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作家代表作品的评论

依然能够看到丰子恺先生的漫画,这次一起走进丰子恺先生的人生,但是丰子恺的父亲在科举考试废除之前”迎来人生转折当时对中国文坛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文人,毕业老师中对于丰子恺影响最深远的,这些学生中能够将画临摹像样的。...

作家代表作品的评论,如何评价丰子恺这位作家?

中国现代画家丰子恺,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石门镇,原名丰润,在家中排行老七,后改名为丰仁,字子恺,除了现代画家的身份以外,他还是当代散文家、音乐家、书法家和翻译家。其实这个人物有时候对于他不需要过多的介绍,因为在当今很多校园中,依然能够看到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也能够读到他的散文。丰子恺先生带来给人们带来的艺术世界,是一个干净的、纯粹的、又富有诗意的世界。这次一起走进丰子恺先生的人生,走进他的漫画世界。

家中幼子,独受宠爱

丰子恺出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家在浙江桐乡的石门镇,那时候的他还不叫丰子恺。在他出生以前,丰家已经迎来了6个女儿,一家人热切盼望着第7个孩子能够是个男孩。他出生以后让父母如愿以偿,便给他取名为“丰润”,小名叫做“慈玉”,他们深沉的爱都包含在幼子的名字里。丰润开始读小学,他的老师觉得他名字中的“润”笔画太多,对于一个乡下小孩子来说实在有些难写,便将他的名字改为了“仁”。

丰家虽然是当地开染房的,但是丰子恺的父亲在科举考试废除之前,曾经考中了进士。只可惜虽然进士及第,但是却不能入朝为官,所以父亲平日里也有些郁郁寡欢。只是他的父亲在失意之余,既重视诗酒生活,也重视儿子的教育问题。不过他不再寄希望于儿子凭借着官职光宗耀祖,他更希望儿子能够找一个安稳工作,一生平安顺遂。其实丰子恺的第一位启蒙画师,就是他的父亲,因为家中开的是染房,所以丰子恺自幼就对颜色格外敏感,他父亲在世之时,更是将自己毕生所学的知识都交给了儿子。

在丰子恺9岁的这一年,父亲因病逝世,家庭的生活重担都压在了母亲身上,她一直希望儿子将来能够当个老师,以后回到当地来教书也是不错。后来他考上了当时的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就是现在的杭州师范大学,但是当时的丰子恺,并不是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才进入了师范学校,他当时考试的时候选取了三个大学为目标,之所以最后进入了这所学校,只是因为这所学校,在他所选的三所大学中规模最大,对于他的学业和未来而言,确实是一个最佳选择。他的人生之所以能够星光璀璨,也是因为进入了这所学校念书。

成绩倒数,迎来人生转折

当时对中国文坛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文人,大多都曾在这所学校任教,其中就包括鲁迅、夏丏尊、朱自清等人,毕业老师中对于丰子恺影响最深远的,就是李叔同。丰子恺在师范学校的前两年,因为国文成绩优秀,一直排在榜单上的前几名,只当他开始上李叔同的绘画课时,成绩却开始一落千丈。根据丰子恺先生后来回忆,原来整件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李叔同给40多个人上课,这些学生中能够将画临摹像样的,只有丰子恺和其他几个少数同学,所以李叔同便将丰子恺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大大夸赞了丰子恺在绘画上的天赋,李叔同甚至希望他可以以后从事绘画事业。

也就是当他从办公室走出来的这一刻,丰子恺做了一个决定,此后他的一生将永远和艺术紧密相连。从第2天开始,那个曾经成绩优异的好学生,开始在他的原来的专业课上变得懈怠起来,为了能够学好画画,他时常会逃课跑到西湖边写生,只为了更好的掌握西洋画的精髓。这个任性的少年,终于从榜上第一名的位置跌到了全校倒数,但是成绩的好坏,还是名次高低,对于一心搞艺术的丰子恺而言,其实并不重要。

在这所学校学习的这些年,其实除了在绘画上打下了坚实基础以外,他的画之所以能够如此有诗意,还与他的文学功底有关。这所学校里,对丰子恺文学上影响最大的就是夏丏尊,每次他写好一篇文章,都要专程拿给夏先生批阅,起先的时候,丰子恺的文章写得并不好,可是在夏丏尊的表扬与批评中,他逐渐领悟到了写文章的精髓。同时对他影响最深的这两位老师也互为知己,那个不苟言笑、永远一脸严肃的李叔同,那个心直口快、太爱操心的夏丏尊,就像是丰子恺教育生涯中的一对严父慈母。

