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李白代表作品最有名的

李白蜀道难诗句顺序?描写天梯石栈的蜀道,这是后代人误读李白诗:以下一大段又形容蜀山之高且险。而在描写蜀道艰难中间,这一句本身也成为蜀道难的描写部分了”是说这许多不可攀登的峥嵘的山岩?真是旅人怕走的道路(畏途)”...

李白代表作品最有名的,李白蜀道难诗句顺序?

第一段、从开头到“相钩连”,用了四韵,为全诗定下豪放的基调,并用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李白运用这个神话的母题,写了第五韵二句:“地崩山摧壮士死”,也可以说是指五丁力士,也可以说是指成千累万为开山辟路而牺牲的劳动人民。他们死了,然后从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栈道连接起来。第一段诗到此为止,用四韵八句叙述了蜀道的起源。

第二段、共享九个韵,描写天梯石栈的蜀道。“六龙回日”也是一个神话故事,据说太阳之神羲和驾着六条龙每天早晨从扶桑西驰,直到若木。“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这一句就是说:上面有连太阳都过不去的高峰。“高标”是高举、高耸之意,但作名词用,因而可以解作高峰。这是后代人误读李白诗,或有意附会,硬把一座山名为高标。原诗以“高标”和“回川”对举,可知决不是专名。

以下一大段又形容蜀山之高且险。黄鹤都飞不过,猿猴也怕攀缘之苦。青泥岭,在陕西略阳县,是由秦入蜀的必经之路。这条山路百步九曲,在山岩上纡回盘绕,行旅极为艰苦。蜀地属于参宿的分野,秦地属于井宿的分野。在高险的山路上,从秦入蜀,就好似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着星辰前进。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旅程中,行人都手按着胸膛,为此而长叹。以上是第二段的前半,四韵八句,一气贯注,渲染了蜀道之难。

“问君西游何时还”,这就透露了赠行的主题。作者不像作一般送行诗那样,讲些临别的话,而在描写蜀道艰难中间,插入一句“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由此反映了来去都不容易。这一句本身也成为蜀道难的描写部分了。

“畏途巉岩”以下四韵七句,仍然紧接着上文四韵写下去,不过改变了描写的对象。现在不写山高路险,而写山中的禽鸟了。是说这许多不可攀登的峥嵘的山岩,真是旅人怕走的道路(畏途)。在这一路上,你能见到的只是古树上悲鸣的鸟,雌的跟着雄的在幽林中飞绕。还有蜀地著名的子规鸟,常在月下悲鸣。

以下还有一韵二句,是第二段的结束语。先重复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接着说:使人听了这些情况,会惊骇得变了脸色。“凋朱颜”在这里只能讲作因惊骇而“色变”的意思,虽然在别处应当讲作“衰老”。

第三段、韵法与章法似乎有点参差,依韵法来写,分为三段。但如果从思想内容的结构来看,实在只能说是两段。从“连峰去天不盈尺”到“胡为乎来哉”是一段,即全诗的。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末句是又一段,即全诗的第四段,第三段前四句仍是描写蜀道山水之险,但作者分用两个韵。这一段前二句形容高山绝壁上有倒挂的枯松,下二句形容山泉奔瀑,冲击崖石的猛势,如万壑雷声。最后结束一句“其险也如此”。在山水形势方面的蜀道之险,到此结束。此下就又接一个问句:你这个远路客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这又是出人意外的句子。

第四段、忽然讲到蜀地的军事形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于固守,难于攻入。像这样的地方,如果没有亲信可靠的人去镇守,就非常危险了。李白描写蜀道之难行,联系到蜀地形势所具有的政治意义,事实上已越出了乐府旧题“蜀道难”的范围。巴蜀物产富饶,对三秦的经济供应,甚为重要。这一段诗反映了初唐以来,蜀地因所守非亲,屡次引起吐蕃、南蛮的入侵,导致生灵涂炭的战争,使三秦震动。这一段诗,在李白是顺便提到,作为描写蜀道难的一部分。这几句诗,确是破坏了全诗的统一性,写在赠友人入蜀的诗中,实在使人有主题两歧之感。诗人感情之流露:蜀中势力盘根错节,险要的地势更成为滋生割据野心的土壤,李白害怕友人误入是非之地,命丧宵小之手,故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之语。

李白的鸿猷文失传了吗?

