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金城国粹代表作品

中国五大古城历史悠久中国五大古城是指山东台儿庄古城、四川阆中古城、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安徽歙县徽州古城五座历史悠久,台儿庄古城、阆中古城、丽江古城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台儿庄古城既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历史的丰碑。...

金城国粹代表作品,国内有哪些历史悠久的古城?

中国五大古城历史悠久

中国五大古城是指山东台儿庄古城、四川阆中古城、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安徽歙县徽州古城五座历史悠久,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五座古城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中,台儿庄古城、阆中古城、丽江古城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台儿庄古城、丽江古城、平遥古城,为世界文化遗产。

一、台儿庄古城,坐落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暨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地带,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的中心点,有“中国最美水乡”之誉,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已经成为枣庄新的城市名片。乾隆御笔下的“天下第一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台儿庄古城占地2平方公里, 11个功能分区、8大景区和29个景点。八种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几十座庙宇汇于一城,南北交融、中西合璧,是运河文化的活化石;拥有京杭运河仅存的最后3公里古运河,被世界旅游组织称为“活着的古运河”;城内拥有18个汪塘和15公里的水街水巷,可以舟楫摇曳、遍游全城,是名副其实的中华古水城。是国台办批准的全国首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是两岸交流的重要平台。

台儿庄古城既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历史的丰碑,也是运河文化的承载体,仍保留有不少的遗存,被世界旅游组织誉为“活着的古运河”、“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台儿庄古城是几代台儿庄人民的梦想。古河道,古码头,一座可以舟楫摇曳、遍游全城的中华古水城,二战纪念城市,大陆首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台儿庄古城与华沙同属世界上仅有的两座因二战炮火毁坏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重建的城市。

台儿庄古城景区在文化展示上,围绕大战文化、运河文化和鲁南地域文化,招幌博物馆、酒文化展馆、运河奏折展馆、青楼文化兰祺书寓等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平的博物馆,逐步将整个古城打造成为一本“大百科全书”;在经营业态上,主要以国内高端品牌的酒吧、茶楼、客栈和运河沿线及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为主;在景区运营管理上,叫响“天下第一庄”著名品牌,打造精品旅游品质,按照国家AAAAA级景区标准进行运营管理。

台儿庄古城是一座集“运河文化”和“大战文化”为一城,融“齐鲁豪情”和“江南韵致”为一域,极具人文魅力的旅游目的地,将成为沿运独有、世界知名的旅游度假休闲区,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一块瑰宝。

二、四川阆中古城

阆中古城,是春节文化的发源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1986年国务院公布阆中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撤县建市,为四川省直辖市;1992年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2001年被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市,2004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6年阆中市被联合国地名研究机构正式命名为“世界千年古县”。在“2009全球旅游度假论坛”上阆中被联合国挚友理事会和国际旅游营销协会授予“国际最佳旅游度假胜地”荣誉称号。2010年阆中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春节文化之乡“。

地理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战国时曾为巴国最后一个首都。公元前314年,置阆中县,其后历设郡、州、府、道、县等,明清之际曾作为四川临时省会达19年,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阆中被誉为四川最大的“风水古城”,保存较好,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素有“阆苑仙境”、“巴国蜀国要冲之地”、“天下第一江山”、“阆中天下稀”、“世界千年古县”、“国际最佳旅游度假胜地”、“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等美誉。四川省第8个5A级景区。

阆中处于四川盆地向低山区过渡地带。介于东经105°41′~106°24′,北纬31°22′~31°51′之间。东靠巴中市巴州区、南充仪陇县,南连南充南部县,西邻广元剑阁县,北接广元苍溪县。

三、云南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古镇”,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坐落在丽江坝中部,玉龙雪山下,北倚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两个没有城墙的古城之一,历史上丽江古城却有城墙。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县城之一(另一座为山西平遥古城)。

古镇位于县境的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0°14′,北纬26°52′。海拔2400余米。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罕见的保存相当完好的少数民族古镇。

丽江古城具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街道不拘于工整而自由分布,主街傍水,小巷临渠,300多座古石桥与河水、绿树、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极具高原水乡古树、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学意韵,被誉为“东方威尼斯”、“高原姑苏”。充分利用城内涌泉修建的多座“三眼井”,上池饮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是纳西族先民智慧的象征,是当地民众利用水资源的典范杰作,充分体现队与自然和谐统一。城中的木氏土司衙署则呈现出一派“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非凡景象。

