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张派代表作品有哪些,有什么好看的京剧?
有点喜欢京剧了,大神们有没有推茬的。好的我给你叙述给你推茬看看你喜欢吗?下面我就给你叙述开始。我给你推茬京剧,京剧曾经被称评剧。我给你叙述下面的就是从京剧才出现五大戏曲。那么分为几大点给你叙述…
第一点…京剧曾经被称为评剧是在1920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的前身是徽剧,最早是在公元1790年,清朝乾隆年间出现,在民国才得以繁荣。伴奏乐器使用的是二胡(胡琴)和锣鼓等,在唱腔分为“西皮”与“二黄”两大类。布景道具基本都是写意的(虚拟),角色方面分为生、旦、净、末、丑,共五大行当。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唱、念、做、打,史上杰出的人物代表有梅兰芳、谭鑫培、程长庚等。
第二点…
豫剧,起源于河南,是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被国外称为“东方咏叹调”。其中要提到河南卫视的栏目,颇为大家喜爱。唱腔方面极具感染,铿锵有力。角色主要分为四生、四旦、四花脸。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六大名旦。《穆桂英挂帅》、《花木兰》、《朝阳沟》、《红灯记》、《香魂女》这些经典曲目堪称经典!
第三点…
评剧,也称“蹦蹦戏”,形成于河北唐山一带,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将评剧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剧伴奏乐器,武场有板鼓、梆子、锣、镲等;文场有板胡、二胡、中胡、低胡、琵琶、笛、笙等。代表人物有李金顺、刘翠霞、等。第四点…越剧,有第二国剧之称,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发源于浙江,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以唱为主,题材主要是才子佳人,布景是写意、写实和虚实三种。伴奏乐器使用的是二胡和鼓板、三弦等。越剧唱腔的特点是婉转和抒情,角色方面主要分为小生、小旦、老生、小丑四类,代表人物有袁雪芬、傅全香、王文娟和戚雅仙。《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剧颇为有名。
第五点…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曲目流传甚广。黄梅戏的唱腔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角色方面主要分为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花脸七行。伴奏乐器使用二胡、琵琶、竹笛、扬琴、唢呐等。代表人物有,周珊 ,严凤英 ,黄新德 ,韩再芬 ,马兰等。这五大戏曲都根据京剧慢慢改进创新。第六点…你喜欢京剧。我也是从1982年开始喜欢京剧了。京剧生,旦,净,墨,丑,分5个行当,生又包括老生,武生,小生旦是花旦,刀马旦.... 包拯、黄盖、徐延昭、尉迟恭等等。京剧是戏曲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调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京剧脸谱的分类有:整脸、英雄脸、六分脸、歪脸、神仙脸、丑角脸等 。 [编辑本段]【发展史】 京剧的主体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更偏于民间文化或曰底层文化,即使它因满清帝后及八旗王公青睐有加而迅速繁荣,也不足以改变美学上的这一特质。当然,恰因基于民间趣味的京剧从清末直到整个20世纪获得了此前所有民间艺术从未有过的地位,它也从艺术本体的层面,最大限度地扩展了民间文化与美学的影响,提升了民间趣味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
孕育期
徽秦合流 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青阳腔)。乾隆中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魏长生扮相俊美,噪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 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徽班落脚京城后(班址位于韩家台胡同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春台班’进京时间,按汉调名家米应先于乾隆末年,在京曾担任‘春台班’台柱时始,证明该班进京时间早于‘四喜’和‘和春’。‘春台班’位于百顺胡同。‘四喜班’于嘉庆初来京。徽戏、昆曲兼演、尤以昆曲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之语。