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传奇剧代表作品,莎士比亚三部传奇剧是什么?
莎士比亚的传奇剧《辛白林》(1609)、《冬天的故事》(1610)和《暴风雨》(1611)都写于第三个创作时期。经历了诗歌、历史剧、喜剧和悲剧创作过程的莎士比亚,可以说已完成了对人性的深刻解剖工作,他的晚年创作生涯遂进入一个乐观、开朗和更理想化的境界。这个理想化的世界不是在现实中,而往往是在虚无缥缈的海外孤岛上。这表明莎士比亚已不再对改良现实社 会抱有幻想。他只把人文主义的理想寄托在神秘主义和未来乌托邦式的世界。这一切使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朦胧奇谲,罩上一层宗教神秘启示的面纱。他的传奇剧中渗透着一种宽恕和解的主题,回响着善恶轮回、因果报应的调子。但是他的传奇剧总的说来是乐观的,浪漫气氛很浓,使人憧憬美好的未来。 莎士比亚创作《暴风雨》等传奇剧这一时期,詹姆斯一世的统治进一步暴露出专制王朝的反动本质。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力量更加强大。他们同王室之间的冲突也更加直接和尖锐。戏剧界出现迎合宫廷趣味的贵族流派,其作品只重情节的曲折和离奇,缺乏严肃的思想内容。面对这一更加尖锐的斗争形势,莎士比亚退居故乡的田园,从事传奇剧的写作。他写的传奇剧四部,情节相似,充满人世的悲欢离合。剧开场时,主人公遭逢种种不幸,后来由于某种偶然的原因,得到大团圆的结局。在这些作品里,对现实的黑暗还有所揭露,但不再是抗议、批判的态度,而是和解、宽容的态度。他虽没有完全失去人文主义的思想,并把希望寄托于青年一代的身上,但是剧中矛盾的解决缺乏现实的基础,每每是通过道德的感化,甚至超自然的力量,促使坏人悔改。 《暴风雨》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约写于1611年,是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传奇剧,曾被一些文学评论家认为是莎士比亚的“诗的遗嘱”。其题材可能来源于威廉·斯特雷奇的《书信》及西尔威斯特·乔丹的《发现百慕大,或称魔鬼岛》。剧中描写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被他弟弟安东尼奥夺去爵位,自己带着独生女儿米兰达和魔术书流亡到了一座荒岛,在那里使用精灵,呼风唤雨。有一次,他唤来风暴,把安东尼奥、那不勒斯国王和王子所乘的船刮到荒岛上来。他凭借魔法,让恶人们受到教育,待到安东尼奥表示痛改前非后,他饶恕了安东尼奥,兄弟和解。结果他恢复了爵位,米兰达与王子结了婚,一同回到意大利去。 莎士比亚在剧中肯定了纯朴的爱情,谴责了自私的阴谋,并通过普洛斯彼罗的形象,着重肯定了理性和智慧的力量。普洛斯彼罗说:“我宁愿压伏我的愤恨而听从我的更高尚的理性;道德的行动较之仇恨的行动是可贵得多的。”他借助法术来惩罚和教育了恶人,恶人自己忏悔了,才得到宽恕,终于完成了理性的要求。一场暴风雨最后归于风平浪静。这里,莎士比亚正面宣扬了人性善良、改恶从善的思想。 传奇剧《暴风雨》在结构上恪守古典戏剧的三一律,把时间集中在一天的下午到傍晚的几个钟头之内,地点则固定在一个孤立的海岛之上。剧本各部分结合非常完美,在若干方面与假面剧相似。其中的超自然现象对剧情的展开起着关键作用。剧中描写暴风雨的段落被誉为英国文学中的最佳篇章。此剧是正剧和喜剧的结合,也是幻想与现实的结合。剧中刻画得最好的人物是凯列班与爱丽儿,前者代表人的兽性,后者代表了人的理想主义和超凡脱俗的一面。
伽利略与莎士比亚的故事?
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因发现了四颗木卫而在天文学史中留下传奇的一笔;莎士比亚是文学巨匠,他的戏剧作品在文艺复兴的舞台上异彩纷呈。
二人同年出生,但一个在意大利,一个在英格兰,几百年来的莎士比亚研究者从未在二者之间建立联系。
但时代的思潮中,这两位科学与艺术的巨匠却遥相呼应,这种呼应其实折射出了那个时代欧洲人宇宙观的巨大变化。本文材料来源于科学记者丹·福克的著作《莎士比亚的科学:重审剧作家的宇宙》,先为您讲述伽利略得到望远镜、发现新天体的过程,以及当时社会对这些新发现的巨大反响;而后揭示莎翁作品中隐寓的伽利略新天文学,展现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
介绍莎士比亚生平80词英语作业?