日本留学,实现理想

丰子恺从师范学校毕业以后,并没有按照母亲所希望的回到乡下做一个老师,因为在他自己看来,自己还没有真正的迈进西洋画的门槛。可是有的时候,为了生计总得向现实低头,作为一个业余画家,他在友人的邀请下,去上海的一家专科师范学校当了西洋画老师。但是在当老师的这一段时间里,他发现了自己水平远远不足,所以他一直向往着能够前往日本留学。只是摆在丰子恺面前的,就和当下年轻人一样的窘境,“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同样在在这位画家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位贫穷的青年老师,也陷入了没钱的窘境。但是这种人生阻力对于他而言,有时候也是命运的考量,因为他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想做的事,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在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作品。所以他开启了日本留学经历,只是他留学所花费的这些钱,都是从姐姐的丈夫还有自己的朋友那里借来的,资金少的可怜,只够丰子恺在日本留学10个月,这10个月真的是转眼一瞬的时间,岁月的脚步匆匆,就连他自己都觉得自己在这段时间里毫无长进,但是他却迎来了艺术生涯的一个重大转折。

在日本游学期间,他喜欢到那些旧书店去淘一些书,有一次他在东京神田区偶然翻到了一本竹久梦二的早年作品,里面是一些很简单的反映人情世故的简笔漫画,可是却迅速吸引了丰子恺的眼光,买下了这本陈旧的画集。开始对竹久梦二的画风细细研究。以前丰子恺一心扑在西洋画上,想着在这上面有所成就,可是当他打开这本画集却发现,原来还有人能够做到将西洋与东洋结合,其实通过这些简单的画,才能传达出一种充满诗意的生活态度,这让丰子恺倾慕不已。

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这种画法,他四处搜集这位日本老画家的这些旧画集,只是10个月的时间实在太短,他没有多余的费用再继续承担他的游学生涯。返回中国以后,他通过认识的他的留日画家,被他四处搜集竹久梦二的其余作品,这批“春、夏、秋、冬”的画集,就是他创作作品是最重要的灵感来源。后来他的有些作品,甚至都是直接模仿竹久梦二的画风,他从来不避讳这位异国画家对于他艺术生涯的影响。

他笔下的画,是一个时代的天真

有人说丰子恺的画是完全的大方拿来主义,然而并不是这样。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民国,丰子恺的画却能充满童真和温情,与他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经历脱不开关系。他是家中最小的幼子,所以一家人对他极度宠爱,或许生活不如意,但是他的身边确实被温情和爱意所充斥着的,这样的生活氛围,让丰子恺先生在看待周边事物的时候,总会流露出一些怜悯又温情的目光,他的画也是如此。一些生活中的在旁人眼里无趣的琐碎小事,他总能找出有趣的新意来。

丰子恺还拥有着一颗童心,所以他的作品总是充满童真,因为他对儿童生活的细致描绘,即便是不懂画的人也会一见倾心。你看看那些丰子恺先生,至今在市面上流传的各种漫画和散文,以儿童为主题的画画和文章,总是会排在书籍的首位。其实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要拥有童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最大的感受都是生活疾苦,再一个吃饭都成问题的年代里,哪有人会注重那些生活趣事,哪有人还会去关心小孩的成长。

然而丰子恺却做到了,他笔下的小儿情态,都是一些家常生活的趣事。这些儿童趣事并不是他虚构的,他画的每一个小孩,都是来自于自家儿女。丰子恺是1919年结婚的,他的妻子徐力民在婚后第2年陆续为他生了5个孩子,虽然三女儿和次子都在幼时夭折,自己家里的孩子,是再加上他的几个外甥女,家中这么多孩子不仅没有让他感到烦躁,反而在孩子们的身上,他开辟出了一个理想新天地。

丰子恺曾经在《给我的孩子们》中写到“你是完全的天真、自然、清白、宁静的生命”,正是因为他能看到孩子的这一面,那些带着江南软糯风格的小孩们“阿宝、软软”,开始在他的漫画和散文中反复出现,画里的这些可爱孩子骑脚踏车,贴心的为小凳子穿上鞋子,竟然成了漫画里的经典形象。只是当时的这些“唯小儿马首是瞻”的作品,也让不少人诟病。人们觉得丰子恺活得虚伪,靠着所谓的“孩子”来逃避现实。其实这是丰子恺的大“道”——当时正逢乱世,他不想着搞政治搞文学。

