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篆刻历史的代表作品及作者

篆刻作品和落款,中间部分醒目位置是篆刻作品,【硬笔书法落款需要注意这6点】最近大家都宅在家里,尤其是一幅作品的落款部分,想要写出一幅好看的硬笔书法作品,除了字体结构、书法用笔等等这些硬件要素,不二斋总结了6点硬笔书法落款需要注意的要领,1、落款按照内容的长短可以分为长款、短款和穷款,上款写在作品的右边,下款写在作品的左边,下款内容一般...

篆刻历史的代表作品及作者,篆刻作品怎样装裱?

篆刻作品一般都是制作印屏,印屏分为三个部分,题名,篆刻作品和落款,题名一般用其他颜色纸写明书斋号或者个人姓名,中间部分醒目位置是篆刻作品,不同风格,不同大小的印章无序排列,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最后是落款,说明创作时间,地点和作者姓名即可。

硬笔书法的落款?

【硬笔书法落款需要注意这6点】

最近大家都宅在家里,有了不少空余时间,很多朋友选择在玩手机之余练练书法,静静心,排遣一下焦虑的情绪,不少朋友也给不二斋发了他们的硬笔书法作品,让不二斋指导一下,并询问学习硬笔书法有没有什么快速成功的秘诀。

学习书法和练习其它技能一样,想要取得一点成绩,从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都需要长时间的训练,都没有什么秘诀可言的,唯一需要的就是反复的练习,反复的纠错,然后改正以后继续练习,这是最有效的练习书法的方法了。

看了他们发过来的作品,很多但个字写的还不错,就是整体的章法没有处理好,还没有整体的章法意识,尤其是一幅作品的落款部分,更是随心所欲,这样很影响一幅书法作品的整体感觉,就如盖房子,钢筋、水泥、砖头等材料都是好材料,盖出的楼房却奇丑无比,这岂不是白白浪费了这么好的素材。

想要写出一幅好看的硬笔书法作品,除了字体结构、书法用笔等等这些硬件要素,章法布局也是非常重要的,而谈到在布局,最重要的无疑就是落款了,落款的安排尤为重要,落款是书法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落款,就称不上是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

不二斋总结了6点硬笔书法落款需要注意的要领,供大家参考。

1、落款按照内容的长短可以分为长款、短款和穷款,穷款指的是只写作者姓名,按照位置可以分为上款和下款,上款写在作品的右边,上款内容一般写“某某惠存、雅正”或“赠予某某先生”等等,下款写在作品的左边,下款内容一般写作者的姓名、书写时间、地点等等。

2、落款的位置,上款一般写在右上角,表示对别人的尊敬,第一个字最好写在作品上面三分之一处或以上,下款无论是长款还是短款第一个字都要比上款略低,

3、如果是单款,可以根据内容的形式决定是书写长卷、短款还是穷款,长款一般书写时间、地点、作者姓名、斋号,长款无论是一行还是写两行,都不要比正文内容长,要比正文内容短,同时还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盖印章。

4、落款所用的字体,一般比正文所用的字体晚一些,比如可以用隶书给篆书落款,却不能用篆书给隶书、楷书和行书落款,隶书也不能给楷书、行书和草书落款,但是楷书行书可以用于隶书的落款,一般行书可以给任何书体落款,行书是比较通用的落款字体。

5、落款字体大小一般小于正文字体,有时候和正文字体大小一样也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比正文内容大,这样会喧宾夺主。

6、印章一般也要比落款字体的大小略小,或者一样大,最好不要比落款字体大,这样显得很突兀,尤其是一些朋友用的印章的篆刻水平还不高,更是画蛇添足了。如果要在落款的下面盖两方印章,一般小的在上面,大的印章在下面,如果两方印章一样大小,一般朱文在上,白文在下。

学习硬笔书法的落款,其实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去模仿,找一位高手作品拿来临摹,从结构到章法再到落款,和他模仿的完全一样,把书法的各种落款方式都模仿一遍,你自己也可以自由掌握书法的落款技巧了,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漂亮,看起来也很专业。如果以上文字你看不懂,或者不愿意看,那就直接看我配的图片好了,看一看人家是怎么落款的。

仙人醉剥榴子皮谁的诗句?

