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是谁的代表作品,哪个是真实事件改编的?
可以说四大名著的主干都是由真实事件创作而成的,但是经过了文学创作,不能当作真实的历史事件来看待,红楼梦的作者甚至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把时代架空,刻意不让读者与历史上的真实事件联系起来。
玄奘西行至天竺(印度)取得真经,是历史上真实事件,西游记是一部现实与魔幻相结合的浪漫主义巨著,
佛教的发源地是在尼泊尔境内,当时的尼泊尔就是今天的印度附近,传到中国的佛法大部分都不够全面不够多,中国佛教人士就去印度取经,也有从印度那边的高僧来中国传法。
唐太宗贞观元年,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过高昌国时,那里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国王见他们是从大唐来的和尚,非常高兴,愿封他们为护国法师,加上黄金百两、骏马千匹。弟子动摇了,最后留在了高昌国,而玄奘骑着高昌国王赠送的白马和大量经书,继续西行。玄奘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
贞观十九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直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
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浪漫主义的作品。
《水浒传》不是真实的历史。只是一部演义小说,一分真,九分假。
所谓演义小说,指的是小说中的部分人物和故事,历史上的确有过,但有相当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却是编造出来的。换言之,《水浒传》这部演义小说只是历史人物、事件的大合集。
水浒传中塑造了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个个形象鲜明,故事生动。但是,与史书对比,其中只有三十六个人物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其余七十二个,大都是创作出来的,纯属子虚乌有。
梁山泊位于山东西部,原是个很小的湖泊,后因从五代到北宋黄河多次缺口泛滥,使它与四周的许多小湖泊汇成一片,到北宋末年便形成横八百里水域的大湖泊,湖中港汊交错,芦苇纵横,并有许多天然小岛,形势险要复杂。
当时许多破产农民、渔民以及一些被政府通缉追捕的逃犯遂藏匿于此,成群结伙,靠进行一些“非法”活动营生。有若干股势力日益增大,人数愈聚愈多,到北宋末年更掀起了多次反抗官府腐败、盘剥与压迫的武装斗争和农民起义。宋江起义军就是其中的一股。
宋江起义的导火线是宋朝廷为解决财政困难,设置“西城括田所”,宣布将整个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为“公有”,规定百姓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都要依船只大小课以重税,若有违规犯禁者,则以盗贼论处,贫苦的农民与渔民交不起重税,长期积压在胸中的对社会现实的不满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他们在宋江等人的领导下,铤而走险,武装聚险,凭借梁山泊易守难攻的地形,阻杀前来镇压的官兵。到宣和元年这支农民队伍正式宣告起义。
宋江起义军总人数由于史书无记载,无法统计,作者“欲成其书,以三十六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郎瑛:《七修类稿》),以使小说更添传奇色彩以迎合百姓喜好,琅琅上口,便于流传。
三国演义以陈寿的《三国志》为主要素材,收集民间传说及历代野史编著而成的。三分真七分假的小说
《三国演义》中描述的历史大局多为真事,但是其中的细节大多是编的。例如赤壁之战是真有其事,火烧赤壁,真实历史,但是没有那么荡气回肠。曹操失败主要原因是因为曹军士兵得了瘟疫,病死病伤大半,战斗力丧失很多造成的。还有,那船是曹操自己想出主意锁上的,曹操还挺得意....
在民间故事中,刘备集团主公刘备不仅出身正统,而且具有仁义,军师诸葛亮的“智”,大将关羽、张飞等人的“义”,也都符合从前人们的道德观。而曹操作为“奸雄”的典型,不仅不忠于刘氏王朝,还为人狡诈、冷酷,并且经常屠戮百姓、摧残人才,这些恶劣品行基本上于史有据。收集了民间传说的三国演义也有明显的尊刘抑曹,很多细节不能当成正史来看。
红楼梦架空时代,争议颇多,一般认为里面隐含了作者的家世和一些历史事件
红楼梦的争议,从它诞生至今就没有平息过,如此真实的人物性格和对话,脂砚斋字里行间评语的回忆和辛酸,一定有他真正的故事。神奇的是,每位红学家的观点虽然大不相同,但是都有一套合理完整的理论。
我个人认为,除了红楼梦,作者为了避免文字狱或其他原因,有意把时代架空,研究作者隐藏在荒唐后的真实情感,有一定的意义外,其他的小说,已经是文学作品,并不需要过于追究它的历史真实性。
搭错车的故事原型是谁?
《搭错车》是虚构作品,没有原型。《搭错车》改编自台湾同名电影,是由高希希执导,李雪健、殷桃、李琳等人主演的情感伦理剧。该剧讲述了废品收购站哑巴职工孙力与养女阿美之间的故事。
《搭错车》把故事背景设定在北方城市,讲述了废品收购站职工孙力养育养女阿美的故事,从不同侧面贴近民生,展示普通百姓生活的真实情境,折射出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时期家庭生活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各种人物的精神嬗变。
我的1919让娜有原型吗?
