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李白的代表作品一例

能否试论一下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凄美伤春之苦?此联诗出自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飒飒东风揉着细细雨丝飘舞,连天碧叶的荷塘外,夹杂着细雨的凉风轻盈而温柔地裹过来,多愁善感的人会不由自主地涌出许多遐思和联想。但装饰有玉虎的辘轳牵动井绳仍然可以打上水来。颈联以贾氏爱韩寿俊少和宓妃慕曹植才华的典故说明爱是无法遏止的”贾充的女儿贾午暗中见到...

李白的代表作品一例,能否试论一下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凄美伤春之苦?

谢谢邀请。此联诗出自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原诗如下: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译文:

东风飒飒,阵阵细雨随风飘散纷飞,荷花塘外的那边,传来了声声轻雷。有锁纽的金蟾香炉,香烟缭绕飘逸,状似玉虎的辘轳,牵引绳索汲井水。贾女隔帘窥韩寿,是爱他年轻貌美,魏王梦见甄氏留枕,赋诗比作宓妃。呵,我这颗心不再与春花一同萌发;免得使我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烟灰。

赏析:

本诗抒写了一颗在情感旅途上屡遭挫折的心灵,渴望爱情,追求爱情,而又怕再次受到伤害的复杂感受。

首联写眼前之景:飒飒东风揉着细细雨丝飘舞,连天碧叶的荷塘外,传来轻轻的雷声。蒙蒙姻雨笼罩了天地,夹杂着细雨的凉风轻盈而温柔地裹过来,雨中滚动着晶莹水珠的荷叶,空中隐隐的雷声,共同构筑了一一个生机勃勃缥缈清新的世界。在这样的时刻,心会变得格外柔软而敏感,多愁善感的人会不由自主地涌出许多遐思和联想。

颔联以物喻事,写爱情的力量:蟾蜍状的金属香炉上有衔接的钮,很坚实,烧香的时候还是可以填人香料;井很深,但装饰有玉虎的辘轳牵动井绳仍然可以打上水来。“香”“丝”谐“相”“思”,也寓意相思无孔不入,无穷无尽。

颈联以贾氏爱韩寿俊少和宓妃慕曹植才华的典故说明爱是无法遏止的:贾充的女儿贾午暗中见到她父亲的小官韩寿年轻貌美,偷偷与之相爱,贾充知道后,将女儿嫁给了韩寿;曹植想娶甄氏,曹操却将她赐给曹丕,甄氏后来被郭后所迫自杀,曹植来京城时,曹丕将甄氏的玉镂金带枕给了他,曹植带着枕头回去,晚上歇息在洛水上,梦中与一女子相会,醒来后作了《感甄赋》,即《洛神赋》。古人的悲欢离合,寄予了诗人心中太多的爱恋情怀。

但爱得越多,受的伤害越深,尾联陡转,诗人告诫自己:春天来了,但春心不要和春花争着萌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片片相思都会化为灰烬。这愤激不平的诗句是诗人遭受感情创伤的真实流露,包含着痴情后的绝望深爱后的伤痛,付出后.....诗人不是不要去爱,只是爱带给他太多的无奈。萌动的春心照应开头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的春天,全诗结构自然严谨,情感细腻,表达婉转优美。

分别指的是哪里?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句祝福语由来已久,我们先来看看“福如东海”的“东海”在哪里?有什么典故?

先说“东海”的位置和典故。古代人所说的“东海”泛指国土以东的海域,比我们现在的“东海”范围更大些。今天我们所说的“东海”,是指由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岛以及朝鲜半岛与日本九州岛、琉球群岛等围绕的边缘海。以杭州湾为最大海湾,全海域面积约为77万平方公里。哪为什么不说“福如南海”“福如北海”呢?我们知道古人以“东”为阳,就像“四海龙王”以“东海龙王”推为首领。可见以“东海”比喻人的福禄,既尊贵又绵长。“福如东海”还有一个近似神话的典故。传说珠崖郡崖县(今三亚市)有一个勤劳勇敢的小伙子,因年遇旱灾,靠捕鱼为食,并常常分于乡亲们共食。但是,有段时间附近的海域一条鱼也捞不到,他只好到最远的东海去打渔。果然捕到一条非常大的鱼,他依然把鱼肉分给相亲们吃,自己只留下鱼头。这时,他面前忽然出现了一位白发老太太,说她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人们眼下的困难 : 善良的人只要到东海里喝上三口水,就可以心想事成。小伙子立刻按她的吩咐去做,果然灵验。田地里挖出了泉水,庄稼得到了好收成。人们说这幸福是大东海给的,因此常说福如东海。"福如东海"这句吉祥的话也就流传至今,象征了绵绵不绝、取之不尽的福分。

