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曲式代表作品,李健是个什么样的人?
李先生——我喜欢的老男孩儿
喜欢李健的温文尔雅,风趣幽默,荣辱不惊,与世无争的态度,做自己该做的,做自己喜欢做的。喜欢他清澈空灵的声音和高贵的灵魂。
无意间看了这一期的《中国好声音》便被李健给圈粉了,虽已不是受众多小姑娘们喜欢的小鲜肉,但他儒雅的样子,“段子式”的说话方式却把我给迷住了。其实,之前我并不了解这个歌手,只是简单的知道有这个一个歌手叫李健。于是,打开手机想搜一些花边新闻之类的看看,却没有找到任何。在这个人人都争抢c位的环境里,他的简单低调,无疑再次加深了对他的好感度。
对于社交媒体,分寸感代表着一种舍取。他的分寸感,不止表现在他的说话之道,他对很多东西都维持着适当的距离感。比如说社交媒体。现在是信息资讯时代,多少人整天手机不离手。而他却恰恰相反,也就应为这样,他也收到过不少朋友的投诉,没有微信,电话也打不通,只能发短信。他却常常两三个小时才看一下电话,连回短信也回的很慢。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他是“故意”的,但倒也不反对他这样的做法。省了多少无效社交的时间。很喜欢他的一句话“我想保护自己的时间,因为它能带给你的好处终究小于他浪费的时间,现在的通讯工具会让所有人的时间碎片化,当需要专注的时候都变得不可能了。”其次,让我很欣赏的一点是他对于身材管理的分寸感。他说;“我觉得一个40岁的人,变得大腹便便,开始秃头,肆无忌惮地光着膀子上街,这是我非常忌讳的。人可以变老,但要老得体面一点。”
他的音乐个性鲜明,不迎合,不改变,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这也恰恰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点。“我们要的东西不一样,都有自己坚持的方向”,为此他不惜在“水木年华”组合大火时选择单飞。之后,他发行了几张拥有自己音乐风格的专辑。这些音乐伴有古典音乐的影子,充满诗意的歌词,听后让人平静、舒缓。我喜欢他对于音乐创作的态度,坚持创作自己所认可的音乐,不为了市场而失去自我。从不张扬卖弄,却自带光芒和芬芳:亲切随和不争不抢,却活得比谁都通透明白。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法国作曲家谁的代表作?
柏辽兹。
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富于创新精神的杰作,整部作品的结构很新颖,剧情中男女主角的爱情场景是通过乐队来表达的。这不是音乐会形式的歌剧,而是从话剧中选出几个片段,在音乐上进行再创作。这是一部带有独唱,合唱及戏剧情节的交响曲。
变奏是什么意思?
一部乐曲在一个自成段落的主题基础上引出一系列的主题变形,这种曲式叫做变奏曲式,这些主题变形被称为变奏,它们使主题通过不同的变形而得到多方面的发挥。变奏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旋律变奏、和声变奏等。变奏曲式的一般结构是主题+变奏1+变奏2+变奏3……变奏乐段的数量一般三次到十数次不等。
比如海顿《C大调弦乐四重奏“皇帝”》中的第二乐章,主题为海顿自己所做的歌曲《主啊!保佑吾皇弗朗茨》(这也是目前的德国国歌),之后跟了好几个变奏,由不同乐器主奏。
还有一个有名的是舒伯特的《A大调钢琴五重奏“鳟鱼”》中的第二乐章,主题基于他自己的歌曲《鳟鱼》,后面也是好几个变奏。楼主可以去听听,就会明白变奏的意思了
音乐三部曲开篇曲?
音乐三部曲:序曲、主题/中段、尾声是音乐曲式结构:三部曲式,不是三部曲,三部曲式和三部曲是完全不同的定义。音乐中没有三部曲,只有三部曲式。
三部曲式,在乐曲将近结束的时候,又提到了“复合曲式”,即大的结构是三部曲式,而在三个部分的第一部分本身,又是一个小的三部曲式,这种大结构中套着小结构的,就是复合型曲式。
假如三部曲式当中,每个部分、尤其是第一部分本身只是个“一部曲式”的话,当然就不是复合型曲式了。
门外汉如何快速学习编曲?
又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却是一言两语回答不了的问题,想要回答好这个问题,是要著书立说的,是要引经据典的(ノ_ _)ノ!!!
先概括性回答一下,门外汉学习写歌编曲非常简单,可以上课听老师讲,可以看书自学,最最重要的却是实践(^_^) ,所有的音乐家都是从门外汉开始的,从零开始的~( ̄▽ ̄~)~。
题主是字幕组的吧,已经快要把本民族的文化彻底忘光了,人家做梦夸张点不说母语,你是做梦唱原创还不是母语d(ŐдŐ๑),太🐮X了!
既然要写歌编曲,就要一步一步来,先歌词,再谱曲,之后定调写和声,最后进行编曲,现代科技的发展,编曲家已经可以取代混音师,母带师了,所以编完曲子最好导出分轨,再进行混缩,母带处理。这里面的任何一步都可以写本书,作曲的书很多,作词的也不少,但作词的书说到点上的几乎没有。编曲以前分两步,作曲家写出和声进行,编曲根据和声对旋律进行声部配器,所以没有编曲一类的书籍,只有和声学与乐器法,而和声学在专业院校里面一般归类为作曲专业里面,这个作曲是广义的,包含编曲了。
混缩是上个世纪新出现的,音乐制作上的环节,书虽然也不少,但是一般音乐工作者会看的一头雾水,因为混缩里面主要是声音在物理学上的应用,和音符没啥关系,母带是混缩的延伸,我个人观点,基本只有在网上找到一些资料,书是别想了。
在这里向大家推荐两本书,驴半仙的《动态神功》和《混响大法》,对就是那个《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作者(´◑д◐`)!!!这两本资料非常经典,尤其对初学者非常实用,这两本书讲的是混缩过程中对于音量的压缩以及混响的基本介绍。
题主如果只是想把灵感提供给别人的话,拿手机录一下自己在梦中听到的歌就行了,不过这个时代对一般的音乐创作者来说是非常不友好的时代,你能给谁听这个最原始的灵感呢,通常给别人听的小样是非常单调的,普通人是听不出来好坏的,因为普通人没有专业音乐人的想象力。
各步骤我尽量简单点说,这样好理解,我也不用太累⊙﹏⊙!