William Shakespeare is a British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most distinguished dramatist,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writers and Western literary history,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writer in the world. His surviving works consist of 37 plays, 154 sonnets, two long narrative poems. His plays have in all major languages, and performed more often than any other dramatist.
Shakespeare was born and raised in Stratford upon AVON, at the age of 18 and married Anne Hassevi, two people had three children: Susanna, twins Hamlett and Judith. At the end of sixteenth Century to early seventeenth Century during the 20 years of Shakespeare in London began a successful occupation career, he is not only an actor, playwright, or partner of the Chamberlain, later renamed the king's men. Around 1613, Shakespeare retired to AVON sur West Latuff, died 3 years later.
1590 to 1613 is the golden age of Shakespeare's creation. His early plays were mainly comedies and histories, reached the depth and artistic peak in late sixteenth Century. Then in 1608 he wrote mainly tragedies, Shakespeare advocated the noble sentiments, often describe the sacrifice and revenge, including "Osero", "Hamlett" and "King Lear" and "Macbeth", is thought to be the best example of english. In the last phase of his life, he wrote tragicomedies, also known as romances.
中文意思:
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西方文艺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他的戏剧有各种主要语言的译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任何戏剧家的作品。
莎士比亚在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长大,18岁时与安妮·哈瑟维结婚,两人共生育了三个孩子:苏珊娜、双胞胎哈姆雷特和朱迪思。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20多年期间莎士比亚在伦敦开始了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不仅是演员、剧作家,还是宫内大臣剧团的合伙人之一,后来改名为国王剧团。1613年左右,莎士比亚退休回到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后逝世。
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接下来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亚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包括《奥赛罗》、《哈姆雷特》、《李尔王》和《麦克白》,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
为什么说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出生于英格兰的斯特拉福镇。他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最重要的戏剧家。少年时代他曾在当地文法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学习拉丁文、哲学和历史等,接触过古罗马剧作家的作品。
后因家道中落,辍学谋生。莎士比亚幼年时,常有著名剧团来乡间巡回演出,培养了他对戏剧的爱好。 1585年前后,他离开家乡去伦敦,先在剧院打杂,后来当上一名演员,进而改编和编写剧本。
莎士比亚除了参加演出和编剧,还广泛接触社会,常常随剧团出入宫廷或来到乡间。这些经历扩大了他的视野,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又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
莎士比亚逐渐形成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时期,正值英女王伊丽莎白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经济日荣。因此,莎士比亚对实现人文主义理想充满信心,作品里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昂然气氛。
这一时期,他写的历史剧包括《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上下集)(1597—1598)和《 亨利五世 》(1599)等9部。 剧本的基本主题是拥护中央王权,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
比如,《亨利四世》展现的是国内局势动荡的画面,贵族们联合起来反叛国王,但叛乱最终被平息;王太子早先生活放荡,后来认识错误,在平定内乱中立下战功。剧作中,历史事实和艺术虚构达到高度统一。人物形象中以福斯塔夫最为生动,此人自私、懒惰、畏缩,却又机警、灵巧、乐观,令人忍俊不禁。
这一时期创作的喜剧包括诗意盎然的《仲夏夜之梦》(1596)、扬善惩恶的《威尼斯商人》(1597)、反映市民生活风俗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宣扬贞洁爱情的《无事生非》(1599)和歌颂爱情又探讨人性的《第十二夜》(1600)等10部。
这些剧本基本主题是爱情、婚姻和友谊,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表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 与此同时,他还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等悲剧3部以及十四行诗。作品虽然有哀怨的一面,但是基本精神与喜剧相同。
17世纪初,伊丽莎白女王与詹姆士一世政权交替,英国社会矛盾激化,社会丑恶日益暴露。
