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韩柳代表作品

韩愈先是随寡嫂回河阳原籍安葬兄长,韩愈离开宣城,其间韩愈赴河中府(即蒲州,两入幕府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因受宣武节度使董晋推荐,韩愈随董晋灵柩离境。韩愈随董晋灵柩至洛阳,韩愈应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之聘,张建封派韩愈前往长安朝正。...

韩柳代表作品,花岛的作者?

《花岛》的作者是韩愈,是唐代的诗歌。 《花岛》是唐代诗人韩愈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描写一座开满鲜花的江中小岛的美丽景色,却并未正面描绘,而是通过细微的观察、敏锐的嗅觉以及丰富的想象来加以表达,构思甚为奇特,极具艺术效果。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的生平和名句?

困苦童年

大历三年(768年),韩愈出生。他的祖辈都曾在朝或在地方为官,其父韩仲卿时任秘书郎。韩愈三岁时,韩仲卿便逝世。他由兄长韩会抚养成人。

大历十二年(777年),韩会因受元载牵连,贬韶州刺史,到任未久便病逝于韶州任上。韩会早逝后,韩愈先是随寡嫂回河阳原籍安葬兄长,但却不得久住,只得随寡嫂郑氏避居江南宣州,韩愈这一时期便是在困苦与颠沛中度过的。韩愈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

科举之路

贞元二年(786年),韩愈离开宣城,只身前往长安。其间韩愈赴河中府(即蒲州,今山西永济)投奔族兄韩弇,以得到河中节度使浑瑊的推荐,却毫无收获。

贞元三年(787年)秋,韩愈取得乡贡资格后再往长安。是年,韩愈在长安落地,生活无所依靠,又传来从兄韩弇死于非命的噩耗。约在此年末,韩愈因偶然机会,得以拜见北平王马燧。此间,韩愈得到了马燧的帮助,后曾作《猫相乳》以感其德。

贞元三年至五年(787年—789年)间,韩愈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失败。贞元五年(789年),韩愈返回宣城。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登进士第。次年,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遭遇失败。同年,韩愈之嫂郑夫人逝世,他返回河阳,为其守丧五个月。

贞元十年(794年),再度至长安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又失败。

贞元十一年(795年),第三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仍失败。期间曾三次给宰相上书,均未得到回复。同年,离开长安,经潼关回到河阳县,于是前往东都洛阳。

两入幕府

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因受宣武节度使董晋推荐,得试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出任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间,在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的同时,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贞元十五年(799年)二月,董晋逝世,韩愈随董晋灵柩离境。韩愈刚离开四日,宣武军便发生兵变,留后陆长源等被杀,军中大乱,韩愈因先离开而得免祸。韩愈随董晋灵柩至洛阳,其后于二月末抵达徐州。同年秋,韩愈应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之聘,出任节度推官,试协律郎。同年冬,张建封派韩愈前往长安朝正。韩愈谈论直爽坦率,从不畏惧或回避什么,操行坚定纯正,却不善于处理一般事务。

贞元十六年(800年)春,韩愈回到徐州,于夏季离开徐州,回到洛阳。同年冬,韩愈前往长安,第四次参吏部考试。

屡遭贬谪

贞元十七年(801年),通过铨选。次年春,韩愈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他曾告假回到洛阳,前往华山游玩。

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当时关中地区大旱,韩愈在查访后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谎报称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韩愈在愤怒之下上《论天旱人饥状》疏,反遭李实等谗害,于同年十二月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贞元二十年(804年)春,韩愈抵达阳山县就职。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春,韩愈获赦免,于夏秋之间离开阳山县。八月,获授江陵法曹参军。

元和元年(806年)六月,韩愈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元和三年(808年),韩愈正式担任国子博士。

元和四年(809年)六月十日,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

元和五年(810年),降授河南县令。当时,魏、郓、幽、镇四藩镇各设留守藩邸,暗中蓄养士兵,并窝藏逃犯,意图不轨。韩愈要揭发他们的违法行为,便部署官吏,事先自断他们与百姓往来,等天明就公布,留守官员十分害怕,被迫停手。

元和六年(811年),任尚书职方员外郎,回到长安。

元和七年(812年)二月,复任国子博士。

元和八年(813年),韩愈认为自己才学高深,却屡次遭贬斥,便创作《进学解》来自喻。宰相看后,很同情韩愈,认为他有史学方面的才识,于是调韩愈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奉命修撰《顺宗实录》。