再说“寿比南山”的“南山”位置和典故。

关于“南山”的位置一般有三种说法。1、陕西的终南山

2、湖南省的南岳衡山

3、海南省三亚市的鳌山。

这三种说法也各有其理,我们来分辨一下。

终南山,位于陕西省南部的秦岭山脉中段,也叫南山。出自古代《诗经》《山海经》的记载,南山指终南山,历史最为悠久。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南部衡阳市境内,清朝的《南岳志》中也曾记载南岳祝融峰的舍身崖上有“寿比南山”的石刻。鳌山位于海南省三亚市,也叫南山,指海南的南山。因山上有一种松树,叫“龙血树”,其寿命在一万岁左右,远远超过一般松树的寿命(1200年),被认为植物界的活化石,真正的“不老松”。正暗合了“寿比南山不老松”中的“松”。

“寿比南山”也有一个典故。 很久以前,琼州地区突然间天昏地黑,电闪雷鸣,天崩地裂,琼州脱离了中国大陆,成了一个岛屿。琼州岛上的生灵死的死,伤的伤。所有的河流都改了道,所有的山脉都变了形,有的河流和山脉因此也就消失了。奇怪的是,只有南山(今三亚市的鳌山,也叫南山)安然无恙,一棵草一棵树也没有被损坏,住在南山上的人一个也没有受伤,更没有死亡的。传说经历了这次天崩地裂的南山人,都活了几百岁。 上南山来玩和居住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传说到过南山的人有病去病,无病健身,个个长寿 。 鉴真东渡时,也曾在此居住一年之久,并修建大云寺,还播佛教文化。因此得句“寿比南山”。

那么“南山”到底是着指哪座山?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啦!

兰亭序如果不是王羲之写的?

不懂书法也让你明白,一文告诉你,《兰亭集序》有多奥妙无尽,精妙之处在哪里!

把《兰亭集序》单字放大10倍,细观笔法之精彩绝伦和伟大之处——

这么精妙的字,需要懂书法才能明白吗?

就像国色天香的美女,何须过来人才懂欣赏?

1、你以为《兰亭集序》的精妙,只是20个“之”字,无一相同吗?

事实上,《兰亭集序》中,凡是重复出现的字 没有一个不变化的!

绝美兰亭,奥妙不尽, 亦在此。

不单是字,同样的笔画,也变化奥妙,略举一例,细看《兰亭集序》里的 “长撇” ,好看!美醉!如沐春风,如饮仙酿,酣畅淋漓——

2、对比前人,《兰亭集序》有多空前?

钟繇是“楷书鼻祖”,王羲之是“书圣”,两人并称为“钟王”。

王羲之向钟繇学习书法,但是王羲之的书法,开创的盛况前所未有!

张彦远说,王羲之和钟繇之间是徒孙的关系。

钟繇楷行草一体的《得长风帖》,和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同字书法对比,会发现什么?

这么对比,你明白了吗?

3、对后世的影响,有多深远?

凡是后代学习书法的人,都以王羲之的书法为终极目标。

虞世南、褚遂良、米芾、赵子昂、董其昌、唐伯虎、文征明......

任何一位书法家,谁不临摹学习《兰亭集序》?

史料记载,赵子昂临了一万遍《兰亭集序》,扭转了宋末纵肆狂放的书风。

直到晚年才临摹出了一幅最满意的作品——《定武本兰亭》。

赵子昂自己注录十分满意,也是一件举世称赞、堪称典范的临摹佳作,对比之下,有何不同?

4、你以为一座不可逾越的大雪山,成了万里长江的源头,只是流量的多少吗?

你以为只要挖个水库,储存了足够的水量,能释放出堪比大雪山形成长江的水流量,就能超越了吗?

大雪山的真正伟大的地方,除了本身不可逾越,还在于它形成的长江,孕育了文明!

要打动别人之前?

我小时候看过一幅画,名字就叫《父亲》,当时看到那幅画很震撼,画上的父亲有着深深的沧桑感,一道道皱纹像刀刻在脸上一般。

看完画又看到下面有画的简介,具体写的啥早就忘了,大概是画家忽然看到父亲老了,一辈子操劳怎么变成这样,于是就画了下来。(由于时间太长,我不记得是不是这幅。)

前几天刚看到一句话,说如果你的文字连你自己都打动不了,又怎么打动别人?

文字如此,画亦如此!

几年前我看到一幅画,印象特别深刻,记得是某位画家是去西藏写生,无意间看到一位少女在祈祷,画面很美,他就画了下来。

画家是谁我早就忘了,但画我却刻在脑海中,今早我搜了俩小时,才根据印象把画搜出来。

喏,就是上面这幅,这才记起是陈丹青的《朝圣》,整个画面是暗色的、庄严的,少女的一袭红衣是那样明媚,充满活力!

