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泥塑代表作品,彬县大佛寺的大佛有什么艺术特点?
东距西安市区一百五十公里的彬县大佛寺,历史上曾是连接秦陇的重要节点,扼守着丝绸之路的北道咽喉。隋唐时期,往来于此的东西客商见证着这座宏大石窟寺的兴起。此时的佛教艺术经历南北朝数百年的发展,已经牢牢扎根于中土,而彬县大佛寺正是初唐时期长安周边大型石窟寺的代表,它不仅以规模巨大的泥塑大佛称冠关中,更定格下佛教造像艺术本土化过程中的一个辉煌瞬间。
全寺因山起刹,依崖凿窟,雕石成像,两百米长的崖壁之上分布着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窟等大小洞窟130孔、佛龛446处、造像1980尊,其中大佛窟中的唐代泥塑大佛堪称关中之冠。故从明景泰年间开始,民间俗称其为“大佛寺”,沿用至今。
大佛窟平面为半圆形,直径34米,高31米,窟内为石胎泥塑的一佛二菩萨——中部是高达20米的阿弥陀佛,两侧分别是高15.6米的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金面方脸,螺髻幽蓝,两耳垂肩,五官雄浑,趺坐于莲花台之上,披衣袒胸,腰系佩带,施无畏印。背光中可见精美的火焰纹、花卉和卷草纹,其间穿插着灵动多变的飞天伎乐与坐佛形象。
大佛窟开凿于唐初,总体上沿用北周的形制与风格,尽管一佛二菩萨已经后世重塑,今人仍可从头光和背光中寻找到开凿之初的模样。此时的大佛正处在本土化的进程之中,从北齐年间“其体稠叠,衣服紧窄”的“曹衣出水”,到盛唐时代“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吴带当风”,从云冈石窟的高鼻深目,到龙门石窟的细腻柔和,中国佛教艺术在逐步彰显自我,而大佛的开凿时间恰好介于其间,它忠实的记录下佛教中国化的一个变化片段,在中国艺术史上书写着自己不可替代的地位。
本文文字及照片除注明外均为司图博行原创,欢迎关注~
晋祠圣母殿侍女像的艺术特点?
圣母殿内的43尊宋代彩色泥塑,是反映中国宋代宫廷人物的现实主义作品。塑像写实传神,清秀典雅,是中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也是世界雕塑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晋祠宋塑开创了中国雕塑史上一个新的时代,对于后世雕塑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晋祠圣母殿侍女像》,彩塑,作于北宋元佑年间,约1082年左右,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处晋祠圣母殿。
晋祠又名王祠,始建于北魏,是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兴建的,后来又多次重修翻建。现存建筑主要建造于宋金时期,以圣母殿最为著名。圣母指周武王王后姜邑,她是姜太公的女儿、叔虞的母亲,被当地人奉为晋水水神,并修建了圣母殿,供人们在天旱时前来祭祀。圣母殿中有彩绘塑像四十余尊,均为北宋时期作品。圣母坐像居正中位置,高2.28米,凤冠蟒袍,端庄气派,周围有众多女官、侍女环绕。她们的动作姿态各不相同,神态性格都刻画得十分生动自然,是晋祠彩塑中最出色的一组人物塑像。
在晋祠众多的侍女像中,有一尊作品最为出色。她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头微微左倾,双手放在胸前,身材窈窕,双肩消瘦,显得略有些单薄,头上梳着当时流行的发髻,面容清秀俊美,眉毛上挑,显得小心谨慎。作品将少女初入宫帏、未谙世事和拘谨小心的神态表现得维妙维肖。 除她之外,其他侍女有的持物而立,有的载歌载舞,有的喜形于色,有的心事重重,有的老成持重,有的天真无邪,形象性格十分丰富多彩。
为何李世民最后决定选李治做太子?