该班位于陕西巷内。‘和春班’于嘉庆八年(1804年)于李铁拐斜街组建。该班以武戏见长。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表演风格,各有其长,故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誉。“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采 吸取诸家剧种之长,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欢迎。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取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徽汉合流 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继乾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分别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米应先以唱关羽戏著称,三庆班主程长庚的红净戏,皆由米应先所授。李六以《醉写吓蛮书》、《扫雪》见长;王洪贵则以《让成都》、《击鼓骂曹》而享名;小生龙德云善演《辕门射戟》、《黄鹤楼》等剧;余三胜噪音醇厚,唱腔优美,文武兼备,以演《定军山》、《四郎探母》、《当锏卖马》、《碰碑》等老生剧目著称。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京人接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为老生担任领班。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形成期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1840年-1860年)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其标志之一:曲调板式完备丰富,超越了徽、秦、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唱腔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声腔主要以二簧、西皮 同光十三绝为主;之二,行当大体完备;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之四,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为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即:“状元”张二奎、“榜眼”程长庚、“探花”余三胜。他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俱特色,在创造京剧的主要腔调西皮、二簧上和京剧戏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语言特点的说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贡献。第一代京剧演员中,尚有老生卢胜奎、薛印轩、张汝林、王九龄等;小生龙德云、徐小香;旦胡喜禄、罗巧福、梅巧玲:丑杨鸣玉、刘赶三;老旦郝兰田、谭志道;净朱大麻子,任花脸等,他们为丰富各个行当的声腔及表演艺术,均有独特创造。后任‘四喜班’班主的梅巧玲,勇于突破青衣、花旦的严格分工旧规,为旦角的演唱艺术开辟了一条新路。
《同光名伶十三绝》 是京剧史上的一幅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由晚清民间画师沈蓉圃绘制。他参照了清代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的形式,挑选了清同治、光绪年间(l860至1890)京剧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员(程长庚、卢胜奎、张胜奎、杨月楼、谭鑫培、徐小香、梅巧玲、时小福、余紫云、朱莲芬、郝兰田、刘赶三、杨鸣玉),用工笔重彩把他们扮演的剧中人物描绘出来,显示了作者的深厚功力。 此画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由进化社朱复昌在书肆收购,经缩小影印问世,并附编《同光名伶十三绝传》一册。
成熟期