仙人醉剥榴子皮诗句:“仙人醉剥青紫皮,东老壁上曾题诗。”

出自:吴昌硕《花卉十二屏风图》

仙人醉剥青紫皮,东老壁上曾题诗。

累累子劈红玛瑙,不须更问鲜荔枝。

作者简介:吴昌硕,原名俊,俊卿,字昌硕,别号缶庐,晚年自称吴字,浙江安吉人,中国清末民初的篆刻家,亦工书法、绘画,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为什么书画刻章都是篆体的?

这是因为印章最初用在十分正式的场合,表示家族、官职、机构的名称,世界各大的文明的印章开始都是这种用途。只有后来中国印章渐渐与书画结合,成为一门极具中国风的艺术。

那你肯定要问,为什么正式场合就要用篆体?我也不知道心理学是怎么解释这种现象,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人类各种文化都是这样的:场合越正式,在一些事物上越趋向保守。因为篆体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非常古老、保守的文字,所以,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使用,比如:印章,碑刻的额头,就顽固的保存了下来。

王国维纪念碑

其实,最早在商代,在与家族、身份有关的用字,就体现了这种用字保守趋势,也就是所谓的金文【族徽字】。

相比当时的甲骨文,这种族徽字象形程度非常之高,是很明显的是保守用字。

我们用殷商时代「马」字对比一下,很明显【族徽字:马】象形程度高,而应用文体:甲骨文,象形程度低,非常抽象。

商代的族徽金文「马」:

商代的甲骨文「马」

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汉字刚刚形成不久,所以象形程度高的字还在使用,这就是完全不懂人类这种正式场合用字保守的心理。

这就好比我们今天用篆文印章,被三千年以后的人发现,他们如果不懂我们印章用字的保守习惯,就认为篆文刚形成不久,是不是很荒唐?

在郑州二里岗遗址被认为是【成汤灭夏】以前的先商文化,二里岗在发现很多族徽字直接可以和殷商对接,这说明族徽字的使用时间很长,反应了上古时代的中国古人,正式场合用字保守的现象。绝不是说明汉字刚刚形成,有些还没有脱离【图案画】。

其实,这种对身份、官职、家族等事物上的保守心理,也反应在语言上,比如:姓氏、地名:

「区」用在姓氏读「欧」,「洗」用在姓氏上读「显」,就是古音。

地名「吐蕃(bo)、番(pan)禺」都是古音读法。

------------------------------------------------------------------------------

这种心理古今中外都一样。比如:不管那种文化在婚礼、葬礼等场合,我们都趋向穿着保守、传统的服装。最后,还说个关于保守用字的干货知识:西方社会中很多事物都跟基督教、古罗马、古希腊有关,所以,很多正式场合都能看到这种复古保守趋势影响。西方也有正式场合的用字的保守:西方人的「篆文」,其实就是罗马的碑刻体,也即所谓的【铭刻大写(Inscriptional Capitals)】

(拉丁字母最初是没有大小写分别的,小写体是大写字母的手写快写体,说简单一点,就是相当于我们汉字的行书草书。)

比如古罗马【提图斯拱门(Arch of Titus)】上的【铭刻大写(Inscriptional Capitals)】:

古罗马万神殿(Pantheon)上的【铭刻大写(Inscriptional Capitals)】:

古罗马【铭刻大写(Inscriptional Capitals)】字体,演变成今天,也就是所谓的罗马体(Roman type),是最正式的一种字体。

西方国家的政府、教堂、货币等等正式场合都使用这种大写字母:

写英文学位论文,就要求使用【Times New Roman】新罗马体,因为这种字体比较正式。这都是有历史原因。

细心观察的话,你会发现【铭刻大写(Inscriptional Capitals)】有个特点:【竖线】的尾端加【横线】,【横线】的尾端加上【竖线】,在印刷排版学上称为【衬线 (serif)】。

如下图所示:

为什么会这样呢?

前面说过,【铭刻大写】是石刻文字,古罗马时代,石匠用的刻字刀的刀尖是方形的,加【衬线 (serif)】有两个原因:

1、因为刻刀刀尖是方形,笔画起始和结尾会比较粗糙不齐,衬线 (serif)起到修饰作用。

2、方形刻刀在刻字时候,石料极易裂开、脱落,为防止裂开脱落,就加上衬线 (serif)。

这个问题可以参考这本书,有很详细的考证:

这一习惯一直都被继承下来,以至于不在石头上刻字也会这样写,这就是一种崇古和用字保守。

所以,今天拉丁字母字体分为衬线体 (serif)和无衬线体(sans serif),罗马体是【衬线体】,黑体就是【无衬线体】:

