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品,俄苏现代主义文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一是再现客观的现实主义,突出小说艺术的叙述性本质,重视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关系和情节、场景的转换,以再现客观外部世界的广阔性为创作的最高追求。马雷什金、巴别尔、绥拉菲莫维奇、阿·托尔斯泰、西蒙诺夫等人的创作,这种倾向最明显。二是表现主观的现实主义,借助于人物内心世界的主观印象来反映外部世界的真实。重在描写社会生活所引起的人物心理冲突,往往运用细腻的心理分析和意识过程的投影来展现外部世界。法捷耶夫、列昂诺夫、费定、肖洛霍夫、拉斯普京、邦达列夫等人的创作为突出代表。他们的作品重在分析人物性格的历史,以研究人的心灵世界为己任。
三是讽刺性的现实主义倾向,以布尔加科夫、普拉托诺夫、左琴科、伊里夫和彼得罗夫的创作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尖刻辛辣地揭露了社会弊端,并以夸张、怪诞、象征性手段来折射现实。这三种类别的区分也不是绝对的,有的作家以某一种倾向为主,兼及其它风格,有的作家前期与后期选择了不同的风格
格非苏童余华洪峰马原为什么被称为先锋小说家?
先锋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通俗来讲,就是一小群“自我意识”分外强烈的作家,根据“不断创新”的原则,打破大众公认的规范和传统,创作出来的貌似“离经叛道”的艺术作品。
先锋文学作家的目标就是要震撼受传统影响的读者的感受能力,向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教条和信念发起挑战。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青年作家为代表,纷纷以各自独特的叙事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毋庸置疑,先锋派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
小说写作的实质是虚构,所谓的“真实性”其实指的是“艺术真实”。而传统的小说家与现代小说家对此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态度:前者千方百计地掩藏叙述行为,以求得似真性的阅读效果;后者恰好相反,他们则是在叙述的同时故意揭穿其虚构的本质,来达到近似于真实效果的解构,这种叙述策略就称之为“暴露叙述行为”。
对真实性的追求历来是中国古典与现当代小说的主流,但从1985年起,中国文坛的情况就不同了。
篇幅有限,只举一人为例。
马原作为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当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著名的“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他的《冈底斯的诱惑》、《虚构》等小说以其文体的奇特性带来一股冲击波。此后,许多小说家相继写起“我的小说如何如何”的作品来。
马原的小说《虚构》的开篇就对虚构本质做了这样调侃式的理论阐述:“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我喜欢天马行空,我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有那么点耸人听闻。”这样的叙述行为的虚构本质不再被小说家讳莫如深地掩藏于故事之后而是被精心地推到了前台。
在马原的另一部小说《上下都很平坦》的开头也宣称:“这本书里讲的故事早就开始讲了,那时我比现在年轻,可能比现在更相信我能一丝不苟地还原现实。现在我不那么相信了,我像一个局外人一样更相信我虚构的那些远离所谓真实的幻想故事。”在叙述中,叙述人兼作者与主人公的“我”不时插入对虚构以及小说的理论与技巧的议论,如“我在虚构小说的时间里神气十足,就像上帝本人。”“不是我要把全部故事从头开始,我不是那种着意讨读者厌的傻瓜作家,我当然不会事无巨细地向读者描述姚亮走进知青点、走进知青农场那一天的全部过程。”这样由叙述人不断地自己来揭自己的老底,把写作的技巧亮给读者,这就是暴露叙述行为的文体策略。
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故意掩盖叙述行为相比,先锋派小说家们直言不讳地宣布:无法还原现实,并承认自己的故事是杜撰出来的,这种坦率和诚实倒显得更为真实。这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差异在起作用,而在这两种文体之间的选择,就是在两种文化价值观念之间的选择。
从叙述行为的掩盖到叙述行为的暴露的文体变化,深深地折射出了文化的变迁,它取决于作家运用不同的文学话语对世界进行解释和探索的语言方式。而语言的使用规则又是文体的核心,所以文体必然是文化的体现。
在中国的先锋派小说中,人物角色的频繁变化确实令人眼花缭乱,这种样式又往往是在“我”的名义下进行的。“我”身兼数职,一会儿是叙述人,一会儿是作者,一会儿是小说中的一个主人公,一会儿又是另个主人公。
比如苏童的小说《罂粟之家》中的“我”就是一个变幻的角色。从总体上看小说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但“我不时地冒出来在作品之间跳来跳去,一会儿是演义,一会儿是沉草,一会儿是神秘的人,“我”到底是谁,实在也说不清。
我们再看一下这一叙述策略的始作俑者马原的小说,他的《冈底斯的诱惑》曾使人深感迷惑:
第一部分是“我”的一段话,从中推断“我”不是姚亮也不是陆高、陆二;
第二部分也是“我”的一段话,讲述“我”的经历,可以推测“我”是个作家;
第三部分的“我”则是一个身份不明的叙述人在向穷布讲述他父亲的故事,还有一个老猎人在向“你”渲染一头熊的大和凶;
第四部分的“我”似又变成了小说的作者;
第五部分的“我”又回到那个写剧本的老年作家。可见“我”是一个分裂的形象,由“我”讲述的各个故事也变得互不连贯,这样在作家笔下生活就变得破碎而无法还原。
马原的另一部小说《虚构》里,“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是讲述者是作者还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哑巴”,似乎是故意要制造角色混乱的效果,而小说故事主人公及真实性则得到了彻底的颠覆。
先锋小说中人物角色的随意转换,应该说是中国当代文化中最新产生的后现代因素的审美体现,它深刻地折射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变迁。传统小说中“我”作为叙述人的作用一般是维持故事的完整性和价值态度的一贯性,所以"我”的角色大多是稳定的由一个人承担到底。
先锋小说中叙述“我”的裂变,是中国当代文化中后现代因素的一个显现。小说中那个分裂的碎片化的“我”反映了当代中国自我观念的变化。
这个分裂的“我”成了一个可以填塞各种具体人物的符号,“我”没有了自始至终的话语权力和叙述权力,“我”既失去了维持故事整一性的功能,也失去了维持价值中心化的功能。故事中的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讲述权,使得故事中心消失,文本成了由众多故事碎片所组成的大杂烩。
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的明显区别是什么?
