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西方的声乐体裁有代表作品

说出五种西洋乐器的名称和其音色特点?音色具有人声的特点:也能演奏充满技巧性的华彩乐段,也可以作为节奏乐器来使用,也可奏出优美而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小号在爵士乐中的演出也很丰富,有时则以中间两根弦起到节奏中坚的作用(5)乐器名称;写回答荷马史诗有哪些艺术特征?简答写回答共2个回答一米八的脖子来自百度知道认证团队2019-07-02艺术特色...

西方的声乐体裁有代表作品,说出五种西洋乐器的名称和其音色特点?

(1)乐器名称:三角钢琴 音色特点:音域宽广,音量宏大,音色变化丰富,可以表达各种不同的音乐情绪,或刚或柔,或急或缓,均可恰到好处;高音清脆,中音丰满,低音雄厚,可以模仿整个交响乐队的效果,因而被誉为“乐器之王”。

(2) 乐器名称:小提琴 音色特点:音色具有人声的特点,演奏灵活,携带方便,表现力十分丰富,既能演奏抒情的旋律,也能演奏充满技巧性的华彩乐段,也可以作为节奏乐器来使用。无论是在管弦乐队中还是在喜爱音乐的人家中,小提琴都成为一件不可取代的乐器,被人称之为乐器中的 乐器名称:大提琴 音色特点:以热烈而丰富的音色著称,是交响乐队中最常见的乐器之一。适合扮演各种角色: 有时加入低音阵营,在低声部发出沉重的叹息;有时则以中间两根弦起到节奏中坚的作用。

(3)乐器名称:小号 音色特点:音色强烈,明亮而锐利,极富光辉感,是铜管族中的高音乐器,既可奏出嘹亮的号角声,也可奏出优美而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小号使用弱音器可增加神秘色彩。因此小号在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和军乐中都有很丰富的演出节目。此外,小号在爵士乐中的演出也很丰富。

(4)乐器名称:大提琴 音色特点:以热烈而丰富的音色著称,是交响乐队中最常见的乐器之一。适合扮演各种角色: 有时加入低音阵营,在低声部发出沉重的叹息;有时则以中间两根弦起到节奏中坚的作用

(5)乐器名称:长笛

音色特点: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宽广:中、高音区明朗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低音区婉约如冰澈的月光; 而且擅长花腔,演奏技巧华丽多样,在交响乐队中常担任主要旋律,是重要的独奏乐器。

荷马史诗有哪些艺术特点?

荷马史诗有哪些艺术特征?写回答

荷马史诗有哪些艺术特征?

简答

写回答 共2个回答

一米八的脖子

来自百度知道认证团队 2019-07-02

艺术特色:

1、古代语言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古卷基本采用古老的伊俄尼亚方言,亦包含许多伊奥尼亚方言的用语,变化及语法特征,有些甚至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慕凯奈时代。此外,阿尔卡地亚——塞浦路斯方言也留下了它的足迹。很明显,这场战争处于远古。

Iliad,即《伊利亚特》意为“关于伊利昂的故事”或“伊利昂纪”,作为诗名,最早见于希罗多德的著作,《伊利亚特》因荷马的整理而显示出在古语言方面珍贵的研究型。

2、写作修辞

荷马是一位功底深厚、想象丰富、善于创新的语言大师。《伊利亚特》词章华丽,妙语迭出,精彩、生动的用词和比喻俯拾皆是。荷马知用暗喻(如“战斗的屏障”喻善战的壮勇。“羊群的母亲”喻山地),但却更为熟悉,也更善使用明喻。

《伊利亚特》中的明喻分两类,一类为简单型,另一类则是从简单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复杂型。简单型明喻的结构特征是A像B。埃阿斯的战盾“像一堵墙”,兵勇们像狼或狮子似地战斗。

阿波罗从俄林波斯上下来,“像黑夜一般”;塞提丝从海里出来,“像一层薄雾”此类明喻,荷马用来得心应手,熨贴自如,其技巧可谓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

另一类明喻,即复杂型明喻,在其他民族早期的史诗中绝少出现,但在荷马史诗中却是个用例众多、趋于普通的语言现象。此类明喻的结构特征是在A像B之后附加一整段完整的内容,其修饰或解说对象不是接受喻示的A,而是作为喻象物的B。例如:

倒死在光荣的赫克托耳手下。我从未见过如此出类拔萃的人物,如同一位迈俄尼亚或卡里亚妇女!