我们知道,汉字最初都是用雕版印刷,所以,古罗马遇到的情况,中国古人也会碰到,汉字雕版印刷的仿宋体,就是属于衬线体 (serif)。

所以,汉字【仿宋体】和【黑体】的区别,跟拉丁字母一样,主要就是有无【衬线】,如下图所示:

今天拉丁字母印刷标准体有三种:罗马体、黑体、意大利体,如下图是英国著名的字体设计人威廉·卡斯隆,制作的一张字体排印样表:

西方常用的三种字体,起源于古罗马铭刻体的罗马体是最正式的字体,给人庄重、威严的感觉。

所以,你会发现,有些西方企业的LOGO,会将大写改成小写,以增加品牌的亲和力,给人平易近人、活泼的印象。

比如:facebook,开始F是大写小写兼有,后来一律改为小写:

这种改变字体,近几年甚至成为一股潮流,比如:推特、谷歌等等企业。

google则是将比较正式的【罗马体】改为无衬线的【黑体】,以增加亲和力:

还有电脑品牌宏碁等,不一一举例。

西方家族、学校的「徽章」,很多时候都会用到古老的盾徽和拉丁文,也是这个道理,以保守的字体、语言、图案,增显历史的厚重感。

西方大学都用盾牌为主的图案当做校徽:

这种东西叫做【盾徽】,与中世纪天主教和骑士阶层都有关系:

盾徽(英语:coat of arms)又称盾形纹章、袍徽,是一种特有的纹章设计,通常出现在纹章盾、外套或战袍上。中世纪的骑士使用它来辨认其身份。盾徽是由一个盾牌、支撑物、饰章及铭言组成。至今,它用以识别个人、军队、教会、机关团体和公司企业的世袭或继承性标记的使用、展示和规则的科学和艺术。

比如:哈佛大学的logo,主要构成就是盾徽和拉丁文【Ve-ri-tas”(真理)】:

香港中文大学的校徽,是东西方兼顾,西方的盾形和中国的图腾凤凰和篆书【博文约礼】,也是一种保守以突出历史厚重的体现:

还有,大学毕业礼上的学位服,就是天主教神职人员的袍子:

------------------------------------------------------------------------

所以,答案也就是不言自明的了,再总结一下:

人类各种文化中,在正式场合的礼仪、服装、用字、习俗,甚至是饮食,都有趋向保守、传统的习惯。

中国的印章,最初就是先秦的古人用来表示家族、身份、官职的,那个时候的字体籀篆。正应为印章最初应用的场合都比较正式,所以,籀篆字体刻印章的习惯就被保留了下来。我不是学心理学的,我猜测这种心理学动力,可能来自我们的「崇祖、崇古」心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自己身份、血缘、民族、起源等等吧。

你最喜欢谁的书法作品?

从古至今,优秀的书法家有很多,优秀的书法作品也不少。不得不说每一位书法家的每一件作品都有让人值得称赞的地方。以楷书四大家为例:

颜真卿雄浑朴茂,又不乏秀丽之姿。

欧阳询结体精严,又不失飘逸之气。

柳公权肃穆庄重,又时有洒脱之笔。

赵孟頫世称妍媚,又时见筋骨之力。

故而每当我进去入书法的世界无不被历代优秀的书法家们的作品所惊奇和震撼。

然而在这众多的书法大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王羲之。至于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第一是王羲之的技法或者说功力是非常高深的。

由于王羲之没有真迹流传下来。我们一般认为唐代御用书法拷贝大师冯承素临摹的《兰亭序》最接近王羲之原作。唐代的这种拷贝技术在今天被认为是学习书法的基本方法之一。那就是“双钩填墨”。即通过强光照在书法作品的背面,让墨迹显现在拷贝纸上,再用细毛笔勾勒出字的轮阔,然后再参照原作笔意将轮廓中间的空白填墨。这种方法在古代没有影印技术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原作的笔意、结构、章法。所以要想快速理解一幅作品可以尝试用“双钩填墨”的方法。接着我们看看这本兰亭序的两个细节。众所周知的是兰亭序中的二十个不同的“之”字,这里我就不再赘述。

我在这分享另一个细节。那就是他的露锋和牵丝,曾有专家表示把兰亭序作品放大一百还能看见其中极细的牵丝。

介于图片质量问题我并不能放大那么多倍,到在这种倍数下的细丝仍然值得我们惊叹书圣并非虚名。

第二便是王羲之的帖子个个独树一帜。

正如孙过庭《书谱》所说:“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每个帖一个调,从而形成一个立体多样的风格体系。

二谢帖、得示帖

丧乱帖

快雪时晴帖(和中秋帖、伯远帖合称“三希”)

何如帖、奉橘帖

第三则是王羲之无一卷真迹传世。

唯一一卷有记载去处的还被唐太宗带进了棺材。众多摹本尚且如此精彩,那么真迹的面貌则不得不引人遐思。可以说这也为我们学习王羲之书法带来了无尽的可能。

中国近代传统派四大画家?