1.是否实际
现实主义文学首先在故事背景、情节上符合现实实际,作家会按照现实的逻辑来发展情节;而现代派文学中可以不受此限制,出现荒诞、非常规的人物或事件。
2.叙述描写
现实主义作家经常将自己的情感流露在人物的一举一动当中,对故事有明显的好坏评判;而现代派作家在这方面反对这种做法,认为作家应该以客观的态度进行叙述。
3.表现手法
现实主义作家的手法不如现代派作家丰富。小说中象征、影射、隐喻的现象比较多,意识流等创作手段也是现代派的重要特征;而现实主义作家,都是一些比较基本的表现手法。
以河南为背景的现代文学小说著作有哪些?
当代文坛上,以地域来划分作家群的话,陕西作家群,三驾马车,路遥陈忠实相继去世,只剩贾平凹硕果仅存。山西也有一个作家群晋军崛起,属于山药蛋那一派的。北京和上海则分别形成了京派,海派。
而河南的作家群称为“文学豫军”,包含了一大批作家,领衔的有刘震云、李佩甫、二月河等。
谈谈河南作家的现代文学小说,光是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就有:李准的《黄河东流去》,魏巍的《东方》,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宗璞的《东藏记》,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李佩甫的《羊的门》等等。作家2月河的《雍正王朝》获得优秀电视剧奖。
以河南为背景的现代文学小说很多,我们挑时间比较近的说吧。《当代》2017年优秀长篇小说获奖五篇,其中河南作家获奖两篇,分别是李佩甫的《平原客》和梁鸣的《梁光正的光》。
另外,刘庆邦小说《牛》获得优秀中短篇小说奖。这三部获奖作品,描写的都是发生在中原大地,农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这个过程中,人与人、农村与城市、新旧观念之间发生的冲撞。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意义。
分析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的主要主题和风格?
现代英国文学是现代文学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突出特点是“反”字,也叫“反传统文学”。基本主题是“异化”(alienation)和“孤独”(loneliness)。写作风格上,主要是complexity and obscurity(复杂性和模糊性), symbol use(象征手法的运用), allusion(暗喻), Irony(反讽)。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文学流派,如象征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黑色幽默,荒诞派戏剧和新小说等。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有哪些?
文艺复兴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7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的概念在14-17世纪时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当时的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此称为“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最先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达到顶峰,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艺复兴是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一。这个时期产生了很多的文学作品,一时风靡整个时期。比较著名的有:
1.但丁——《神曲》:写于1307年至1321年,这部作品作者通过与地狱、炼狱以及天堂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带有“百科全书”性质,从中也可隐约窥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2.薄伽丘——《十日谈》:该作讲述1348年,意大利佛罗伦萨瘟疫流行,10名男女在乡村一所别墅里避难。他们终日游玩欢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共住了10天讲了百个故事,这些故事批判天主教会,嘲笑教会传授黑暗和罪恶,赞美爱情是才华和高尚情操的源泉,谴责禁欲主义,无情暴露和鞭挞封建贵族的堕落和腐败,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3.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
4.莎士比亚——《奥赛罗》:作品讲述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娜相爱。因为两人年纪相差太多,婚事未被准许。两人只好私下成婚。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却促成了两人的婚事。他又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梦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梦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定情信物等。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真相后,悔恨之余拔剑自刎,倒在了苔丝狄梦娜身边。
5.达芬奇的壁画——《最后的晚餐》:《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创作,以《圣经》中耶稣跟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为题材。画面中人物的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是所有以此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
6.莎士比亚——《李尔王》:叙述了年事已高的李尔王意欲把国土分给3个女儿,口蜜腹剑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赢其宠信而瓜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不愿阿谀奉承而一无所得。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李尔王离位,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不给其栖身之地,当年的国王只好到荒郊野外……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在这里,不得不着重提起一个人,那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先驱人物:但丁(意)。被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他所创作的长诗《神曲》(全诗为三部分:《地狱》、《炼狱》和《天堂》),明确表达了自己对天主教会的厌恶,率先对教会提出批评。该时期作品人文、民间和封建并存,以人文为主流,都比较鲜明地反封建、反迷信,在现实主义方法运用上更加自觉,民族文学和语言基本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