元和九年(814年)十月,韩愈任考功郎中,仍任史馆修撰。同年十二月,任知制诰。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晋升为中书舍人,此后获赐绯鱼袋。不久,厌恶韩愈的人称他先前任江陵掾曹时,荆南节度使裴均留他住宿礼遇厚重。裴均之子裴锷是平庸浅陋之人,裴锷看望父亲时,韩愈在为裴锷送行的文章序中,仍称呼裴锷的字。这一说法在朝官中引起很大反响,韩愈因此被改授为太子右庶子。

随征淮西

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聘请韩愈任行军司马,赐紫服佩金鱼袋。韩愈曾建议裴度派精兵千人从小路进入蔡州,必能擒拿吴元济。裴度未及采行,李愬已自文城(今河南唐河)提兵雪夜入蔡州,果然擒得吴元济。三军谋略之士,无不为韩愈惋惜。韩愈又对裴度说:“如今凭借平定淮西的声势,镇州王承宗可用言辞说服,不必用兵。”他便找到柏耆。口授致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的书信,叫柏耆执笔写下后,带上书信进入镇州晓喻王承宗。王承宗摄于兵威,就上表献上德、棣二州,表示服从朝廷。

同年十二月,淮西平定后,韩愈随裴度回朝,因功授职刑部侍郎,宪宗便命他撰写《平淮西碑》,其中很大篇幅叙述裴度的事迹。当时,李愬率先进入蔡州生擒吴元济,功劳最大,他对韩愈所写愤愤不平。李愬之妻入宫禁诉说碑辞与事实不符,宪宗便下令磨掉韩愈所写碑文,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刻石为碑。

元和十三年(818年)四月,尚书左仆射郑余庆因谙熟典章,被任命为详定使,对朝廷仪制、吉凶五礼加以修定。韩愈被引为副使,参与修定工作。

谏迎佛骨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宪宗览奏后大怒,要用极刑处死韩愈,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宪宗却仍愤怒。一时人心震惊叹惜,乃至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为其说情,宪宗便将他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到潮州后,上奏为自己辩白。宪宗对宰相说道:“昨日收到韩愈到潮州后的上表,所以想起他谏迎佛骨之事,他很是爱护朕,朕难道不知道?但韩愈身为人臣,不应当说人主奉佛就位促寿短。朕因此讨厌他太轻率了。”宪宗意欲重新起用韩愈,所以先说及此事,观察宰相的态度。但同平章事皇甫镈憎恨韩愈为人心直口快,怕他重被起用,便抢先回答说:“韩愈终究太狂放粗疏,暂且可考虑调到别郡。”适逢大赦,宪宗便于同年十月量移韩愈为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

元和十五年(820年)春,韩愈抵达袁州。按照袁州风俗,平民女儿抵押给人家做奴婢,超越契约期限而不赎回,就由出钱人家没为家奴。韩愈到后,设法赎出那些被没为家奴的男女,让他们回到父母身边。于是禁止此种风俗,不许买人为奴。

此年九月,韩愈入朝任国子祭酒,于冬季回到长安。

出使镇州

长庆元年(821年)七月,韩愈转任兵部侍郎。当时,镇州(今河北正定)兵变,杀害新任成德节度使田弘正。都知兵马使王廷凑自称留后,并向朝廷索求节钺。

长庆二年(822年)二月,朝廷赦免王庭凑及成德士兵,命韩愈为宣慰使,前往镇州。

韩愈即将出发时,百官都为他的安全担忧。元稹说:“韩愈可惜。”唐穆宗也后悔,命韩愈到成德军边境后,先观察形势变化,不要急于入境,以防不测。韩愈说:“皇上命我暂停入境,这是出于仁义而关怀我的人身安危;但是,不畏死去执行君命,则是我作为臣下应尽的义务。”于是毅然只身前往。

到镇州后,王庭凑将士拔刀开弓迎接韩愈。韩愈到客房后,将士仍手执兵器围在院中。王庭凑对韩愈说:“之所以这么放肆无礼,都是这些将士干的,而不是我的本意。”韩愈严厉地说:“皇上认为你有将帅的才能,所以任命你为节度使,却想不到你竟指挥不动这些士卒!”