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是美术史学界在20世纪的末期,广泛认同的“20世纪传统中国画四大家”。其特点是坚持传统绘画最基本的语言方式——笔墨方法,笔墨方法不仅包括写意画的笔法墨法,也包括工笔画的“骨法用笔”以及相关的晕染法。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吴湖帆、贺天健、陆俨少、李可染、傅抱石以及晚近许多中青年画家,都属此类型。­

传统型中国画的生命活力,体现于它仍在流动和演进;但这种流动演进不采取突变、质变而采取渐进的方式。它的内容、情感、具体程式、画法与风格都不断新变,但不改变由其基本语言方式决定的传统(民族)风格。这一原则可借梅兰芳“移步不换形” 的戏曲改革主张来表述。依照吴小如先生的解释,“移步”是有所前进,“不换形”是不改变它的基本特色。

对中国画而言,不换形就是不改变它的笔墨语言方式——包括它的材料工具和相应的程式性,对力感、节奏、韵致的要求,以及对道与技、心与物、形与神、人格与风格和谐关系的追求等。以笔墨方法为主但又适当借鉴西法的“不变形”之作,如李可染的山水画、张大千晚年泼彩泼墨作品,仍可列入此类——古代中国画,也并不绝对的“纯”。­

一、吴昌硕

吴昌硕,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硕,仓石。他的别号很多,缶庐、苦铁、大聋、老击、老苍等。清末曾官江苏安东知县,在任仅一月,后寓上海。中年后始作画,其绘画内容以梅、兰、竹、菊、藤萝、葡萄等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 ,并受赵之谦、任颐的影响。设色大胆,别开生面,用色混而不脏,艳而不俗,自有一种古朴的美。他把书法用笔融于绘画。成为“海上画派”的杰出代表。工诗、书法,擅写“石鼓文”,精篆刻,远宗秦汉,近取浙皖精英,自创面目。­

光绪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为杜长。他又能融各家之长,并贯通他的书法、篆刻,创雄健苍劲的风格。对艺术创作主张“出己意”、“贵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性格特点”。他的作品诗、书、画、印配合得宜,融为一体,其艺术风尚对我国近现代画坛影响极大,对日本影响也很大。

传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图》、《墨荷图》、《杏花图》等。《紫藤图》纸本,设色,纵163.4厘米,横47.3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是一幅花卉作品,画面为紫藤拳石,藤蔓蟠屈,花叶茂盛,形象飘逸夸张,求神似而不求其形,色彩浓丽,笔墨淋漓酣畅,奔放的气势跃然纸上。画面下部用淡墨渲染出一瘦石,形如柱。

一支藤条由画面右端伸出,绕石数重飞舞直上,数片藤叶,稚嫩轻盈,可见作者将瘦石与藤条已自然完美地形成了一个整体。笔法劲健,色彩浓重。吴氏以书法笔致入画,飞动处似狂草,凝重处似篆籀石鼓,其画风豪壮浑厚,别开生面。此图以势取胜,景物疏密错落有致。上有题诗一首,末款“乙己八月八日,安吉吴俊卿拟十三峰草堂”。乙己为光绪三十一年(1905),吴昌硕时年62岁。­

菊寿延年款识:年年头白东篱叟,种得菊花大如斗,酹以玉瓶桑落酒。丁巳(1917年)岁十有一月,苦寒炙研成之,七十四叟吴昌硕。­

寿石图款识:千年桃实大于斗,仙人摘之以酿酒。一食可得千万寿,朱颜常如十八九。辛酉冬,吴昌硕年七十八­,《寿石图》作于1921年。中国古代有千年寿桃之说,亦即说天上仙桃“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是世间凡人梦寐以求的长寿之果。

