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国展小楷获奖代表作品图片

张志昌临灵飞经和启功论书绝句(部分)画画好的人书法也不错真的是这样吗?书法和国画的关系一、书法和国画相通之处工具相同书法和国画都是使用毛笔、宣纸、墨汁等工具来进行创作。岩画笔法相同无论是书法还是国画,明代唐寅在《论画用笔用墨》中说。...

国展小楷获奖代表作品图片,这样的书法是什么水平?

谢谢您的邀请!

看了这三幅小楷作品,给我的总体印象是体势气韵贯通,结字清秀劲挺,疏密适度,笔力遒劲,有文人气。这说明作者有比较深厚的楷书功底。

需要改进的地方:建议多临,多读,多悟经典碑帖,丰富自己的笔法,尤其注重结构的变化,墨色的浓淡和字字,行行之间的呼应关系,克服匠气,使作品富有神采。

我也是刚练小楷的二把刀,以上谈不上点评,只是抛砖引玉,供书友们参考。

附:张志昌临灵飞经和启功论书绝句(部分)

画画好的人书法也不错真的是这样吗?

关于“书法写得好的人画画也都不错,画画好的人书法也不错真的是这样吗?”这个问题,我想知道题主的“画画”指哪一类画种?画画的种类很多,除了中国画以外,油画、水彩画、素描等都是西方画种,和书法有关的就只有国画。您问答中的“画画”应该是指“国画”吧?如果是指国画,我认为这个说法太过绝对,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我尝试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书法和国画的关系

一、书法和国画相通之处

工具相同

书法和国画都是使用毛笔、宣纸、墨汁等工具来进行创作。

起源相同

自古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因为文字艺术是在绘画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的文字是我们祖先在漫长的实践中摸索并创造出来的。他们通过用结绳、符号、图像等形式记事,慢慢的才有了文字的产生。

从现在很多地方发现的原始时期的岩画,都是以象形的面貌呈现的。随着文字越来越抽象,文字和绘画逐渐朝着两个不同方向发展。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说:

“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岩画

笔法相同

无论是书法还是国画,都强调“用笔”,也就是使用毛笔作画或者作字的方法、法则、技巧、规律等。书法和国画都是以线条来造型的艺术,用线的方式极为相似。明代唐寅在《论画用笔用墨》中说:“工画如楷书,写意如草书,不过执笔转腕灵妙耳。”,不止唐寅有这种说法,明代王世贞也有类似的观点,他在《艺苑卮言》一书中以画竹为例对此进行了论述:“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可见,书法的笔画和国画的用线在用笔规律上都是相通的。

墨法相同

书法和国画都强调墨法关系,即“墨分五色”,“五色”指墨色的“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墨法的变化,在国画上可以表现出画面的虚实、远近等空间关系,在书法的笔画上可以表现作品的神韵、气势等意味。清代龚贤说:“墨中见笔法,始灵;笔法中有墨气,则笔法始活。笔墨非工事也。”,清代王石谷更加具体地说:“凡作一图,用笔有粗有细、有浓有淡、有干有湿,方为好手。若出一律,则光矣!”。

龚贤山水画

意境相同

国画和书法的意境也是很相似的,都可以通过它们来表达我们心中的情感,贯穿着中国的国学思想,都追求高的境界。国画和书法都源于先哲们的文化思想,追求天人合一。

二、书法和国画不同之处

书法和国画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用水”,国画要求有浓淡变化,水少则浓,水多则淡。而书法不需要,从古人的书法墨迹中我们几乎看不到用淡墨的现象,今人在创作中才有所使用。

其次是“用色”,彩墨画需要用颜料来对画面进行晕染,书法一般都只使用单色。

三、善画者,必善书

会书法不一定要会国画,但会国画一定要会书法。我想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古人学习国画必须是建立在书法的基础上,想要国画走得更远,就必须要在书法上下死功夫。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提到绘画的创作要求和评判标准,也就是所谓的“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其中除了“应物象形”和“随类赋彩”以外,其它四法通通都在书法中体现出来。