有一士卒手执兵器上前几步说:“先太师(指王武俊)为国家击退朱滔,他的血衣仍在这里。我军有什么地方辜负了朝廷,以致被作为叛贼征讨!”韩愈说:“你们还能记得先太师就好了,他开始时叛乱,后来归顺朝廷,加官进爵,因此,由叛逆转变而为福贵难道还远吗?从安禄山、史思明到吴元济、李师道,割据叛乱,他们的子孙至今还有存活做官的人没有?”众人回答:“没有。”

韩愈又说:“田弘正举魏博以归顺朝廷,他的子孙虽然还是孩提,但都被授予高官;王承元以成德归顺朝廷,还未成人就被任命为节度使;刘悟、李祐当初跟随李师道、吴元济叛乱,后来投降朝廷,现在,都是节度使。这些情况,你们都听说过吗!”众人回答:“田弘正刻薄,所以我军不安。”

韩愈说:“但是你们这些人也害死田公,又残害他家,又是什么道理?”众人都称善。王庭凑恐怕将士军心动摇,命令他们出去。然后,对韩愈说:“您这次来成德,想让我干什么呢?”韩愈说:“神策六军的将领,像牛元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但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为什么你到现在仍包围深州,不放他出城?”王庭凑说:“我马上就放他出城。”便和韩愈一起饮宴,正逢牛元翼逃溃围出,王庭凑也不追。

晚年生活

长庆二年(822年)九月,韩愈转任吏部侍郎。次年六月,升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神策军将士闻讯后,都不敢犯法,私下里相互说:“他连佛骨都敢烧,我们怎么敢犯法!”

韩愈任职不久,便因不参谒宦官,被御史中丞李绅弹劾。韩愈不服,称此举经穆宗恩准。二人你来我往,争辩不止。宰相李逢吉趁机奏称二人关系不合,朝廷便派李绅出任浙西观察使,韩愈也被改职兵部侍郎。不久后,穆宗得知其中事由,再任韩愈为吏部侍郎。

病逝于家

长庆四年(824年)八月,韩愈因病告假。同年十二月二日(12月25日),韩愈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终年五十七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次年三月,葬于河阳。

元丰元年(1078年),宋神宗追封韩愈为昌黎伯,并准其从祀孔庙。

唐宋八大家里谁的官职最大?

这个不用多问吧,当然是王安石了,宋神宗时期是王安石一手主持了变法,他曾两度任相,又两度罢相,为变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值得一提的是,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苏轼和苏辙都是明确反对变法的。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既有唐也有宋,说明这八大家不是来自唐就是来自宋。八大家里面,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都是北宋人,只有柳宗元和韩愈来自唐朝。八人都才华横溢,比如韩愈和柳宗元,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与欧阳修都是北宋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同为江西人的王安石、曾巩则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唐宋八大家在文化领域造诣都很高,很受后世推崇,同时,他们在明显的文人标签之外,还有另外一层身份,那就是官员,八人全部都学而优则仕,都曾经在官场上浸淫很多年。在学术造诣不相上下的同时,他们在官场上的境遇也出现了两极分化。

唐宋八大家,在文化上的成就要远远超过政治上。尽管他们最后都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了官场,个个都怀着忧国忧民之心,但这八个人,除了王安石,其他几人虽都历经官场浮沉,却无人在政治上实现自己的抱负,更多的是被政见不合者排挤、贬谪,一生抑郁不快,生前饱受政治排挤和攻击,死后却得到了无比推崇。

这其中,唐宋八大家仅有两位来自唐朝的大文豪韩愈和柳宗元,在官场上都是极为失意的。韩愈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才登科及第,先任地方节度使推官,贞元十九年(803年)破格晋升为监察御史,又因耿直敢言,遭人谗害,贬为连山县令,此后长期任官地方,即便短暂回京,也是担任国子博士、员外郎、中书舍人这样的小官。元和年间,宪宗迎佛骨于长安,韩愈上书谏止,被贬至潮州当了多年刺史,直到晚年才遇赦回京,官至正四品的吏部侍郎,这已经是韩愈当过的最大的官了。长庆四年(824年),五十七岁的韩愈病逝,朝廷追赠其礼部尚书(正三品),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而柳宗元,在官场上比韩愈还失意,唐德宗驾崩后,年轻的顺宗皇帝在宦官俱文珍等人的支持下继位,当时在朝任礼部员外郎的柳宗元,支持王叔文发起的“永贞革新”。而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乘着顺宗病重,拥立太子李纯继位,以王叔文和王伾为首的政治集团遭到无情打压,王叔文被赐死,王伾病死,受到牵连的柳宗元从此走上了谪贬之路,被贬任永州司马长达十年,元和十年(815年)刚遇赦回京,便再一次无辜卷入政治斗争,远贬为柳州刺史,在柳州生活四年后病逝于当地。柳宗元长期在地方为官,一生政治不得意,境遇比韩愈还差。