1883年一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时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其中谭鑫培承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各家艺术之长,又经创造发展,将京剧艺术推进到新的成熟境界。谭在艺术实践中广征博采,从昆曲、梆子、大鼓及京剧青衣、花脸、老旦各行中借鉴,融于演唱之中,创造出独具演唱艺术风格的“谭派”,形成了“无腔不学谭”的局面。二十年代后的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等,均在宗“谭派”的基础上发展为各自不同的艺术流派。汪桂芬,艺宗程长庚,演唱雄劲沉郁,悲壮激昂,腔调朴实无华,有“虎啸龙吟”的评道,他因“仿程可以乱真”,故有“长庚再世”之誉。孙菊仙,18岁时选中武秀才,善唱京剧,常入票房演唱,36岁后投师程长庚。他噪音宏亮,高低自如。念白不拘于湖广音和中州韵,多用京音、京字,听来亲切自然。表演大方逼真,接近生活。“老生后三杰”师承各有侧重,艺术风格各异,从全面权衡,谭鑫培文武昆乱不挡,艺术造诣及对京剧的发展,远远超过汪、孙。光绪年间,谭鑫培被称之为“伶界大王”,在剧界地位,如当年之程长庚。咸丰十年(1861年)京剧始入宫廷演出。当年五月初六起至月末,分由三庆班、四喜班、双奎班及外班(京剧班)演出。光绪九年(1883年),慈禧五旬寿日,挑选张淇林、杨隆寿、鲍福山、彩福禄、严福喜等18人入宫当差,不仅演唱,且当京剧教习,向太监们传授技艺。自此,清宫掌管演出事务的机构“升平署”,每年均选著名艺人进宫当差,结止宣统三年(1911年),计有谭鑫培、杨月楼、孙菊仙、陈德霖、王楞仙、杨小楼、余玉琴、朱文英、王瑶卿、龚云甫、穆凤山、钱金福等生、旦、净、丑的名家150余人曾入宫。由于慈禧嗜好京剧,加之京剧名家频繁在宫中献艺,声势日强。同期,位于大栅地区的广德楼、三庆园、庆乐园、中和园、文明园等戏园、日日有京剧演出,形成了京剧一统的局面。京剧成熟期,除“老生后三杰”外,生行尚有许荫棠、贾洪林;武生俞菊笙、杨隆寿;净行何佳山、黄润甫、金秀山、裘桂仙、刘永春等;小生王楞仙、德珺如、陆华云:旦行陈德霖、田桂凤、王瑶卿、朱文英;丑行王长林、张黑、罗百岁、萧长华、郭春山。这一时期,旦角的掘起,形成了旦角与生角并驾齐驱之势。武生俞菊笙,开创了武生自立门户挑梁第一人,他被后人称为“武生鼻祖”。上述名家,在继承中有创新发展,演唱技艺日臻成熟,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度。
鼎盛期
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由于文人崇尚的雅文化传统在20世纪遭遇灭顶之灾,京剧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
京剧四大名旦 1927年,北京《顺天吋报》举办京剧旦角名伶评选。读者投票选举结果:梅兰芳以演《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程砚秋以演《红拂传》,荀慧生以演《丹青引》,荣获“四大名旦”。“四大名旦”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他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梅兰芳的端庄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武生杨小楼在继俞菊笙、杨月楼之后,将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发展到新高度,被誉为“国剧宗师”、“武生泰斗”。老生中的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20年代时称“四大须生”。同期的时慧宝、王凤卿、贯大元等也是生行中的优秀人才。30年代末、余、言、高先后退出舞台,马连良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称之“四大须生”。女须生孟小冬,具有较高艺术造诣,颇有乃师余叔岩的艺术风范。
1936年秋,北京大、中学校爱好京剧者及广大观众给各报写信,倡议进行京剧童伶选举。时富连成社社长叶龙章与北平《立言报》社长金达志商妥,由该报发表通告,专门接待各界投票,逐日在报上发表投票数字,并约请“韵石社”几人来报社监督。规定投票日期为半月,到期查点票数 中华戏曲学校和富连成社负责人及《实报》、《实事白话报》、《北京晚报》、《戏剧报》亦派人当场查验票数。选举结果,富连成社李世芳得票约万张,当选“童伶主席”。生部冠军王金璐,亚军叶世长;旦角冠军毛世来,亚军宋德珠;净角冠军裘世戎,亚军赵德钰;丑角冠军詹世甫,亚军殷金振。选举结束后,于虎坊桥富连成社举行庆祝大会,并于当晚在鲜鱼口内华乐戏院举行加冕典礼,由李世芳,袁世海演出了《霸王别姬》。
所以京剧喜欢的人越来越多了。京剧红灯记就是我第一个京剧我看了以后就感觉喜欢京剧了。京剧红灯记李铁梅唱的打不尽豺狼绝不下战场,李铁梅他学了她的爹的智慧,刚强胆量。也来激发我的智慧,刚强,胆量。我每当干活累了,就想起来京剧中的李铁梅的胆量,智慧。来激发我。鼓舞我向前冲…老师们京剧我给你推茬下面这些不知你喜欢吗?我喜欢的就是这些。《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锁麟囊》、《大保国》、《贵妃醉酒》、《捉放曹》、《武家坡》、《四郎探母》、《铡美案》不知你喜欢吗?老师们读者们,希望给我支持。这是京剧空城计孙毓敏有哪些故事?