唐太宗嫔妃甚多,生了14个儿子,长孙皇后生有三子:长子太子李承乾、第四子魏王李泰、第九子晋王李治。
一、太子李承乾轶事
起初,太子李承乾喜好歌舞,女色和打猎,所作所为都奢侈浪费。他害怕太宗知道,对东宫的臣僚经常谈论忠孝,有时甚至落泪,但是一回到东宫,便过着放荡的生活。东宫的臣僚想劝阻他,他事先猜测到对方的意图,迎上去拜见,然后脸色严肃,正襟危坐,引咎自责,使得臣下拜答都来不及,也就无法规劝。东宫中那些隐秘的事情,外人便无法知道,因此最初的舆论都称赞他。
太子叫人制作了八尺高的铜炉和六隔的大鼎,召募逃亡的官奴去盗窃民间的马牛,与他所亲近的奴仆们一起把马肉牛肉吃掉。他又喜欢说突厥语和穿戴突厥服饰,挑选身材长相像突厥的人,让他们五个人为一组,把头发编成辫子,穿上羊皮衣服牧羊,他还叫人制作了五面狼头旗和其他旗帜,放置了穹庐,太子自己住在里面,把羊肉煮熟后,拔出佩刀切割羊肉来吃,他曾经对身边的人说:“我假装可汗死了的样子,你们模仿他们的葬礼”,便僵卧在地上,大家就号哭起来,骑马围着他转,靠过他的身体,用刀割面。过了很久,太子突然爬了起来,说:“我一旦拥有天下,将要率领几万人到津城以西去,然后解开头发做一名突厥人,投靠阿史那思摩,如果能当上一名设官,绝不会比其他人差。”
汉王李元昌经常干一些不法的事,太宗多次谴责他,因此李元昌怨恨太宗。太子却与他非常亲密,一天到晚都在一起玩耍。他们把人分为两队,太子与李元昌各自率领一队,披上毡毛做的铠甲,手持竹矛,布置队列,大声呼叫着战斗。击刺流血,以此来娱乐。有不服从命令的,便用树条抽打,甚至有被打死的。太子说:“假如我今天当上天子,明天便要在禁苑中设置万人的军营与汉王各领一支人马,观看他们战斗,难道不快乐吗?又说我当上天子,一定要尽情享乐,有人劝谏,我就杀掉他,只要杀上个几百人,就没有人敢说三道四了。”
太子宠爱太常寺的乐童称心,与他同吃同住。太宗听说后大发脾气,把称心等人全部抓起来杀掉,连坐处死的有好几人,并且非常严厉的指责了太子。太子认为这件事是弟弟李泰告发的,就更加记恨李泰。太子非常思念称心,在东宫中修筑了一座房屋 ,放称心的肖像,早晚祭奠,徘徊流泪,不忍离去,又在宫苑中垒了一座坟墓,私下追封官爵,树石立碑。
太宗越来越不喜欢太子。太子也知道这点,便称病连续好几个月不去朝见太宗 。暗中养刺客纥干承基和一百多个壮士,准备谋杀魏王李泰。
太子知道吏部尚书侯君集对太宗非常不满,请侯君集到宫中,问他们怎样才能保全自己地位的,侯君集知道太子愚蠢,卑劣,想趁机图谋帝位,便劝他造反。侯君集举起手对太子说:“我这双好手,将来为殿下使用。皇上正宠爱魏王,我担心殿下会遭到杨勇的祸事,如果一旦有召命下达,应当悄悄有防备。太子非常同意这番话。太子赠送厚礼给侯君集等人,让他们偷偷观察皇上的意图,一有动静,便来禀报。
汉王李元昌劝太子谋反,并且说我最近看到皇上身旁有一个美人,很会弹琵琶,事成之后希望太子把他赏赐给我,太子答应了。扬州刺杀开化公赵节,驸马都尉杜荷,两人都是太子的亲信,参与策划谋反。策划谋反的人都用刀割破手臂,用绸帛擦血,然后把带血的绸帛烧成灰,和酒饮下,发誓生死与共,暗中谋划引兵进入皇上居住的西苑。杜荷对太子说:“天下有变化,应当马上派兵以应天象。殿下只要宣称得暴病命在旦夕,皇上一定会亲自前来探疾,趁机便可成事。”
太子听说齐王李佑在齐州谋反,对纥干承基等人说我们东宫离皇宫大内,只有20步远,我同你们一起干大事。正赶上审讯齐王造反的事情,牵连到纥干承基,承基因罪被关押在大理寺监狱里,已判处死刑。
夏季四月初一,纥干承基上书,向皇上告发太子谋反。召令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共同审讯谋反的事情,事实非常确凿,皇上问身边的大臣们,将怎样处置承乾呢?群臣中没有人敢回答,通事舍人来济进言说:“陛下能够不失为慈父 ,太子能够享进天年,这就是最好的了”,太宗同意。
初六,太宗下诏废太子承乾为庶人,关押在右领军府中。
太宗本想赦免汉王李元昌的死罪,大臣们极力反对,于是赐汉王在家中自尽,而赦免了他的母亲,妻子和子女。侯君集等人都处以死刑。
二 、魏王李泰