再说到“三苏”,唐宋八大家中,苏洵、苏轼、苏澈父子三人独占三席。三苏之中,除了苏洵,苏轼和苏辙兄弟在官场上的成就可谓有着天壤之别。苏洵当官时间很晚,一生也只当过秘书省校书郎这样的小官,但他的两个儿子同榜进士后,却牵绊于变法,屡受新党打击。宋神宗时期,苏轼在地方上当过好几年知府,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新党借此案大肆对他进行打击。直到哲宗即位后,苏轼被再复起用,在朝先后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可惜,苏轼此前虽远离朝堂之争,但对他的诬告陷害却并没有停止,苏轼最后被破自请出知杭州。哲宗亲政后,此前沉寂许久的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7年年)已经年过六旬的苏轼被远贬至荒芜的边远海盗之地儋州(今海南儋州)。苏轼在儋州生活了三年,落下了一身的病,直到宋徽宗即位后,才遇赦返京,途中病逝于江苏常州。宋高宗在位时,苏轼被追赠为太师。可以说,苏轼官场浮沉几十年,夹在新、旧党中间,境遇是很不如意的,他长期在地方为官,多次受到诬告陷害,与其文学上的巨大成就形成对比的是,苏轼的官场生涯始终没有什么突破。

苏辙也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打击,担任过河南留守推官和其他地方职务。不过,在宋哲宗亲政后,旧党得到重用,朝廷将在安徽歙州绩溪县任县令的苏辙召回。当时执政的欧阳修很是欣赏苏辙,也因此苏辙在官场上混的要好过他哥哥,先后担任过吏部尚书、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中大夫、尚书右丞(正二品)等要职。由于苏轼在朝廷屡遭排挤,乞求外任,苏辙也随兄连上四札同求外任,但朝廷不允,而是继续重用他。元祐七年(1092年)四月,苏辙被朝廷任命为代理太尉,两个月后,升任太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北宋元丰改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之职,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同为宰相。又另置门下侍郎、中书侍郎为副相。也就是说,苏辙曾短暂当过副宰相,这是三苏之中政治地位最高的一人了。但很可惜,一年后的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后新党再一次得势,一向反对熙宁变法的苏辙再一次连遭贬斥,哥哥苏轼被贬到海南,他则被贬于雷州,直到徽宗继位才遇赦北返,此后便远离朝堂,不问政事。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逝世,高宗时期追赠太师。

唐宋八大家中名气最低的曾巩,则长期在地方为官,从未在中枢担任过要职,这可能与他以史学才能出名而缺乏政治能力有关,在朝廷担任的也多是修撰、太常寺卿之类的文职。从熙宁五年(1072年)后,曾巩便长期在地方担任知府,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知府,在地方上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很受当地百姓爱戴。总的来说,曾巩在政治上没有什么突破,少在京师而多任地方。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的文学成就极高,《新唐书》由他主修,自撰《新五代史》,都是非常重要的史学巨著。而在文学上独树造诣的同时,欧阳修在政治上的地位丝毫不亚于他在北宋文坛的地位。自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以来,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与王安石同朝为官,却因为政见不合而同僚倪墙。仁宗前期,欧阳修因为支持范仲淹改革而受到反对派打击,因此在政坛没有什么建树。但仁宗爱惜人才,对欧阳修仍相当重用,嘉祐三年(1058年),欧阳修便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两年后(1060年),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正二品),后又任刑部、兵部尚书等朝廷要职。欧阳修一直反对王安石变法,作为旧党领袖,宋神宗对他学问极为欣赏,又因为是三朝元老,而始终不以其与王安石变法相突而弃之不用,也因此,欧阳修在神宗一朝得以继续发挥作用,虽然此时已经步入晚年的欧阳修所任之职皆为虚职,如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熙宁五年(1072年)欧阳修逝世,获赠太子太师。而欧阳修身后,对他的褒封却也持续不断,元丰八年(1085年)十一月,加赠太师,追封康国公。此后历经多次追封,在徽宗政和三年(1114年),以楚国公止之。在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的地位不亚于王安石,是与王安石变法公然对抗的旧党领袖,深得三朝(仁宗、英宗、神宗)皇帝的重用,身前位列枢臣(宰相),死后一再追封,在文坛和政坛都成绩斐然。