“骨法用笔”是中国画的灵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提到:“凡物象的必在形,形似须全其骨,骨气、形皆本立意,而归乎用笔”。“骨法用笔”就是指线条的力量感,如力透纸背、力能扛鼎、高山坠石、棉里包针等都是形容线条的力量感,是“骨气”的体现。古人倡导“风骨”,这种力量感也包含着人格、道德、精神等,是对生命存在和发展的肯定。这种“骨法用笔”就是对通过书法的训练得出来的。

王献之草书《中秋贴》

唐以前虽然没有明确强调以书入画,但每一个善画的画家都会书法,部分画家作画的灵感来自于书法。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这样的说到:“有了王献之的一笔书,便有了陆探微的一笔画。”;据说张僧繇作画都是借鉴东晋书法家卫夫人的《笔阵图》;唐代画圣吴道子画人物线条的表现方法,来自于张旭的草书。

书法和国画在唐宋之际,才逐渐将它们有意的结合起来,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文人画”。大诗人王维就是文人画的鼻祖,苏轼这样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山水画

后来的文人画更加注重书法和绘画的融合,“元四家”之一的吴镇用写书法的方式来画竹;赵孟頫在自己的《枯木竹石》画上题字曰:“石如飞白树如摘,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明代书画家唐寅也有:“工笔画如楷书,写意画如草隶”的说法;郑板桥在作画中得出这样的结论:“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可见,书法对绘画的促进作用是很大的。

国画的笔法也就是书法的笔法,画到高度就是“写”。李苦禅先生说:“画至书为高度”。好的国画作品,合起来看,每一笔都很形象,拆开来看,每一笔都是书法。

我国历史上能书善画的大家也很多,比如宋代苏轼、米芾、元代赵孟類、明代董其昌、清代郑板桥、赵之谦、徐青藤、八大山人、近代的弘一法师、黄宾虹、齐白石、李苦禅等。

赵孟頫书法作品

四、善书者,易工画

书法基础好的人,学国画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书法和国画是相通的,所谓“工画者多善书,善书者易工画。”就是这个道理。

五、书法是中国画的美学基础

书法是抽象的艺术,是中国画的美学基础。国画与书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欣赏书法点画构成上的美感,线条上的刚劲、含蓄、精微、雄壮、优雅、洒脱等;形式上的和谐、匀称、大小、疏密、虚实等;这些变化在国画中都有体现,甚至是寥寥数笔,其富含的韵律都是千变万化的。这种书法上的美学欣赏,给中国画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术语,这套术语就是中国的美学基础。除了绘画以外,还有诗歌、建筑、瓷器等都离不开书法上具有的美学要求。

中国画离开书法就是孤立存在的,就不能称为国画,比如当代比较流行的水墨画,其主要是在传统工具应用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绘画艺术的表现方法,大多数都以抽象的形式来表现。这类画种存在很大的争议,很多人认为这背离了中国艺术的精神。

吴冠中水墨画

备受争议最大的画家主要是吴冠中老先生,他是中国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油画家。他后来将西画和中国画的元素结合起来,用简约的墨块来表现水墨画。他曾提出“笔墨等于零”的观点,一度引起画坛的轰动。我很欣赏吴冠中老先生的骨气和精气神,但我认为他的当代水墨画就是孤立存在的,那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不属于中国画范畴。

综上所述,无论是国画还是书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它们之间有许多共性的东西。传统文化需要在继承上发展、创新。

让大家看看这些年你的收获?

