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日本名人的代表作品

第一次看到优酱是在电影《害虫》里面她饰演女主角的朋友,说起来本是为了葵酱去看的电影反而迷上了优酱她在电影里面的角色并不出彩没有太多戏份但电影本身就是偏阴暗系的她仿佛一束干净的阳光把城市阴沉的天空也照的通透。...

日本名人的代表作品,如何评价日本森系女演员苍井优?

第一次看到优酱是在电影《害虫》里面她饰演女主角的朋友,女主角是我当时喜欢的宫崎葵,说起来本是为了葵酱去看的电影反而迷上了优酱 她在电影里面的角色并不出彩没有太多戏份但电影本身就是偏阴暗系的她仿佛一束干净的阳光把城市阴沉的天空也照的通透。

后来看了花与爱丽丝,那个说我爱你的女生真是可爱到冒泡啊~就这样爱她到无法自拔了到处跟朋友说她是我的老婆,

《街角洋果子店》,方言萌,没有其他印象

《夏威夷男孩》里出镜不多,清新可爱

《新高校教师》里饰演腹黑学姐,演技好厉害好厉害!那时还很小吧(03年)

料理仙姬里非常美

对她的评价是气质非常自然纯净,耐看美人,演技派

刚刚看了《神探伽利略》第二季第八集,优酱有出演,演技实在太厉害,赶紧给大家分享O(∩_∩)O

优酱饰演一名话剧演员,是个戏痴,为了表演出逼真而富有感染力的情绪,为了演好杀人戏,杀了男友,然后面对警方的审讯一直是“戏中戏”状态

对汤川学的推理若有所思又有几分轻蔑的眼神

掩饰情绪,纯真无邪地笑着说汤川的推理真有趣,想赶紧拿录音笔记录一下

承认自己杀了人,说是为了体验情绪来更好演绎角色

吉高由里子的眼神戏完全比不上优酱啊……这眼神不像是正气凛然的警察,怎么有种蛇蝎心肠的反派攻击主角的赶脚……

说完“科学家”,冷冷地回头看了一眼汤川学

进入戏痴模式

说这句话时,一开始从笑脸迅速沉下脸

嘴角上扬

露出很阴险腹黑的笑容,这一句台词,优酱就使用了三种不同的表情来演绎

狂笑不止

被汤川否定后,眼神不甘,这段哭戏很内敛,但是看得到下巴在起伏抽动,细节很棒

汤川把戏票退换给了她,瞬间眼神有些茫然失措和冰冷

谢谢各位看官,这是我自己的想法,欢迎探讨,也很想看见别人的指正。

有什么高质量的日本动画可以推荐一下吗?

推荐几个日本动漫导演的动画电影,主要是因为时间跟番剧比起来要短许多,故事情节也完整,绝对的高质量。

1、新海诚

新海诚导演的几部都十分有韵味,无论是分成三部曲的《秒速五厘米》,或是淡淡的《言叶之庭》,还是前几年很火的《你的名字》。新海诚的作品像茶一样,需要细细品来,才懂其中滋味。

《言叶之庭》中“隐约雷鸣,阴霾天空,但盼风雨来,能留你在此;隐约雷鸣,阴霾天空,即使天无雨,我亦留此地”这首万叶集里的诗便讲述了整个故事,真的太美了。为什么要单独提《言叶之庭》呢?那是因为这里的结局在《你的名字》里有呼应,感慨新海诚导演终于大发慈悲贡献了几个好的结局。

2、今敏

如果看过《盗梦空间》的小伙伴那肯定不陌生这个导演的名字,《盗梦空间》封神的时候,今敏大神的名字也挂遍了大江南北。这位导演善用时间和空间交错的手法,如果你喜欢看《盗梦空间》这类型的电影,那他的电影你一定要去看看,比如《千年女优》、《红辣椒》、《未麻的部屋》等等,就是资源有点难找。

3、宫崎骏

宫崎骏老爷爷的电影那真是部部经典,其实除了现在广为人知的《龙猫》、《千与千寻》、《天空之城》外,其实遭遇滑铁卢的《猫的报恩》也十分不错,在宫崎骏的眼中猫也可以如此帅气,早期的《魔女宅急便》和《红猪》其实也具有挑战权威的精神;之后《哈尔的移动城堡》、《悬崖上的金鱼公主》,他的关注点转向了环保。但是所有的影片都有一个童真的共性,如果说新海诚的电影是茶,那他的电影便如牛奶一般,纯中带甜,又十分具有营养。

有什么不错的日本文学作品可以推荐吗?