唐宋八大家中,政治地位最高,官当的最大的非王安石莫属。欧阳修于王安石有提携之恩,但当王安石以变法求变的时候,欧阳修却极力反对,新党与旧党之间激烈碰撞,直接导致苏轼和苏辙等人在仕途上屡受排挤,长期郁郁不得志。宋神宗是北宋颇有作为的一位皇帝,面对已经积弊日久的北宋王朝,他大胆起用青年才俊王安石,励行变革,寻求强国之道。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开始入阁参与国政。一年后(1070年)出任同中书门下平章政事,此职在北宋虽然品级不是最高的,但地位却和宰相相当。也正是在这一年,王安石大力发起变法,然而,变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新、旧两党在朝中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吵,导致王安石先后两度罢相又两度起用,中间被迫出知地方。王安石第二次任相时,对变法依然保持热情的宋神宗再一次对他寄予厚望,拜之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令其总揽朝政,主持变法。然而,待到宋神宗驾崩,变法不得不中道而止。哲宗皇帝在位,在高太后的主持下,欧阳修拜相,新法被全面废除,失望至极的王安石在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病逝。宋徽宗继位后,新党得到重用,王安石在政和三年(1113年)被追封为舒王。到高宗时期,又遭追夺王爵,毁去配享的画像,被降从祀于庙廷。

唐宋八大家在文学上的成就是极高的,但与之相反的是,他们在官场上的境遇却各不相同。这其中,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在仕途长期不顺,屡屡被贬斥,苏洵入仕时间较晚,因为年龄原因所以当的多是闲职,曾巩则长期在地方为官,文人气质明显。而苏辙、欧阳修和王安石算是在官场上成就最高的,苏辙曾短暂为副相,而欧阳修作为旧党领袖,在哲宗时期曾短暂拜相,当然,只有王安石,超越了其他七人,两度任相又两度罢相在北宋本身就不多见,死后还被追封舒王,更是为其他七人所不及,因此,唐宋八大家中,官职最大的自然非王安石莫属。

柳宗元郴州留诗?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出身河东柳氏,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柳宗元是哪个朝代的人?

柳宗元唐朝人,历代宗、德宗、顺宗、宪宗四朝。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

柳宗元遗族所建柳氏民居,现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文兴村,为国家4A级景区。

早年生活

柳宗元的祖籍是河东郡(河东柳氏与河东薛氏、河东裴氏并称“河东三著姓”),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柳宗元的堂高伯祖柳奭曾为宰相,曾祖父柳从裕、祖父柳察躬都做过县令)。其父柳镇曾任侍御史等职。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属范阳卢氏,祖上世代为官。柳宗元只有两个妹妹。

773年,柳宗元生出生于京城长安。四岁时,母亲卢氏和他住在京西庄园里,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柳宗元的幼年在长安度过,因此对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见闻和感受。(九岁时遭遇建中之乱,建中四年,柳宗元为避战乱来到父亲的任所夏口。年仅12岁的柳宗元在这时也亲历了藩镇割据的战火) 公元785年(贞元元年),柳镇到江西做官。柳宗元随父亲宦游,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他参与社交,结友纳朋,并受到人们的重视。不久,他回到了长安。父亲柳镇长期任职于府、县,对现实社会情况有所了解,并养成了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能诗善文的父亲和信佛的母亲为他后来“统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少年成才

792年,柳宗元被选为乡贡,得以参加进士科考试。793年,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名声大振。不久,柳宗元的父亲柳镇去世,柳宗元在家守丧。796年,柳宗元被安排到秘书省任校书郎。798年,26岁的柳宗元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并中榜,授集贤殿书院正字(官阶从九品上)。801年,柳宗元被任命为蓝田尉(正六品)。803年十月,柳宗元被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革新期间

805年(贞元二十一年)1月26日,唐德宗驾崩,皇太子李诵继位,改元永贞,即顺宗。顺宗即位后,重用王伾、王叔文等人。柳宗元由于与王叔文等政见相同,也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掌管礼仪、享祭和贡举。(此时,在王叔文周围还有许多相同政见的政治人物,包括韩泰、韩晔、刘禹锡、陈谏、凌准、程异、陆质、吕温、李景俭、房启等人,他们形成了一个政治集团)。 王叔文等掌管朝政后,积极推行革新,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 (主要采取的革新措施有,抑制藩镇势力,加强中央的权力;废除宫市,罢黜雕坊、鹘坊、鹞坊、狗坊、鹰坊的宦官(称为五坊小儿);贬斥贪官污吏;整顿税收,废除地方官吏和地方盐铁使的额外进奉,并试图收回在宦官和藩镇手中的兵权。)随着顺宗的病情加重,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朝臣联合外藩联合反对改革派向朝廷施加压力,要其引退。