李泰多才多艺,很得太宗宠爱,他见到太子有脚病,暗地里便有了取而代之的意图。他礼贤下士,取得了美名。他的部下经常揣着黄金,替李泰结交朝中大臣。把黄金赠送给朝中的权贵,趁机便说魏王英明,有智慧,应当立为太子。这样一来,朝中的文武百官暗中结成党羽,太子害怕李泰威胁自己的地位,派人假冒魏王李泰府中的人,给太宗上书,全部说的是李泰的罪过,太宗下令抓捕这个人,但没有抓到。
太子李承乾被定罪后,魏王李泰便天天进宫侍奉太宗,太宗当面允诺他为太子。一些大臣也劝太宗立魏王为太子。太宗问近臣说:“昨天青雀(魏王李泰的小名)扑到我怀里说:‘我今天才能真正成为陛下的儿子,这是我再生的日子,我有一儿,我死的那天,将替陛下把他杀掉,好把帝位传给晋王’。谁人不疼爱自己的儿子,我见他有这样的心意非常爱怜他。”谏议大夫褚遂良说:“陛下说的话大错,希望陛下仔细考虑,不要再出差错,哪有陛下万岁之后,魏王拥有了天下,然后杀掉他的爱子,传位给晋王的道理,陛下从前既然已经立承乾为太子,又宠爱魏王,礼遇超过承乾,因由酿成今天的祸事,前事不远,足以做后事的借鉴。陛下今日要立魏王,希望先处置晋王,这样才能平安无事”。太宗流泪说:“这我办不到”,说完站起来,回到宫中。
魏王李泰担心皇上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对李治说:“你与汉王元昌很友好,元昌现在被刺死,你不为自己担心吗?”李治从此以后满面忧愁,太宗感到奇怪,多次询问他愁眉苦脸的缘故,李治便把事情告诉了太宗。太宗怅然若失,这才后悔允诺立李泰为太子的那一番话。太宗曾经当面斥责李承乾,李承乾说:“我当时身为太子,还有什么希求呢?只是因为被李泰图谋,便经常与朝臣商议,保全自己的办法而不逞之徒 便唆使我图谋不轨,现在如果立李泰为太子,这正是落入了他的圈套之中”。
俗话说将门出虎子,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可谓雄姿英发,叱咤风云的明君贤主,可是他的儿子不是暴力猖狂,就是阴险虚伪,要么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窝囊废。
太子承乾的所作所为正与父亲唐太宗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让这样的儿子继承皇位,肯定又是一个隋炀帝,广大百姓不知道要受多少苦,唐朝的江山也会败坏在他的手中,正因为太子承乾无道,才使得魏王李泰萌发了夺嫡之心。
李泰虽然聪明,多才多艺,但奢侈腐化,阴险恶毒,他礼贤下士,爱好文学 ,博得不少美誉,但所有这些行为都是为了结纳党羽,贿赂朝臣,为他日后夺嫡自立的目的服务。魏王李泰的计划和行为,与隋炀帝当年为晋王时虚伪,博取美名,企图篡夺太子杨勇的地位的做法可以说如出一辙,一旦李泰阴谋得逞,他不是另一个隋炀帝吗?在这种情况下,太子承乾为保住自己的地位,当然要结成死党,最后在形势的逼迫下,不得不铤而走险,谋划论父亲弟,抢班夺权,在阴谋败露后,太子承乾便废为庶人,太子虽然做不成了,但总保全了脑袋。
三,晋王李治
李承乾被废,太宗来到两仪殿,大臣们都走出了殿外,只留下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太宗说:“我有三个儿子,一个兄弟,他们竟然干出这种事来,我心中的确没有可以信托依赖的人了”。便倒在塌上,长孙无忌等人争着上前安抚。太宗又拔出佩刀,想自杀。长孙无忌等人恳请太宗说出他的想法,太宗说:“我想立晋王为太子”,长孙无忌说:“谁敢不同意,我请求陛下允许我将他斩首。”太宗对李治说:“你的舅舅已经答应你了,应当拜谢”。李治赶紧下拜。
太宗对长孙无忌等人说:“你们已经与我的意见一致了,不知道外朝议论怎样 ?”大臣们说:“晋王仁爱有孝心,天下早已归心,请陛下召见百官询问,如果有不同意的,那便是我们辜负陛下,罪该万死。”太宗便来到太极殿召见六品以上的文武官员,说李承乾大逆不道,李泰凶恶险毒都不能立为太子,我想在我的儿子中选择一名继承人,你们认为哪一位合适,希望明明白白的讲出来”。大家都高呼道:“晋王仁慈,孝顺,应当立为太子”。太宗皇帝非常高兴。
