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清代四僧代表作品图片

清代的科尔沁部落出了几个皇后,东蒙古豁尔辰部首领、哈布图哈萨尔第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喇诺颜(国主)为躲避蒙古高原的内战“海西女真叶赫部首领纳林布禄因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崛起后不断扩充实力、感到自己部族受到了威胁,其中科尔沁部诺颜翁果岱率领其堂兄弟莽古斯、明安等自西拉木伦河游牧地出兵,准备战胜努尔哈赤后将牧场向辽东一带扩展,科尔沁部首...

清代四僧代表作品图片,清初画坛三杰?

关注

清初的画坛,最具创造精神的有渐江、髡残、八大山人、石涛等。他们以笔法恣肆,立意新奇,个人特色鲜明著称。由于他们别开生面的艺术创作,清代画坛一开始就呈现出一股生气。以山水画称雄大江南北的则有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以及吴历、恽寿平,他们被并称为“四王吴恽”,也被称为清初六大家,代表着当时画坛的主流。“四王”是对成名于清初的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和王原祁四人之合称。“四王”之间,有着师友或亲属关系,且画风相近,故被人列为一派是非常自然的。“四王”之中,王时敏与王鉴均入仕过明朝,清初时,他们已进入中年,均不再入仕而专以艺文书画行世。

清代的科尔沁部落出了几个皇后?

蒙古科尔沁部,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合撒儿)的后裔,成吉思汗元年(1206年),成吉思汗就汗位,封哈布图哈萨尔以呼伦贝尔湖及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流域作为领地,成为“东道诸王”之首,这就是日后东道蒙古中“兀良哈三卫”、“科尔沁部”的起源之祖。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东蒙古豁尔辰部首领、哈布图哈萨尔第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喇诺颜(国主)为躲避蒙古高原的内战,率本部从呼伦贝尔草原出发,越过大兴安岭东迁至嫩江、松花江、西拉木伦河流域,占领了今天内蒙古东部、吉林、辽宁西部的广大区域。“豁尔辰”后来在汉译文中被写成了“科尔沁”,所以奎蒙克.塔斯哈喇的后裔所在部族就被称为“科尔沁部”,也叫“嫩科尔沁”。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海西女真叶赫部首领纳林布禄因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崛起后不断扩充实力、感到自己部族受到了威胁,便故意向建州提出土地归属要求,以便激怒对方,然后趁机出兵。努尔哈赤果然拒绝了叶赫部的无礼要求,于是纳林布禄便联络海西女真辉发、乌拉、哈达三部,并邀请东蒙古科尔沁、锡伯、卦尔察各部,合计九部联军进攻建州,意欲一举消灭努尔哈赤,瓜分其地。其中科尔沁部诺颜翁果岱率领其堂兄弟莽古斯、明安等自西拉木伦河游牧地出兵,配合叶赫部进攻建州,准备战胜努尔哈赤后将牧场向辽东一带扩展。

可是战争的结果大大出乎联军意料:建州女真在浑河岸边的古勒山一战中大破各怀心思的九部联军,当场杀死叶赫部贝勒布塞,俘获乌拉部首领布占泰,纳林布禄狼狈逃窜,几乎被擒,九部联军分崩离析、一败涂地。

大溃败中,科尔沁部首领翁果岱和堂兄莽古斯也被建州兵马擒获,只有明安趁乱逃走。为了打击海西女真各部,同时分化其他蒙古部族,努尔哈赤在战后将俘获的科尔沁部首领翁果岱、堂兄莽古斯赐给衣物马匹、倍加优待后放还回科尔沁部。第二年,回到科尔沁的翁果岱向努尔哈赤派出使者致敬,感谢建州国主对自己的优待和赏赐,请求以后互通有无、通好结盟,努尔哈赤大喜,立即同意了翁果岱的请求,礼待使者,并亲书盟词交由使者带回。从此,建州女真和蒙古科尔沁部关系逐渐紧密,往来不断,从敌人变成了密友。