3、叙述方式

一般说来,史诗属叙事诗的范畴。《伊利亚特》中的叙述分两种,一种是诗人以讲叙者的身份所作的叙述,另一种是诗人以人物的身份所进行的表述、表白和对话。亚里斯多德称第一种形式为“描述”,称第二种形式为“表演”。

《伊利亚特》中,直接引语约占一半左右,而直接引语即为人物的叙述(包括复述),近似于剧中人(dramafis personae)的话白。毫无疑问,此类语言形式为表演式叙述提供了现成的材料。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伊利亚特》是介于纯粹的叙事诗(即诗人完全或基本上以讲述者的身份叙述)和戏剧(诗)之间的一种诗歌形式。柏拉图认为,荷马史诗属于悲剧的范畴,而荷马是“第一个悲剧诗人”。

4、音乐艺术

荷马史诗采用六音步诗行,不用尾韵,但节奏感很强。这种诗体显然是为朗诵或歌吟而创造出来的,在歌吟时,大概还弹着琴来加强其节奏效果。由于这种叙事长诗是由艺人说唱,因此常常重复不少惯用的词句,甚至整段重复,一字不改。

有时有些形容词的重复使用,只是为了音节上的需要,并不一定对本文意思有多少加强。而许多重复词句的一再出现,象交响乐里一再出现的旋律,又能给人一种更深的美的感受。这大概是由于古代的某些艺术手法虽然比较简陋,但有经验的说故事的诗人运用技巧非常纯熟。

所以才能产生这种成功的效果。使用比喻来加强气氛,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也是荷马史诗里一个突出的艺术手法。此外荷马史诗还善于用简洁的手法描写,用寥寥数语,表达出很深的感情。

5、超长篇幅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每部都长达万行以上;《伊利亚特》共有15,693行,《奥德赛》共有12,110行,两部都分成24卷。这两部史诗开始时只是根据古代传说编的口头文学,靠着乐师的背诵流传下来的零散篇章,荷马如有其人。

大概就是最后把这两部史诗初步定型的职业乐师。在公元前 6世纪以前,这两部史诗还没有写下来的定本。根据罗马著名散文家西塞罗所说,公元前 6世纪中叶在当时雅典执政者庇士特拉妥的领导下,学者们曾编订过荷马史诗;

古代也有其他学者认为这是他的儿子希帕尔科斯执政时的事。而从公元前5世纪起,每逢雅典4年庆祝一次的重要节日,都有朗诵荷马史诗的文艺节目。从这制度实行之后,史诗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是基本上固定下来了。

只是当时朗诵史诗的艺人,或根据自己的“话本”,或凭记忆,有时在文字上和行数上可能有些变动。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史诗的若干抄本在某些地方有些繁简不同是可以理解的。关于荷马究竟有无其人,两部史诗是否都是同一位诗人的作品。

近两百年来一直是西方研究荷马的学者热烈争论的问题。有人认为两部史诗在内容描写上有些不同,好像不是同一时代的人的作品,也有人认为两部史诗文字风格上相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现在多数西方学者认为这两部史诗是荷马的作品,荷马还是确有其人。

当然,荷马也是根据口头流传的篇章整理而成的;如果没有长期的传说积累,荷马也创作不出这样两部伟大的古代史诗。

6、文学艺术

在史诗的创作艺术方面,首先要提到的,是史诗中已经出现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最基本的创作方法。史诗中描写的战争,描写的人物,既有古代神话传说的因素,但又是希腊社会生活的写照。

史诗中塑造的英雄群像,如阿客琉斯、赫克托耳、阿伽门农、俄底修斯等,无一不是现实的,同时又是浪漫的;既具有传奇性,又充满写实性;既有民族英雄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把人物置于重大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他们的语言行动来描写。