孙毓敏老师,京剧荀(慧生)派传人、有名京剧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派名旦、有名戏曲教育家、荀派高足、荀派名伶、京剧荀派名家、荀派亲传弟子,南北“活红娘”:宋长荣、孙毓敏,常香玉的专用厨师,有梨园中的录音机之称。
孙毓敏,京剧演员。她想成为张派传人,却继承了荀派唱腔;现代京剧是她的一块心病,传统京剧是她的救命稻草。蓦然回首,当时五十年的伶人往事,五十年的悲欢离合。
2006年11月16日北京中国京剧名家演唱周演出现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晚上好,朋友们接下来为大家介绍的是戏曲教育家、著名的荀派传人孙毓敏老师。”“自己给您唱一段《玉堂春》吧。"孙毓敏,著名京剧演员,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的亲传弟子。师傅还比较喜欢她,又不太敢喜欢她,但还有这么多复杂的关系。孙毓敏是北京戏曲学校的首批毕业生,三十二年后孙毓敏回到母校就任该校校长。师徒如父子大概不可能了,能如朋友就不错,过去都得给老师倒尿盆,现在不需要了,有厕所还倒什么尿盆啊,不需要做这些事了。1994年孙毓敏获得首届梅兰芳金奖,1996年孙毓敏在美国接受亚洲艺人终身成就奖。真正唱戏挣钱吗,不挣,那我一毕业才挣三十二块,我就挺知足的,什么你都得忆苦思甜,经常就想最倒霉的日子、最困难的时刻,现在是不是比过去好啊,好你就高兴就完了呗。1952年10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荀慧生、常香玉等1600多位演员参加了演出,此次汇演共演出传统剧六十三台,新编历史剧十一台,现代剧八台,场面可谓盛况空前,但此时的京剧却也呈现出颓败之势。自从1948年京剧科班富连成宣布解散之后,京剧便开始呈现青黄不接的态势,为了使京剧艺术后继有人,梨园工会会长沈玉斌于1952年发起并成立了北京艺培戏曲学校,也是在这一年十二岁的孙毓敏在一张包盐的报纸上看到北京艺培戏校的招生简章。等地发现这张纸、招生已经过去三个月了,她就瞒着她妈妈她就写了一封信,自己说艺培学校什么什么,我是一个什么、就曾经唱过《女起解》,她还寄了一张小剧照,自己说我能不能考你们学校,现在误了三个月我能不能就算插班生我进来成吗。一个星期后,孙毓敏收到了戏校允许她到北京参加考试的回信,看到信以后,母女俩立刻动身赶往北京,当孙毓敏赶到北京的时候学校已经开学很久了,由于孙毓敏有一定的京剧底子所以顺利地通过了插班考试。就在孙毓敏入校的第二年因为办学经费问题,艺培戏校由政府接管并被更名为北京市戏曲学校。随之而来的是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但能够学到的传统剧目却越来越少。你比方说那阵就不允许演《红鬃烈马》俩媳妇儿,根据我们婚姻法就一个媳妇、怎么你这儿代战公主你们还和睦相处,什么同掌朝阳什么,这个不灵、这就改了,这戏先甭演了,没改好甭演了;《四郎探母》呢又好像带有叛徒色彩,说怎么上敌营去招赘去了,这些都是曾经有过的误区。
1953年5月13日文化部下发关于中国戏曲研究院1953年度上演剧目整理与创作改编的通知,通知中获许上演的剧目只有一百九十四出,而孙毓敏在戏校内所感受到的除了传统剧目在不断减少,更多的则是戏改对京剧艺术的演变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因为原来呢就那个“小姐呀”这段的唱词是,好像是露滴湿了绣花鞋什么的,它有点黄色、还有一点羡慕小姐跟张生的关系、她恨不能来二房似的、有那种,这是很不健康。所以解放以后一切都得阳光啊,因此就按照这个思维就把它改了,把唱词就改了,“我红娘成全他们,鱼水和谐,”没什么私人的目标或者是隐藏的什么个人目的,没有,就是助人为乐、就这么个意思,所以红娘就更健康了、更可爱了。1957年春,在文化部整风大会上,一些艺人站出来批评戏改局禁戏太多,使地方剧团几乎无戏可演,甚至有人说、戏改局不如改为戏宰局。同年6月8日,全国反右斗争开始,曾经对戏改提出批评的人陆续被划为右派,其中也包括北京市戏曲学校的创建人之一沈玉斌。退居二线似的那样,国家又派了一个干部之类的,因为那阵右派是有定额的吧,就是你们文化局够没够,其实自己觉得沈玉斌有点冤,沈玉斌挺好的,他最多说点外行领导内行了、就这种词,当时都算犯错误,因为他自个儿是内行嘛,肯定是要来一个干部,也许他觉得有点不得劲儿。