是的,李白的鸿猷文失传了。

据说《草堂集》中曾收录有一篇《鸿猷文》,气势磅礴,撼人心魄,站在诗赋的顶峰睥睨今古,是李白最顶级的作品之一。但世事无常,在李阳冰死后,由于战乱和古代传播保存技术的低下,《草堂集》最终失传了,《鸿猷文》也随之失传。而诸多如《鸿猷文》一样的巨作也都跟着散佚了。

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喜欢李白?

因为李白活的洒脱、放荡不羁,他敢于反抗封建伦理道德。

他的壮举及思想,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并成为激励人们向专制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有力武器。

李白为人不同凡响,为诗不落俗套。生性倜傥,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像他自己说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从某种角度讲,李白确实是一位狂者。

在他看来,世上没有权威、没有偶像,一切陈旧的清规戒律都应该破除;坚持独立自由的人格,是人生最大的乐事、最高的境界。基于这种认识,他根本不把世俗传统放在眼里,希望自由自在地安排自己的人生之路。

综观李白一生言行可知,无论是进学、处世、待人,他都标新立异,与腐朽落后的世俗传统意识不相一致。

01 进学

在长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的伦理思想一直居于核心统治地位。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动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所宣扬的“克己复礼”思想虽然没有挽救奴隶制的死亡,却变成了封建统治者实现大一统的精神支柱。

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开始奠定儒道在中国封建社会

中的一尊地位。魏晋南北时期,道佛盛行并与老庄玄学合流,儒道的核心统治地位受到了挑战,但是儒家经典一直是各个朝代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儒家的“三纲” “五常”及君臣父子夫妇之道依然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思想准则,是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进入唐代,历朝统治者处于巩固政权的需要,又重新大力提倡儒学,从而使儒学走上了振兴之路。

唐太宗是竭力推崇儒学的皇帝,在他即位前就在秦王府置十八学士讲论经史,即位后立庙堂为国学,尊孔子为“先圣” 。

唐玄宗崇道,可是对儒学也极重视,开元十年亲著《孝经》颁布天下,开元二十七年追赠孔子为“文宣王” 。

由上可知,儒家在三教并行的唐代,尽管没有明确它的一尊地位,然而它一直是统治者治国的依据,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诗人李白生活在儒、释、道均相当盛行的唐代,诸子百家思想都会对他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特别是儒家积极用世思想实际成为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然而,他没有象当时世俗之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钟情于儒学,专精于儒术,而是广泛涉猎,博取众长。“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气除读书以外,还学习剑术。另外在青年时期,还曾到戴天山拜访老道,学习道家经典,又与匡山大明寺的长老交朋友,学习佛教经典。

这一切表明,李白本人在进学问题上,已冲破了一般学子只接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为人之道的传统观念,而是更广泛深入地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用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

02 处世

如何立身于这个现实世界,李白的处世哲学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是不一致的。

李白接受了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一生坚持“济苍生”、“安社稷”、“解世纷”的政治理想。然而由于统治者仅仅将他视为粉饰太平、寻欢作乐的笔墨工具,他的济世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长安时期,唐玄宗连个正式官职也没有给他,诗人只得“浪迹纵酒,以自昏秽。咏歌之际,屡称东山。又与贺知章、崔宗之等自为八仙之游”气不仅纵酒,而且对“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的黑暗现实予以无情揭露。

李白桀鹫不驯的性格以及对黑暗腐朽现实大无畏的批判精神终于招致谗言猬集、谤声四声,最后不得不愤恨地离开长安,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临当上马时,我独与君言。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源。”离开长安之后,诗人便与道士、僧徒广为

结交,在各地名山遨游,所谓“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但是值得注意的事,他虽然身处江湖,而心悬魏阙。强烈的建功济世之心使他无法平静下来专攻道术,他依然时刻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坚持同各地官吏与民间人士交往。特别是安史之乱爆发以后,他的用世之心在胸中熊熊燃烧,更不甘心退隐山林。当时他正隐于庐山,当永王打着抗胡平叛旗号请他下山时,他欣然参加了李瞞府。长流夜郎后,虽受到冤屈打击,可是面对河山尚未收复,他还是“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依然不愿意归隐。公元761年,当李光弼追剿安史叛军,出征临淮,他竟不顾高龄,“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