805年(永贞元年)4月,宦官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等立广陵郡王李淳为太子,改名李纯。5月,王叔文被削翰林学士一职。7月,宦官,大臣请太子监国。同月,王叔文因母丧回家守丧。八月五日,顺宗被迫禅让帝位给太子李纯,史称“永贞内禅”。李纯即位,即宪宗。宪宗一即位就打击以王叔文和王伾为首的政治集团。8月6日,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王伾为开州司马,王伾到任不久后病死,王叔文不久也被赐死。永贞革新宣告失败,前后共180多天。

左迁永柳

永贞革新失败后,9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11月,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 (王叔文政治集团的其他人也被贬为远州的司马,后称“二王八司马”。)到职后的柳宗元暂居在龙兴寺。经过半年,柳宗元的母亲因病去世。

815年,柳宗元离开永州,生活在永州的10年中,柳宗元在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进行钻研,并游历永州山水,结交当地士子和闲人,他写下《永州八记》(《柳河东全集》的540多篇诗文中有317篇创作于永州)。

815年(元和十年)1月, 柳宗元接到诏书,要他立即回京。2月,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柳宗元回到了长安。在长安,柳宗元没有受到重用,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视,不同意重新启用。3月14日,柳宗元被改贬为柳州刺史。 3月底,柳宗元从长安出发,赴柳州,六月二七日抵达。819年(元和十四年),宪宗实行大赦,宪宗在裴度的说服下,敕召柳宗元回京。十一月初八,柳宗元在柳州因病去世。享年47岁。

主要贡献

文学作品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古文大致为六类。

(一)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天说》为哲学论文代表作。(《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论代表。)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影响,尤是政治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二)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传》、《罴说》等篇。)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三)传记:继承了《史记》、《汉书》传统,又有所创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等),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

(四)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作品中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

(五)诗词骚赋:独具特色(代表作《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均用《离骚》、《九章》体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天对》、《晋问》两巨篇,则为另一种类型,形式仿照《天问》、《七发》,造语奇特深奥。此外,柳集中也有不少有关佛教的碑、铭、记、序、诗歌等作品,对禅宗、天台宗、律宗等学说有所涉及。)柳诗现存140多首,均为贬谪后所作。前人把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其部分五古思想内容近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另外一些五古则受谢灵运影响,造语精妙,间杂玄理,连制题也学谢诗。但柳诗能于清丽中蕴藏幽怨,同中有异。柳诗还有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江雪》《渔翁》《溪居》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六)作品集:刘禹锡始编柳集《河东先生集》。宋代注本较多,韩醇《诂训柳先生文集》为现存柳集最早本子。明蒋之翘辑注有《柳河东集》。事迹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文安礼《柳先生年谱》。

思想理论

哲学思想

柳宗元是一个政治革新的人,推崇“古文”运动。柳宗元的哲学论著中,对汉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持否定态度。他反对天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用“人”来代替“神”。柳宗元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用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对唯心主义天命论进行批判。他的哲学思想,是同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水平相适应的。他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 柳宗元的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等。在这些论著中,柳宗元对汉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持否定态度,并反对天符、天命、天道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用“人”来代替“砷”。柳宗元还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

柳宗元所写的一些关于社会政治的论著,是他的政治思想的具体反映,是他参与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柳宗元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他的言论从折衷调和的立场,来对儒、法、释、道等各家学说作调和的解说。

佛学思想

柳宗元一生好佛,他曾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这三十多年大致可分为幼时的盲目、为政时期的附会时尚和贬官后的自觉三个阶段。[22] 他在长安应举和为政时期,曾与文畅等出入官场文坛的僧侣结交,很欣赏晋宋以来名家人与和尚支道林、释道安、慧远、慧休的关系,并极力称赞那些与自己同时代人的那种“服勤圣人之教,尊礼浮图之事”的亦儒亦佛的生活。 柳宗元认为“佛之道,大而多容,凡有志于物外而耻制于世者,则思入焉。” 这正是他改革失败后被贬永州的真实心理状态。于是,“自肆于山水间”,更有意识地从自然山水中寻找慰藉,以排解心中的郁结。