文坛巨人夏目漱石,苦闷了一辈子,最幸运的事,便是早早找到了人生意义,并且用尽了余生,努力让它实现。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世事如歌

1867年2月9日晚,江户的末落贵族,夏目家族增加了一口男丁。

因为家族衰落,所以父母对小儿子的出生,不抱任何期待。

这个孩子得名金之助,两岁之前被寄养,两岁之后就过继给外人当养子。

金之助孤独地长到了十岁,才在一个夏天,回到了亲生父母身边。

五年后,金之助的母亲就去世了,因为在文学上的志向,完全得不到家人的支持,所以从十五岁起,他就脱离了夏目家,开始了一个人的求学治学之路。

22岁那年,江户青年夏目金之助,首次使用“漱石”为笔名,并以汉诗体作游记《木屑集》,登上了历史舞台。

漱石两个字,取自《晋书》里的“漱石枕流”, 指隐居生活。

从此以后,就很少有人知道金之助了,人们能记住的,只是日本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夏目漱石,而不是江户没落世家里,那个孤独的金之助。

23岁,漱石进入大学,修习英文科,成绩斐然,这一时期,他将早年间的汉学底蕴,与西方的启蒙思想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趣,并通过论文发表、俳句创作,向外界展露自己的才华。

大学毕业,直到他33岁为止,他都在从事英语教育工作。

这一期间,他和中根镜子结婚,有了儿女,凭借才华在文学界站稳了脚跟。

这段婚姻不算幸福,妻子出身优良,是贵族院书记长官的女儿,悲哀的是,夫妻两人都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镜子婚后第三年,尽管与漱石相互理解,却依然不堪忍受琐碎的家庭生活,投河自杀,虽然未遂,仍令夏目漱石深受打击。

王尔德过世的当年,夏目漱石被派往英国留学,在伦敦两年间,西方文明的熏陶,彻底改变了夏目漱石,这种脱胎换骨,一方面将他的文学水平,拔高了不止一个档次,另一方面使他的精神加速崩溃,福祸相依,反倒不知这种灵魂蜕变,于他是福是祸。

一个亚洲人,身处欧洲最有权势的资本主义强国,无处不在的种族偏见、雾都压抑的环境、难以适应的食物和住所,无时无刻不在挑战夏目漱石脆弱的神经。

然而最致命的伤害,是来自于理想的破灭。

身在不列颠,漱石清晰地认知到,日英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国力差距,这令一心盼望国家崛起、摆脱列强的漱石,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绝望。

那时的他,与若干年后的鲁迅是一样的。

鲁迅认为,学医救不了中国人,漱石也觉悟到,单纯的教授英文,根本不能让日本成为世界强国。

英文作为语言,始终只是一种手段,真正能改变国家的,只有思想的变革。

于是他走上了和后辈鲁迅相同的道路,那就是拿起写作的笔,用笔尖去戳醒所有混沌愚昧里的国民。

精神上的自我折磨,既令他苦闷不堪,又迫使他更专注的进行创作,靠写作来转移痛苦。

漱石复发神经衰弱的风声传回国内,政府立时催其返程。

回国之后,漱石去了东京大学,专职讲授英国文学,此时的他,虽然仍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但手中创作的笔已经无法停止了,不停产出新作。

终于在38岁那年,他写出了《我是猫》,这部短篇小说一炮而红,应读者要求,开始了连载,《我是猫》的成功,令漱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命激情。

此后10年,是漱石创作的最高峰期。

《我是猫》作为成名作,展现出了惊人的思想深度和社会广度,用一只无名的猫为主角,以它清澈而洞察一切的眼睛,冷漠疏离的审视这个炎凉的世界,人生百态、悲欢离合,在猫的眼睛里,全部都荒唐,全部都孤独,人间如此空荡,除了虚伪和自私,一无所有。