这一天,李泰带领一百多骑兵来到永安门,太宗诏令门官扣住这些骑士,带李泰一人进入,把他关进北苑中。
初七,太宗皇帝下诏,晋王李治为太子。太宗对近臣说:“我如果立李泰为太子,那么太子的位置便可以阴谋得逞。从今以后,有太子失德背道,藩王窥视太子位置的,都不能立他们,我的这番话要传给子孙,让后世永远遵循,况且假如立李泰为太子,那么李承乾和李治都不能平安无事。立李治,那么他们二人都能安然无恙了。”
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最后让第三者轻而易举地抢了一个落地桃子,而这个第三者往往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窝囊废。痴人自由痴福。晋王李治平庸又愚昧,不但后来当了皇帝,而且整整当了34年,在整个唐朝,除了唐玄宗李隆基外,没谁比他当的长。
虽然在位期间,被皇后武则天随意捉弄在手掌之中,但皇帝毕竟是皇帝那样威风排场,而且在唐高宗李治当皇帝的时候,天下大治,太平 。唐太宗“贞观之治”后,国力达到鼎盛的时期,被史家称为 “永徽之治”。
晋王李治平平稳稳的当了太子,后来又做了皇帝,虽然不是什么明主,但比起他的两个哥哥来,的确要好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说,也算是唐太宗的明智。当你实在挑选不到好的接班人的时候,只要不是太坏,也就只好将就了。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特点?
从有人类文明记载开始就有了雕塑艺术。总的来讲古代雕塑的表现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皇权、宗教和民间。而每个时期都有其代表性的雕塑风格,这些都是当时的文化、政治、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我们从原始人的洞窟里可以看到很多壁画雕塑,人们将自己对空间的恐惧也表现在了雕塑上,因为当时的人们对大自然认知水平有限,他们对风雨雷电、地震洪荒有着出于本能的惧怕。因为对空间怀有恐惧,因此原始人们需要结伴同行来对付猛兽和突如其来的天灾,于是就需要繁衍后代壮大族群。因此,原始人对生殖的崇拜也表现在了原始艺术上,在雕塑和壁画中原始人们会展现他们的生殖欲望。人们对于原始宗教的崇拜也在原始艺术中有所展现。
除了原始雕塑,在中国的雕塑史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具有诡谲神秘意味的雕塑,如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雕塑,这些雕塑充分体现了原始先民们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以说青铜文化的兴起,是奴隶城邦的雕塑艺术在原始美术上的继承和发展。
在商朝时期,统治阶级更加尊神重鬼,很多雕塑造型以及纹饰图案都营造出恐怖神秘的样式,以达到让人们惧怕、敬畏的统治目的。我们可以看到,三星堆青铜雕像注重装饰装能,浮雕感较强,注重抽象思维。
秦俑的出现替代了活人陪葬制度,解救了很多奴隶。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专制统治国家之后,即利用雕塑艺术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从而使雕塑艺术取得了划时代的辉煌成就,形成中国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秦始皇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俑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写实性,造型逼真、面貌各异,对人物表情的拿捏、细节装饰的刻画都让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可谓形神兼备。