例如阿客琉斯和阿伽门农的矛盾冲突,阿客琉斯和赫克托耳的矛盾斗争等。其次是史诗的高度艺术概括力和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的结合。特洛亚十年大战,头绪纷繁,人事众多,作者却能去粗取精,以小见大,以卓越的艺术概括才能,截取战争结束后的几个片断来写,紧凑集中,性格鲜明。

同时这种有高度艺术概括力的历史史实,又是通过实际现实中的人和事的具体细致的描写来体现的,有惊险、悲壮、催人感奋的场面描写,也有生离死别、使人泪下的爱情描写。广泛深刻的历史内容通过细致入微的人物活动表现出来,使史诗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再次,史诗创造的完美的文学形式(如“英雄格”的诗行),明显的口头文学特征(如“荷马式的比喻”),以个人遭遇为主要内容的传记式体裁(如《奥德塞》)等,也都是史诗在艺术上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因素,并使之成为后代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典范。

荷马史诗就是以如此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精湛的艺术特色成其为古希腊文化的杰出丰碑,它犹如百科全书,古希腊人民从中吸取了关于天文、地理、历史、社会、哲学、艺术和神话的一切知识,后代欧洲及其它许多地区和国家的作家艺术家从中汲取了无限丰富的养料。

就是现在,它仍然是我们研究古代社会的珍贵文献,仍然能够以其永久的魅力给我们高贵的艺术享受

想要简单了解西方音乐史?

《西方音乐史》

《A History ofWestern Music》

唐纳德•杰•格劳特(作者),‎ 克劳德•帕利斯卡(作者)

经典著作,至今已经出到第六版,用词精准客观,是大家公认的一本科教书级别的著作。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

(Music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保罗·亨利·朗(LangP.H.) (作者),‎ 顾连理(译),‎ 张洪岛(译),‎ 杨燕迪(译),‎ 汤亚汀(译)这本书出版六十多年了,谈了音乐在西方文明中的作用和地位,音乐作为上层建筑,和历史上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沿革一定是有关系的,这本书就充分阐释了这一点。

《和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音乐时光》村上春树的语言很幽默直白,小泽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指挥家,两个人就像两个孩子。这本书一派天真,非常有趣。

西方音乐史上的三大神曲是哪三首?

忏悔曲,黑色星期天,第十三双眼晴

而西方是DoReMiFaSolLaSi七音?

古中国两次三分损益法,得五音。古希腊是五次五度相生律,出七音。

根本原因是因为文化导致的同一个音律的理解不同,古中国和古希腊几乎同时提出了同一个音律,不过称呼不同,古中国叫三分损益法,古希腊叫五度相生律。

两个音律的本质是一样,基于2:3的比例完成音符度数确定。但是古中国对于音律的运用是基于两次损益运算,得出五音。而古希腊五度相生律是基于五次独立运算,得出了七音。这是五声和七音的根本区别原因。而后又因为西方文艺复兴时,十二平均律于七音完美契合,如此将七音巩固,作为一个基于科学的音律推广至全世界。

中国对于东方文化对于音乐的理解是依附于高山流水的意境式审美,使用的音乐律法是:三分损益法。而三分损益法是三次的结果是以宫商角徵羽五音作为基本音,这五音对应于西方音律之中Do(宫)、Re(商)、Mi(角)、So(徵)、La(羽)。五声音阶的度数更符合和谐音律,同时具有更为稳定的延音意境效果。

此外也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传统乐器普遍是高雅艺术,是贵族专属。而老百姓接触到的乐器大多是以口口相传、师徒相传进行传播,无法形成迭代进步和系统性教育。如此音乐受众较小,乐感氛围较低。因为保存和音乐教育框架过少,直接导致了我们第一次提出十二平均律时,没有丝毫实质性的进步和乐器改善。而西方十二平均律则是直接完成了所有乐器的推广和运用,并且主导了如今音乐理论。

西方文化的七音,最早是古希腊时期的五音相生律提出了七音,五音相生律本质上和古中国三分损益法一样,但是运用程度不同,五音相生律的迭代次数大于古中国的三分损益法。随后直到进入文艺复兴时代,西方全面进入了十二平均律的时代,十二平均律本质上是对于三分损益法或者是五音相生律的一个根本提升,解决了数学上三分损益法除不尽的问题,同时根据人声耳朵对于听觉的一次波长改善,得出的基于人类听觉的自然音律。导致七音推广的最大原因是西方十二平均律的流行。