戏改仍然有条不紊地继续着,而孙毓敏则将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转折:毕业汇报演出。1959年夏季的一天,北京市戏曲学校新落成的排练场里座无虚席,北京梅、尚、程、荀四个京剧团的团长全部坐在台下,台上北京市戏曲学校第一批学员的毕业汇报演出已经开始,孙毓敏的毕业汇报剧目是《断桥》,使用的是杜近芳杜派的唱腔,但在演唱的过程中孙毓敏又把张君秋张派的唱腔揉入其中,台下的张君秋听过之后频频点头,这一幕被台上的孙毓敏看到时欣喜不已。孙毓敏对毕业后的打算就是想去北京京剧团跟张君秋学习张派唱腔,汇报演出结束时孙毓敏铁定自己能够进入北京京剧团。然后、几个月后,她所等来的结果却是被分配到了荀慧生京剧团。当时就是天经地义的,毕业了就得分配,而且甚至孩子们上学的目标就是将来有工作、有饭吃,你得有工作才能拿工资啊。此时的荀慧生正在为排练国庆十周年的献礼剧目而忙碌着,自从戏改以来、能够上演的传统剧目已所剩不多,观众自然也越来越少,剧团生意不景气,同时也缺少新鲜血液,在戏校的毕业汇报演出中当荀慧生看到台上孙毓敏出色的表演时、嘴角同样露出了满意的微笑,但这一幕却没有被孙毓敏看到。后来看完了以后,荀先生说,说她长得像他,这是一。二呢,这孩子比较开窍,小胖子、管她叫小胖子。就这样她就被选到荀剧团去了。对于这个结果,孙毓敏心里多少有些不是滋味,但毕竟这是学校作出的分配决定,也是党交给的任务,所以也就只能接受了,然而这个结果却让荀慧生非常满意。他们去的不是一个人啊,三四十人啊、荀剧团当时是一个私立剧团,然后就公私合营了,进去这么多党培养的小孩就成了一个市剧团,就国家管的。他们去了以后还叫荀慧生京剧团,但是增加了新的血液有一拨学员、培养出来了、加入这个团了。公家就派来一个协理员、就来管这个团了,就等于跟荀先生共同掌权。公私合营是剧团唯一的出路,剧团归国家所有以后,什么戏可以演、什么戏不可以演,都要上报给上级部门审批,而此时的荀慧生也不用再为剧团的生计发愁,他可以专心改编传统剧目、排演新剧,以此来顺应时代变化的需要。孙毓敏与荀慧生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就是在排练场排练《荀灌娘》的时候。学校也是为了、荀先生也是为了表现爱国吧,他演的巜荀灌娘》,《荀灌娘》就是爱国嘛,爱她当时的国嘛,她帮着她父亲解围嘛,出去搬兵求救,胖老头、胖乎乎的,雪白、特漂亮,反正是有点胖,所以当时很奇怪、自己说荀先生化了妆什么样啊,(我)他们也不知道,他们跟他合作的第一出戏就刚到那、来宫女儿,他们就来宫女、来女兵,第一出不就是那个正好赶上那个1959年毕业嘛,1959年就是国庆嘛,10月1日不是国庆节嘛,他们九月份毕业,进去就排《荀灌娘》,他就在那儿排练,他们就来女兵。旁边站着,她就看荀先生表演方式挺特别的,手老是这样一弄一弄、老这样,后来她呢,就太调皮了,自己就学他。无心排练的孙毓敏根本没把心思放在工作上,而是开始模仿荀慧生的动作身法,排练之余,还把学到的动作加以夸大,以此做为笑料来娱乐大众,但时间长了很多人都开始觉得孙毓敏模仿得不仅形似、而且还有几分神似,这件事被荀慧生知道后便找到孙毓敏,希望她能成为自己的弟子,继承荀派京剧艺术将其发扬光大,但当时孙毓敏心里所想的则完全和荀慧生的想法背道而驰。然后自己也不认真学,因为自己心里真正惦记的是张派,那阵最时髦的是张君秋张派,花腔,自己不嗓子好嘛,然后自己能拐弯、弯儿拐得溜,自己就觉得那个好玩,这个相比之下呢,荀派唱腔比张派的唱腔不花哨,比较简单,自己还不一定马上热爱荀派,自己热爱荀派还奉命继承荀派还有一个思想斗争的过程,是这样的,并不是说领导让你弄、你马上就想过来了,但是领导老说、这是党交给你的任务,得,所以自己就老得继承荀派。当然孙毓敏不可能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荀慧生,她接受了,因为这是党交给她的任务,她也不希望因为自己的任性而丢掉每月三十二元钱的工资。就这样,孙毓敏在没有行拜师礼的情况下,成为了荀慧生的弟子;而就是这个没有行过拜师礼的孙毓敏却将荀派艺术延续到今天,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这张照片曾经刊登在1959年12月18日的《北京晚报》上,照片中荀慧生先生扮作马童为孙毓敏牵马坠镫,孙毓敏扮演的荀灌娘一手勒马、一手扶着马童,一只脚还踩在荀慧生先生的右腿上,而就在这张照片刊登之前的两个月、荀慧生在国庆十周年的献礼演出中刚刚表演了这出《荀灌娘》。