儒家传统的处世态度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而李白却置之不理,“不树矫抗之迹,耻振玄邈之风,混游渔商,隐不绝俗”,诗人的理由是:“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显然他的处世原则与儒家的传统观念是有区别的。

他不仅在处世原则上与传统观念相背,而且在立身于世的方法上也与传统做法相悖。他基于用世之心,热心政治,希望从政,他的最高理想是:“申管晏知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按照唐代的习俗制度,学子走上仕途应参加设科考核以选拔官吏的科举考试。可是李白一反世俗传统,始终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而踏上仕途,而是以任侠、干谒、隐居为手段,广为结交,养望待举,渴望凭借自己的才能、声誉一鸣惊人,像周文王提举姜尚、刘备重用诸葛亮那样,使他自“布衣”一举而为卿相,从而实现其“济苍生” “安社稷”的政治理想。

他的努力终于使他梦以成真,元宝元年,应唐玄宗之召,他狂喜地踏上了通往京城之路。

03 待人

李白是个非常重视社会交往及人际关系的人,在他一生中,无论是帝王大臣,还是三教九流、平民百姓,他都交往过。他待人接物的言行举止最集中最充分地体现了他的反传统意识。

平交王侯,蔑视权贵

如何处理君王关系?儒家的道德规范从“礼”与“忠”两个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此,李白从总体上是予以肯定的。但是由于他追求独立自由的人格,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尤其是在济世理想受到沉重打击之时,他又把儒家的“君为臣纲”的传统观念抛向九霄云外,采取坚决的否定态度。

按照世俗传统观念,皇帝与臣子的关系应是主子与奴才的关系。臣子在皇帝面前没有人格,没有“自我”,一切采取绝对服从态度。可是李白则不然,他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热烈追求独立自由的人格,在他看来,他与皇帝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其间应该是主客关系。正因为如此,当唐玄宗召他入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时,他并未感激涕零,顶礼膜拜,而是默然消受。在王侯将相面前,也丝毫没有奴颜娟骨,“昔在长安醉花柳,王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又说:“府县尽为门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李白平交王侯,蔑视权贵的傲岸态度必然要遭到君王及权贵大人的恼怒、嫉恨。值得指出的是,即使在谗言谤声蜂起的情况下,诗人也依然不改变平交王侯、蔑视权贵的初衷,甚至发展到“戏万乘若僚友,视碍列如草芥”、“一醉累月轻王侯”的地步。对于天子沉湎酒色、不问国事,他敢于戏弄:“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敢于批判:“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已昏”“徒希客星隐,弱植不足援”,敢于采取不合作态度:“一声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柱颐事玉阶”。“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对于君王周围那些结党营私、争权夺利的权臣,更是被诗人咒骂为一帮狐群狗党:“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鸯”,“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

在他对君王重臣大失所望的情况下,早就把儒家君臣之道的传统观念不屑一顾地抛到了九霄云外。

尊妇颂女,情有所钟

几千年来,广大妇女不仅受政权、族权、神权的压迫,还要受夫权的支配。她们处在社会的最底层,经受着种种苦难。

儒家宣扬“爱人”,可是从来没有“推恩”至于妇女,相反,儒家所宣扬的“夫妇有别”、“夫为妇纲”、“男尊女卑”等封建伦理,则进一步把妇女推向痛苦的深渊。诗人李白是伟大女性的朋友,他对儒家所奉行的“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予以坚决的否定。他一生之中写了一百三十余首有关妇女题材的诗,集中展现了世人对广大妇女的同情、关怀、热爱、赞美之情,充分反映诗人对封建伦理的蔑视态度。

以往在儒家“三纲”、“五常”、“五伦”等封建伦理观念束缚下,妇女种种痛苦被认为是天生所致,命中注定,不需一提,李白则反其道而行之,他在作品中对广大妇女的苦难,诸如商业繁荣给商妇带来的离别之苦、拓边战争给征妇带来的悲惨命运、男子拥有对女子的支配权给弃妇带来的灾难,均给与深切的关怀与同情。