古城心脏四方街明清时已是滇西北商贸枢纽,是茶马古道上的集散中心。四方街以彩石铺地,清水洗街,日中为市,薄暮涤场的独特街景而闻名遐迩。其四周6条五彩花石街依山随势,辐射开去,街巷相连。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置身其中,令人仿佛步入了“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景象。古城中至今依然大片保持明清建筑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式的瓦屋楼房鳞次栉比,既突出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装饰,外拙内秀,玲珑清巧,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民居博物馆”。

更值得一提的是,古城居民素来喜爱种植花木培植盆景,使古城享有“丽郡从来喜植树,山城无处不飞花”的美誉。丽江古城文物古迹众多,文化蕴含丰厚独特,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风格的古代城镇。1986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被联合国教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清单,成为全国首批受人类共同承担保护责任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2001年10月,被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2002年,荣登“中国最令人向往的10个城市”行列。

四、山西平遥古城

平遥,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南缘,距省会太原90公里。汾河穿境南流,南同蒲铁路、大运公路由县城西北侧而过,地处要冲,交通便利。平遥自古就是商贸集散市场,有"拉不完填不满的平遥城"和"小北京"之誉。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中部平遥县内,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县城之一(另一座为丽江古城)。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

五、歙县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县城徽城镇中心,千年徽州府治所在地,内有许国石坊、许国相府、南谯楼、阳和门、徽州府衙、徽园以及斗山街等府城街巷,还有江南都江堰渔梁古坝,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渔梁街等,是展示和体现徽州文化的重要实物建筑,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的汉族文化特色。

歙(Shè)县,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古代为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及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徽商的主要发源地,是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歙县位于黄山市东部,在杭州、千岛湖、黄山、九华山旅游线的中心点,徽杭、屯芜公路在此交会,皖赣铁路穿越而过,山明水秀、风光旖丽。园林、长亭、古桥、石坊、古塔、古民居到处可见。

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又名新安,为浙江省最早雏形唐末两浙道的组成部分,也是江南省分割后安徽之“徽”的命名来源。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府治今歙县,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明清时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1987年,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今黄山市下属的徽州区长期以来一直为歙县地治,于1988年1月划歙县7个乡镇成立。

国画目前的真实状态怎么样?

失去传统,无法面对这个时代,未来亦不乐观。这恐不单是绘画领域的事情,在当下整个文学、戏剧、雕塑各个领域都是如此。记得不久前某作家讲过,近10年来没有出现一部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是因为作家们生活的太舒适,对这个纷繁复杂、极速变化的时代难以把握。

而单就绘画来说,其他网友们的回答都比较全面。对于其中无法衔接传统的问题,也许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们的文字书写传统丢失了。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从用钢笔写字,一直到现在用键盘书写,都丢失了传统绘画最重要的工具——毛笔,而这在中国绘画看来,是最重要的形式,毛笔不仅具有文学创作功能,同时也是绘画的工具,因此相对西方绘画,中国绘画一直非常注意笔法。但这些传统,以及其文化根基,如今均荡然无存。

(以上是文征明《兰竹图》局部)

以上是宋代王诜渔村小雪图局部,仅供大家参考欣赏、指正。

元朝和清朝对现代的贡献有哪些?

元朝与清朝是我国历史仅有的两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对现代中国的贡献(其实用影响一词更为妥当)也是非常多的,鉴于篇幅有限,接下我为大家指出几点重要贡献之处。

首先是元朝,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少数民族完成统一的朝代,虽然统治阶层是蒙古人,但是元朝对汉化也是很热衷,最起码在前期元朝是主动接纳了中华文化。国号“元”就是出自《易经》“大哉乾元”。积极的融入儒家文化自然就会对后世产生影响(贡献)。

我认为主要的贡献创造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蒙古是个四处扩张的民族,曾数次西征领有亚欧大陆上绝大多数的土地。除在东亚建立元朝之外,还在西亚,中亚,东欧分别建立过三大汗国。

而在蒙古西征的过程中有很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及中亚各民族以各种方式向我国内地迁移过来,有的是商人,有的是随军工匠。这部分穆斯林分布聚集在全国各地。

由于与汉人在肤色,信仰,文化巨大差异,这部分人群始终保持与汉人的距离。虽然在上层建筑会因为政治经济原因与汉人进行有限的通婚,也融入了一部分汉族血统,但总体还是独立的存在与中华各地,不像契丹,鲜卑等族在中华文化里自我溶解。

同时在元朝的时候回人是属于色目人,是仅次于蒙古人的第二等。他们积极参与元朝的政治,在政府里任职的官员不在少数,仅是在中央任职高级官员就有数百人之多。

在这样有利的条件,他们逐渐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民族,最终在明朝时期正式被政府划分为回族。