虽然有天真的一面,但是他也有现实的一面。丰子恺在抗战时期所创作的漫画,让画风和以前没有太大改变,但是他的画风开始趋向残酷。比如那副《轰炸》,整个作品内容就是一位正在喂奶的母亲,脑袋已经被炸弹炸飞了。他的作品开始直面现实,从以前所谓的“儿童相”转变成为了“人生相”。丰子恺从来没有消极遁世,只是在这位先生的眼里,他并不是悲观厌世的,反而在那样的黑暗时代,凭借着内心的纯净柔软,以后是留下如此多既有诗意又充满童趣的经典作品。丰子恺从头至尾都是一个艺术家,以前的他是,即便过了千百年他仍然会是。

藤树先生说:

丰子恺是“东方人”,也是“西方人”,但他是最中国的中国人。他的笔墨意趣是东方的,但它的人物造型、远近透视却是西方的。他不故弄玄虚、不佶屈聱牙,他的自然平易有如春风化雨,引领普通读者叩响艺术的门扉。

(感谢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参考文献:

《丰子恺传》

《丰子恺漫画集》

维基百科/百度百科

他的作品和思想能给读者带来哪些启示?

1.我觉得莫言作为国内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应该是会受到读者拥护的,可最近我发现事情完全不是这样,有支持的有反对的,反对的无非就是说一些脏话,说作品怎么怎么低俗了等等,这些我们咱不去议论,就这个现象来说很奇怪,莫言没有得诺贝尔的时候,很多人就说,为什么诺贝尔文学奖都让国外作家拿去了,难道我们国内就没有一个好作家值得拥有这个殊荣吗,难道我们国内的作品就没有一些可以在世界上大放异彩吗。

2.时光不负有心人,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诺贝尔奖官网摘录了《天堂蒜薹之歌》一章节,作为对莫言作品的介绍。

3.我不清楚哪些说莫言不好的人,到底是说莫言老师本人不好,还是莫言老师的作品不好,如果说莫言老师的作品不好,我想请问读过莫言老师的作品了吗,网络之大,我们可以随意中伤一个人,但对于当代唯一一位获得如此殊荣的作家来说,总是无故恶语相向,这样真的好吗,我没有把莫言老师的作品读完,也只不过读了很少一部分:《蛙》《生死疲劳》《檀香刑》《丰乳肥臀》,我个人觉得写的很好,视角很独特,文笔很顺畅,说是经典之作一点也不违心。

4.我认为读莫言老师的作品可以带给我们一双更远更深层的眼睛,去探求事物的发展本质,莫言老师的作品基本都是以小博大,用乡村之事探析时代本质,用百姓视角去解读时代烙印,有血有肉,有魂有灵,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读莫言老师的作品会更加清楚的了解到这个时代的黑暗面,那些残酷和现实也许已经过去,可毕竟曾经存在过,也伤害过很多人,人性从来经不起考验,考验人性的人都失败了,所以莫言把人性写出来,让我们自己去思考,你可以带着你的生存法则和主观意向去思考,也许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但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我想我们都是带有仇恨的。

5.很多人就是有一种“近处无美景”的态度,比如《权利的游戏》大火的时候,会忘了我们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别的国家的作家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会大家赞赏,痛斥我过作家为啥这么不争气,可当别人得了奖,却还是口不留情。也许我们遗弃的往往在别人眼里是至宝,比如我们的《孙子兵法》,有多少国家和多少人在研究,在嫉羡;比如《金瓶梅》,我们只看到俗的一面,可国外有很多学者和机构在研究文学层次的一面。莫言老师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大放异彩,为什么我们国人却不能给予应有的尊重,毕竟那是我们的故事。

看看我们眼前的美好,回望我们伟大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不要总是抬头走路,看看脚下,也许你会走的更稳。

(我知道下面会有很多评论会批评我,我虚心接受,但还是希望可以认真读完莫言老师的作品,欢迎交流探讨)

大家是更喜欢看文学评论还是电影评论?

本人喜欢典型评论

写影评是一个不断训练的过程,一开始肯定摸不着头绪的。下面我开始说了~~

首先,选择一部影片,如果要想写好做好先从一些经典的电影开始,不要选择类型电影,像港台的一些武打片之类的,不太好写。

其次,观影,看电影是很重要的,不需要非得看懂,但至少对这部电影或多或少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就是重点,但切记不要写成观后感。

然后,下笔,这是最重要的,具体怎么写呢,不要出现“我想”、“我认为”这样的字眼,如果出现自己的观点尽量客观地说出来,比如说“影片表现出来的。。。。体现出。。。”等,呵呵,简单地说就是把自己想象成影评大家。

最后,就是按评论角度分别练习,中心思想、人物、情节、道具、叙事风格、视听语言。

关于朝花夕拾的名人评价?