以往在儒家所谓女子要保持贞操等封建伦理观念束缚下,无视妇女追求纯真爱情的自由,甚至把追求纯洁爱情的妇女视为“淫荡之妇”,李白则反其道而行之,他大胆地对广大妇女追求纯洁爱情予以高度赞美,歌颂她们“愿同尘与灰”的忠贞和“愿做阳台一段云”的执着专一。

以往在儒家所谓“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的封建伦理观念束缚下,广大女子被认为是任人宰割的弱女子,李白则反其道而行之,热烈赞颂妇女对压迫、欺凌的抗争。读者从作品中可以看到,诗人对无视封建伦理、大胆追求自由爱情的叛逆女性、对在“七出”封建信条面前不甘示弱的弃妇以及深明大义、武艺超群、嫉恶如仇的烈女,都给予了由衷的褒扬。

李白既是伟大女性的真诚朋友,也是无视传统的封建伦理的坚强斗士。

总结

李白和杜甫一样,是千百年来受到我国广大人民衷心爱戴的伟大诗人。

我喜欢李白:

一是因为他写出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篇,正如韩愈所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张长”。二是因为他的那种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性格和反传统精神,集中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坚持真理的崇高品质,增强了后世人们向专制黑暗势力抗争的勇气。历史表明,他无视儒家伦理纲常的反传统精神对历代人们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为何有人说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是向崔颢黄鹤楼致敬的作品?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确实是有意模仿致敬崔颢的《黄鹤楼》

据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中记载,李白登黄鹤楼时,本来大发诗兴,准备作诗,但当他准备挥笔题壁时,却看到了壁上崔颢的诗,顿时大为叹服,为之搁笔,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还有人将其演绎成:“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生动形象还带点诙谐,李白因为崔颢一首诗要拳打黄鹤楼,脚踢鹦鹉洲,想想还是有些好笑,不过当不得真。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细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跟崔颢的《黄鹤楼》,确有许多相似之处。

比如,两人的诗都是押下平声十一尤韵;崔颢的诗三言黄鹤楼,李白的诗则三言凤凰;两诗都是怀古伤今之作,最后都结在一个“愁”字上。

不过,李白这首《登金陵凤凰台》模仿的是技法,内容与情感均出自他自己的诗心。

黄鹤楼引发的是仙迹飘渺的想象,而凤凰台引发的是历史兴亡的感慨。

凤凰的出现与离去,象征着王朝的兴衰。如今,凤凰台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风流,都已经掩埋在金陵城的荒草古丘之下。

历史的兴亡,让诗人李白不得不反观现实,而他,正站在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上,自己的时代,是不是又在经历历史的轮回?

所以,他在凤凰台上,会远望长安,那是他渴望施展自己的抱负,延续大唐的盛世,渴望自己能让大唐,不蹈六朝之覆辙。

然而,浮云蔽日,长安不见,奸邪当道,远在长安的帝王,也看不到他的一颗抱国之心。

所以,李白的这首《登金陵凤凰台》,自有一种与崔颢《黄鹤楼》不同的沉痛之感。

李白确实很喜欢崔颢这首诗,他还有一首模仿崔颢,就是《鹦鹉洲》。《鹦鹉洲》中有“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两联,与《黄鹤楼》如出一辙。李白两度“致敬”崔颢的这首诗,可见他对崔颢的这首诗确实是很佩服的。

李白意象著作?

《春思》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思》作为一首五言古诗,在李白数目众多的诗歌作品里也是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不过,似乎至今,对于此诗的认知,大家仍是建立在它是一首闺怨诗的基础之上的。“古意却带秀色,体近齐梁。‘不相识’言不识人意也,自有贞静之意。

李白一生写过多少首诗歌?

李白是我最喜欢的唐代大诗人,他的诗风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像丰富,意境奇妙,语言独特,浪漫主义。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有九百多首,其中《李白全集》收录了1010首诗歌。

李白的创作的诗歌丰富,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一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可谓妇孺皆知。还有《将进酒》《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梦游天老吟留别》《望庐山瀑布》《行路难》《明堂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天门山》《峨眉山月歌》等等一系列著名诗篇,给后人留下十分珍贵的精神文化。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朝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李白不仅文采飞扬,其剑术也是十分的高明和精通。他“十五好剑术”,“剑术自通达”。造诣非同一般。在李白的《全唐诗》中,诗中出现“剑”多达107次,可见李白对剑术的独爱。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