柳宗元绝不是生性淡泊之人,他对待人生的态度是积极执着的。他虽然好佛,但他的思想基本上还是儒家的。 他一生有两项重大活动:一是参与永贞革新,一是领导古文运动。这二者都与他复兴儒学、佐世致用的思想有关。 他既身体力行了“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的政治理想, 又明确提出“文者以明道” “辅时及物” 的主张和以儒家经典为“取道之源”的原则。

尽管柳宗元自称“自幼好佛”,天台宗也把他列为重巽的俗家弟子。 但他却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博采众家,苏轼赞许他“儒释兼通、道学纯备。” 他对佛教的接受,主要是领会佛教义理,以图“统合儒释”,把佛教思想纳入儒家思想体系。

文学特点

诗歌

柳宗元的诗,共集中140余首,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存诗较少的一个,但却多有传世之作。他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代表当时一个流派的杰出诗才。苏轼评价说:“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把柳宗元和陶渊明并列。现存柳宗元诗,绝大部分是贬官永州以后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他的叙事诗文笔质朴,描写生动,寓言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抒情诗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深曲地抒写自己的心情。不论何种体裁,都写得精工密致,韵味深长,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极其沉厚的感情,呈现一种独特的面貌。因他是一位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的诗人,所以无论写什么题材,都能写出具有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篇。

辞赋

宋人严羽说:“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此论相当中肯。柳宗元的辞赋继承和发扬了屈原辞赋的传统。他的辞赋,不仅利用了传统的形式,而且继承了屈原的精神。这或者是因为两人虽隔千载,但无论是思想、遭遇,还是志向、品格,都有相通之处。《旧唐书》本传云柳宗元“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户乙)。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数十篇,览之者为之凄恻。”与屈原之作辞赋,何其相似。柳宗元的“九赋”和“十骚”,确为唐代赋体文学作品中的佳作,无论侧重于陈情,还是侧重于咏物,都感情真挚,内容充实。

散文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唐中叶,柳宗元和韩愈在文坛上发起和领导了一场古文运动。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文学主张。在文章内容上,针对骈文不重内容、空洞无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文章形式上,提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并要求革新语言“务去陈言”、“辞必己出”。此外,还指出先“立行”再“立言”。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主张。韩柳二人在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创作了许多内容丰富、技巧纯熟、语言精练生动的优秀散文。韩柳的古文运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寓言

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样为后世留下了优秀的作品。“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除寓言诗外,柳宗元还写了不少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也已成古代寓言名篇。“黔驴技穷”,已成成语,几乎尽人皆知。有的寓言篇幅虽短,但也同他的山水记一样,被千古传诵。

人物评价

苏轼:“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欧阳修:“天于生子厚,禀予独艰哉。超凌骤拔擢,过盛辄伤摧。苦其危虑心,常使鸣心哀。投以空旷地,纵横放天才。山穷与水险,上下极沿洄。故其于文章,出语多崔嵬。”

严羽:“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

毛泽东:“柳宗元是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见之于他的《天说》,这篇哲学论著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论点反对天命论。刘禹锡发展了这种唯物主义。”

韩愈为什么和孟郊贾岛的私交比较好?

唐代很多名士之间,无论社会地位、身份、贫富,只要志趣相投就能成为莫逆之交。

而表露志趣最佳的文体就是“诗”,所以诗人之间的情谊往往比较深厚。李白、杜甫如此,韩愈与孟郊、贾岛也是如此。

苦吟派和韩孟诗派,诗歌之中的审美情趣有共通之处

同一时代的各种“诗派”都不是孤立的,他们之间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内在里创作风格有相近之处,外在表现就是几种流派里都有同一个诗人群体。

就比如说,孟郊和贾岛是属于“苦吟派”的代表作家,而孟郊同样也是“韩孟诗派”的中坚人物。

那么,“韩孟诗派”和“苦吟派”之间,必然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这与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理念和审美的情趣有着直接关系。

先来说说韩愈的诗歌。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被称为“天下文宗”,连一代文豪苏轼都称赞其“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的主要成就也是在散文领域,其诗歌却并没有文章那么出色,甚至显得有点怪异。