第一步,写歌词,三段式(AB段+副歌),两段式(A段及副歌+B段及副歌)都可,一般来讲,我们听到的大部分流行音乐,都是这两种形式,其他形式可以忽略不计,等你达到一定水平再来了解专研其他形式也不晚(一段式的一般是儿歌,至于一段式的特点就不介绍了,有兴趣的看书吧,书里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在这里要特意说一下这个三段式,两段式是从哪里来的(ー_ー)!!所有关于歌词的书籍,引经据典的上到乐府诗歌,下到近代文学朦胧诗等,就是没有说明白为什么写歌词要三段式,两段式?歌词和诗歌的区别在哪里?
看《曲式学》吧!!!很少有写歌词的人懂乐理,懂曲式学的更少,所以他们都解答不了上面两个问题,目前我没发现有谁把歌词和曲式联系起来,我算第一人吧,不知道国外有没有人这样联系过?
在这里再强调一下,《曲式学》是我们学音乐,创作音乐的总纲,它就像九阴真经之余射雕英雄传,九阳真经之余倚天屠龙记,不过不建议初学者学习这部书,因为看不懂啊,只要能看懂,尽量先看曲式学,尤其前几章对段落的阐释,动机的发展技巧,学会这个让你抄袭你都抄袭不来,每个曲子都有它本身自己的逻辑与发展变化,这种变化我们还来不及表达呢,哪有功夫抄别人的去!
第二步,给歌词作曲。对于题主来说,这个应该不难,因为你的心里有现成的旋律,你只要把他写成音符就行啦。而对于那些没有旋律,不会谱曲的人咋办(・o・),啊!啊!啊!杀了我吧ಥ_ಥ这点天赋都没有怎么做音乐啊。。。
我在别的问答里面讲过一个笑话: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对新生说,会作曲的,不教也会;不会作曲的,教了也不会π_π。
但是广大音乐爱好者也别灰心,虽然我们可能没有天赋,但是勤能补拙。如果你一点感觉都没有,那么就从听歌开始吧。但是要听先有歌词,后有旋律的原创音乐,那些翻唱的,后填词的千万不要听,因为那些歌对你作曲一点帮助都没有,相反还会害到你,以林夕,方文山为代表的那些写词人,他们是填词,已经有旋律了,所以歌词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作词是在合乎歌词的格式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而作曲是根据歌词的句子里面,词与词的关系来进行创作的,这和先写旋律天马行空似的创作手法是不一样的。
所以,听原创的,先有歌词后谱曲的歌曲,在听的时候看歌词,人家唱到哪,你看歌词就看到哪,看的多了,你就会对词组之间怎样的进行,会有一些心得,慢慢就会分辨出谁的曲子做得好,而不是一首歌好不好听了,有了这个分析能力,我相信你会对作曲有所想法,接下来就是大胆的开始实践吧!
第三步,编曲。心累⊙﹏⊙!
我自己的编曲经历不建议题主学,我是没有扒过带,没有师傅带,纯粹的自学,成不成才不知道,也能呼弄一下普通老百姓,这样的经历使我的编曲非常有自我的风格,从来就没有编曲的套路,就算有,也是我自己的套路(^_^) ,但是我还是觉得如果学编曲,还是要去扒带的,这是向前辈学习的过程,也是向世俗靠拢的过程(理解为低头也行哈)。
在编曲前,我觉得应该写四部和声,现在好多编曲人不知道四部和声,我算学院派吧,所以知道任何一部音乐作品,包括交响乐,进行分析结构后,最后剩下的就是四个声部,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和男低音,而声部声部上的音符,恰好就是和弦音。所以四部和声对编曲具有指导意义,我把它当做编曲的公式来对待。
第四部,混缩,编曲师来了,略(^_^) !
强调第一点,编曲时乐器的混响是起到修饰音色的作用;混缩时混响是起到乐器前后位置声场的作用。
强调第二点,混缩时混音师可以对素材进行切片式编辑,在听觉上起到编曲的目的,这需要混音师懂音乐,懂乐理,还要有听觉艺术上的大胆想象。
第五部,母带,编曲师和混音师来了,略\^O^/
插一句,在进行母带处理时,歌手应该已经录完音了。录音师和混音师会对歌手的音轨进行一系列的调整,修正。之后混音师会把人声音轨加入工程文件进行最后一步的混缩,然后交给母带师进行处理。
终于讲完了( p_q)眼冒金星啊!!!
钢琴四重奏形式?
钢琴四重奏(piano quartet)是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钢琴演奏的室内音乐。
例如:德国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1897)的G小调钢琴四重奏作于1861年。G小调钢琴四重奏是一部重要的、雄心勃勃而又有些传统感觉的作品。忧郁而宽广舒展的第一乐章是勃拉姆斯所作最具探索性的奏鸣曲曲式,富于活力、旋律优美。但这一乐章弥漫着疑虑重重的气氛,得不到令人慰藉的应答,只是在结尾处,抒情般宁静中不时闪现激情,给人带来希望,但终止时仍给人留下一分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