这是个好问题。

回首过去我学书法也有二十年了,上小学的时候受父亲的影响,我喜欢上了写毛笔字,那时候不懂什么是书法。只知道好玩,而且感觉写一首好字是很让人羡慕的事情。

起初我拿起父亲练习的楷书字帖开始模仿,坚持了一段时间慢慢有了一些感觉,父亲又给我买了隶书字帖。但我不喜欢隶书,我感觉行书很潇洒我就偷偷的练习行书,虽然没有行书字帖,我就去模仿报纸上的关于行书的字体。慢慢的我就上瘾了,因为当你字写的有些样子了,同学们都很羡慕你,所以那种感觉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吧。我更加的热爱书法,一发不可收拾。上初中的时候学校举行书法比赛我得了二等奖,记得那时还奖励了三本笔记本。

因为这个爱好我上高中的时候开始迷上画画,最后我加入了艺术班集训,在高中学习绘画三年。但同时我并没有忘记书法,空闲时间我都会写几笔练练手,也有很多同学向我索要书法作品。但是那时候因为早恋我文化课很不好,艺术专业考试虽然通过了,可是文化课很差,最终我没有上大学,我出去打工了,女朋友也分手了。所以到现在我很是后悔。但是书法我依然没有耽搁,不管在哪个城市我行李箱里都会带上毛笔和墨水还有印章。在工作结束后回到出租房我都会写上一个多小时。一直坚持到现在。虽然我的书法作品有很多朋友索要。我也都是没有怎么收钱。有时候朋友也会发点红包,大多也就几十元。当然书法不能以金钱来衡量的。

虽然我很想尝试从事书法行业可是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入手。我现在依然在漂泊打工,因为生活还要面对现实。但是书法我会一直热情坚持下去,不为别的,只是因为骨子里的喜欢。

我的作品不好,我就斗胆晒一晒吧。献丑了。

谢谢您让我勾起了我的学书历程[握手]

行书书法作品创作?

在书法创作中所谓的"章法”,就是在写好字的基础上按照一定规矩和要求去设计、安排整篇作品的内容。特别是在行书和草书作品的设计上,章法布白尤为重要。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在书写形式上要从纸张的右边从上而下竖式写,(首行字不低格且第一个字适当大点肥点为好)第二行至右向左依次类推。(书写内容与纸张四边要留下适当的边距,可根据作品大小而定)。(2)在书写前要根据纸张的大小与内容的多少布局设计整篇作品的字数与行数以及字的大小,这也是决定整篇作品艺术效果好与差最关键的一步。以免出现前紧后松(前面字小后面字大)或前松后紧(前面大后面字小)现象,从而影响整篇作品的美感和舒适性。这就需要在脑海中精心设计,周密安排(在脑海里设计出具体到哪个字的大小,虚、实、肥瘦、疏密、欹正、以及字与字,行与行间彼此呼应,相辅相成等等)。(3)落款时要紧上不紧下,也就是说尽量往上提,下面多留白。如果落款字数多可安排两行或多行。(4)盖章。书法印章分姓名章和闲章,姓名章要盖在落款的末尾或末行下端的左侧,也可在姓名章下面加盖一枚闲章(两枚章大小相仿,皆为方形,两章间距相当于章的边长,两枚章要上阴下阳)。然后在作品首行首字右侧盖一闲章,称引首章。引首章要略低于第一个字为好,引首章多为上下长方形、圆形或不规则图形。

以上几点是书法作品章法布局必不可少的,也是与一般的写字不同之处。写好字只是书法作品的一部分,整篇作品能否让人赏心悦目,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章法布局至关重要。

能分享一下自己宝贵的练字经验么?

临帖慢写可也,写笔记就回归原型,这个情况很正常,说明目前尚处于临习阶段,还不能脱帖,需要继续加强写作量,没有的量的改变,引不起质的改变。实际上脱帖以后也不可能写成原帖那样,毕竟在日常体里面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加入自己的一些审美习惯,喜欢用自己舒服的笔画结构形态去书写。当然临帖吸取的营养不能缺少。下面,是我自己临帖和手写体,本人写字2年,诸多不到位,欢迎大家关注交流。

上面是临帖,下面发一些自己的脱帖创作: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专栏。

https://learning.snssdk.com/feoffline/toutiao_wallet_bundles/toutiao_learning_wap/online/album_detail.html?content_id=6735959898485424397

为什么很多民间书法家写的都比书协的人写的好?

那是肯定的,所谓高手在民间!民间喜欢写书法的基本都是真的爱好,不是为了名利和利。现在很多都是挤破头皮的钻进协会卖书法。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