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五十二岁的努尔哈赤为了更好的掌控科尔沁部这个友邻,于是向科尔沁诺颜翁果岱提出联姻请求。翁果岱也需要建州女真这个强援来抵抗东蒙古汗庭察哈尔部的进攻压力,于是同意努尔哈赤的联姻请求,宣布将堂弟明安之女嫁给努尔哈赤为侧福晋。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正月,明安亲自护送女儿博尔济吉特氏前往建州,努尔哈赤出迎三十里,礼仪隆重地迎接科尔沁送亲队伍,并在赫图阿拉(辽宁新宾)举行盛大婚礼,以庆祝和科尔沁部的联姻。而明安这个没有留下名字的女儿,就是科尔沁部第一位嫁到建州(也即是日后的清朝)的后妃,她的出嫁,揭开了日后满蒙联姻的序幕。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在明安的女儿嫁给努尔哈赤后两年后,其兄莽古斯的长女、十五岁的额尔德尼琪琪格也奉命和努尔哈赤的第八子洪太(即日后的清太宗皇太极)成婚。皇太极率迎亲队伍从赫图阿拉出发,跋涉三百余里到达扈尔奇山城(吉林辉南县),在此迎接到了送亲的科尔沁部诸人,然后就地杀牛宰羊、广建大帐,举行隆重的迎亲仪式和婚礼。额尔德尼琪琪格,又名哲哲,她就是将来第一位拥有皇后(国君福晋)名号的蒙古科尔沁部女子。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二月,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孔果尔(莽古斯和明安的弟弟)之女再次联姻建州,嫁与时年已经五十六岁的努尔哈赤,给自己的堂姐额尔德尼琪琪格当了婆婆。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辽东建立后金政权,建元天命,努尔哈赤就是后来被子孙追尊为皇帝的清太祖。

天命二年(1617年)正月,科尔沁部闻报努尔哈赤建国后来朝,依旧由明安出使。努尔哈赤出迎赫图阿拉一百里,在诸富尔简冈设宴慰劳岳父明安(明安其实比努尔哈赤还要小几岁。)这是后金建国以来,第一个来朝的部族(或者说外藩)。

明天启四年,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科尔沁部诺颜奥巴(翁果岱之子)与后金汗努尔哈赤会于伊克唐噶哩坡,杀白马乌牛祭天,宣布正式结盟,第一个公开归附后金。投桃报李,后金汗努尔哈赤在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册封归附的奥巴为土谢图汗(图什业图汗),科尔沁部拥有了和察哈尔汗庭并列的汗号。

在此前后期间,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将联姻手段演绎得炉火纯青的后金再次向科尔沁部求亲,这一次是莽古斯长子宰桑的女儿、额尔德尼琪琪格的亲侄女布木布泰出嫁,同样嫁给了努尔哈赤第八子洪太(皇太极),姑侄同时嫁给了一个人。布木布泰,在后世有一个著名的名字、或者说谥号——孝庄文皇后(即某部电视剧内的“我孝庄”)她也是第二位拥有皇后( 皇太后、太皇太后)名号的蒙古科尔沁部女子。

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在和科尔沁部结盟半年后,后金汗努尔哈赤薨逝,年六十七岁。经过一番权力争夺和平衡后,努尔哈赤第八子——额尔德尼琪琪格和布木布泰姑侄的丈夫皇太极成功登上汗位,成为后金第二任大汗。额尔德尼琪琪格被封为汗王大妃,俗称中宫大福晋;布木布泰则被封为西侧妃,俗称西宫福晋。

明崇祯七年、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宰桑的另一个女儿、布木布泰的亲姐姐海兰珠在兄长、宰桑长子吴克善的亲自护送下来到盛京(辽宁沈阳),进入皇太极后宫,成为第三位嫁给皇太极的科尔沁部女子,姑侄三人都成为皇太极的妃子。

明崇祯九年、后金天聪十年(1636年)正月,因上一年后金平定蒙古察哈尔部(东蒙古正统所在),取得察哈尔林丹汗保有的“北元玉玺”,所以后金群臣延请皇太极“早正尊号”,科尔沁等部也积极参与此事。皇太极于是在当年四月十一在盛京举行祭天仪式,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宣布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改族名为“满洲”,追尊努尔哈赤为清太祖。群臣奉皇太极尊号“宽温仁圣皇帝”,而科尔沁等蒙古外藩则尊奉其为“博克达彻辰汗”。皇太极就是清太宗。

