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苏轼书法代表作品,宋四家的书法特征和优劣?
1: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
他长于行书、楷书, 笔法肉丰骨劲, 跌宕自然, 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
黄庭坚:黄庭坚笔法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字体开张,笔法瘦劲,自成风格。
《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
米芾:米芾自称自己是“刷字”,明里自谦而实点到精要之处,“刷字”,体现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
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
蔡襄:蔡襄书法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
这是苏东坡题写字迹的钱币吗?
元佑通宝是苏东坡亲笔书写,名人提字的钱币肯定有一定价值。
古代很多名人为钱币提过字,比如秦半两是秦国丞相李斯提的字;赵光义为淳化元宝提了行、楷、草三种字体;九叠篆皇宋通宝是宋仁宗赵祯提写的……
苏轼为元佑通宝提的字特点鲜明,就是书法中的杨贵妃,丰腴肥美,构架扁平。一些人喜欢他独到的风格,但也有人不喜欢,比如赵孟頫,说他的字是“黑熊当道”,因此苏轼写的元佑通宝字体很好认。“元佑通宝”四个字骨劲肉丰,苍劲豪放,横轻竖重,笔画舒放,但雕在钱币上稍显拥挤,特别是元字,好像被压扁了,其实这正是苏轼书法风格。很多仿制币笔画稍细,一眼便可看出。一些专家在品玩钱币时,发现元丰通宝的字体与元佑通宝非常相像,认为也是出自苏东坡手笔。
元佑通宝虽然出自苏东坡手笔,但名人的作品值钱值在稀少,以及作为辨别真伪的印章、提款上,写在钱上的字被广泛使用,其价值只剩下书法的欣赏了。
由于元佑通宝在世量很大,市场价格一般不高,题主这枚钱币品相不好,磨损严重,如果背面没有字,能卖二十块钱就不错了。如果背面有“陕”字,那么价格乘1000。
目前收藏市场上高仿钱币、改刻钱币非常多,都是稀缺品种,卖的价格也非常高,不懂行的千万不要淌这浑水。
苏东坡的书法在宋朝能排第一吗?
苏轼的书法虽然在宋四家中排名第一(苏黄米蔡),但就书法的创新和艺术造诣来看,翰墨书道更倾向于米芾。
谈到宋代书法,不得不谈到“尚意”书法的界定。唐代书法的法度森严,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极致,宋代书法家清晰的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如果在一味继续尚法,那么有拾人牙慧之嫌,书法的发展与演变也面临一个新的探索问题,宋代一些有识之士,经过一个时期的探索逐步确立尚法的发展方向,其代表人物就是“苏黄米蔡”四家。
对于米芾,清朝的王文治有诗赞道:天资凌铄未须夸,集古终能自成家,一扫二王非妄语,只应酿蜜不留花。这一评价,就米芾一生的艺术实践和美学思想来说,是几位允当的。
苏轼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是一位少见的艺术全才和天才人物。其书法艺术创作上,又居宋四家之首。苏轼的书法之所以被居于宋四家之首,除了书法方面的原因之外还在于其具有丰富的学识修养,以及对自然人生的深刻体悟。他的书法自然也会体现出一种技近乎道的精神之美。这是一般书法家所不可能做到的。
米芾书法从理论到实践,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卑唐尚晋,并形成了自己独行特立的书法风格。虽然米芾晚年的书法有失荒率粗漏,但中年和早年的书法却是非常独具特色的,而且这种独具特立的书风,在宋代都具有创新意义,在中国的书法发展演变历史的也是独树一帜的。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米芾是专业的书画博士,可以说是以书法绘画为职业的艺术家。他在艺术上上的成就就在艺术方面。成书法面貌创新方面也是最具有个性的书法家。
宋代书法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宋代书法尚意,什么是尚意?
指书家借助笔墨,通过书法这一载体,以抒情达意为主的书风,讲究书法韵意和趣味。
黄庭坚论苏,认为"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使他成为宋代书法的标志性人物。
苏东坡是天赋之才,《宋史》说他"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
苏轼行书《李太白仙诗卷》赏析:
此帖书于元祐八年(1093年),纸本,书李白诗两首,全文2o行,2o5字,卷后有跋:"诵太白此语则人间无诗,观东坡此笔则人间无字。″此帖字形扁,肥腴、左低右高,撇捺舒展。章法错落有致。节奏感较强。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下图书法作品《李太白仙诗卷》为苏东坡书写。)
苏轼的字?