这些人虽然看起来快活,但是如果叩问他们心底,却可以听见悲凉的回响。

故事里的猫旁观着一切,故事外的漱石,借猫的舌头讽刺社会乱象。

当时的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造就的繁荣里,举国上下,沉浸在畸形的狂热之中,日本社会整体的思潮,是狂妄自大、不知进退的,统治者一厢情愿地觉得,只要加强西化,抛弃传统,资本主义制度终会使日本称霸世界。

夏目漱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留英两年,对西方文明的利与弊,都有着清醒的认识:霸权,终会被新的霸权取代;以牺牲环境和公平换来的财富,只会让多数人苦不堪言。

夏目漱石深爱自己的国家,却无力阻止日本的沉沦,他知识分子的良知,决不允许他保持缄默,所以才有了《我是猫》中“只要给钱,资本家什么事都干得出”的鞭挞;才有了《三四郎》中“日本必将亡国”的警示。

他知道要借文学针砭时弊、讽刺时局,就必须要有一个文学性的载体,单纯的说教,不会在社会激起一点水花。

所以《我是猫》被处理的幽默诙谐;《文鸟》描写的唯美而治愈,但两者的内涵又极深,保有阅读快感的同时,又能引发思考。

他著名的三部曲,则是借助喜闻乐见的三角恋与伦理纠葛,吸引了读者的眼球,《三四郎》中,美祢子周旋于兄弟二人间,态度暧昧;《门》的主人公与朋友的妻子结合,被社会唾弃;《心》里的“先生”则是以龌龊的手段,和朋友争夺一位佳人,导致朋友绝望自杀。每个故事都具备畅销的特质。

漱石的这批作品,也被鲁迅誉为想象丰富、文词精美、轻快洒脱、富于机智,在国内销量极好,传播广泛。

虽然他的作品受到欢迎,颇有影响,但日本却在军国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黑。

一个清醒的夏目漱石,在狂热的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他坚持的真理,在称霸世界的宏图伟业之前,显得天真而迂腐。

夏目漱石用文学矫正社会的理想,到底还是在野心下破灭了。

后来的漱石,作品逐渐转向开解大众的方向,提出“非人情”“余裕论”和“低徊趣味”,强调“以美为生命”,主张从容不迫的心态,所谓“品茶浇花、听戏唱曲、温泉疗养都是余裕”。

希望让读者在文学中,得到精神的休憩享受,短暂的摆脱世俗之苦,获得抚平焦躁的清凉。

换言之,夏目漱石不再试图干预社会,转而努力影响人心。

这一时期,他的创作情调,也由低吟浅唱、哀婉柔情,蜕变为深沉老练,厚重内敛。

举例如《十夜梦》,这本随笔平静的陈述了十个与梦有关的故事,多数涉及生死,节奏舒缓,含蓄细腻。全书铺陈着繁复的细节描写,每隔一节,就会针对某个严肃问题加以探讨,不知是在和读者对话,还是在与敏感的内心求和,抑或只是悲观的喃喃自语。

可见夏目漱石,不仅是观察者、叙述者,更是批判者、反思者,他拷问人性,更拷问自己的灵魂。

素心如月

漱石的人生里,全情投入文学创作的时间,总共不过十一年。

终其一生,写完了十五部小说、两本文学理论及大量随笔、俳句,以及207首汉诗,还有一本未完成的遗作《明暗》。

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汉诗,是因为漱石自幼就钟爱汉学,1881年4月,15岁的夏目漱石进入汉学塾研习中国古典文学,阅读了《史记》以及唐诗宋词等重要作品。他说过:“余儿时诵唐宋数千言,喜作为文章”。

正是因为浸润汉文化中的儒家气质,才使得漱石“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习气格外浓重。

英国留学的经验,又启发了他思考“何谓文学”与“文学何益”。

东西思想碰撞,促使漱石写出了对日本文学史、日本文论都非常重要的《文学论》。

1914年,在《我的个人主义》中,夏目漱石提出了“向别人要求多大自由,就应该给被人多大自由”的平等观,批评了“那种只要求别人彻底尊重自己的自我而丝毫不尊重他人”的观念。

而他小说中的人物,比如三四郎,也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似乎总是在低头赶路,挣扎着寻找立足之地。