这幅画当时我看过一遍,介绍也是一带而过,却深深刻在脑海中,我想这个场景当初一定是打动画家的,不然他也不会画!不直击心灵画出来也打动不了别人。

印象深刻的还有这幅《呐喊》,人物不知是谁,画作背景是什么不知所云,但只就这画面就让我窒息,感到压抑,看着也想跟着呐喊,把心中的郁闷一起喊出来!

今早去搜了这个画的背景。

艺术无国界,就如小提琴《梁祝》,即使老外不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也不知他们最终双双化蝶而去,但那种如诉如泣,那种忧伤还是可以感受到的。

记得我第一次听琵琶独奏《十面埋伏》,听到一半就赶把音乐关了,心脏受不了,总觉得我在被人追着,声声都敲打在心脏上,令人窒息、紧张、恐怖、无助。

据说《黑色星期五》和其他几首被称为十大禁曲,许多人听到后就自杀了,后来这些曲子被封了。

我去搜来听过,音乐应该是被改过了,听起来没有什么感受,有人说那些自杀的,是因为本身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那个音乐成了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即便如此,这种感同身受也是极具感染力的。

所以好的作品都是首先能打动自己,然后才能打动别人,这话是没错的!

佳评:

说的很对!作者首先被打动,然后才有把这种打动扩散开来的动力,读懂作品的也是有同感的人,属于同一视角的人。不同的人对作品没有什么感觉,不知道好在哪里,要表现什么?就像北方人到南方,带多少胶卷也不够,是一个道理!

绝句杜甫写出三反义词?

《绝句》(一)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在这一首诗里面第三句“西”和第四句“东”是反义词!

再举一例,是李白的绝句: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再这一首诗里面,第一句“众”和第二句的“孤”也是反义词!

李白诗歌无人能超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是艾佳,我来回答。

我将从李白所处朝代的历史背景及人文背景、李白的性格特征及诗歌特点、李白诗歌是否真的可称之为“无人超越”这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李白所处朝代的历史背景及人文背景。

李白所处的盛唐时期,是我国古代最繁荣昌盛、影响最深远的朝代之一,国家繁盛,百姓富足,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文学、艺术、科学、宗教等发展成果辉煌;世族没落,庶族兴起,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备助长了文学风气,文明高度发展,南北文化、多民族文化和中外文化交融,逐步发展成为了当时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最辉煌的时期,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气势恢宏、发展全面,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第二,李白的性格特征及诗歌特点。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环境下,李白的性格亦是平和与狂傲相辅相成,诗词风骨与声律兼而有之,形成了壮丽雄浑和天然清新的特质。

李白此人很狂,但是他有狂的资本,他的诗歌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高峰,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后人称为“诗仙”亦是实至名归。其诗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浪漫绮丽。

李白诗歌具有惊人的想象力,意境奇异瑰丽、气势宏大、飘逸若仙。“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简直是句句经典。

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评价道:“其歌行之妙,咏之使人飘扬欲仙者太白也。”

二, 豪放飘逸。

李白的诗词不拘泥于格式,大开大合,狂傲不羁。名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关梦境的描写,奇幻飘逸、想象丰富、比喻生动、大胆夸张,使我们在读诗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去想象那缥缈若仙的意境。

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皮日休这样评价李白的诗歌:“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豪放洒脱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慷慨大气如“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热情赞颂如“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骄傲自大如“自称臣是酒中仙,天子呼来不上船”;铮铮不屈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 清新俊逸。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完美地诠释了李白诗歌清新俊逸的特点。赞叹自然之美:“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咏物之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表达情思:“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以月入诗的名句不胜枚举:“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种清新俊逸、飘然若仙的情怀,完美表现出一种清水芙蓉般明丽清新的美。

第三,李白诗歌是否真的可称之为“无人超越”?

李白为人豪迈奔放、狂荡不羁,其诗意境奇妙、大胆夸张,其诗作完美体现了为人特质,创造了浪漫主义文学高峰,被后人称之为“诗仙”。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评判文学作品的高低及历史地位,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而且在评判过程中受历史文化、朝代发展、人物品质、诗歌特色、深层内涵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李白独特的个性造就了他诗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正是这种浪漫色彩,让我们深深沉醉于他的浪漫诗作中,他的伟大,是个人与时代的相辅相成与相互成全,因为有了盛唐,才有了李白,又因为李白,盛唐才更完美,所以,盛唐成就了李白,李白也成就了盛唐,李白是盛唐的骄子,盛唐亦因李白而更加魅力无边!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