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现代中国最直接的贡献就是它奠定了我国的版图

在蒙古人被赶出中原之后,明朝建立了汉人重新恢复了对汉地的统治。但是蒙古势力并没有被彻底清除,依旧占据了从大兴安岭到中亚的广大土地。明朝长时期的领土仅限于内地十八省。现在意义上的东北,西北,西南地区明朝并没有直接管辖权。

而满族人在入主中原之前就已经征服蒙古东边一些部落,随后在康熙到乾隆之间百余年里,清朝逐西渐向蚕食,先后灭掉了准格尔汗国,和硕特汗国,平定了新疆的大小和卓叛乱。基本将蒙古,新疆,西藏纳入国家版图之内。

1911年主要由汉人组成的同盟会,发起了辛亥革命动摇了满清对中国的统治,但清朝朝廷并没有像元朝的蒙古人一样回归塞外,而是和平退位支持五族共和,保全了大部分领土,奠定了今日中华之版图。

尼布楚条约对中国而言是平等条约还是不平等条约?

原本是你的地盘,或者是你家的院子,无缘无故被人家给占了。你告诉我这是平等条约?很显然《尼布楚条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不平等条约。

很多人说,丢掉的那些地方地广人稀,又没啥资源,没了就没了呗。还有人说,跟现在比起来,那时候的边境线算是非常不错了,偷着乐吧!

其实我们应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清朝控制的地区,的的确确被沙俄给抢占了。而且在谈判过程中,沙俄有恃无恐的强硬态度,也使得清朝步步退让,不断丧失土地。由此可见,《尼布楚条约》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不平等条约。

一、沙俄对西伯利亚和外东北的窥视,由来已久。其实沙俄刚成立那会儿,地盘非常小。他们主要生活在芬兰以东、乌拉尔山以西的地盘上。不过从17世纪开始,沙俄对外扩张的政策,就正式确立了。

向西,他们与欧洲各国交锋,结果没尝到什么甜头。因此他们把矛头对准了东方。那时候西伯利亚地广人稀,只有个蒙古人建立的西伯利亚汗国在那儿过着牧马放羊的好日子。

雁门关外,牧马放羊,这是乔峰和阿朱最期待的日子。只可惜,如今这种好日子,还是被沙俄给破坏了。

沙俄派遣残忍无道的哥萨克骑兵,一路向西伯利亚推进,西伯利亚汗国就这么被他们从地球上抹掉了。他们将边境一路推进到了勒拿河流域,在这里建立了雅库茨克城。

这地方建城是干啥用的呢?一来是为了在以后的国际纠纷中,证明这地方是他们的固有领土。另一方面,沙俄对东方的蚕食,其实并没有结束。

沙俄希望以雅库茨克城作为蚕食东方的桥头堡。沙俄几百年的时间里,一直都在寻找出海口。

在西边,有丹麦、瑞典拦着,波罗的海很难出去。在西南,有奥斯曼帝国把持着黑海出海口,沙俄的军舰也出不去。在北边,有偌大的北冰洋,常年冰封,更别想出去了。因此沙俄不断向东方试探,就是想要在东方找到出海口。占了西伯利亚还不够,他们还要继续往前推进,就这样,他们来到了黑龙江流域。

很明显,外东北地区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出海口。清朝刚成立那会儿,沙俄就已经开始对外东北地区下手了。

公元1658年,沙俄的叶尼塞斯克总督帕休可夫,在黑龙江支流石勒喀河建立了尼布楚城。那时候顺治皇帝要死要活地想出家,清朝也还没真正统一天下,所以没工夫搭理他们。

因此沙俄又往前走了一步,公元1666年,已经到了康熙五年了,沙俄来到雅克萨,在这里修建了军事城堡。很显然,他们要以这里为跳板,进一步蚕食东北地区。

二、《尼布楚条约》签订时,索额图步步退让。1669年,沙俄终于开始对东北地区下手了。这里可是清朝皇族的龙兴之地,康熙当时抓鳌拜,平三藩,没工夫搭理沙俄,这使得沙俄在这里越做越大。

到了公元1685年,康熙皇帝已经平定了三藩,收复了台湾。终于腾出手来,要解决东北的问题了。因此他派遣了3000多人的军队,由朋春带领直奔雅克萨城而来。

双方争论了一阵子以后,直接动手。清军人数众多,轻而易举地拿下了雅克萨城。这年秋天,沙俄的援军来了,又把雅克萨城给夺走了。

康熙大怒,又派了2000多人前来,围住了雅克萨城。由于攻城不利,因此他们选择围城打援。最终城中826名俄军,只剩下了66人,大部分人都病死饿死了。

在这种情况下,沙俄的摄政王索菲亚,这才急忙与清廷和谈,希望清军撤围,大家好好坐下来谈判,商定边境事宜。

很明显,清朝这边在军事上是占据很大优势的,沙俄的援军劳师远征,到了这边也得挨打。所以说,这对清朝谈判应该是有利的,那么谈判过程是怎样的呢?

