。他的简书,如同他的人品、性格,既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敦实,又有现代文化的开张、爽快;既有秦钟汉鼎的凝重、磅礴,又有诗经楚辞的飘逸、灵动。欣赏他的简书,真得能读出“缩将百尺苍鳞鬣,石破涛飞纸上来”(郭风惠《题秦仲文画松》)的隽永韵味。
6.隶书
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关于隶书的定义,近人吴伯陶先生一篇《从出土秦简帛书看秦汉早期隶书》的文章中说道:“可以用这个字的本义来作解释。〈说文解字〉中解释‘隶’的意义是‘附着’,〈后汉书·冯异传〉则训为‘属’,这一意义到今天还在使用,现代汉语中就有‘隶属’一词。〈晋书·卫恒传〉、〈说文解字序〉及段注,也都认为隶书是‘佐助篆所不逮’的,所以隶书是小篆的一种辅助字体。”
其次究竟什么样子才叫隶,隶与篆又有什么样的严格区别,吴伯陶先生在上述的文章中又有所分析订定,这里再节录吴文中值得考虑的几小段。吴云∶
“小篆还保存了象形字的遗意,画其成物随体诘屈;隶书就更进了一步,用笔画符号破坏了象形字的结腹,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他有字形举例,可参阅原文)。 隶书的演变——隶变
隶书的演变过程称为“隶变”,隶变承前启后,对草书和楷书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隶书的名词
古隶
今隶
秦隶
汉隶
7.章草
是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写的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8.行书
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 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
[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2]以欤侧代替平整;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9.今草
亦称“小草”。草书的一种。始于汉末。是对章草的革新。笔画连绵回绕,文字之间有联缀,书写简约方便便。为东晋王羲之所发扬完善。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合穷伪略之理,极草踪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更加纵放的“狂草”为“今草”的发展。
10. 魏碑
北朝碑刻的统称,其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是后世书法的一种楷模 魏碑书法艺术,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佛教的造像题记;一类是民间的墓志铭书法中带有汉隶笔法,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
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现存的魏碑书体都是楷书,因此有时也把这些楷书碑刻作品称为“魏楷”。魏碑原本也称北碑,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志铭”、“摩崖”和“造像记”的形式存在的。
11.楷书
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等。
12.狂草
是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
狂草,书法中的表现主义
狂草的成就,是唐代书法高峰的另一方面的表现。代表人物是张旭和怀素在中国古代书论中,不论是对篆、隶、行、楷,还是对草书的论述,大多是以自然景观或某些现象作比,加以形容和描述,读者要靠一种生活感受、生活经验去领悟,才能欣赏和理解。书法实在是一种很玄奥的艺术,尤其狂草,书写者往往是充满激情,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下完成的,读者从墨迹中隐隐地感受到某种情绪。
13.行草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从秦汉简帛古隶汉碑隶东汉简牍草隶分论隶书在书法史的地位?