电影《我的1919》中的让娜没有现实原型,是影片虚构的人物。
电影《我的1919》是由黄健中执导的历史故事片,由陈道明、何政军、许晴、修宗迪、萨拉·格莱宾、杰拉德·蒂里翁、小野地清悦、岛岗现、露西·杜克恩、李建义、郭靖宇、薛山、王大为等参演,讲述了中国外交才子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团一员参加巴黎和会的经历。
李世民与武则天圆房当夜?
李世民可是皇帝,是大唐帝国的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可是住在皇宫中的,这皇宫中如果房梁会掉落的话,那只能说发生了地震或异象。
武则天的父亲是武士彟,原本是个商人,因为资助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唐朝建立后,武士彟作为功臣受封为工部尚书,后转为荆州都督,正式从商人进入权贵。而武则天正是因为父亲功臣的身份才得以进宫,武则天进入唐太宗李世民的后宫时只有14岁。
武则天除了自已父亲的这一层关系外,武则天还与当时唐太宗李世民的燕德妃有亲戚关系,燕德妃的母亲与武则天的母亲是堂姐妹,也许武则天能进宫当上才人,也有燕德妃的功劳,要知道当时的后宫可不是什么人都能进,能进入后宫并且有品级的人,非富即贵。
所以14岁的武则天一进宫就做了才人,才人虽然地位较低,但总算在后宫有个品级,武则天进宫当年,李世民已经40岁了。40岁的李世民正值壮年,而14岁的武则天则刚刚进入生育年龄,按理说,完全有机会生育子女的。
当时的唐太宗李世民有一位皇后,就是长孙皇后,而且妃子的话,包括武则天在内有记载的就有14人,李世民是否与武则天同房,这个是有争议的,从历史的角度看,有可能同房,但没有生育子女。
当然了,唐朝没有像清朝一样详细记载皇帝的同房记录,但是唐太宗并不是个好色的皇帝,相反是个勤劳的皇帝,其与长孙皇后及各位妃子的关系都不错,虽然李世民抢了他弟弟李元吉的老婆,但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如果李世民与武则天有同房,并且房梁掉落的话,那么时间应该是在武则天进宫之后的638年开始,到李世民去世的649年为止,这中间的11年间,除了李世民晚年身体原因,这中间也只有不到十年的时间。
根据史书的记载,唐朝在633年京城长安发生地震,之后直到677年京城长安又发生了地震,在这两次中间,长安没有发生地震。
633年,武则天只有10岁,还没有进宫,677年,李世民早已去世,所以李世民与武则天同房时,肯定不会发生房梁掉落的情况,那可是皇宫啊,戒备森严,又是大唐帝国的首都,而且当时正是唐朝的盛世,也排除有人作乱的可能,谁敢在李世民当政期间作乱啊,李世民可是玄武门之变登位的,对于作乱轻车熟路。
那么当时武则天与李世民同房时,有没有异象发生呢?应该也没有,反正没有记载,像闪电、龙卷风这样的异象,应该不会发生在皇宫。
所以李世民与武则天同房时,房梁会掉落,纯属瞎编,无非就是小道消息,或者后人编撰出来的故事,目的就是为了说明李世民没有和武则天同房,是因为有上天阻止(房梁掉落),其实这种说法很可笑。
作为李世民的才人,武则天肯定与李世民有过同房,只是没有生孩子罢了,李世民的最后一个孩子是出生在634年,在这之后,李世民就再也没有生育过子女。
虽然从634年之后,李世民没有生育子女了,但总是男人,也有需求,而且有一堆女人,自从武则天638年进入后宫,实际上李世民的生育能力就没有了,所以武则天没有生育孩子。
按常理来说,武则天想要保住荣华富贵,肯定要生育子女才能保住,但是没有,因此武则天在唐太宗李世民去世之后就得离开皇宫出家,因为她没有生过子女。
武则天与李世民没有生育子女的原因是因为李世民这个时候已经没有生育能力了,或者生育能力低下,导致武则天生不出,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同房,或者同房时房梁掉落下来,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你想想看,如果皇宫中皇帝与妃子亲热时房梁掉落下来,那应该是多么尴尬的事,而且这是对相关人员要掉脑袋的事,以唐朝时期的建筑质量来看,这是极其不可能发生的事,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武则天与李世民肯定是同房了,但是没有生孩子,也没有在同房时房梁掉下来。
为何影视剧要加本故事纯属虚构?
好问题。
相信很多观众经常能够在电影结束之后的字幕中看到这样一行字:“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对于大多数的电影来说,加上这句话纯属多余,因为本来就是编出来的故事,当然是“纯属虚构”。但是呢,也有一些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影视剧,往往会加上这么一句话。
明明是改编自真实事件,为什么要加这句话呢?