佶屈聱牙和以文为诗,这是韩愈的诗风。

因为韩愈的精力在文章领域极多,是改革了一代文风的存在,所以在诗歌创作上往往就会出现“以文为诗”的弊端。

而韩愈推崇的文章又是先秦两汉的作品,极为反感六朝以来的绮糜文风和骈俪色彩,所以在诗歌写作上就会出现“佶屈聱牙”的弊病。

文学理念之间是相通的。

所以,在具体创作上,韩愈的诗歌表现为炼字和奇峻上。

读韩愈的很多作品总会有一种感觉,仿佛读的不是诗歌,而是一段很绕口的文字。

比如下面这几句:

壮非少者哦七字,六字常污一字难。

山作剑攒江写镜,扁舟斗转疾如飞。

露泣秋树高,虫吊寒夜永。

无论是古词奥语还是俚言俗语,被韩愈组合起来总有一种奇峻、生涩之感。

而其中的炼字技巧又比较明显,这与贾岛、孟郊等人的诗歌风格又有了相同之处。

贾岛炼字的故事比较著名,传说其创作《题李凝幽居》的时候,因为对颔联“僧推池边树”还是“僧敲池边树”游移不定,不小心冲撞了韩愈的车驾,于是引出了韩愈和贾岛的一段“推敲”佳话。

而与之相似的故事其实还有一个,是说贾岛在锤炼“落叶满长安”的对句时,不觉冲撞了大京兆尹刘栖楚的车驾而被逮捕。后来才出现了“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绝妙一联。

贾岛的这种创作精神和韩愈是非常接近的,因为对于形式的追求,韩愈的在创作时同样讲求炼字,两人惺惺相惜,关系极好。

在韩愈被贬潮州的时候,贾岛还曾经写诗《寄韩潮州愈》相赠,为其鸣不平。

而“鸣不平”正是韩愈和贾岛、孟郊相交甚深的另一重原因。

韩愈、贾岛、孟郊仕途坎坷,不平则鸣体现得更明显

韩愈在三人当中的仕途还算是比较顺畅的,官做得也不是太小,朝廷也比较倚重。

但是文人都有一个通病,除非是做到那种极致的程度,或者进入到核心的层次,否则总会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

更别说韩愈还经历过贬谪一类的事情。

韩愈的被贬潮州实在是惊心动魄,韩愈只不过是想要抑制一下宗教的影响力,但最初得到处罚却是极刑处死,唐宪宗此举一出,朝野震惊,于是群工大臣、皇亲国戚纷纷求情,这才改为被贬潮州。

被贬之后,韩愈还写了那首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而从韩愈晚年的仕宦经历来看,也是比较曲折的。

那么,不平之气自然极多,这也很容易和那些沉沦下僚的文人们产生共鸣。

孟郊和韩愈其实早有交集,孟郊要比韩愈大十七岁,两个人曾经一起参与过同一场科举考试,韩愈登第,孟郊落榜,韩愈曾经对孟郊有过赠诗宽慰。

而有意思的是,考中进士的韩愈仕途坎坷,而没有考中进士的孟郊同样愤懑不平,两者的共鸣其实都是怀才不遇的感慨。即使后来孟郊也有过“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经历,但也同样没有做过什么重要的官职。

所以“韩孟诗派”的形成和他们都不满足于现有政途的相似经历有关,韩愈也好,孟郊也罢,其诗歌中的不平之气都是极深的。

而贾岛的不平之气估计要比以上这两位更大一点,因为他还俗之后也是屡试不第,其经历还不如孟郊。

我们来看他的《剑客》诗: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很多人将其解读为贾岛想要为人间鸣不平的理想,其实这首诗给人更深的感觉是前两句的“十年磨剑”却未曾有机会一试锋芒。

个中辛酸,实在是让人感慨。

这种不平之气使得其和韩愈同样有着极深的共鸣。

所以说,韩愈、贾岛、孟郊虽然三者诗歌各有特色,无论是从创作风格还是内容表达上都有着一些比较明显的差异,比如韩愈的奇峻、贾岛的枯涩等等,但是其中所蕴含的不平之气却是相同的。

最重要的是,这股不平之气还是由同一种原因而产生,更是让三者有了惺惺相惜的感觉。

“诗”在古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体,甚至可以通过它来评价一位文人的品性,这就是“言志”传统。

那么,如果能在诗歌上有着相通的方面,尤其是在内涵上有着极深的共鸣,这样会大大促进诗人之间的情谊。

韩愈、贾岛、孟郊,无论是在诗歌的炼字上,还是在不平的表述上,即内容和形式的追求都能产生极深的共鸣,其私交自然就会极为深厚了。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