隶书在书法史上地位怎样?从秦汉古隶、汉碑隶、汉简帛隶分论之?在你的提问中, 书法术语称谓欠妥,需要纠正,以免读者对"隶书"概念产生误解。
就此话题,一起来了解几个书法术语概念:
1、隶书,又称佐书,汉字书法“五体”(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之一,源于春秋战国,兴于秦,盛于汉。
2、秦代隶书,称“秦隶”。
3、汉代隶书,称“汉隶”。
4、汉代以前的隶书,称“古隶”,其中包括:目前已发现的楚帛、楚简、秦简。
5、汉代的隶书也称“今隶”。
6、汉代隶书多由碑刻传于后世,所以“汉隶”通常又称“汉碑”。
7、简书,在东汉造纸术发明之前,人们只能把汉字书写在丝织品、木片或竹片上面,这些用来写汉字的木片、竹片统称:“简”;把“简”上面的文字称:“简书”。
8、汉代的简书称:“汉简”,文字多以今隶草写形式表现,称'汉简",不称“汉简隶”。
9、秦代的简书称:“秦简”,文字多以古隶草写形式表现。称“秦简”,不称“秦简隶”。
10、帛书又称缯书。是指在东汉造纸术发明之前,人们在丝织品上面书写的汉字。春秋战国称丝织品为“缯”;汉代称丝织品为“帛”;所以把书写在缯或帛上面的汉字称“帛书”或“缯书”,统称“帛书”,不称“帛书隶”。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帛书文字多以篆、隶过渡时期的古隶草写形式表现;汉晚期,帛书文字以今隶的草写形式表现。
11、简书(秦简、汉简)和帛书的统称“简帛”,不称“简帛隶”。
12、隶书的草写形式,称:“章草”,不称“草隶”。
上述术语不可混淆称谓,更不可任意编造书法术语 。否则,会混淆概念,导致读者误读、误解、以讹传讹。所以,你的“1、秦汉古隶,2、汉碑隶、3、汉简帛隶4、草隶”提法欠妥,应该纠正。
下面再了解一下与隶书相关的小常识:1、隶书,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的形成, 表明中国文字告别了延续一千四百多年的古文字(甲骨、金文、大篆、小篆)时代,进入了新文字(隶书、章草、今草、楷书、行书)时代。它为草、楷、行各书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传说由秦代程邈首创。当然,所有文字并非一人所创,而是收集、整理、改造而已。
3、隶书的递变,经过春秋、战国、秦朝,到汉朝成熟。西汉时期,小篆、隶书并用,但小篆逐渐衰落,而隶书逐渐兴起。到了东汉时期,隶书成为官方文字,在全国推行使用。
4、汉碑、秦隶、古隶、汉隶、今隶的术语由来:
汉代,尤其东汉时期,碑刻盛行,碑文多以隶书书写,于是,“汉碑”便成了后人对隶书的代称。
为了把秦时期及以前的的隶书,和两汉时期的隶书区别开来,后人又把秦朝及以前的隶书称为“古隶”;把汉朝的隶书称为“汉隶”或“今隶”。
请看下列图片,领会一下隶书演变过程中的形体变化:
简:
睡虎地秦简:
里耶秦简:
马王堆汉简:
延居汉简
汉碑:礼器碑
汉碑:史晨碑
章草:
帛书:
谢谢您的阅读。
五光十色的近义词是什么?
万紫千红、五彩缤纷、五花八门、五颜六色、光怪陆离、五彩斑斓、色彩斑斓
释义:
1、万紫千红[wàn zǐ qiān hóng] 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 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
2、五彩缤纷[wǔ cǎi bīn fēn] 五彩:各种颜色;缤纷:繁多交错的样子。 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3、五花八门[wǔ huā bā mén] 原指五行阵和八门阵。这是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4、五颜六色[wǔ yán liù sè] 形容色彩复杂或花样繁多。引申为各色各样。
5、斑驳陆离[bān bó lù lí] 斑驳:色彩杂乱;陆离:参差不一。形容色彩纷杂。
6、五彩斑斓[wǔ cǎi bān lán] 斑斓:颜色驳杂,灿烂多彩。表示颜色非常好看,色彩相当丰富。
7、色彩斑斓[sè cǎi bān lán] 斓〔斑斓〕灿烂多彩:色彩斑斓。形容色彩灿烂的样子或形容生活或文学作品等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
写字和书法最大的区别在哪?
写字,即书写文字。写汉字是写字,写外语也是写字。这里既然问写字与书法的区别,那么指的就是写汉字了。
书法是用毛笔和墨汁写汉字,但是写汉字不一定用毛笔和墨汁。钢笔、铅笔都可以写汉字,这是形式不同。用笔墨涂鸦,或者用笔墨不写汉字,那也不是书法。因为书法有法,这是内容不同。
书法的形式就是用笔墨来书写汉字。如果不用毛笔和墨汁来写字,那大家会很直观地认为是“钢笔字”、“铅笔字”,或是“美术字”,甚至是“打印字”、“铅印字”、电脑中的“宋体字”等等,写的虽然都是汉字,但是人们普遍不会认为这是中国的书法,最多冠以“硬笔书法”之名,因为那些汉字没有使用中国书法的最基本的工具——毛笔和墨汁。或许有人会质疑:任政的行楷在电脑中被用作中文字体,这算不算书法?答曰:任政的行楷原迹当然是书法,因为这里不仅有书法的形式——笔墨与汉字,还有书法的内容——楷书、行书的笔法和结字。至于书法原迹用来打印那就是书法衍生品了。
王羲之《丧乱帖》
钢笔字
如果用笔墨涂鸦,即不写汉字,如何?如果用笔墨涂鸦成一般人看不懂的“汉字”,又将如何?
