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主要代表作品主旨,青玉案元夕主旨?
本词表面极写元宵节灯火辉煌、万人彻夜狂欢的场面,讽刺南宋统治者只知沈醉于歌舞升平,而不思复国。词中繁华的景象,衬托出一位自怜幽独,脱俗不群的美人形象,从中表现了词人唯我独醒,不随波逐流的清高品格。青玉案·元夕(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诗人通过写元宵佳节寻找到一位孤高、淡薄、自甘寂寞的美人,来比喻自己不肯随波逐流、趋炎附势的性格。为什么李白的忆秦娥被誉为千古绝唱?
南宋以来,即传此词与另一首《菩萨蛮》为李白作。南宋黄昇,号花庵称“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花庵词选》,评价甚高。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首《忆秦娥》,对后代颇有影响,故又名《秦楼月》。此作是写一个年轻女子对久别未归的戌边丈夫的殷切思念,及其凄凉悲苦的愁绪。整首词构思完整,主题清晰。但它与一般词作的写法不同,它采用倒装和倒叙的手法、跳跃式的情节、借古伤今的笔触,来抒发主人公缠绵徘恻的“闺思”。
因而,就使词作具有曲折回环,波澜起伏,大开大合的特点。颇有彩云飞天,似断非断之妙。若不细细体会,可能迷失路径,“不识庐山真面目”。
开头两句,是写长安一家闺中少妇,在睡梦中还在思念远在边塞的戍边丈夫,当她一梦醒来,举目所见,楼斗明月月如水,清景无限,不知谁人,又吹奏起呜咽似泣的箫声。此情此景,便加深了她缕缕的情思。
这两句,是采用倒装笔法,即“秦娥梦断秦楼月,箫声咽。”只有看到这点,才能体会这两句词的完整含意。从全词的构思和结构来看,看到的是“秦楼月”,写的是秋月,秋月寒光逼人,箫声呜咽凄切,则更加激起主人公思夫的愁绪。长安属于古代秦地,故称词中主人公为“秦娥。”娥,是对美女的称谓。扬雄《方言》说“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梦断”,是梦醒的意思。开头两句为第一层次。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三句,是倒叙笔法,好似电影的回忆镜头。为词作的第二个层次。不过,这三句具有一语双关的作用。霸陵,是汉文帝刘恒的坟墓,附近有霸(灞)桥,是古人折柳送别之地。词作借古人在灞桥送别的史实,来抒发女主人公曾在灞桥与丈夫折柳相别的依依难舍之情。看来,秦娥与丈夫,曾经有过一段美满的伉俪生活,因官府差役拆散了这一对沉于热恋中的夫妻。
“秦楼月”,是上句的重叠句,只是在构思上起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并没有实际意义。也可以说这是虚笔。“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才是实写。这两句写女主人公的丈夫远在天涯,每年春天,她看见杨柳依依,便愁思满怀,更加感到孤寂的痛苦。这里听写,与一般词作所写的春愁秋恨不同,它深含着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怀念真情。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两句,又从前三句的圈忆镜头拉回来,思路紧承开头两句写来,为词作的第三个层次。“乐游原”,在长安东南,有秦朝宣春苑和汉朝乐游苑故址。唐代武后年间,太平公主在此建亭阁。地势居高临下,可鸟瞰全城及周围的陵墓。每年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长安士女纷纷来此游览。咸阳,在长安西北,汉、唐取道西北经商或从军,必经此地。
“清秋节”,即九月九日的重阳节。这两句写主人公于重阳佳节,出来解闷散忧,来到乐游原,看见众多成双结对的士女,兴高彩烈、欢喜非常的热闹情景,便触景情生,更增添许多烦恼和愁思。她望眼欲穿地眺望“咸阳古道”,那是丈夫归来的道路。然而丈夫久无书信,吉凶未卜,怎能使她无悬念呢?
最后三句,非常成功地运用借景抒情之笔,描绘出主人公近于绝望的凄凉心理。为词作的第四个层次。“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两句,写得绝妙,王国维说“寥寥八字,遨关千古登临之口。”《人间词话》写黄昏时刻,西风阵阵,寒气侵人,夕阳发出迷茫的余辉,映照在汉代帝王陵墓的楼观上,呈现出一片既悲壮而又凄凉的景象。怀人伤乱的情思,依稀可见。
再有,词作利用烘托气氛,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手法绝高。譬如,“箫声咽”、“咸阳古道”、“西风残照”等凄凉迷茫的气氛描写,对浓化秦娥思夫惆怅感情、增加其寂寞凄楚的心理,都有重要作用。同时,词作在遣词用字上,有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对表现人物心理情态,颇有为虎添翼的作用。其中咽、伤、清、绝、西风、残照等字词,都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对表现词作的感伤情调及主人公的愁苦心理,都有积极的艺术效果。
“音尘绝”一句的叠用,与“秦楼月”的叠用不同,它具有加重语气,渲染气氛、刻画主人公悲凉、寂苦、一失望的心理状态的作用。统观全词,即可看出,此作具有非同一般的艺术特点,作者通过“秦楼月”、“杨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西风残照,汉家陵阅”等几个本来不相关的特写镜头的描写,来为表现秦娥思夫的主题服务。
这首词的艺术性比较高,如果按照一般词作的章法来看待,就很难看到其中的独到之处。在构思上,词作为四个层次,回环曲折,波澜起伏,由于倒装句、回忆镜头和现实描写的手法相间运用,就使词作的情节发展跳动幅度很大。
西江月且对东君痛饮的主旨?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辛弃疾(1140~1207年)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西贬官闲居江时的作品。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的魅力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西江月》的主旨句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怎么用一句话形容李白?