秦始皇兵马俑采用陶土烧制,一般采用模制加手工塑型的技术,分段成型,整体焙烧。这繁复的工艺流程充分表明秦代手工业的发达。我们看秦始皇陵兵马俑,队列整齐,阵容庞大,从中能窥见当时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强大的国力。所以,我们现在古代雕塑的价值并不只是停留在艺术欣赏上,雕塑背后的历史能带给观众更多的东西。
汉代的石雕艺术凝练质朴,大巧若拙,有着很强的写意精神。汉俑舒展奔放、自由自在地展示着当时的社会。霍去病墓石刻是中国纪念碑性雕塑的瑰宝,石刻雕塑作品构思巧妙,富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具有汉文化的典型性,意象宏大深沉。“在造型方面神态万千,或动或静,或跃或息,惟妙惟肖,生动传神,无不蕴含着饱满的生命气息。”正如鲁迅先生说:“惟汉人石刻气息深沉雄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汉代文化的精神风貌造就了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风格。
从出土的汉俑来看,它们展现了农耕社会的犁地、做饭等场景,说明地下的陶俑世界是地上世界的反映。当时的匠人们他们的生活水平低下,但是在艺术的世界里他们是富有的。他们为帝王将相的墓刻燃烧着自己,创造了载歌载舞的形象,创造了另一个极乐世界。
佛教造像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重要题材之一。新疆地区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站,留存了部分早期的泥塑造像,这是佛教造像艺术进入中国的见证。公元1-2世纪,也就是东汉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经南北两路进入新疆地区,再经河西走廊进入中原。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江苏南京栖霞山石窟等大批石窟寺被开凿。尤其敦煌的石刻壁画,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艺术遗产,它们是中国的文化、社会、政治制度与佛教文化融合的产物。
到了宋代,佛教雕塑向世俗题材和写实风格转变,雕塑家们热衷于表现民间生活,像现代的泥、面、糖的彩塑都初始于宋代。而宋代的佛教雕塑、墓刻雕塑以及俑类雕塑的姿势体态、表情服饰等方面,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唐代的佛教雕塑人物圆润慈祥,宋代更加突出人性化;隋唐时期佛教雕塑丰腴华贵、庄严肃穆,而到了宋代则变得更加平和、典雅。
如前文中提到的汉代霍去病墓石刻,大型陵墓石刻始于汉朝,而南朝和唐代的陵墓石刻达到了顶峰,这就是中国古代雕塑风格的重要构成之一的帝陵程式夸张风。南朝时期的辟邪具有诡谲抽象的意味,给人的感觉庞大、富有很强大的张力和冲击力。为了守护帝陵,工匠们神话了人物、动物,让它们的体量和气魄能够镇得住广阔的时间和空间。
唐代陵墓时刻早期的时候差异比较大,后来逐渐形成统一的规范,石刻内容主要有华表、飞马、朱雀、石人、碑、石狮等等,线条硬朗,通过体量和数量的变化形成节奏感,起到威严震撼的效果。
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中国古代的民间雕塑也是丰富多彩的,雕塑者们真实地表达着自己的内心,塑造着自己的生活,也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诉诸于雕塑作品。
女娲的原型和起源是什么?
