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梆子代表作品,梆梆戏是哪里的剧种?
梆子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江苏梆子是明末清初山、陕梆子(说山东梆子)流入徐州地区与当地方言土语结合,至今仍还有。吸收当地曲艺、民歌等音调发展而成。俗称“大戏”,亦名“梆子戏”、“豫剧”、“徐州梆子”等,1960年始定名为江苏梆子。
山东梆子是流行于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又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如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豫北、冀南的“平调”。1952年,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是山陕梆子流传到山东后,唱腔受山东语音的影响而形成的剧种。山东地区位于南北水陆通衢,长期以来是贸易运输要道,各地戏曲往往因通商贸易而在此交流沟通,逐渐荟萃集中,并在此生根流传,形成本地的声腔剧种。
山东梆子是山东省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具有很强山东的地域特征,唱腔优美,激昂高亢,其不同其他兄弟梆子剧的突出的特点是花腔多、甩腔多,且甩腔最后多落在“啊”音上。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对周边的兄弟剧种如山东境内的莱芜梆子、两夹弦、四平调、河南豫剧的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江苏的江苏梆子以及山东另一个古老的剧种柳子戏的发展均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最不像湖北的湖北城市有哪些?
湖北省各个城市都是大融合,都有自己的特色
湖北省位于中国的中部,省会城市武汉最为代表,号称九省通衢!交通四通八达,全国各个省份的距离都是差不多的,到全国各省基本穿一个省就能到达!
不论饮食还是生活习惯都能在湖北体现出来
襄阳、随州、广水、大悟、黄冈具有北方口音,饮食习惯
麻城,黄石、鄂州能代表东部
咸宁、荆州、潜江一带具有南方特性
宜昌、恩施、利川典型西、西南民族特色
十堰郧西竹溪一带北、西北文化特性
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每个城市都开放融合外来文化,都有自己的本土文化,也有其他地区或国外文化!
清末民初名伶王克琴名动天下挥金如土为何35岁就死了?
王克琴是旗人,由于父母早亡,家道败落,她年幼时便随姨母生活。
为生计所迫,王克琴年少时被送进戏班学戏。起初她学京戏,后来又学了一段时间的河北梆子。
学戏是个苦活,但王克琴有悟性,她不光唱戏身段绝妙,扮相也美艳动人。所以当她登台后,很快就赢得一片叫好声。而她也迅速走红,成为当时第一代坤伶中的佼佼者。
出名后的王克琴不光身价不菲,达官贵人和富家公子更是为之倾倒。不仅花大钱来捧她,还写了许多誉美之词来取悦她。
(王克琴旧照)人红是非多。
1914年,王克琴在汉口怡园演出时,被袁世凯的长公子袁克定一眼相中。
当时陪同袁克定的正是湖北都督段芝贵。
段芝贵这个人能力不强,但为了升官发财,经常做些下三滥的事情。比如“色贿”,他就很在行。
所以,当他看出袁克定的心思后,立刻暗中命人和王克琴谈条件。并表示,只要她愿意嫁给袁克定,立刻就出8千大洋给她置办嫁妆。
结果事情尚未谈妥,消息却被《大汉报》的记者知道了,《大汉报》用了整版来报道此事。
新闻刊登后,舆论一片大哗。段芝贵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仅被袁世凯骂了个狗血喷头,还被时人称为“皮条客”。
至于王克琴,倒是名声大噪,许多人都慕名而来,只为一睹她的真容。