纵使“人生得意须尽欢”终究“天下无人知我心”
他被称为唐代三绝,贺知章直呼他是谪仙人,然而他在行将就木之时却写道,悲来不吟,还不笑,天下无人知我心,底经历了什么才写下如此绝笔。
给大家讲讲天才盛名之下的孤独。李白出生于一个神秘家族,之所以说神秘,是因为他自称“陇西布衣,流落楚汉”。《新唐书《》说他是梁武昭王李暠九世孙,论资排辈的话他是李世民的同宗族弟,也有说他祖先是李建成避难逃亡西域,而后又经商去了剑南。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岁好剑术,遍干诸侯十八岁独行川蜀求学问道。
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少年李白像极了武侠小说里面的男主,离开川蜀他东游洞庭西去云梦,最终在湖北安陆停下了脚步,因为在这里他遇到了第一个改变他命运的女人,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氏,在好友孟浩然的撮合下两人成婚,李白成了上门女婿,在此之前,他是脱身白刃红尘的江湖侠客。在此之后他是必须光耀门楣的乘龙快婿。
一方面,他和许氏新婚恩爱陆续生下一儿一女,另一方面寄人篱下,男儿终须靠功名加身,鱼来开始四处漫游拜谒碰壁长安有了《行路难》下梁园慨叹有了《梁园吟》,而在这期间妻子病逝,他携儿女前往东吴落地生根。
再娶农妇却被讥笑看轻,一晃半生蹉跎,不得在打算就此求仙问道的时候命运转向,公元742年李白四十二岁之时,在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推荐下,他奉诏入京进宫。那天朝霞万里,七色流光洒满盛唐的长安城。玄宗绛辇相迎,以七床保赐食御手调羹,李白仰头谢恩,看到了身旁的杨贵妃明艳动人,高力士目录惊讶,而百官呢立在原地接窃窃私语,宝气混沌,他仿佛听到众声喧哗,吵嚷着仙人下凡。
他想这才是谪仙人应有的礼遇,为了这一刻,竟然等了数十年,随后他受封翰林成了御用文人,初春随玄宗左右赐宫筋袍,幕下扮贵妃身旁赏群芳艳,他靠着天纵之才撒豆成兵,挥毫成诗,但很快呢也厌烦了这种生活。
他开始放纵天子呼来不上船,借着月光饮酒,他又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只觉得权贵庸俗,深宫不堪满庭皆是寂寞,天地写满寂寞,最终起草诏书令高力士脱靴,终于触动了皇家逆鳞,他被赐金放还。
离开长安那个是非之地。李白回望浮华半生,借着琼浆蜜露写下了那首《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曾夫子,
丹丘生,
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是何等潇洒浪漫的人生态度,自信,明朗,壮烈,奔放,不羁,飘逸,一如惊涛卷岸,一如冷夜篝火,一如鲲鹏展翅,一如郡马游缰。
这就是盛唐的李白,然而他又写“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这次放还让他极为失望,虽为天才但内心澄澈,不懂处世之道,更不知人心叵测。自此又开始十年漫游避世求仙问道。
也是在此时,杜甫遇到了李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朝局异变他又不甘寂寞,投身永王府中投身报国。然而另一位肃宗继位,永王被定叛乱,命运再次向他开了个玩笑,从此如山顶滚石一落千丈,他背叛流放夜郎所幸第二年遇到大赦。
自由回望历史,此时六十岁的李白距离他辞世仅剩两年,老发斑白千丈,不负江湖少年从容,一生朋友多欢,如今天涯零落,生死永隔,与妻聚少离多,儿女不曾成欢终不懂我,他如吕公范蠡,弹指江山,功成身退皆梦幻泡影,纵使仙人,终究贬谪世间,生前戴zui,今生欲多苦楚,耀眼是耀眼,不凡也是不凡,可到底格格不入。途是险途,梦是幻梦,道是假道,空是真空“天下无人知我心”于是他写下了这样的悲歌绝唱。
762年冬,他寄居当涂的族叔李阳冰家,将毕生诗文托付,不久长逝,关于他的死也充满了神秘和浪漫,有人说他病w,有人说他猝s,更多人呢说他是醉酒撑船捉月坠入江中,身为凡人,我们总是愿意相信世间离乱颠簸,吵吵嚷嚷,若有仙人飘然来,自当化为月光混入江水,散座清风飘然而去。
八年后,杜甫在前往岳阳的一艘小船上,渔萧索漂泊之中去了。那一刻他恍惚间看到了李白,对月当歌抱琴独酌,望着杜甫手舞足蹈的唤他前去,那一刻他笑了,江心一片澄澈,他从容闭上双眼,直摸念道“原来如此”。
灯笼吴伯萧这篇文章围绕灯笼写了哪些事?