华夏族的起源就是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过度,在原始社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最开始人类最开始是对母系的崇拜,然后有人创造了女娲。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的祖先又进入父系氏族。
社会发展又进入了另一个高度,当时父亲的角色已经取代了母亲的角色,人们又创造了伏羲。父系氏族后期,中国已经进入“黄帝王朝”,当时应该有了部落制度,也就是古代王朝的雏形。
女娲娘娘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大神,被称为大地之母神。在我国上古的神话记载中的人,是远古大圣伏羲妻子。在民间传说中跟女娲娘娘是人首蛇身形象。其实在我们古代的神话传说的人首蛇身的形象人有不少。并不单指女娲娘娘。蛇狐狸等一部分普遍被认为是比较有灵性的动物。
所以古代的民间传说,特别是些女性的精怪,多是蛇和狐狸。而狐狸偏重于魅惑一类,生育和生存能力也不能和蛇相比。女娲娘娘是蛇身的传说,应该是一种民间对生殖崇拜的人表现吧,既然是造人的始祖,而蛇的繁殖能力很强。古人以前女娲跟伏羲的雕像,那就是一种两条蛇身交尾的形式。
那时的古人,对自然界都感到神奇,尤其是动物,天上飞的,水里游的,感觉比人类厉害多了。什么龙、蛇、麒麟、凤凰等祥瑞的动物老百姓都很崇拜。所以,部落之间就有了自己崇拜的图腾,黄帝部落的图腾就是龙。所以,在“黄帝王朝”图腾崇拜就已经形成,再经过奴隶社会的发展,差不多已经定型了。
而女娲和伏羲都是人首蛇身,这也是古人对图腾崇拜,而创造的产物。所以,古人将其描绘成“人首蛇身”。至于女娲的原型,应该是母系氏族的女性首领,其代表的就是广大母系氏族的母亲,而她的形象就是孕育万物的神。
所以,女娲起源于母系氏族,原型应该是一个女首领。而伏羲就是父系氏族的代表人物,与母系氏族的女娲相结合。在古代神话传说当中,世间万物,有阴阳之分。当创造了女娲以后,也创造了伏羲。女娲为“阴”,伏羲为“阳”,一个母系,一个父系。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可见,女娲便是人类早期处于母系氏族时,德高望重的"一族之长"的象征,这便是其原型。所以,女娲的人头蛇身,代表女人繁衍后代的象征。
后周皇帝柴宗训及其皇族为什么没有起兵反抗赵匡胤?
赵匡胤“升职”太容易,他在一点征兆都没有的情况下,兵不血刃地篡夺了后周江山。朝中武将只有韩通表示“抗议”,结果被借走吃饭的家伙事;文官以范质、王溥、魏仁浦为首,象征性地开出几条皇室优待条款后,就忙不迭地向老赵行三叩九拜。
其余的官员,无论文武一概忙着给老赵捧臭脚。这种速度连王莽都要哭了:还是你们武将狠!
皇帝蒙难,宗室靖安,龙椅是维护皇家子弟的法器,柴家人怎么就眼睁睁地看着金灿灿的龙椅被赵匡胤夺走,却一言不发呢?
三股家族势力的悲歌柴荣是五代最伟大的君王,没有之一,他登基后制定了“二十年规划”,即十年平定天下,十年重振山河。只可惜天妒英才,他只当了五年皇帝,就被“收归天庭”,享年38岁。
即位的柴宗训只有7岁,小太后符氏垂帘听政。虽说子幼母寡,但这种局面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只要有强大的拥护势力,还是来日可期的。但柴宗训只当了6个月的皇帝,就被老赵踢下了龙椅。
按照西汉以来的“画风”,柴宗训应该不缺护法金刚,比如柴氏、刘氏和符氏,都应该扮演挡刀的大神,他们哪儿凉快去了呢?
柴家被“降格”,没有宗室的权势我们一个劲叫“柴荣”,其实那都是老赵的小花招,当时人们都称他为“郭荣”,而不是“柴荣”,因为柴荣被过继给了郭威为子。赵匡胤将他改回柴荣,暗示他本不具备继承郭威的法理,用以迷惑世人。
柴荣的姑妈柴氏是郭威的嫡妻,但却没有生子,于是将哥哥柴守礼的儿子柴荣过继到自己名下。按照宗法制规定,柴荣既然过继给郭威了,柴家反而成了他的外家,柴守礼从爸爸变成了舅舅。
因此柴家人没资格成为后周王朝的宗室,充其量算作是外戚。柴荣即位后封柴守礼为检校司空,连个爵位都没有封。柴氏子弟有没有得到提拔重用呢?对不起,没有记载,即使有所提拔,也很不显眼,更不可能形成势力。
郭家被“修剪”,没有屏藩的势力柴家是外戚,郭家呢?他们总该是宗室势力了吧?怎么也不见他们发生呢?很不幸,刘家被前朝“剃头”了,且寸草不生。
郭威原本是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手下大将,因战功一步步掌握了大权。可惜刘知远才登基一年就匆匆远行,新即位的汉隐帝刘承祐忌惮郭威,他很无脑地杀光了郭威全家,成功逼反郭威。
郭威虽然干掉了刘承祐,建立了后周,但后继无人,所以皇位才便宜了柴荣。
柴宗训原本有三个哥哥,也都被刘承祐杀了,否则后周江山怎会落到小把戏手上?所以,柴宗训登基后可谓举目无亲,他唯一的希望只有放在另一支力量身上——符氏家族。
符家被“挂起”,没有掰手腕的资本符皇后的父亲符彦卿,是继“天下第一岳父”独孤信之后,又一个三个女儿当皇后的牛人。符彦卿的两个女儿嫁给郭威,先后当了皇后,三女儿嫁给赵光义,后来也当了皇后。
符彦卿是久战名将,历任天雄军节度使、侍中、太尉,封魏王,尊贵得走路都带风,他为何在外孙蒙难时,连扯嗓子喊两声的勇气都没有呢?