字子瞻,一字和仲。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写苏轼的散文?
三苏祠坐落于成都南去二百余里的眉山纱縠行内。始建于北宋,明代洪武年间,人们为了纪念北宋文豪“三苏”父子,就地改宅建成祠宇,现为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建遗存。
踏过瑞莲亭,百坡亭,披风榭,我在东坡坐像前驻足,凝视东坡悠然独坐于盘石上,岸帻宽襟、面带微笑,三绺胡须飘洒胸前,形态若仙,仿佛正与你谈古论今,其神韵如《前赤壁赋》所言:“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苏轼是一代英才,诗词和散文在前人的优良传统下“变化纵横”,取得很高的成就。他自幼聪慧,7岁知书,10岁能文。嘉祐二年,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同榜考中进士,名震京师。
苏轼21岁离开眉山,除安葬父母返回外,再也没有回过这个地方。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而不失政治理想,官至翰林学士、端命殿侍读学士,还做过兵部和礼部尚书,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受到打击,又因为“乌台诗案”被捕入狱,一贬再贬,官越做越小。但他乐观旷达,倔强豪放。
“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他内心复杂矛盾而又随缘旷达,“此去声名不厌低”便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到任不久,他便忙着在黄州开垦了大片土地,耕耘收割,“东坡居士”的雅号在此得来。
在黄州这个时期,是苏东坡人生的低谷,但却是一生中创作的高峰,《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佳作流传至今,千古传诵。据说深受吃货喜爱的“东坡肉”也是这时琢磨出来传授给民众的。
他的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自己从30里之外劳作的沙湖回黄冈的情形,途中遇雨,同行人没带雨具,皆现狼狈相。“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似乎也隐喻了东坡独自在风雨人生中策马前行,渐行渐远的命运沉浮。
苏轼的一生历经坎坷仍坚守为民情怀,所到之处,无不励精图治,造福当地百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杭州筑堤、徐州抗洪、惠州引水,到处都传诵着他的功绩。河北定县现在还流传着他为推广新式农具所编撰的《秧马歌》;古儋州的少数民族,也曾接受过苏轼语言、文化的传播。
苏轼虽然在政治境遇中险隘重重,但在文学创作上却硕果累累。
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2000多首诗,300多首词和卷帙浩繁的散文作品。苏轼的诗歌清新自然,妙趣横生,逢源自始,似信手拈来,亦庄亦谐,大巧若拙,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是宋诗走向成熟的标志。其代表作品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海棠》《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等。
苏轼的词对题材、意境、风格、语言和技巧都进行了大胆开拓与创新,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词派,开一代豪放词风。其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苏轼的散文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赤壁赋》《后赤壁赋》等皆为传诵名篇。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苏轼的书法颇得家学真传,卓有成就。《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表忠观碑》《柳州碑》为三苏祠馆藏四大名碑,碑文为楷书,扁阔中肥,俊秀端庄。他的行书碑帖,楚颂帖,书风凝重厚实,豪迈雄逸,姿态横生。黄庭坚评东坡文云:“笔圆而韵胜,兼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明,本朝善书,自当推公为第一。”
他是文人画的开创者,善画枯木丝竹,兼擅人物花鸟,尤善画佛,以画竹闻名,是湖州墨竹派创始人之一。他的墨竹,运笔清拔,英风劲色,使人应接不暇,枯槎寿木,丝竹断山,放笔直取如入风烟无人之境。现存的有《枯木竹石图》《潇湘竹石图》,为世人瞩目,被列为国家珍宝。
三苏父子居功至伟,贡献卓著,尤其是苏轼,才华横溢,雄视古今。苏轼的一生,从眉州到京城,从京城到黄州、杭州、惠州、儋州,忧心世间疾苦,把心中的悲欢都化作万古流芳的诗稿,洒在大宋江山的蒙蒙细雨里,“一蓑烟雨任平生”,在苦雨凄风中踽踽独行。他走成了旷达洒脱的凛然正气,走成了诗书文章的千载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