皇太极称帝后,晋封大福晋额尔德尼琪琪格为中宫皇后、授予皇后册宝,居住于清宁宫,册封海兰珠为宸妃,居住于关雎宫,册封布木布泰为庄妃,居住于永福宫。三位科尔沁后妃,占据着皇太极后宫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额尔德尼琪琪格是中宫皇后,所以其他妃嫔都尊称她为“哲哲”(姐姐),这也是额尔德尼琪琪格又名“哲哲”的由来。

此时科尔沁土谢图汗奥巴已死,科尔沁没有实际首领,于是皇太极册封奥巴之子、科尔沁济农巴达礼为科尔沁图什业图亲王,罢去此前科尔沁部所拥有的土谢图汗、科尔沁济农称号。同时,皇太极将科尔沁各部划为十个旗,分左右两翼,各自册封札萨克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外藩爵位以掌本旗,合十旗为哲里木盟,以图什业图亲王、科尔沁右翼中旗扎萨克巴达礼为盟长。

而和清朝皇室联姻最多、又是皇太极本人双重外戚身份的科尔沁莽古斯、宰桑这一系,则被皇太极加恩册封为扎萨克和硕达尔汉亲王,成为科尔沁左翼中旗札萨克,以宰桑嫡子满珠习礼为本旗札萨克、达尔汗亲王。宰桑长子、满珠习礼长兄吴克善则册封为和硕卓哩克图亲王,但不授予札萨克称号,没有旗属,从属于于弟弟科尔沁左翼中旗札萨克、达尔汗亲王满珠习礼。达尔罕亲王和卓哩克图亲王都拥有世袭罔替资格。

当年第一个和清朝联姻的科尔沁贝勒明安一系后代,则成为科尔沁左翼后旗札萨克,明安之孙彰吉伦被册封为多罗郡王,成为第一代科尔沁左翼后旗札萨克,并世袭罔替。关于这一系的故事,我们后面再说。

明崇祯十六年、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清太宗皇太极突然在盛京皇宫驾崩,年五十二。因为生前没有公开立下皇储,所以在他死后围绕着皇位的归属在清朝内部展开了激烈的对峙和争斗,主要的皇位争夺者是皇太极长子豪格和十四弟多尔衮。为了争夺皇位,叔侄间矛盾尖锐、彼此毫不退让,几乎到了公开火并的地步。

最后,在其他王公大臣的居中调和下、以及豪格关键时刻的退缩下,最终清朝内部才达成了一致:豪格和多尔衮都不再对即位提出要求,皇位由皇太极第九子、永福宫庄妃布木布泰之子福临继承,用明年为顺治元年,以平息内部纷争。随着福临的继位,科尔沁成为了清朝新帝的外家,地位在外藩中扶摇直上,成为清朝最显赫的蒙古藩部,没有之一。福临是清朝第三代皇帝(含追封的努尔哈赤),即清世祖顺治帝。

顺治帝继位后,尊嫡母哲哲为中宫太后(称额真太福晋),但并没有正式文献表示被她曾经被尊为皇太后,现代影视艺术作品中她“母后皇太后”的称呼,在史书上没有记载。根据现有的史料,哲哲在世时,顺治帝对她的称呼是“母亲(讷讷)国君福晋”。

顺治六年(1649年)四月十七,清太宗正妻、“国君福晋”额尔德尼琪琪格(哲哲)因病在京师紫禁城去世,年五十一岁。顺治帝穿孝服为嫡母服丧,下诏其葬礼典仪和皇父清太宗完全相同,实际上是遵循了皇太后薨逝的典仪制度。

顺治七年(1650年)二月,顺治帝给嫡母上谥号为:孝端正敬仁懿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并将她梓宫送出关外,和皇父清太宗皇太极合葬于昭陵中。此后经过雍正、乾隆两朝的累加,额尔德尼琪琪格最终的谥号为:孝端正敬仁懿哲顺慈僖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也即后世人所熟知的孝端文皇后。这是联姻清朝皇室的科尔沁部中,第一位得到皇后称号(含追尊)的后宫女子。