(段芝贵旧照)不过,民国初年正是军阀混战的动荡时期,尽管王克琴经济独立,交往的又多是达官显贵,追求者中更是不乏年轻帅气的富家公子。但她的命运,依然不由她自己做主。
北洋军阀张勋就是个爱看戏的主。
他不光爱看戏,还喜欢取名伶做妾。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所纳的10个妾中,有好几个都是唱戏出身。
张勋早就垂涎王克琴的美色,所以他在徐州时,借庆生的由头,举办了一场堂会。请了不少梨园名家来演出,这其中自然少不了王克琴。
王克琴当时刚18岁,年轻漂亮。她唱戏时字正腔圆,身段也柔,眉眼儿都是戏,看得张勋如痴如醉,都忘了叫好。
所以,张勋这边留王克琴唱戏,那边便差人去和戏班主谈价。最后以1万2千块银元的价格买定。
就这样,王克琴成了张勋的三姨太。
王克琴平时交往的都是些风流倜傥的公子,张勋都60岁了,虽说是个军阀,但说白了还是个大老粗。
张勋又颇多怪癖,比如夜里一定要睡在女人的肚皮上。女人若是动一下,扰了他的瞌睡,必定遭他一顿打骂。
总之,王克琴对张勋是一百个看不上,更别提感情了。
可是她就是个女戏子。要知道在当时,戏子的地位并不比妓女高级,所以王克琴只能听凭张勋玩弄。
(喜得贵子的张勋)次年,王克琴生下一子。
由于这是张勋的第一个儿子,张勋欢喜不已,对王克琴也更加宠爱。因此,在他拥戴溥仪复辟的时候,就提前把王克琴安顿在天津。只待复辟成功后,便接她进京。
不曾想,张勋复辟很快失败。为了苟活,他逃到荷兰使馆不敢抛头露面。
这下,王克琴便得了机会。
王克琴在徐州时,便和张勋的一个手下勾搭在了一起。两人早先暗中山盟海誓,现在正是私奔的机会。于是,王克琴卷了金银细软,跟着张勋的属下跑掉了。
这事,在当时成了一个大新闻。丢了脸面的张勋,一口咬定王克琴只是他的一个“下堂妾”。
各大报纸在报道这件新闻时,也都称王克琴为“张勋弃妾”。
1923年,坐吃山空的王克琴,由于生活窘迫,不得不再次登台唱戏。
只是此时的她,由于过久了养尊处优的生活,身段早已不如从前窈窕。再加上她又吃鸦片吃得厉害,健康很差,唱功也大不如前。
何况,当时又出了不少名伶佳丽,王克琴只能算是过了气的“老人”。再加上她又是个“弃妾”,人们议论她的时候,总是把她和张勋那一段拿出来做谈资。
在这种情况下,王克琴的表演不仅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博得满堂彩,反而还得到了不少嘲讽之语。比如说她“徐娘半老”“搔首弄姿”“对之令人作三日呕”等等。
种种恶声恶语,让王克琴心灰意冷。再加上病痛和贫困的折磨,不久后她便撒手人寰,离开了这个让她倍觉苦难的世界。
王克琴死的时候,年纪并不大,只有32岁。
虽说好死不如赖活,但对王克琴而言,也许早早死掉,对她来说,恰好是一种解脱吧。
(参考史料:《北洋人物:张勋》等)
流传在山东的戏曲剧种有二三十个?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候还是收音机的天下,虽然已经走了电视,但是还属于高档次的范围,一个村里也就有一两部,不是可以随心所欲观看的。
家里因为二哥在青天河工作了,他偷偷买了一部半导体收音机,便携式的,鹤壁无线电厂生产的“太行”牌,很漂亮。他拿回家后,害怕父亲责备,就交给了母亲。
母亲爱听戏,那时候电台很少,可是戏曲节目很多,这部收音机就成了家里的宝贝。
也就是在某个夜里,我在写作业,妈妈在听戏,她听着听着就对我说:“你不是自认为自己很懂戏吗?你听听这是啥戏?”
她抱着收音机走了进来,我就听见了很是有些别致的唱腔,猛一听就笑了,嗨,这不是我们的豫剧《墙头记》吗?但是仔细再听听,不对了,《墙头记》是不假,但是却不是商丘豫剧团的戏呀,在电台听的最多的就是商丘豫剧团的《墙头记》。
而现在播放的唱腔和豫剧有许多类似的旋律,但是它的音调要比豫剧的音调高一些,过门更是和豫剧有着明显的不同,慷慨激昂,音域辽阔。这是什么剧种呢?我这个自诩为戏曲小能人的戏迷真说不上来了。
妈妈也不说话,静静欣赏着,终于戏曲播完了:“刚才您听到的是山东梆子《墙头记》,谢谢您的收听,下次节目再见。”
山东梆子,原来这是山东梆子呀,我禁不住一阵纳闷,怎么和我们的豫剧这么接近呢?