以千年桃食来表现献寿内容,吴昌硕是首创,后来愿为吴昌硕“门下走狗”的齐白石也这么画。此幅为缶翁晚年之精品,为其画桃的代表作,诚如画中落款所言:“千年桃实大如斗,仙人摘之以酿酒。一食可得千万寿,朱颜长如十八九。”是可以留赠子孙的传世佳作。­

二、齐白石

齐白石(1863-1957),现代杰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原名齐璜,纯芝,字渭青、号白石、濒生、阿芝、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十二岁学粗木工,后做雕花木匠,兼习画。亦习诗文,书法、篆刻,初为画工,为乡里人画衣冠像。六十岁后定居北京,以卖画、刻印为职业。

生平推崇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前辈诸家,重视创新,不断变化,创造了独特不群的风貌。所画作品,都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其篆刻朴茂有力,书法刚劲沉着,诗文、画论也有独到之处。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美术家协会主席。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齐先生在画虾上有重要的三段变法:第一阶段是如实画来,写实,宗法自然,更像写生;第二阶段最重要,不算“零碎”,虾身主体简化为九笔。所谓“零碎”一共是八样:双眼、短须、长须、大钳、前足、腹足、尾,还有一笔深墨勾出的内腔,这种结构便是齐白石的虾所独有的重要风格;第三阶段是画上的墨色不均一,笔先蘸墨,然后用另一支笔在笔肚上注水,把虾的“透明”画了出来,虾一下子就活了。

齐白石的虾由生活中的六段成了画纸上的五段,这包含了一个极重要的艺术原理:一定是五段的虾,在比例上在画面上摆出来最合理,最好看,最美。终于,五段由六段中飞腾了起来。 这个飞腾,太重要了,非常伟大,因为五段是艺术的真实,是一种超越,是一种非常,是比真实还美丽的璀璨,这就是齐白石变法的深刻。我揣摩,齐先生一定试验过,六段不成,四段也不成,非五段不成;于是,五段便成了艺术的必然,也衍生了一个有普遍艺术规律的美学原理。­

三、黄宾虹

黄宾虹(1865-1955),名质,字朴存。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早年为贡生,任小官吏,后弃官参加反清活动。1907年逃亡上海,后任编辑、记者,并在昌明艺专、新华艺专、上海美专任教授。1937年赴北平,任北平艺专教授。1948年赴杭州,任国立艺专教授。新中国成立后,黄宾虹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

90寿辰时,夏衍同志代表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局授予黄宾虹“中国人民优秀画家荣誉奖状”。1955年3月15日,黄宾虹在杭州逝世。所藏金石书画文物二千余件及生前书画作品五千余件,全部捐献国家。人民说什么于杭州栖霞岭建“画家黄宾虹纪念馆”。­

1953年,黄宾虹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当时称“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首任所长,为新中国的美术学学科奠定了学术基石。­黄宾虹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承前启后的大家。他在50岁前驰纵百家,溯追唐、宋。其后饱游饫看,九上黄山、五上九华、四上泰山,又登五岭、雁荡、畅游巴蜀,足迹半天下。

70后融会贯通,卓然成一代名匠。他的绘画,在深研传统,取精用宏的基础上凝聚和升华,进而融铸为自己的艺术个性。与二十世纪的其他画坛巨匠相较,黄宾虹更具学养,更富于文人气质。除了山水画创作,他在金石学、美术史学、诗学、文字学、古籍整理出版等领域均有卓荦的贡献。­

黄宾虹认为,作画在意不在貌,不应重外观之美,而应力求内部充实,追求“内美”。他又说:“国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有笔墨。”黄宾虹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前人对于笔墨运用的经验,在晚年总结出“五笔七墨”之说——“五笔”为“平、留、圆、重、变”,“七墨”即“浓墨、淡墨、破墨、渍墨、泼墨、焦墨、宿墨”诸法。如此,以笔为骨,诸墨荟萃,方能呈现“浑厚华滋”之象。­

由此,黄宾虹便在实践上,也在理论上为中国画笔墨确立了一种可资参证的美学标准。这是一个超越前人的,历史性的贡献。黄宾虹晚年所作山水,元气淋漓,笔力圆浑,墨华飞动,以“黑、密、厚、重”为最突出的特点。其意境清远而深邃,去尽斧凿雕琢之迹,大趣拂拂,令观者动容。由这样一种郁勃的意象和高华的气格当中,人们感受到了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强大张力。­