清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摄政王多尔衮因坠马去世后,十四岁的顺治帝终于等到了亲政这一天,之后顺治帝开始清算叔父多尔衮擅权的“罪行”,并在顺治八年(1651年)初正式执掌清朝国政。在外朝大政独揽之后,在内廷中年轻的顺治帝也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始治理宫闱,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入关八年的顺治帝终于可以按照汉家制度制定内宫礼仪,他依照汉制,尊奉生母布木布泰为“昭圣慈寿皇太后”,清朝由此第一次迎来在位的皇太后(孝端文皇后没有正式尊号,不算)。布木布泰经过儿子数年内屡次追加尊号,在顺治朝的徽号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皇太后。

顺治八年(1651年)八月,皇帝大婚,在顺治帝生母昭圣皇太后的安排下,顺治帝长舅科尔沁和硕卓哩克图亲王吴克善的女儿孟古青(又名娜木钟,真实名字叫额尔德尼本巴)被指定为顺治帝的皇后,在八月十三和顺治帝行合卺礼,孟古青也成为清朝入关以来第一位中宫皇后,同时也是科尔沁部第三位拥有皇后称号的女子。

但是这桩婚事是摄政王多尔衮生前所定(多尔衮原配博尔济吉特氏是科尔沁贝勒明安的孙女、莽古斯的侄女、孝端文皇后堂妹、孝庄文皇后堂姑),所以顺治帝成婚时就极不情愿,和皇后没有感情。同时皇后孟古青性情善妒、喜好奢华,在后宫中飞扬跋扈,不能曲意承奉顺治帝,有时候连姑姑昭圣皇太后的面子也敢驳斥,更加让心性简朴、孝敬母后的顺治帝讨厌和疏远,帝后成婚不久就开始失和,长久之下,顺治帝极度讨厌皇后,于是决心废后。

顺治十年(1653年)八月,在无可忍受之下,顺治帝传谕礼部及内三院,诏书说:

“朕惟自古帝王,必立后以资内助。然皆慎重遴选,使可母仪天下。今后乃睿王于朕幼冲时,因亲定婚、未经选择。自册立之始,即与朕志意不协,宫阃参商,已历三载。事上御下,淑善难期,不足仰承宗庙之重。谨于八月二十五日奏闻皇太后,降为静妃,改居侧宫。”

毅然冒着天下百官万民的非议,把皇后兼表妹的博尔济吉特氏废黜为静妃,迁居别宫。

顺治帝废黜皇后之后,原本想选立自己所喜爱的妃子为新皇后,但是昭圣皇太后坚决不允许顺治帝立科尔沁部之外的女子为皇后,母子发生了激烈冲突。最后还是顺治帝退让求全,同意了母亲的意见,继续从外家科尔沁部选立皇后。

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初三,经过礼部群臣的商议和挑选,最后选定了科尔沁部镇国公绰尔济的长女、十四岁的阿拉坦琪琪格为继后人选,同时绰尔济的次女也作为陪嫁一同被选进宫中。另外,为了不使孟古青被废导致科尔沁各系心中不安,科尔沁和硕达尔汉亲王满珠习礼的女儿也一同入选,进入顺治帝的后宫中。

绰尔济,是莽古斯的孙子、宰桑的次子察罕之长子,吴克善、满珠习礼、孝庄文皇后的侄子,所以,阿拉坦琪琪格姐妹是孝庄文皇后的侄孙女,顺治帝废后的堂侄女,顺治帝本人的表侄女。另外,一起被选进宫的满珠习礼的女儿,是顺治帝废后的堂妹,阿拉坦琪琪格姐妹的堂姑。这也是清初时期清朝皇室和科尔沁部联姻的显著特点。

阿拉坦琪琪格入宫后,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册立为妃,六月正式行礼,立为继任皇后。其妹则一同册封为妃,其堂姑(满珠习礼之女)因为年纪太小,没有立即册立,而是养育宫中,以待后来。但是在顺治十五年(1658年)满珠习礼之女还没有成年就因病薨逝,顺治帝追谥表妹为妃,赐号“悼”,葬于蓟县黄花山,后来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迁葬孝东陵,祔葬于姑母孝庄文皇后陵旁。