《门》里的宗助,散漫且懦弱,一直在妥协逃避。

《后来的事》则揭露了一种“无意识的伪善者”。这种人往往对别人造成伤害而不自知,保持着虚伪的道德,令人无从恨起,却又深恶痛绝。

或许是因为在青少年时期,太过孤寂,所以漱石才会如此向往人性中的温暖,渴求到近乎苛求。

漱石对人性的独到见解和文学智慧,不仅启蒙了日本青年,更辐射到整个亚洲,包括中国。

因为鲁迅的译介,夏目漱石其实是中国人最早接触到的日本近代作家之一。

鲁迅精研日本文学时,曾花费精力翻译了漱石的《挂幅》和《克莱喀先生》两篇小说,他对漱石的文学评价极高,写道:“(夏目漱石)是明治文坛上新江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

对于漱石,鲁迅颇有一种英雄惜英雄的亲近,两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都无比压抑,满腔愤懑不吐不快,于是就只能不停地写,不停地去讽刺,去批判,去揭露。

他们都是在强烈社会冲突中诞生的文豪,又因为对“文学改造社会”这一理想的炙热追求,走上了同样的道路。

可见文学这种东西,从来都没有国界线。

毕竟东流水

漱石在日本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与森鸥外并称“明治时代的两大文豪”,无人不知,他的作品经久不衰,是教材必选书目,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读过他的作品。

1967年,夏目漱石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表彰为“世界文化名人”。

1984年到2004年,日本发行的千元钞票上,也一直都印着漱石的肖像。

日本曾评选过多次“最受欢迎的作家”,漱石通常位列前三。

鲁迅、巴金也承认,夏目漱石对他们的创作影响极深。

今日之日本,夏目漱石研究早已成为显学,与我国研究鲁迅的体量相当。

这位大器晚成的巨匠,写过很多温暖故事,对人性持有善意,可他一生中却少有轻松的日子。

穷极一生,夏目漱石都无法摆脱强烈的焦虑,始终处于精神敏感的状态。

除了神经衰弱,他还患有严重的胃肠疾病,精神和肉体无时无刻,都饱受折磨。

漱石的养父,从他幼时就开始灌输“爱需要回报”的概念,在他成名后,更是多次上门求财,张口闭口都是“应得的钱”,弄得漱石十分痛苦。

漱石的姐姐体弱多病,丈夫出轨且家暴,也常伸手向漱石要钱,漱石又气又恨,却也毫无办法。

哥哥们更是浪荡不堪,之前看不起漱石的文学梦,之后又死皮赖脸的前来依附。

妻子的精神也不稳定,时常会对他大喊大叫。

漱石早已不期待家庭的温暖,却又不忍抛弃悲惨的家人,就这样默默地烦恼了一辈子。

抑郁的阴影,像一团晦暗的火,蚕食着夏目漱石脆弱的生命,他不是没想过一死了之,在英国期间,最绝望的那段日子里,他也曾萌生自杀之念,幸好并未执行,之后精神暂好,他就回了国,但神经衰弱一直反复,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与社交。

回国后的漱石,眼见着鼓吹“脱亚入欧”的明治日本,满心惆怅,又无可奈何,明知道全盘西化,会使国家的文化断绝,日本从内到外,都将丧失独立个性,但又能怎样呢?

金钱和权力,都已经对资本红利上了瘾,一个可怜的作家,挡不住整个疯狂的社会。

1910年5月,日本政府处决幸德秋水等12名进步人士。同年,夏目漱石因胃溃疡住院,病情恶化险些丧命。

1911年,夏目漱石第5个女儿在吃饭时突然死去。几个月后,他婉拒了文部省赏赐的文学博士学位。

精神上的痛苦,如数映射在了肉体,敏感的作家,再次变得悲观厌世,反映到文学创作上,就产生了那本著名的《心》。

这本书写于夏目漱石47岁,他当时久病缠身,生活郁闷,对人间已无眷恋。

两年后,夏目漱石辞世,死因是胃出血,享年四十九岁,结束了“以文立身,文以载道”的辉煌人生。

按照遗愿,他的身体被捐出,用于医学研究,夏目漱石的大脑,至今仍保存在东京大学。

曾听闻,一个人在乎的人越多,他就越脆弱,从这个意义上看,夏目漱石致命的脆弱,就有了悲悯的来源,因为在这个男人心里,除了麻烦的家人,还安放着他母国所有的人民。

对于夏目漱石这种内敛而敏感,抑郁质的作家来说,一旦拥有了对国家人民的责任感,就注定会陷入万劫不复,强烈的使命感,会榨取他们的生命,使他们早早逝去,在日本尤其如此,如川端康成般自杀的作家,比比皆是。