很简单,因为影视剧创作需要艺术加工空间,不能完全拘泥于真实事件,如果你完全按照真实事件去再现,那你索性去拍纪录片得了。你拍什么电影啊。
所以,即使是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影视剧,当它创作出来以后,它也是一个全新的故事,你可以说它取材于某个真实事件,但你不能说它就是这个真实事件的再现。
明白了吧?
如果你还不明白,咱们举个例子你也就明白了。去年国庆档上映的《中国机长》大家都看过了吧。最后票房非常出色,可以说是近年来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里,最成功的那一个。
如果仔细看过电影的观众,应该还记得,电影开头就有这名一句话
人家明确说了,这就是改编自四川航空SU8633航班的真实事件,但是姓名、角色及事件经戏剧化处理。
所以电影里面的主角叫刘长健
而这个事件中的真实人物,名字叫刘传健。
除了主角以后,电影里的其它主要角色的名字,也就是机组成员的名字,也和现实生活里面的不一样。
而《中国机长》电影末尾,照例也出现了“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这句话。
看到了吧?明明是一个真实的事件改编,而且电影在宣传中也说了几乎还原了事件经过,基本上就是川航这次紧急事件的再现。
它还是要说“纯属虚构”,因为电影就是电影,影视改编就是影视改编,它不是真实事件,它不是拍纪录片,所以要给电影里的人物重新改个名字。
当然,还有一类取材自真实事件的电影,也会给事件里的真实人物改个名字,这主要是为了避嫌,也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因为这些影视剧改编的事件,往往都和犯罪有关。
像《中国机长》这个电影,改编的真实事件是个正能量故事,这样的电影上映以后,主角会觉得非常荣耀,非常光荣,有人拍电影宣传他,那当然是求之不得了。
但是有些电影涉及的真实事件,未必是原型人物愿意看到的。
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前不久国庆档上映的《夺冠》了。这个电影原名叫《中国女排》,但是后来被迫改名叫《夺冠》了,为啥啊?因为电影里面涉及到原04年雅典奥运中国女排冠军教练陈忠和的一些故事,惹怒了当事人,人家坚决不同意这个电影上映,所以最后改名了,而且电影里面从头到尾根本就没有出现“陈忠和”这3个字。
但是电影里的另一个主要人物,郎平,并没有什么意见,真人出演的女排队员包括朱婷等人也没有意见。
这说明了啥?
说明那些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人家当事人不一定喜欢啊,那你还用真实姓名,不是给人家找不愉快嘛。
所以对于这类电影,即使是改编自真实事件,也要把原型人物的名字给改一下。
最经典的案例,要属香港电影里面关于世纪大盗张子强相关事件改编的一系列作品。
比如杜琪峰监制的电影《树大招风》,就是取材自张子强相关犯罪团伙。
而在电影里面,都没有用真实名字,“张子强”改称了“卓子强”,最搞的是,电影里面岳华饰演的富商何裕基,直接映射了李嘉诚。
你说这个电影,它能真的用李嘉诚的名字吗?
不可能的嘛。
李嘉诚本人对于这段往事,估计也没什么看法了,毕竟当时他的家人没出事。所以别人拍个电影编排编排,李嘉诚也很大度,不和你计较。
但是你也不能直接用人家名字吧?
当然《树大招风》这种电影,结尾肯定还是要加一句“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啊。
为的就是避嫌。
只有一种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还是会用真实人物的姓名,也不会在电影结尾加上这句“本故事纯属虚构”,那就是重大革命题材电影和主旋律电影。
像《大决战》这样的电影就是如此。
因为这种重大革命题材电影和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不一样。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再现一段历史,是当做历史来写的,那当然要尽可能百分百还原历史,肯定要用真实姓名啦。
下坠这篇文中都出现真名了?
不黑不粉!不喜勿喷!!!
一篇文章中出现个名字有什么问题?文章中的名字或许会与现实中的某个人同名了,但是文章终归是一篇文章,要理性看待。
不能因为一本书中一篇文章中出现了一个名字与你喜欢的人同名了,不高兴了,就放火烧了图书馆。
再有文学创作也应该有其自由发挥的空间。
也或许人就是这样!总是已自己的好恶来评判对错是非。
就如清朝的文字狱(清风不识字)都能被说成是反清复明,《红楼梦》中没有出现过任何关于明珠与纳兰性德的名字都能被当权者敏感到打为禁书。
文章中出现个同人名字,可以说是个很小的问题,毕竟现实与文章是有屏障的,现实中没有人会觉得身边的这个姓秦名桧的同学、同事应该去岳飞面前跪着,也不会有人觉得历史书中的秦桧有辱他喜欢的秦桧同学或同事的名声。
之前之觉得xz成星之路不易,没想到如此多灾多难。xz粉为其与众人为敌或许是个意外,目前虽然大势不妙,但是相信他只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必定会踏着这次的小插曲更上一层楼。
求放过勿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