阿拉坦琪琪格是第四位得到皇后封号的科尔沁部女子,但她虽然有皇后之尊,却从未得到过丈夫顺治帝的宠爱,顺治帝对这个表侄女皇后从来都是不闻不问,冷淡至极。尤其是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内大臣鄂硕之女董鄂氏入宫后,得到顺治帝的万千宠爱,先册为贤妃,然后在九月晋封为皇贵妃,几乎成为事实上的副后。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不能获取顺治帝欢心,又被顺治帝挑剔说侍奉皇太后礼节疏阙,有违孝道,在顺治十五年(1658年)被停用中宫笺表,顺治帝甚至于再次下诏,命诸王大臣议论废后的事宜。

因昭圣皇太后和皇贵妃董鄂氏本人的强烈反对,所以顺治帝再次废后之事没有实施,同时皇贵妃董鄂氏在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去世,顺治帝本人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驾崩,这才让危如累卵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躲过了和堂姑一样被废的命运,被即位的皇三子玄烨(即康熙帝)尊奉为仁宪皇太后,成为第二位当上皇太后的清朝科尔沁部后妃。同时其姑祖母、顺治帝生母昭圣皇太后被康熙帝尊为昭圣太皇太后。

仁宪皇太后年轻时不受丈夫顺治帝宠爱,朝不保夕,皇后之位岌岌可危,但是顺治帝驾崩后,仁宪皇太后却苦尽甘来,被嫡子康熙帝尊崇恩养了数十年,享尽人间富贵荣华,历经五十六年安宁。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初六(阳历是1718年1月7日),七十七岁的仁宪皇太后薨逝,康熙帝亲自赴宁寿宫为嫡母奠酒致祭,并在苍震门内住了一个月,为嫡母守孝,追谥嫡母为:孝惠仁宪端懿慈淑皇后。此后历经雍正、乾隆朝加谥,最终谥号为:孝惠仁宪端懿慈淑恭安纯德顺天翼圣章皇后,即孝惠章皇后。

孝惠章皇后是清朝第四位、也是最后一位得到过皇后尊号(含礼尊皇帝正妻,及皇帝生母)的科尔沁部后宫女子,在她于康熙五十六年薨逝后,由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主掌清朝后宫的九十二年历史就正式结束了(自清太宗正妻哲哲被立为中宫大福晋开始,至孝惠章皇后去世结束。虽然日后清宣宗道光帝的孝静成皇后也是博尔济吉特氏,不过一来她不是科尔沁部出身,二来她也没当过皇后,只是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当过几天皇太后,所以不计算在内。)此后虽然也有科尔沁部女子入选清朝后宫,但再也没有入主中宫皇后者,蒙古科尔沁部女子在清初执掌后宫的风云历史,就此划上了句号。

此外还有一个番外故事:之前所说的科尔沁部贝勒明安一系所在的世袭科尔沁左翼后旗札萨克郡王,在清朝中前期都是默默无闻,没有出过什么大人物 ,和本部盟长科尔沁右翼中旗扎萨克、图什业图亲王,及清朝皇室几代联姻家族科尔沁左翼中旗札萨克、和硕达尔汗亲王、和硕卓哩克图亲王相比,一直微不足道。直到第九代札萨克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在位时,因为迎娶了清仁宗嘉庆帝第三女和硕庄敬公主,成为嘉庆皇帝的女婿,才稍微扩大了一点本旗的门楣。