想来日本民众对夏目漱石念念不忘,大概与我们怀念鲁迅,是同个道理吧。

人类社会总是缺少那些敢于发声,敢于站在风口浪尖,能无所畏惧,揭露痛处、揭开伤疤的人,我们总习惯于附和,享受合群的安乐,却渐渐得失去自我。

但那样的人总是要有的,任何时候都要有,而我们会敬佩他们的勇敢。

夏目漱石一生都在坚持对明治社会的批判,从官僚商贾的醉生梦死,到贩夫走卒的市侩愚蠢。

鲁迅也一样,大半辈子都在拆旧中国的城墙,铲除中国人脑子里顽固的封建愚昧。

也只有这样的作家,才能够真正长久的被推崇,被纪念,永远不会被人忘记。

因为他们的理想是崇高的,作品是伟大的,而他们的思想,将一直在整个民族的共同记忆里,熠熠生辉,永垂不朽。

《我是猫》的最后,那只猫溺水而死,就像漱石溺死在了现实。

猫临终时说:“我死了,只有死去,才能获得这样的太平,不死就不能获得太平的”。

对夏目漱石来说,亦是如此吧。

漱石人生的大梦,在1916年结束了,虽不知所起,却美得不可思议。

今晚的月色真美啊,不是吗?

如何看待日本动漫?

你好,我来回答你的问题日漫的地位

日本动漫是日本的产业支柱之一,跟游戏一样,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堪称业界标杆,其运用的技术、制定的风格都有风向标的作用。

日漫的范围非常广,根据年龄向有少年向、青年向、成人向,根据题材就更丰富了,基本上涵盖了你能想到的各个领域,包罗万象,每一类型都有读者,每一位读者都能找到自己适合的动漫,发展到现在,漫画绝不是我们上一辈人认为的小孩子玩意,幼稚低级的儿童读物,要知道在日本,漫画可是大叔老头在电车都抱着读的精神食粮啊。

日本的作用

日漫在我眼里影响力不会比一些小说、名著低,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刮起一股狂热旋风,影响一代人,《足球小将》就是很好的例子,可以说日本足球有今天这样的成绩,与高桥阳介的《足球小将》有很大关系,漫画中刻画的日向、大空翼、岬太郎、若林等人物太成功,被许多孩子视为偶像,并不断朝着其努力,这是日漫的魅力,也是其伟大的地方。

我眼中的日漫!1.9元的快乐~

我最早接触到的日漫是海南美术摄影出版社发行的《圣斗士星矢》,1.9元一本,一套5本,也就是9.5元,在那个年代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爸妈那时一个月工资大概就一两百块钱,能一次买一套的绝对是当年的土豪,只要哪位哥们买了一套,必定是焦点,身边围着一群小伙伴,没有错,我就是其中之一,当初为了蹭一本漫画书看,我可以帮他值日,帮他跑腿,帮他抄作业。

那个年代买是不可能的,漫画对我来说是奢侈品,不过我租还不行么,当我们那个18线小城有了租书店的时候,我已经小学快毕业了,两点一线的枯燥生活变成了三点两线,学校-租书店-家。那段时间无疑是童年最快乐的时光,圣斗士星矢、七龙珠、阿拉蕾、机器猫、幽游白书、圣子到、强殖装甲等等,一个个鲜活、热血的形象跃然纸上,我租回来可以一遍又一遍的反复看,如果不是要上课我可以翻一天。

对了,租书的费用也不低,32K薄的2毛钱,比如圣斗士、七龙珠这种,32K厚的5毛钱,比如幽游白书、灌篮高手,那可是我每天不吃早饭省下来的,可怜了我的胃。

那个时候学校是不允许带漫画书的,会不定时抽查书包,发现了没收叫家长,很多同学书都是租的,被没收了还不上可就惨了,黑心老板有时叫你赔一套,还有王法吗?所以我们到检查的时候,书就往裤子里塞,别提有多悲催,幸好人类社会总是在进步,口袋读物的诞生仿佛为我们量身定做的一般,又好看又好藏,实乃居家旅行必备之良品。