造成了七音流传的根本原因,就是十二平均律成为西方音乐核心。十二平均律将纯律形成七音为主的自然音阶纳入,也将三分损益法纳入,并且增加了其他的五个额外音,形成了十二等分平分八度。最终在现代钢琴上完成十二平均律的推广,最终所有的古典乐器和现代乐器完成了对于十二平均律的普遍推广和运用。而这时我们处于一个半封闭式的交流,并没有完成在音乐上的主权。

基于古中国的五音,和西方近代的七音,这就导致了两个文化之中的音乐差异性。简单说如今我们的音乐类型偏向于集中为中国风这一个大类,而西方音乐则是以七音理论完成了:爵士、布鲁斯、摇滚、民谣、雷鬼、放克、R&B、灵魂乐、福音、新世纪、乡村电子等等类型音乐。本质上,从流行音乐的角度考虑,在1600年左右的十二平均律基于自然音阶比三分损益法或者五度相生律更适合人类音乐发展。

实际上不论是东方五音还是西方七音,本质上都是都是有音乐十二律诞生而出的。音乐十二律是自然界之中的音乐规律,也是我们人类人耳能够感受到的最小音乐单位。这一点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具有同样的理论感受。

以下从音乐本质的科学角度切入作补充说明:

1:古中国三分损益法;

三分损益法(西方和现代统称叫五度相生律)是我们东方音乐也就是古中国对于音乐的音律定调,也是我们衍生而出的五音理论和如今的五音十二律的源头。

三分损益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书籍《管子·地员篇》,这里面第一次提出了“宫商角徵羽”的概念和如何根据任何一个音来确定推论出其他的四个音。而后在《吕氏春秋·音律》之中,加上了黄钟、编钟等十二音乐器的吻合,确定了基本的五音十二律。

三分损益法的基本原理是这样的,在古代缺乏数学的基础上,选择控制变量的方式完成定调。以笛子为例。选择粗细匀称的细长竹子,选择一个绝对长度钻孔,然后吹响这个音,我们将这个音的音高定为“宫”音,也就是现代选Do的中央C音高。

三分损一:然后将“宫”音的笛子空洞长度分为三份,分别标记为第一份、第二份、第三份,我们舍弃第一份的长度,保留第二份和第三份的长度,第三份的末尾是“宫”孔的位置,我们在第二份的开端钻孔,这个空就是,“宫”音的五度音高——“徵”也就是Do的五度音So。用音高表示就是,以C3去定G3的音高。而“徽”音的音高需要按住“宫”音的孔洞才能发出。

三分益一:如此再将“徽”音分成三份,我们再在第三份的结尾加上一份第四份,如此就能得到“徽”音的下行四度低音“商”,也就是Re音。以音高表示,就是以G3得出D3的音高位置。

如此再将这个过程循环一次,“商”音管分三份,保留两份,舍弃最后一份,完成“三分损一”,可以得到商的纯五度高音——羽,也就是La,A3;

再根据羽管完成三等分分开,再加上一份,完成“三分益一”,就能得到“羽”音的下行四度音“角”也就是更具A3的下行四度确定E3,E3=角,也就是DoReMi之中的Mi。

基于音乐的艺术性,确定任何一个音为“宫”音(为基础原音)我们根据三分损益法可以以完成两次“三分损一”和“三分益一”的方式得出对应的四个音,完成一个五度音序列:宫(Do)商(Re)角(Mi)徵(So)羽(La)。

这就是音律之中被最先发现的音律,也是最基本最简单的音律,在古中国和古希腊都有学者几乎同时发现这个音律规律。

而因为春秋战国实际上交流属于一个Z乱时代,没有一个较为和平的音乐艺术交流,这样的音律诞生的乐器,比如古琴、笛子之类在之后漫长的历史之中,被尚古的风俗和音乐处于雅乐之中的地位,导致过于难以被平民接触。直接成为了一个几千年延续至今的音律,而这个音律实际上是整个人类历史之中最接近古代音乐的音律。因为音律蕴含的数学原力比较简单,比较初始。