不过索特纳木多布斋一生无子,他在道光五年(1825年)去世后,因为没有直系后代承袭郡王及科尔沁左翼后旗札萨克之位,由此引起旗内诸亲属台吉们的王位争夺混战,局势一片混乱。为了平息争斗,道光帝下诏亲自为妹夫索特纳木多布斋挑选嗣子,并有意摒弃其近亲,从远支族人中挑选。最后道光帝选定了哈日额日格苏木百兴图嘎查四等台吉、家境贫寒的布和德力格尔十五岁的长子为索特纳木多布斋嗣子,承袭科尔沁左翼后旗札萨克、多罗郡王爵位,这就是清朝晚期外藩蒙古的第一重臣——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承袭郡王后,先后授御前大臣、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受命统领健锐营、外火器营、两翼前锋营、八旗护军营等军,是朝廷最为倚重的柱石之臣。咸丰三年(1853年)八月,僧格林沁率军和太平军北伐部队交战,历时一年半,到咸丰五年(1855年)正月彻底击败北伐的太平军,咸丰帝大为欣喜,数次嘉奖名义上的表兄僧格林沁,并在咸丰五年(1855年)二月晋封其为博多勒噶台亲王,世袭罔替。科尔沁部因此也获得了又一个科尔沁世袭亲王爵位,科尔沁左翼后旗自此和科尔沁右翼中旗、科尔沁左翼中旗平起平坐。

此后僧格林沁先后在于咸丰九年(1859年)在大沽口坚决抵抗来犯的英法联军,获得胜利,但是在咸丰十年(1860年)的八里桥之战中惨败于英法联军,导致咸丰帝“秋狝”避暑山庄,京师失陷,圆明园被焚。再后来僧格林沁长期和北方捻军交战,互有胜负。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僧格林沁率军冒进,在山东曹州(山东菏泽市)高楼寨被捻军包围,陷入重围。当其率少数随从冒死突围时,于曹州西北吴家店重伤坠马,被捻军斩杀在麦田内,终年五十五岁。僧格林沁阵亡消息传到京师后,清朝中枢一片震惊,两宫皇太后及同治帝均以“失我国家柱石”而痛心。

僧格林沁是最后一位敢于亲自统兵上阵作战的满蒙王公贵族,在他之后,再也没有满蒙王公能够率军上阵出征。僧格林沁用自己战死沙场的结局,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而他的死,也标志着煊赫了二百年的蒙古科尔沁部从此走向衰落和式微的历史终点。

中国画家画龙的高手是谁?

一幅被拍了3个多亿的《九龙图》长卷

在中国这个书画殿堂,出现过许许多多的的绘画高手,每个人擅长的领域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才华横溢能者多劳。但是数一数擅长画龙的画家少之又少。龙很早以前就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很多神话故事里都有它的身影,龙能够保佑人们也能呼风唤雨祈祷雨季降临,虽然是迷信这说,但这说明龙深受百姓爱戴。关于龙我们知道的成语有多少,有怎么个成语叫画龙点说的就是张僧繇,他是梁朝的画家,但是他并不是专门画龙的画家,只是传闻他画龙也是一绝,可惜他的作品未保留到现在,现存的都会后人临摹作品,并且没有关于龙的作品。我们无从得知他到底画的如何,只能从书中零星记载中去参悟一二了。

但是中国历史还有一个画龙的高手,人们却不知道有怎么个画家,有关他的记载也是比较有限的,这位画家是南宋人,名叫陈荣,出生日期不详,虽然这个画家的名字很大众,但是幸运的是这位画家的作品保留了下来,在日本美术馆以上万美金收购的,它的这幅《九龙图》在民国时期被带到海外,辗转被博物馆收藏。

《九龙图》这幅长卷轴画,长46.3厘米,宽1096.4米,画面上九条龙形状都不相同,一条龙紧紧攀岩着石头,第二条龙领双目狰狞,第三条龙怒视前方,第四条龙和巨浪搏斗,第五条第六条相互缠绕,似乎有决斗的意思,第七条龙影藏于水天之间,第八条龙穿雾而过,第九条龙在石头上休憩。这整幅画都是用粗线描绘出来,细节之处的刻画,也十分精致,龙鳞画排列有序,虚实结合,深浅相得益彰。有专家把着九条龙解释为祥和的代表,中国文化博大深厚。清代的乾隆皇帝在得到这幅画后,有感而发,提笔便写下了诗,赞叹这幅画简直是不可多得画龙的好作品,龙仿佛腾空而出。