随着年龄的增长,涉猎的漫画越来越广泛,少年向也过度到青年向,桂正和、荻野真、小池一夫、池上辽一、井上纪良等等,都是我的启蒙老师,前段时间听说荻野真大师去逝的消息,哎,大师一路走好,愿天堂也能作画。

现如今人们看漫画不是手机就是平板,确实方便了许多,漫画种类很丰富,选择的空间非常大,对于我这一代经历过纸质漫画年代的人来说,却总觉得缺少了一些什么,没有了那股熟悉的纸墨味道,也没有了在台灯下贪婪夜读的激情,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也是必然的吧,1.9元的快乐,真的回不去了。

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个关注~

麦克阿瑟做为一个占领者为何深受日本人爱戴?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作为美国最著名的将领之一,麦克阿瑟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不过不是因为他的AO黑色墨镜和玉米烟斗,也不是那句灰太狼式的“我还会回来的!”的高调言论。而是因为在半岛战争中的糟糕表现。

不过,在没有遭遇我国这个对手之前,麦克阿瑟可谓风光无限。特别是在日本,麦克阿瑟的地位至高无上,超越天皇,甚至很多日本女星都梦想为麦克阿瑟生猴子。

那么,为什么麦克阿瑟深受日本人的爱戴?他又为日本做了什么?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几点:

1、击败日本

作为岛国,日本这个民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只向强者低头。

作为曾经击败日本的政权,日本在白江口之战后对大唐毕恭毕敬;二战后日本对俄罗斯战战兢兢,而对美国则是诚惶诚恐的存在!

因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次原子弹用于实战,是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而这一切的发生,要拜美国所赐。

作为二战的重要战场,太平洋战场成为美日争夺最激烈的地方,从偷袭珍珠港,到中途岛海战,再到冲绳之战,美国和日本在太平洋地区进行了长达3年多的血火厮杀,终于将日本引以为傲的联合舰队彻底消灭,将日本称霸亚太的野心彻底埋葬。

今天的日本,仍然有高达上百万的士兵遗体海外的亚太各地,这其中大部分是美军的功劳。

日本人对美国人不恨,是不正常的。但是不怕,是更不正常的!

从1945年年初的动静大轰炸,再到7月份的冲绳之战,再到8月的两个原子弹,日本人见识到了美国的强大战争能力,并从内到外彻底被美国击败。换句话说,日本是彻底被打服了。

所以,当美军登上日本本土时,看到的不是仇恨的目光,而是日本人夹道欢迎的欢呼和仰望,对于日本而言,美国俨然已经是征服者的存在。那么作为美国远东地区最高司令的麦克阿瑟自然成为日本人心目中的“神”!

2、包庇日本

二战结束后,美苏对抗随即开始,为了争取在亚洲地区的主动权,美国抢先一步占领日本,使原本由中美英苏四国分割占领日本的计划改为美国独占,这为美国在日本“立威”打下了基础!

日本投降后,美国为了自身在亚洲的利益,背弃了二战后期对日本处理的初衷,对日本进行了多方面的包庇。而麦克阿瑟作为美国在日本的代言人,全权代行了所有的措施,包括:

保留天皇制度

作为日本人的精神象征,天皇是日本人间的神,有着比日本人生命更重要的地位,甚至在日本准备无条件投降前,还坚持保留天皇制度而与盟国讨价还价。

而战后美国进入日本后,也履行了这一承诺,麦克阿瑟坚持保留天皇制度,以防激起日本人的群起反抗!因为保留了日本的“神”,麦克阿瑟成为日本新的“神”。

包庇二战战犯

作为对亚太各国造成巨大灾难的国家,日本的每一个战犯都罄竹难书,罪行累累。但是在麦克阿瑟的包庇下,除了东条英机等7名甲级战犯被处以绞刑,其他人均得到了比罪行轻得多的审判。在东京大审判中,被盟国起诉的日本各类战犯约5700人,被判刑4300人,而这些日本战犯大部分先后被麦克阿瑟赦免释放了。