评价:北京大学语文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在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这形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

中国鲁迅学会理事钱理群:《朝花夕拾》是鲁迅在民间话语空间的闲聊者的形象。

现代作家周作人:鲁迅的一卷《朝花夕拾》,真是古今少有的书,翻开来看时觉得惊喜,因为得未曾有,及至看完了。又不禁怅然,可惜这太少了。

现代作家钟敬文:在这些散文里,能够明显看到他清醒的理智,感觉到战斗的光芒。

现代文学史家王瑶:《朝花夕拾》虽然是散文,但它追忆“往事”,却不忘现实,丝毫没有减少其昂扬斗志,同样是鲁迅用来抨击社会黑暗势力的工具利器。扩展资料:《朝花夕拾》里作者鲁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参考资料:

现当代文学作品如何赏析?

1研究文学的性质、特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也有人对文艺学的对象作广义的理解 ,认为除文学外,研究对象还包括其他艺术如绘画、雕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建筑、工艺美术等。一般认为文艺学有3个主要组成部分 :文学理论 、文学史、文学批评;也有人认为文艺学即指文学理论。就文艺学作为3个组成部分的有机整体而言 ,文学理论侧重对文学作逻辑的研究,文学史侧重对文学作历史的研究,文学批评侧重对文学作现实运动状态的研究,三者密切相联、彼此包容。文学理论既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中吸取营养以促使理论体系的形成,又给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提供一定的理论观点、方法、准则和范畴。

2文艺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常常从美学、认识论、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角度研究文学的本质、特征、内在构成和外在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文学理论的任务在于揭示文学作为审美文化现象的本质:既要对文学在整个文化现象中的位置和地位作出界定;又要对文学不同于其他文化现象的特质作出说明文学理论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因此,其自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3这是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的著名观点。 文学四要素指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要素组成的。

4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5狭义文学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括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等。

6介乎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可以称为折中义文学。如历史文学、记实文学和某些风格化的政论文。

7所谓话语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从事沟通的具体行为与活动,包括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而话语蕴籍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了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8话语蕴籍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籍的审美意识形态。这种审美意识形态是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而一般意识形态又属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

10意识形态(ideology)原来是由“观念”和“学说”两个词组合而成的,本意就是观念学、观念的体系。观念既是现实的反映,又是思想和行动的指南,它必然同时具有认识和实践双重的性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谈到意识形态时把它归结为一种社会的上层建筑现象,认为它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产生,并这样那样地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因而在阶级社会里,它必然体现着一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思想、要求、利益、愿望,亦即带有一定价值取向,并对人的思想行为起支配和调控的作用。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征。

11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形式,从目的看,文学既是无功利性的也是功利性;从方式看,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从态度看: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12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指人与世界形成的一种无功利性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13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文学艺术都是精神活动。

14指人类为了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15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造的刺激或信息。

16指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社会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17指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18指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19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在艺术思维上,直觉有两大作用:一是表现为作家对某现象的直观的把握;二是表现为作家在某事物或现象背后突然发现让人深省的内蕴。

20是艺术构思阶段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外在形态是对问题突然顿悟。表现为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

21作家最常用的构思方式,是作家围绕自己的中心意念,改造许多旧材料,综合为一个能够完整体现的意图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22指作家在构思时抓住一个意想,调动各种材料和加工手段为其服务,尽量使其比周围其他形象更清晰、明确和与众不同。

23指作家故意少说,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传达出形象的大概轮廓与内在精华的构思方式。

24指作家在构思时极大地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意象的方式,通过变形,作家常常能够获得独创性的形象。

25以不用习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而是以一种陌生化眼光、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得最佳艺术效应。

26指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

27传记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把心象物化为定性作品的操作情况。

28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艺术性创造,在其构造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出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东西的认识与感悟。

29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与认识,对个别或特殊性的事物加以处理,在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象。

30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造对象做情感性体验和评价。情感评价是一种主体性的心理过程。

31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赋予自己的创作对象以艺术形式。形式创造既体现为对内容的内在结构的把握,又体现为利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使之呈现出外在形态。

32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和逼真性。再现是指文学作品对外在现实状况作具体的刻画和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这样在艺术表现手段上的基本特点便是逼真性,它以写实的方法,按照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的描绘。

33理想型文学是指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表现性是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直接表达出来,在理想型文学中主观理想具有高于一切的地位。它通过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生活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以浪漫主义文学为代表。

34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予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与朦胧性,具有多层不确定性的意义。以欧洲象征主义为代表,这是法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流派和文学思潮。