黄宾虹的艺术,获得了傅雷等人的高度评价,画坛上历来以“北齐(白石)南黄”并称。他曾为毛泽东主席作画,学生有郭味蕖、林散之、李可染等人。半个世纪以来,许多画家从黄宾虹身上获得了丰富的艺术滋养。在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黄宾虹是一个真正的大家,他是承前启后的。这一意义,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

湖山晴霭

这是黄宾虹描绘江南秀丽景色的佳作。他一反常用的重墨画法,先以淋漓的水墨任意泼写,然后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用花青勾勒皴擦,再以淡赭色作适当铺垫,使之色墨交融,浑然一片,传神般地呈现出江南晴霭胜景。­

深山夜画 (画深山之夜雨的代表作。)­

宿雨初收 (这是黄宾虹画雨后初晴之阴面山的代表作。)­

拟孙雪居笔意

这幅作于黄宾虹八十六岁时的佳作,是他绘画风格从清逸疏朗向浑厚华滋演变的发展过程。此图虽取材于常见的自然景色,然树木朦胧苍翠,山石深秀葳蕤,屋宇相叠有致,呈一派生意盎然的气象。技法上,以斑驳凝练的墨线勾勒山石树木的形质,再用湿笔晕染;尤其是着色,已从渍墨法发展到渍色画法。色渍漫溢、流彩飞扬,使色墨浑然一体,加上那几笔淡墨勾勒而成的远山,以渍色铺垫,具有一种超越视觉的美感。画中点景人物精致准确,形态生动,起到了“画眼”的效果。这种以情定景,以情写景的艺术处理手法,令山水意蕴的生命散发出大自然无限的活力。­

江行图

此画最能体现黄宾虹扎实的传统功力与独特的审美个性。画的正上方一高山巍然耸立,中腰下黑压压的山峦横断其面,中间留出一条白带,令高山与低峦形成了黑白、开合、虚实的强烈对比。那高山浓黑的整体中又间以几座虚淡的屋宇,以山路衬之,使高山更高;以屋宇垫之,令低峦更低。加之左下方留大片的虚白,水中着一小舟,两隐士端坐其间,使画面呈现出空灵静谧的无言美境。全图色墨融和,意境闲雅,传达出作者淡泊旷远的审美情味。“之”字型的构图法,把沉郁的江山以三段不同的形态分别画出,产生了一种纵深、突兀、幽然的神韵­

雨过去犹湿

此画描绘的是山村野渡的景致,几丛小树,几重山石,几间茅舍,独木桥横卧两岸。两位山野逸人在坡坪上热切交谈,一条溪涧直贯画中,悄然无声地向远处流去。那几笔浓淡相间似随意抹成的浮云,呈现出雨后初晴的神奇妙境。黄宾虹画雨景堪称高手。他画雨景,既有雨中之景,又有雨后之景,亦有雨后初晴之阴山,更有深山夜色之雨景。此画用他那纯熟的积墨、破墨、淡墨诸法,任意泼泻。再以花青、淡赭色作为适当铺设,使之浓淡相宜,色墨交融,浑然一片,传神般地传达出“雨过云犹湿,平桥水乱流。莫言风浪急,野岸有渔舟”的溪山晴霭的动人境界。­

青城山雨­

四、潘天寿

潘天寿(1897-1971),字大颐,号寿者.1945 年任国立艺专校长。 1959 年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他对继承和发展民族绘画充满信心与毅力。为捍卫传统绘画的独立性竭尽全力,奋斗一生,并且形成一整套中国画教学的体系,影响全国。

他的艺术博采众长,尤于石涛、八大、吴昌硕诸家中用宏取精,形成个人独特风格。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辣,而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他曾任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述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他是一代艺术大师和美术教育家。­

潘天寿的画,开创了画史上的新风。他爱八大,又非八大,而潘天寿(寿者)画的风格与八大对照,八大取圆,寿者取方;八大出奇,寿者雄胜;八大含蓄,寿者豪放;八大简朴幽深,寿者繁密疏旷;八大收敛于内,寿者势张于外。八大因时避违款穷,寿者款识情意则多。

石涛善题跋,取其自然舒畅,而寿者则着意肃严,宣染奇胜。两者(与八大)都是气势磅礴,魄力惊人。都是言之不尽,意气无穷。潘先生自谦刻印称“不雕”,其实是大雕,特雕,使之典型,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形而上的刻意之深豪放不为笔使,着墨(用色)不为墨用。探传统,破古人,已达到“无法之法为到法”矣。­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