这幅画有没有有被大家熟知已经没有那么重要,它在全球的地位可以参考他的另外一幅画龙的画《六龙图》拍卖高达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那么算算平均一条龙就值6000万。如果《九龙图》也被拍卖的话,收藏价值只会在《六龙图》之上。

曾有日本美术学者们认为他画龙的水平已经是最高水平,具有很好的收藏价值。连国外的人对他评价都怎么高,那么我们更不能遗忘中国那么多优秀画家和文物,我们应该记住他们并守护和传承下去,能涌现出更多更好的中国画家。(来原于网络)

你听过最荒唐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有关抗日题材电视剧中大量的雷人台词,其中,“我爷爷九岁的时候就被鬼子残忍的杀害了”、“同志们,八年抗战开始了””,“阎王让你五更死,你活不到三更”简直直接让整个剧添加了一些不该有的东西从而让整个题材跑偏了。

‬雷人的台词

还没‬开始‬打‬就知道‬要‬打‬八年‬

我爷爷‬九岁‬就被‬杀害‬了‬……那么‬怎么‬还会‬有你‬呢‬?

八百里开外能击毙机枪手……这确定不是开外挂吗?

每个人‬背‬‬150公斤‬炸药‬……这‬确定‬背‬的‬动吗‬?每个人‬都比‬大力士‬还要强‬啊‬

用‬石头‬来‬炸‬飞机‬……这还有‬手榴弹‬什么‬事儿‬呢‬……

让人‬哭笑不得‬滴‬方言‬台词‬,简直‬笑翻天‬了‬

不得不说编剧真的是脑洞大开。

我的‬初吻‬又‬被你‬夺走了‬……这‬到底‬应该‬有‬多少‬初吻‬啊‬……

作为‬男子汉‬你‬该‬硬‬的‬时候‬就‬得‬硬‬……我怎么‬看‬就‬都‬感觉‬这是‬在‬开车‬……你觉得‬呢‬?

‬最后想说的话

有些台词能更好的促进电视剧的笑点或者特点,但是也有很多台词让整部剧都变味了,不知道是因为后期的编辑是因为没有费用的原因还是什么原因,你们觉得呢?

历史上有哪些名人是光头?

民国时期多光头,头不光何以平天下,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民国时期的光头名人有哪些?

袁世凯

大家应该都看过袁大头的图片,里面袁世凯的形象就是光头的,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袁世凯是清朝晚期的官员,满清要求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前期都是金钱鼠尾的发型,后来清朝中晚期就成了前额头锃光瓦亮,后面留头发,袁世凯就是如此。

后来晚清灭亡,袁世凯后面的鞭子自然是不会留下,大家都将辫子剪掉,可是前额头大部分人都不会再生长头发,袁世凯认为难看,干脆就直接剪了个光头,光头形象看起来也非常精神。

张作霖

张作霖也是个光头,但是他并不是因为秃头,他是效仿袁世凯,有点上行下效的意思,张作霖也将自己的光头形象制作成银元,和袁世凯一样,就好比现在,要是突然看见一个有头发的民国人物制作成的银元,怕是会大吃一惊。

曹锟

曹锟和张作霖是一个意思,他作为第五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又是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他也并非是不长头发,而是效仿袁世凯,古代一直就有平天冠的礼仪,身在其位,总要与众不同,光头的形象总让人觉得有总统形象,自然而然就成了这种形象。

吴佩孚

民国时期的吴佩孚也是一直以光头形象示众,但是他的光头和前面三个人有些不一样,略微带点头发,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军人,吴佩孚是中国第一个刊登上美国《时代》封面的人物,封面中吴佩孚的形象就是光头,精神抖擞,他身着戎装,脸微微朝左,两眼炯炯凝望前方,看上去踌躇满志、胸有成竹。这可能就是他剪成光头的原因,看起来英气十足,帅气,完全一副军人形象。

冯国璋

冯国璋是袁世凯的嫡系,跟随袁世凯多年,受到他的影响,最后也成了一位光头人物,其实这也只是一方面原因,更多的是冯国璋本身就有点秃头,头上的头发越来越少,一怒之下,干脆也跟随民国潮流,将脑后的头发也减掉,没曾想,成了光头之后,还比以前看起来更加帅气,还显得年轻。