灯笼是光明的像征,它以发自内心的光和热,给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
吴柏萧先生的散文《灯笼》,以简洁的语言,概括写了父亲给人家做灯;一丝不苟地制作每一盏灯笼;把自家的灯笼送给栓柱来说明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父亲善良憨厚,富有爱心,手艺高超,严谨细致的形象跃然纸上,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灯笼》这篇文章,由点及面,从自己小时候喜欢火和光入笔,自然过度到灯笼,由联想起亲人的关爱,到联想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敬慕之情,寄托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和怀念。吴柏萧,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1906年,出生于山东莱芜吴花园村一个半耕半读的富裕家庭。 7岁从父读书,1919年考入山东曲阜师范学校,任学生会干事。五四运动期间,参与罢课、查日货、宣传民主与科学活动,1924年师范毕业后开始文学创作。1938年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参加过前线抗日宣传,曾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教育厅长。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时时不断有以抗战生活为题材的散文发表。抗战胜利后,曾任华北联大中文系副主任。1951年任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1954年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研究所副所长。60年代,他写了一组脍炙人口的《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等散文。他一生倾注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舌耕笔耘,成果丰硕,一生作品200多篇,香港文学研究会和人民文学出版社都出版过他的《吴柏萧散文选集》。此文写于抗战时期,故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说:“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文中的“挑灯看剑”的典故,源自辛弃疾,作者意在表达“杀敌报国,抵御外患”的主题。
从整篇文章中不难看出,作者没有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独地去追慕古代名将的挑灯看剑,塞外点兵而令胡人不敢南犯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去表现国家被侵略的残酷现实。并大声疾呼,号召更多的中国人能够像灯笼一样,用自己心中火和热,去照亮这个灾难深重的祖国,为黑暗中的中华民族,带来光明和希望。西江月遣兴主旨?
西江月·遣兴
宋·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诗词赏析
辛弃疾二十二岁时,就在沦陷区的北方举起抗金义旗,为义军首领耿京掌书记,并劝耿京南向联络宋廷。后耿京为叛徒张安国所杀,辛弃疾率五十骑,将张安国劫出金营,解送南宋的建康斩首。这时的辛弃疾,豪气干云。但入南宋后,由于南宋小朝廷对外屈辱求和,主张抗金的辛弃疾不是沉沦下僚,就是被派往远离前线的后方去任职,不能发挥他抗金的志向与才能,最后还被废退家居,过着闲居生活达十八年之久。《西江月·遣兴》这首词,大概就是在他废退闲居时的作品。
词的上片词人说忙在喝酒贪欢笑。可是用了一个“且”字,就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这“欢笑”比“痛哭”还要悲哀:词人是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姑且想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这样,把词人内心的极度忧愁深刻地反映了出来,比用山高水长来形容愁显得更深切,更形象,更可信。接着两句进一步抒写愤激的情绪。孟子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的是书上的话不能完全相信。而词人却说,最近领悟到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如果相信了它,自己便是全错了。表面上好像是否定一切古书。其实这只是词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是针对南宋朝廷中颠倒是非的状况而说的。辛弃疾主张抗战,反对投降,要求统一祖国,反对分裂,这些本来都是古书中说的正义事业和至理名言,可是被南宋朝廷中的当权派说得全无是处,这恰恰说明古书上的道理现在都行不通了。词人借醉后狂言,很清醒地从反面指出了南宋统治者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训。
下片则完全是描绘一次醉态。先交代一句:时间发生在“昨夜”,地点是在“松边”。这次醉后竟与松树对话,问松树自己醉得如何,这是醉态之一。以松树为友,可见知音极少。自己醉后摇晃,却以为松树摆动,明明是自己扶着松树站起来,却说松树要扶他,这是醉态之二。最后是用手推开松树,命令它走开。表现独立不倚的倔强性格,这是醉态之三。这些醉态写得非常逼真,可谓惟妙惟肖。但这不拘形迹的醉态,实际上也都是表现对当时现实的一种反抗。题目曰“遣兴”,也说明这是抒写情怀。词中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绪。
辛弃疾的这首小词,粗看,正如标题所示,是一时即兴之作。但如果再往里仔细一看,那么会发现作者是在借诙谐幽默之笔达发泄内心的不平。如再深入研究,我们还可洞察到作者是由于社会现实的黑暗而忧心忡忡,满腹牢骚和委屈,不便明说而又不能不说,所以,只好借用这种方式,来畅快淋漓地宣泄他的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