其实很简单,如果你看到一个人的官越升越高,往往标志着他的权力却越来越小,这就是“中国智慧”之一——明升暗降。
正因为符彦卿太厉害,从刘知远开始,他就数次被召入朝中为官,丢掉了兵权。柴荣即位后,符彦卿成了人人膜拜的泥塑木雕,手上根本就没有兵权了。也就是说,柴荣给自己挖了个坑!
柴荣给自己挖了个大坑三股势力,柴家被降格,刘家被修建,符家被挂起,而赵匡胤正是利用了柴宗训的“防守空虚”。
一方面,他利用袍泽之情,将朝中的重要将领一一拉拢收买,比如张永德、慕容彦超、王审琦、韩令坤、石守信等人,他们结成了“义社十兄弟”。后周的军权,怎么也跑不掉落在这些人手上。
另一方面,赵匡胤编造谎言,以契丹入侵为名,不动声色地将禁军的兵符掐在自己手上。军权在手,又有军中大佬们的支持,即便柴荣活过来又能如何?
你可能要问,各地节度使呢?他们手上不是有边军吗?
确实有,后来的李筠不就是靠边军跟赵匡胤掰了掰手腕嘛,但节度使们的兵力太弱了,根本无法抗衡禁军。
你可能又要问,不会啊,唐朝时期节度使们牛得一塌糊涂,大唐都被他们搞垮了,如今怎么玩不过皇家保安部队了呢?这就要说到柴荣给自己挖的大坑。
正是鉴于唐朝藩镇势力对帝国的危害,从五代开始,梁唐晋汉周都开始有意识地遏制藩镇力量,扩大中央禁军的实力。
柴荣在位期间,通过高平之战一举树立个人权威,并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军制改革,打造一支令人胆寒的中央禁军,扭转了弱干强枝的局面,并将兵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种军制确实有效解除了军头对皇权的威胁,但它有一个前提条件——皇帝要足够英明。可惜的是柴宗训只有7岁,辅政大臣又是不懂兵法的三位书呆子,被赵匡胤一个雕虫小技就蒙骗了。
更可怕的是,这种制度下没有人能够起到抗衡的作用,尤其是军头们已经结成了“兄弟”的情况下,柴世宗只能投降。
原来都是历史惹的祸其实也不能怪柴荣的军制改革,因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更不能幻想靠宗室为皇权保驾护航,因为它早已经被历史扔进了垃圾堆。
宗室势力的黄金期在春秋战国,西汉初期曾经短暂辉煌,西晋又再度复苏,甚至到明朝初年又沉渣再起,可每一次宗室势力的崛起,必然有一场动乱紧紧相随。七国之乱、八王之乱、靖难之役等灾难的发生,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后人,宗室靠不住!
唐朝的灭亡代表豪门政治时代的终结,五代是一个庶族阶级走上政治中心的时代,它不可能再允许宗室、外戚这种豪门政治模式的复辟,这种格局进而催生了北宋这个庶民政治时代的到来。
即便柴氏、刘氏家族想开历史倒车也不具备条件,因为庶族出身的他们,其家族势力太单薄,根本不能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
事实上,我们看到的不光是后周没有强大的宗室势力,五代十国绝大多数割据势力都是如此,且这个倾向越来越明显。
生物学上有个物竞天择,宗室势力的退出,就是历史规律的物竞天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