段祺瑞

段祺瑞执政纪念银币

段祺瑞也是不得已,在执政的时候剪了个光头,因为制作他自己执政时期的纪念币,这样看起来也比较精神,其实段祺瑞偏瘦,他的头发还算是可以的,也不秃头,只是单纯的在中年时期将头发减去,可能是为了应付军阀的形象。

除此之外,还有徐树铮、张作相、汤玉麟、韩复渠、蒋介石、阎锡山等人都是光头形象,其中有的可能是因为秃头,有的则是故意而为,究其原因,应该有以下三点。

徐树铮

一:上行下效

这还得是袁世凯起的头,毕竟他原本有一条长辫子,辛亥革命一刀切,最后也成了北洋军阀和民国时期那些军人效仿的对象,属于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就和蒋介石喜欢将披风披在身上,而两只手并不穿进去,这样看起来确实比较好看,很多国军将领也都效仿。

二:军人形象

大家都是军人或者行伍出身,他们长期带兵打仗,本身就有军装约束,尤其是戴帽子时,如果有头发,总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就和现在的军人一样,全部都是短发,然而那个时候没有平头的说法,全部一律剪成光头,长长了再剪。毕竟会参与作战,不留头发也不会被敌人揪住,也算是减少自身的弱点。

三:光头之风

民国时期,不仅是这些名人剪成光头,很多平民百姓也是如此,他们大多是因为辛亥革命的影响,晚清灭亡之后,他们脱离束缚,正好趁机将这长辫子直接剪得干干净净,一点不留,从头来过。

蒋介石留光头的原因他自己说过,他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自己并不是光头,而是在北方的时候,受到他们的影响,因为他们全是光头,所以干脆和他们一样也弄个光头。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八大山人和石涛两大宗师携手合作的画?

一般认为,八大山人长于笔划线条,石涛长于点染用墨,两个人的区分是比较明显的。

不过此幅合作画,兰石竹图,老陈认为没有二人的笔墨在其中。

老陈曾经在鉴赏过几幅张大千仿作的八大山人及石涛的画作,对于这个问题还是比较精通的。

上面一幅松石高士图,是被公认的张大千仿作。浅绛松石为张大千按八大山人笔法模仿,高士及缓坡水草等是按照石涛的笔法模仿的。

八大山人的笔法浑厚大气,石涛的笔法则相对细腻多姿。虽然上图与八大山人真迹差别较明显,倒也不失为再现度高的作品。

对于所提问的画,老陈看伪作的依据如下。

首先是此处仿石涛的笔迹,第四个字,八大山人的人字,其写法与张大千仿松石高士图一样,而与石涛的笔迹不符。石涛书法脱胎于隶书,人字的捺笔绝大多数情况是张扬上翘并出锋。提问的画里人字弯成了半圆,差别较大。

石涛真迹中的人字可从下图对照。

第二个石涛落款的问题是其八大山人称谓没有上提一格,这在清代题识信札里不可能出现。八大年长德高,是石涛钦佩至极的人物,石涛尊称先生在书信里把先字都换行提格了(如下图),不可能平头写八大山人。

第三,石涛画竹苍润无火气(如下图石涛与王原祁合画风竹坡石图,此图为石涛到北京当面拜访所合作,古代素未谋面仅凭书信沟通很难合作),而提问中的竹叶前景与背景的颜色对于过于强烈,火燥气太盛,足见疑问。

第四,提问的画里八大山人的坡石与兰草,在没有画上石涛的竹子的情况下,就是男根的形状。这种构图极为粗俗,除了当今某位作家,估计在场面应酬的画作中,在清代封建礼教下,绝对不可能出现。就算八大山人与石涛有文化反叛意识,也是只可自赏,不可付诸流觞的。

第五,所仿八大山人坡石,都是方笔,与八大山人浑朴圆厚的画法不同。

其它问题还有一些,限于篇幅这里不提,有上述五点,足以说明此画为张大千模仿的作品,除了签名外,画工与八大山人和石涛都还有明显差距。

欢迎关注老陈,探讨交流国画艺术。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