他演就那国庆那一场两场,今后不演了,那也是挺累的,他都六十多了,那他们还小嘛,他们刚二十岁左右,可以演、她就演来着。完了演了以后,正好带他们到、到哪儿去,上海去演出,还一炮打响,小荀慧生,告诉她,自己就这个长脸像他。1960年孙毓敏灌制首张唱片《荀灌娘》,一经出版便成脱销之势。红了自己当然高兴了,然后就引起嫉妒了,接着戏班不就是谁好就遭嫉妒呗,戏班就这样。1961年6月3日,孙毓敏在上海中国戏院主演《白蛇传》,6月4日日场主演《荀灌娘》。议论你,她不喜欢荀派,她喜爱张派、她是捏着鼻子演的,反正就夸大她的这个倾向,自己确实有这个倾向,人家也不是空穴来风,自己确实比较热衷于张派,但是呢,不是给自己的任务是继承荀派嘛,那么还有俩人继承荀派呢,还有一个就是荀先生的干闺女叫李薇华,人家得唱纯荀派戏、不能唱别的戏)还有一个就是荀令莱,也喜欢戏,因为她妈妈喜欢戏嘛,她们也想唱戏,老觉得自己妨碍她们了,那就跟自己不好呗。1961年6月底,上海广播电台播放了孙毓敏的《荀灌娘》与巜蝴蝶杯》的选场,《解放日报》则刊登了孙毓敏的文章,《看荀慧生老师演出杜十娘有感》。她本来就不适合唱荀派,你看她老唱《白蛇传》、甚至还唱《望江亭》,她不忠,反正就老挑拨离间的弄得师傅心里挺别扭。教完后来有点儿稍微有点儿后悔,因为唱戏的人都比较保守,就那什么意思,就这点儿饭得我自个儿吃,但是荀先生应该说属于不保守的老先生,他都给你说了,说完了又说我给你讲的太多了,我给你讲的窍门太多了,这我跟、他还有一个大徒弟叫李玉茹,自己跟她都没说过那么多话,就这样,那意思让自己知足吧。自己说,哎、谢谢您,谢谢老师。一句谢谢您并不能完全消除师徒间的那道间隙。1964年,孙毓敏奉调加盟梅兰芳京剧团、主演梅派剧目,然而另一件事情的悄然发生正在改变着师徒二人各自的命运。1964年6月5日,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拉开序幕,参加演出的有文化部直属单位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的二十九个剧团,仅大戏就有中国京剧院的巜红灯记》、巜红色娘子军》,北京京剧团的《芦荡火种》、《杜鹃山》,上海京剧团的《智取威虎山》,山东京剧团的《奇袭白虎团》等,首都所有的京剧舞台都因这些红色的经典而沸腾,那些表演传统京剧的老艺术家们也很想参与其中,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
演不了,就是演不了。他不适合、他有局限性嘛,他们都是男旦,就是男的扮演女的,只能浓妆艳抹,整个都裹起来这才像女的,你演现代戏露馅儿了,他不是女的啊,现代戏接近生活的,比较真实的,女的就是女的,男的就是男的,是不是,连那个马连良来一个党支部书记,虽然装上那个头发,人家都能想起来《十老安刘》来了,想起乔轩来了,就都容易联想,所以他们演老戏出名儿的,尤其是那些非常根深蒂固的老先生,马上改现代戏也是很困难的。显然,这些老艺术家们正在随着历史的车轮渐渐引退,而更多的年轻演员,无论是因为政治因素、还是时代的需要,他们对现代京剧则表现出空前高涨的热情。因为你近代史也需要表现,难道京剧就纯粹不能表现现代戏嘛,八个样板戏说明了还是有水平的呀,是不是啊,多好哇,就是集中了全国的力量,哪儿好就上哪儿抽演员,谁会设计唱腔就叫谁设计,就是这么一个情况,所以现代戏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就是我们没有创造出新的程式的手段来装璜这个现代戏,你不能就是话剧加唱是不行的,那么你还得有一种新的手段,这手段又不能让人看,又成老戏了还不成,那怎么样一股子劲儿让人觉得反正就是我们 得学习新能耐才能适应现代戏和近代戏的要求。在现代戏中受挫的老京剧艺术家们又回到了传统剧目中,年轻的京剧演员们的则纷纷投入到现代戏的创作大潮中,然而孙毓敏却发现这汹涌而来的大潮对于她来说,或许过于猛烈了一些。
京剧各主要流派的创始人是谁?