在东京大审判中,一头名叫拉达宾诺德·巴尔的印度法官公然对日本战犯进行辩护,因为这份恩情,拉达宾诺德·巴尔称为日本人的英雄,日本不仅为其建纪念馆,还在2005年于靖国神社为其立传颂德。

作为战争的发起者,这些战犯无疑是日本人心目中的英雄,靖国神社就是最好的证明!一头印度法官尚且如此感恩,那么几乎保护了整个战犯群体的麦克阿瑟真的应该封神了。

3、扶持日本

二战之后,为了对抗苏联的威胁,美国开始加大对日本的扶持。在战后日本最危急的时刻,麦克阿瑟为日本人民送来大量的大米等生活必需品。

然后,麦克阿瑟对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和扶持,包括:

将天皇拉下神坛

一直以来,天皇都是日本在人间的神。然后麦克阿瑟给裕仁天皇合了个影,让无数日本人痛哭流涕,因为从此天皇不再是神,而是个人!随后,天皇颁布《人间宣言》,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对天皇的崇拜,冲击了军国主义。

麦克阿瑟对日本天皇制的改造为日本的民主改革开了先河。

对日本进行全新的包装

对日本天皇改造后,麦克阿瑟解散了日本的财阀,对日本上层进行了彻底的清洗。

另外,麦克阿瑟还禁止日本拥有军队,这为杜绝日本军国主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赋予日本国民各项权利

麦克阿瑟颁布《麦克阿瑟草案》,从各方面对日本进行改造,赋予了日本国民更多的权利。包括:

选举权,受教育权,土地权等。

可以说,麦克阿瑟的改造和扶持让日本脱胎换骨,为战后日本的经济腾飞打下坚实基础,这是日本人对麦克阿瑟感恩戴德的原因所在!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抗战剧里日本鬼子女军官又漂亮还能打?

个人觉得毕竟现在抗日剧已经可以包含任何题材了,武侠,谍战,科幻,爱情,现在的抗日剧完全不符合历史的人物,从道具,剧情以及台词,基本上都是粗制滥造的。所以大家看抗日剧的时候,一定不要把它和真是的历史联系起来。我说的是抗日剧主要都是最近一些大规模拍摄的电视剧,过去的《抗日剧》虽然经费不是很足,但是很多还是很用心的。比如最早的《平原游击队》里面李向阳手中的双枪,右手的枪没有准星,左手的枪有准星。这个就是为了符合历史,过去的枪放在裤腰带上,把准星磨掉,可以最快的拔枪射击,提高反应速度。

在比如,过去非常火爆的抗日剧《亮剑》,里面虽然战斗场面人数有限,但是很多细节都是非常用心的。比如里面很多人物的衣物都是特别脏的,从电视剧中完全可以看出,即使团长李云龙也是如此。这个其实是符合当时的特点,以当时的条件,八路军大部分士兵不大可能天天穿着干净的衣服。

所以,现在的抗日电视剧为了追求收视率,基本上是不大考虑历史原貌的。因此才会有了如此多美丽漂亮的日本女军官。历史上的日本其实女性地位不大高的,即使现在的日本成为一个发达国家。因此大部分女性是不大可能从军的。要知道日本武士文化十分久远,大部分武士都是从小练习,世代相传,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成为武士,因此大部分武士都是以男性为主。即使偶尔出现一两个女性武士,都是偶尔为之,不可能成建制的出现在战场之上。

近代,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国力不断强大,军队迅速发展。普通人也都可以加入军队,但是无论海军,还是陆军军官大部分都是出身军校,而军校是不招收女生的。因此基本上不会存在太多的日本女军官。不仅没有日本女军官,而且当时军队中也是没有女兵的。不过这种情况一致持续到1945年,当时日本还未投降,准备玉碎。因此通过了《义勇兵役法》,日本女性从此可以当兵。

那么,为什么现在电视剧会出现漂亮能打的日本女军官呢?这个其实主要源于一个人——那就是川岛芳子。她本是具有很大的传奇性,作为皇室后裔的女孩,自幼被日本人所收留。抗日战争中爆发,为了谋求复国的她成为间谍,一度做到过华北人民自卫军总司令的职务,最后枪决。她的一生波谲云诡,有太多吸引大众兴趣的地方。因此她在很多影视作品出现,大部分日本女军官形象都是受她影响的。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