人们或许会很直观地说:那画的是什么?是“抽象画”?“印象画”?“丑书”?如果没有了汉字,在日本,有人用假名替代汉字,日本人自称为“书道”,正好有别于中国的书法。在韩国,有人用发音符号替代汉字,韩国人自称为“书艺”,恰恰也不同于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有它既定的形式,中国书法离不开汉字,也离不开笔墨。
笔墨涂鸦/笔墨不写汉字
日本书道
韩国书艺
书法有它的内容。书法的内容就是各种书体的笔法、结构和章法,还有运笔、用墨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神韵和意境。
篆、隶、楷、行、草,都有着其特殊的笔法、结构和章法,构成了其特殊的书法内容。在篆书中,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小篆各有其特殊的笔法、结构和章法,形成了其特殊的篆书内容。在隶书中,秦隶与汉隶各有着其特殊的笔法、结构和章法,形成了其特殊的隶书内容。在楷书中,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鲁公、柳公权各有其特殊的笔法、结构和章法,形成了所谓的“欧体”、“颜体”、“柳体”等等,即形成了其特殊的楷书内容。在行书中,王羲之、米南宫、苏东坡、黄山谷、蔡襄各有其特殊的笔法、结构和章法,形成了其特殊的行书内容。在草书中,章草、独草、大草各有其特殊的笔法、结构和章法,形成了其特殊的草书内容。还有许多丰富的书法内容,譬如明清和现代各书法大家的墨迹,不胜枚举。
西周 《大盂鼎》 钟鼎文
汉隶《曹全碑》局部
褚遂良 小楷《心经》
王羲之 行书《平安帖》
怀素 草书《自叙帖》局部
书法内容仅仅讲那些规范化的、经过提炼之后的笔法、结构和章法显然是不够的。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环境、不同心情之下的运笔、运墨所表达的点画结字和章法,会产生难以表述的变化效果。笔法结构章法侧重于提炼与归纳,是静态条件下的书法完成形态在空间的展示;运笔运墨侧重于书写过程,是动态条件下随着时间推移而抒发的个人情感。
除了笔法、结构、章法,运笔、运墨之外,还有书家的笔墨神韵和章法意境,这就涉及到了书法的顶层内容。自古以来,人们对优秀书法篇章的神韵和意境,有过许多描述,记载着他们的感受和联想。何为神韵?何为意境?“神韵”来自于作者书写时的构思和情感,来自于作者的书写水平,还来自于读者在欣赏时的感悟。当读者把美的感悟变成了美的联想时,“意境”也就产生了。神韵和意境都是在笔法、结构、章法基础上滋生的美,是运笔、运墨所滋生的美,它既是书家美的创造和传递,也是读者美的分享和联想。书法到了神韵和意境的层面,已经不是在具体讨论笔法、结字,也不是讨论运笔、运墨,而是把点画、结字,运笔、运墨放在整体中来欣赏和研究了。
王羲之《兰亭序》局部
颜真卿《祭侄文稿》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神韵、意境是虚,笔法、结构、章法是实,运笔、运墨是实。无实则无虚,虚自实出,实因虚彰,实有限而虚无限。虚实结合,相得益彰,组成了博大精深的书法内容。
由此可见,写字与书法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们的形式和内容。书法是一门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不是所有会写汉字的人都懂得这门艺术。这就是最大的不同。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水石书法:我们传承经典、弘扬优秀传统、诠释名人名作、交流学习心得、介绍学习方法、推荐时代佳作、传播美的历程。欢迎关注!
欢迎大家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