各位戏迷票友答的都很好,但人家问题很清晰,一是问“主要流派”;二是问“创始人”,这也是关键词。那么尽管大家都非常喜欢李少春,本人更是痴迷,但少春师从余叔岩等名家,当时无论是在文戏还是武戏都还未名成一流派,顾不能称“李派”。谭富英衣钵祖父谭鑫培,又跨越父亲谭小培继承了老谭派,脱颖而出新“谭派”。袁世海更是师承郝寿臣,也未自成一派,顾不能称“袁派”。倒是裘盛戎继承发扬了金少山,所以创立了“裘派”。还有李多奎人称多爷,故其流派常称“多派”而非“李派”。此外,小生俞振飞、姜妙香虽都是大家,也未称派,只有叶盛兰后来形成了“叶派”。还有赵燕霞、关肃霜以及杜近芳等都称不上流派。仅此,互相交流探讨。谢谢大家!
如何学习和区分京剧的流派?
所谓流派就是在同一种框架下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特色。对于京剧来说哈,那就是各位大师各人的艺术特色。
区分的前提是多听,多看。听久了,看多了,就能有所辩识了。
四大名旦,曾经有人一个字加以区分。梅兰芳的样,程砚秋的唱,尚小云的棒,荀慧生的浪。这个说法真挺经典,突出了每个流派的核心特点。梅先生中正平和,雍容华贵是高级的美。程先生唱法独树一帜,大都是悲悲切切的悲剧,幽咽婉转。尚先生“武”方面很棒,刚正不阿。荀先生,从他的艺名“白牡丹”就能感觉到的“浪”“媚”哈哈。
老生流派也很多,最早的最老的就是谭派,其实谭派文武之道比较厉害。演唱酣畅淋漓。其余的老生流派都是在谭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最得益于谭派的就是谭鑫培的弟子余叔岩吧,他的艺术用瑜老板的比喻就好比是王羲之的书法。唱法规矩,韵味十足。后来就是杨宝森的杨派,先学的余派后来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形成了自己的杨派,韵味醇厚,惯用嗖音哈哈。马派老生,有大部分是在舞台上的飘逸自然的做派。麒派老生,就是因为周信芳先生自己的嗓子太差了,后来“倒逼”出来的做派老生和云遮月的沙哑唱腔,惯用镐拨子唱腔和大段的流水。
水平一般,能力有限,京剧艺术博大精深,还有许多的流派没有涉及。以上所言也是诚惶诚恐。
作为一名小戏迷,真诚邀请大家,走进京剧之门。真的很好哦。
马帅是张派吗?
马帅,女,京剧旦角。汉族。1985年考入锦州戏校。1989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1992年考入中国京剧院。1998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本科班。2004-2007就读于第四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她是梅派演员,不是张派。
京剧脸谱流派?
京剧脸谱的分类有:整脸、英雄脸、六分脸、歪脸、神仙脸、丑角脸等 。
杨派(小楼)、梅派(兰芳)、尚派(小云)、程派(砚秋)、荀派(慧生)筱派(翠花)宋派(德珠)、张派(君秋)余派(叔岩) 高派(庆奎) 言派(菊朋) 马派(连良) 奚派(啸伯) 杨派(宝森)、新谭派(富英)金派(少山)、侯派(喜瑞)、郝派(寿臣)裘派(盛戎);姜派(妙香)、叶派(盛兰)龚派(云甫)、李派(多奎)叶派(盛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