对于山东地方戏,我最先知道的是吕剧,《李二嫂改嫁》《借年》《姊妹易嫁》《逼婚记》都是吕剧的精品,也知道还有莱芜棒子,《红柳绿柳》是很精彩的一部现代戏。
因为《墙头记》,我又看了电影版的演出,就留心了山东梆子,可惜在电台上很少听到有什么演出。
一直到了现在,在网络平台上看到了许多山东梆子的演出。
刘桂松的《老羊山》诉堂极为精彩。
刘桂松有几个不错的传人,李新花,杜玉珍,李霞等她们都能够比较好地传承着山东梆子艺术,成了这个古老剧种的薪火相传的继往开来者。
如果说那个剧种能够代表山东,作为一个河南人还真不好说。也许是山东剧种很多吧,不像越剧是浙江,上海戏的标志,黄梅戏是安徽省的戏曲代表,川剧是四川省的戏曲招牌,豫剧是河南戏曲的旗帜,山东省呢?吕剧不论在知名度,传播范围等方面都比山东梆子要厉害一些的,这或许就是政府部门的着力点问题了。总觉得山东梆子应该是山东戏曲的领军者,可实际上是很不乐观的。山东梆子既没有郎咸芬那样全国知名的艺术大家,也没有《李二嫂改嫁》那样经典的艺术精品。而且现在也没有《红柳绿柳》那样的原创新作,这就是山东梆子的尴尬处境吧。
圣泉寺里有什么景点?
主要景点 古寺 古寺始建于北宋时期,住宅是典型的中原传统汉族建筑。圣泉寺景区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隆庆二年(1568)满聪和尚所修。截止2014年6月,有房舍30余间,面积5460平方米。2014年7月20日,萧县圣泉寺景区新建大雄宝殿。 贤洞书声 贤洞书声又名“二子书声洞”,位于寺西南数十步,深丈余,传说古时行人夜过洞下,常闻洞中读书声,细听是二人一问一答,故名。旧志称“贤洞书声”,列为萧城八景(仙台棋势、贤洞书声、汴流晓渡、眢井春耕、龙潭皎月、凤岭卿云、天枣奇芳、神钟怪迹)之一。 桃花洞 桃花洞位于圣泉山西侧半山腰间,在圣泉寺西南3里许。洞前有草坪,洞后悬崖峭壁,左右怪石嶙峋。进入古洞须从巨石缝中侧身而过。洞内可溶百人,潮湿无光,寒气逼人。洞内南北另有四个小洞,所谓“洞中有洞”。又称“一线天”,那里简直就是一处无人能入之境。 三仙台 三仙台在今三仙台村和盛村之间,与故萧城隔水相望,山高不过百米,因为靠近萧城,明代这里曾是游人雅士汇集的流连之所,山上树木繁茂,登临之下又可遍览萧县故城风貌,明代中期因此入选萧县八景之一。 防空洞 萧县防空洞是上世纪为了未来战争需要修建的防御工程,在半山腰上,全长500多米,洞里没有任何照明装置,冬暖夏凉。是去圣泉寺游玩,具有挑战性的一个项目。走出防空洞可以观览到萧县城区全貌。 萧县圣泉寺,萧城八景之一。位于安徽省萧县龙城镇西北1.5公里的陡山口北坡,始建于北宋年间,乡贤窦师道在此隐居,并修筑拱翠堂,明清时期亦有修扩,历来是游人雅士流连之地 。距今(2015年)已800余年历史。有房舍30余间,寺依山势,殿庭门廊,颇为壮观。因寺旁有一泉曰“圣泉”而得名。 圣泉寺景区占地约5460平方米,主要以寺庙为核心,多种景点环绕。山阴之左有桃花洞,传为桃花仙子修行的地方,寺北有石洞,深丈余,名贤洞书声。寺东圣泉,虽仅一小池,但四季不涸,泉水甘洌,来此取水游乐者络绎不绝。 清朝诗人王维翰《题圣泉》赞云“不经陆羽煎茶过,谁定江南第几泉”,苏轼任徐州太守时曾亲往圣泉寺猎奇,并作《枯木怪石图》,有“圣泉寺的水——喝一梆子”的歇后语。
为什么说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是山西的后裔?
也不能这么说,当时元末动乱,打仗死了不少人,好多省份的部分地区荒无人烟,为了休养生息,增加人口,那么必须有人种地,只能从人烟稠密地区调剂人口。
在古代老百姓最不愿意的就是离乡背井迁移,于是朱元璋使了一计,说山西洪洞县大槐树那一片地方的人不用搬,人们都来了,正好一锅烩,把他们迁移到别的地方!
朱棣清君侧上位后又有一次大迁移,北方死了好多人,尤其是河北省!
其实这种说法有瑕疵,应该说部分地区是山西的!比如河北保定西部地区就很少是那个时期迁移的,尤其是唐县,曲阳县那边的村子大部分是宋朝以前建的村子,因为战乱时很快能跑进山里,所以伤亡很小。
最早的有战国时期的,例如曲阳下河最迟也是秦朝建村,唐县灌城村及周围的村子都是秦末汉初建立的跟汉初名将灌婴有关系,打仗的时候在这一片地方扎营了,有伤病的人留了下来,后来就有了这好几个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