清朝这边派去的是索额图、佟国纲、马齐等人,一看就是去谈判了。沙俄这边派来的是戈洛文、弗拉索夫,除此以外,他们还带了2000多人的军队,270车弹药粮草。很明显,沙俄是准备谈不成就直接开打了。

因此从气势上来说,沙俄就赢了一阵,毕竟从表面来看,沙俄有谈不成就打的底气,这是清朝谈判使团必须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第一步,喊高价。

刚开始谈判的时候,就跟商场卖东西一样,大家的报价都很高。比如说索额图直接要求沙俄退到贝加尔湖到勒拿河一线以西的地方。西边归沙俄,东边归清朝。

要真这么搞,那沙俄这100多年可就白干了。沙俄这边也不甘示弱,戈洛文开口脆,直接要求清朝把军队退回到黑龙江以南地区。南边归清朝,北边归沙俄。

第二步,砍价环节。

很显然,双方的价码都甩出来了,接下来就是砍价环节了。索额图率先让步,提出以石勒喀河、鄂嫩河到音果达河一带,作为两国边界。

沙俄这边就好像知道对方底牌一样,完全不同意这一提议。索额图擦了一把汗,又继续做出了让步,提议以绰尔纳河为界,沙俄还是一口拒绝。

索额图感觉大事不妙,只能继续退让,他提出北边以格尔必齐河为界,南边以额尔古纳河为界。这回沙俄的使者戈洛文两眼一亮,显然超出了预期结果了。可他表面上还是骂骂咧咧,十分勉强地答应了这一提议。

第三步,签订条约。

公元1689年9月7日,清朝与俄罗斯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条约中规定,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一直延伸到海边,以南的地区归清朝,以北的地区归沙俄。西边则以额尔古纳河作为界限,以南地区归清朝,以北地区归沙俄。

这份条约看似清晰地划定了双方的界限。实际上对外兴安岭走向的问题,没有一个清楚的交代。按照清朝认为,外兴安岭向北一直到海,这才是正确走向。可沙俄却一口咬定,条约中指的是外兴安岭向南。

这里面差距可就大了去了!按照沙俄的意思来看,整个东西伯利亚山地以东的所有地盘,就都归了沙俄。这么一来沙俄在远东就有了很广阔的一片海域。而清朝则失去了对这些海域的控制权。

三、你的退让,就是他巧取豪夺的理由。很显然,索额图的谈判彻底失败了,但是康熙却没有责罚索额图。那么为什么索额图会步步退让呢?

原因很简单,那是因为当时清朝在跟噶尔丹打仗,压根抽不出多少兵马来和沙俄抗衡。因此索额图的退让,似乎有理有据。

但问题是,索额图的底牌都被沙俄给提前知道了,难怪人家会有恃无恐。其实沙俄当时也在跟奥斯曼帝国打仗,也没工夫支援远东,可索额图却对此一无所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没有调查清楚对方现状的情况下,就贸然退让,把底牌透露给人家,谈判不失败才怪。

此后沙俄的彼得大帝掌权,他对《尼布楚条约》居然还不满意,声称要拿下涅瓦河口、顿河口、黑龙江口。乾隆时期,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甚至打算要拿下黑龙江,作为沙俄在远东的基地。亚历山大二世继位以后,事情就更过分了。亚历山大二世,利用鸦片战争时期,清朝遭受列强迫害的档口,强行逼迫清朝,签订了《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从清朝又攫取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以说,一步错,步步错。一开始谈判的时候,就不应该让步,大不了打一仗再说。毕竟,领土从来都不是谈出来的。只要你有退让的迹象,毛熊就会一口咬住你,不让你掉块肉下来都不行。

很多人说,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现实中两国关系比较好,所以很多历史伤疤就不能揭。这的确是一种历史实用主义。但是我觉得尊重历史,就是要还原历史的真相。

你见过的最漂亮的书法作品是怎样的?

历代书法中最漂亮的书法是狂草,狂草中最漂亮的是唐代张旭的《断碑千字文》,真正写出了唐诗中形容的“惊电”气势!

拙作狂草学张旭运腕笔法,狂草结体章法大开大合,宽可走马,密不通风,变化多端。请观赏批评: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