但是古希腊的音乐律并没有停留在三分损益法上,而是在同时代不久后就诞生出了纯律,也是七音的源头。

2:十二平均律;

说十二平均律之前,其实还得说一说古希腊时期的外国版“三分损益法”因为实际上,七音第一次出现是是在五度相生律之中。这里是基于古希腊的数学理论进步。

我们根据三分损益法得出的基本2:3的音律规律,但是中国基于的是两次增益循环。而古希腊不是增益循环,而是直接以原音的五次2:3换算循环,一次得出一个音,就能得出全新的五个音。五个音加上原音和3/4原音,一共形成了七个音。增加的音是“宫”的四度音,一个是“商”的五度音。也就是Do/Re/Mi之中的Fa和Xi。也就是CDEFGAB,之中的F和B。

所以本质上三分损益法和五度相生律虽然本质都是对于2:3的运用,但是基于文化的不同,对于同一规律的运用完全不同。这是造成了五音和七音的根本性产生原因。但古希腊除了五度相生律之外还有一个叫纯律的音律理解。而五度相生律和纯律都认为有七个基础音。

但是实际上在西方音乐的世界之中,早期他们很大程度的认为四度音和七度音,是非常不和谐的音高,乃至于中世纪之中被誉为魔鬼的音高。真正让四度音和七度音走入现代的关键是在与1600年文艺复兴时期的十二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是目前为止,最佳的科学音律结果。因为就同名字一样,十二平均律,平均对于音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数学属性。因为按照平均律的数学意义,就可以解决2:3的除不尽问题。因为不论是是纯律还是五度相生律,都会导致一个结果,他们的七度音结果不同。

一个是(2/3)的五次方约等于0.1317,一个是(1/2)的三次方=0.1250,两者相近但是还是有着区别。所以,实际上人耳听觉的自然音阶并不是符合数学的音律结果。

十二平均律的认为是将一个八度的对等音高频率完成十二份的等分平分,这样就能完整的将五度、四度、七度都完成高度比例统一,而且具有每一个八度的高度和谐。而七音刚刚处于十二份音高之中的人耳锚点。也是古希腊的一种延续。

如此,钢琴就在十二平均律的基础之下成为了整体世界音乐的标杆。这也是钢琴是近代乐器之王的原因。因为任何理论和作曲学习,都可以以十二平均律来完成。而十二平均律之中,基于自然音阶将七音吸纳作为钢琴白键。

但是,十二平均律并不是最合适的人耳音律,五度相生律才是。这也是为什么科学家们更中意古典小提琴,而不是钢琴。因为古典小提琴就是基于五度相生律的原理乐器。五度相生律更具有和谐性统一性。

综上,总结一下:为什么的源头是,古中国和古希腊对于同一个音律的不同理解。而如今的现代原因是十二平均律的推广,吸取了古希腊的纯律和五度相生律的七音基础音。

中西方音乐节奏差异?

中西方音乐的风格和音色有下面这些差别: 一、旋律线条演奏不同 1、中国音乐:中国音乐的主流以“线”性为主要表现手段,以表现曲调为主,属于单音音乐体系,旋律直接生成于诗、词、曲声韵的音响色彩。

2、西方音乐:西方音乐的旋律性多是建立在和声,复调等多声音乐表达基础上的。

二、结构不同

1、中国音乐:我国音乐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种集体潜意识,因而和谐美成为我国音乐的重要特征之一,结构上讲究均衡、对称、平稳,以达到内与外的有机统一。

2、西方音乐:西方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三段体的产物,即A-B-A,单三部曲,复三部曲,回旋曲奏鸣曲也都是ABA的结构。

三、意境不同

1、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大多是写意的作品,往往用虚拟含蓄的手法表现对象,更注重神似,虽然不像西方管弦乐那样丰满厚重,但却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2、西方音乐:西方人追求个性解放,把它视为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在音乐艺术中,这种建立在个性解放基础上的情感表现获得了广阔的天地,排斥过渡的情感表现,要求冷静约束,反对膨胀的主观意识,提倡客观稳定。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