35文学体裁之一。一般认为,诗歌借助于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高度凝练的语言,创造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意境和形象,表现诗人的情致。中国古典文论主张“ 诗言志 ”,“诗缘情”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特别看重诗歌抒发诗人主观情志的特点,即使是叙事诗,其抒情性也相当明显。诗人的主观情志自然导源于外在现实,但外在现实必须内化为诗人的心理现实即变成诗人情志的一部分才能发而为诗。在形式上 ,与散文 、小说 、戏剧文学相比,诗歌更富于节奏 感和音乐美 。无论中国诗 歌 还是西洋诗歌,通常都是通过语音的有秩序的排列而形成有规律的抑扬顿挫;并且大部分诗歌 要押 韵 ,即使中国现代自由诗也注意押韵,只是押韵方式比较自由。此外,相对而言,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更讲究凝练;语言含蓄而富于跳跃性。诗歌是各种文学样式中出现最早的一种体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不同种类 ,如抒情诗 ,叙事诗 ,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十四行诗,民歌等等。

36文学体裁之一。通常认为,借助于艺术虚构,以散体文的形式表现叙事性内容,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对人物的关系、命运、性格、行为、思想、感情、心理状态、活动环境进行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情节、人物、环境是构成小说的三大要素。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人物是小说的核心,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场所和性格赖以形成的重要因素,环境创造人物,人物也创造环境。小说是文学中表现力最强的一种体裁。凡生活中存在而语言又能加以表现的,小说都有能力加以描写,写人、状物、拟声、描绘人的感受、幻觉、梦境以至于潜意识心理状态等等,无所不能。这就有可能把存在于广阔时空中的历史画面和人物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色彩鲜明、惟妙惟肖地在一定篇幅里刻画出来。同时作者还可以转换叙事视角,变化叙事人称,又可以利用旁白、议论和抒情,使小说的艺术表现获得哲理的和诗的光辉,增强思想力度和艺术魅力。

37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38文学体裁之一。其概念古今有所不同。中国古代散文指与韵文、骈文相区别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中国文学散文是从应用文字和学术论著(最早是经、史、子)发展而来的,而且与它们始终不曾完全脱离关系。中国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杂文、小品、短评、随笔、速写、通讯 、游记 、报告文学 、书信、日记 、回忆录等 。按其内容和性质 ,它大致又可分为 3 类,即侧重抒情的散文,侧重叙事的散文,侧重议论的散文。在西方,散文并不像中国这样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而是泛指一切不是韵文的文字作品,因此,非韵文的小说和戏剧作品都可以是散文,散体的日常应用文字也属散文之列。散文题材广泛,写法灵活自由,多种多样。它可以叙事,可以抒情,可以描写,可以议论,可以像小说那样描写形象,刻画心理,渲染环境,烘托气氛,可以像诗歌那样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创造意境 , 这就是散文的“散 ”的特点。但散文贵“散”而又忌散, 必须做到散而不乱 , 散而有致,通过形散而神不散的技巧,把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怀凝聚为生动的画面,而且要做到内情与外物相融合,诗意与境界相交织,精练优美,朴素自然,音节铿锵,情感浓郁,既具有时代的生活气息,又具有个人的风格特点。

历代人是怎么评价司马迁的史记的?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认为:司马迁作品的风格是“雄深雅健”。“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

近代著名学问家、社会活动家梁启超认为:“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太史公诚史界之造物主也”。

明末著名评家金圣叹把《史记》作为“六才子书”之一。大赞“隐忍以就功名,为史公一生之心。”

鲁迅认为:《史记》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评论中的不朽名言、传之后世。认可司马迁“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郭沫若在为司马祠题写的碑文中有“文章旷代雄”、“功业追尼父”的美誉。

“《史记》不啻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

大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司马迁“几乎注意到历史上社会之每一个阶层,每一个角落,每一方面的动态,……《史记》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社会史”。

“历史学之开山祖师是大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历史学出发点上一座不朽的纪念碑。”

个人认为还是鲁迅的点评更加精当、独到。以至于后世的小说家,各种“演义”的评书作品都能看到《史记》的影子,比如《水浒传》,《隋唐演义》等等,就像单田芳先生播评书的感觉,就像京剧脸谱当中的刻画一样,都有角色的定性、定位,人物个性鲜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鸿门宴》当中的各个人物角色。 比如:李逵、程咬金像不像樊哙;智多星吴用、神机妙算徐茂公是不是能让人想起张良……从构思创意的架构安排,再到角色定位,再到语言描述,创一代宗师,开著史与文学的先河!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