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走向成熟,人文主义理想同社会现实发生激烈碰撞。他痛感理想难以实现,创作由早期的赞美人文主义理想转变为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批判。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二时期(1601—1607),又称悲剧时期。
他写出了《哈姆特》(1601)、《奥瑟罗》(1604)、《李尔王》(1606)、《麦克白》(1606)和《雅典的泰门》(1607)等著名悲剧。 《奥瑟罗》中出身贵族的苔丝狄蒙娜不顾父亲和社会的反对,与摩尔人奥瑟罗私下结婚,表现了反对种族偏见的主题,而导致他们悲剧的原因不仅是奥瑟罗的嫉妒,而且是以伊阿古为代表的邪恶势力的强大。
奥瑟罗临死前的清醒,包含着人类理性的胜利。《李尔王》中展现的则是一个分崩离析的社会,李尔王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主人公从具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君主变成了一无所有、无家可归的老人,人物命运和性格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最具特色。
《麦克白》中,一位英雄人物由于内在的野心和外部的唆使,成为个人野心家和暴君。其悲剧意义在于,个人野心和利己主义可以毁灭一个原本并非邪恶的人物。 总体而言,这些悲剧对封建贵族的腐朽衰败、利己主义的骇人听闻、金钱关系的罪恶和劳动人民的疾苦,作了深入的揭露;风格上,浪漫欢乐的气氛减少,忧郁悲愤的情调增加,形象更丰满,语言更纯熟。
1608年以后,莎士比亚进入创作的最后时期。这时的莎士比亚已看到人文主义的理想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便从写悲剧转而为写传奇剧,从揭露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转向写梦幻世界。 因此,这一时期又称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时期。
这时期,他的作品往往通过神话式的幻想,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作品贯串着宽恕、和解的精神,没有前期的欢乐,也没有中期的阴郁,而是充满美丽的生活幻想,浪漫情调浓郁。《暴风雨》(1611)最能代表这一时期的风格,被称为“用诗歌写的遗嘱”。
此外,他还写有《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等3部传奇剧和历史剧《亨利八世》。
莎士比亚的作品从生活真实出发,深刻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他认为,戏剧“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马克思、恩格斯将莎士比亚推崇为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家,提出戏剧创作应该更加“莎士比亚化”。这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
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象莎士比亚那样,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氛围要巧妙结合;语言要丰富,富有表现力;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的流露出来。
莎士比亚毕生共创作了戏剧三十七部、长诗两首、十四行诗一百五十四首,另外还有一些杂诗。他的作品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他的戏剧用高超的艺术技巧,令人惊叹地表现了他自己的时代和时代精神,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恩格斯认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便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坛上这样的“双子星座”。
德国大诗人海涅评论说:“这两位诗人不仅是当时开的花,而且替后世伏了根。‘’大家因为莎士比亚的作品在德国和现在的法国起了影响,就推他为后世戏剧艺术的开山祖师。
俄国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明确指出:“终于在16世纪,完成了艺术方面最后的改革:塞万提斯用无与伦比的《堂·吉诃德》击败了诗歌的虚伪理想倾向,莎士比亚则使诗歌和现实生活永远结合了起来。‘’
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重新阐释了“艺术摹仿自然”这一传统口号,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尊重现实的精神。 在忠实现实的问题上,莎士比亚主张作品要体现真善美思想。
莎士比亚毕生共创作了戏剧三十七部、长诗两首、十四行诗一百五十四首,另外还有一些杂诗。他的作品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他的戏剧用高超的艺术技巧,令人惊叹地表现了他自己的时代和时代精神。
莎士比亚就象其他所有的文艺复兴巨人一样,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引导人们认识自己,懂得“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
莎士比亚的文学常识?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他亦跟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索福克里斯(Sophocles)及欧里庇得斯(Euripides),合称为戏剧史上四大悲剧家。翻译家施咸荣于1964年前完成出版《莎士比亚全集》的准备工作,并于1978年出版,1980年施咸荣出版专著《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年代、他的戏剧和艺术特色等。
莎士比亚最早的剧作是以当时常见的风格写成的。他采用标准的语言书写,常常不能根据角色和剧情的需要而自然释放。 诗文由扩展而定,有时含有精心的隐喻和巧妙构思,语言通常是华丽的,适合演员高声朗读而不是说话。一些评论家的观点认为,《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中庄重的演说词,经常阻碍了情节,《维洛那二绅士》的台词则被评论为做作不自然。
很快莎士比亚从传统风格转向他自己的特点。《理查三世》开幕时的独白开创了中世纪戏剧中的邪恶角色。同时,理查生动的充满自我意识的独白延续到莎士比亚成熟期剧作中的自言自语。 没有单独一个剧本标志着从传统风格到自由风格的转换,莎士比亚的整个写作生涯中综合了这两种风格,《罗密欧与朱丽叶》可能是这种混合风格最好的诠释。
到1590年代中期创作《罗密欧和朱丽叶》、《理查二世》和《仲夏夜之梦》时期,莎士比亚开始用更自然的文字写作。他渐渐将他的隐喻和象征转为剧情发展的需要。莎士比亚惯用的诗的形式是无韵诗,同时结合抑扬格五音步。实际上,这意味着他的诗通常是不押韵的,每行有10个音节,在朗读时每第二个音节为重音。他早期作品的无韵诗和后期作品有很大区别。诗句经常很优美,但是句子倾向于开始、停顿、并结束在行尾,这样有可能导致枯燥。 当莎士比亚精通传统的无韵诗后,他开始打断和改变规律。这项技巧在《朱利叶斯·凯撒》和《哈姆雷特》等剧本的诗文中,释放出新的力量和灵活性。
《哈姆雷特》之后,莎士比亚的文风变化更多,尤其是后期悲剧中更富有感情的段落。英国文学评论家安德鲁·塞西尔·布拉德利将这种风格描述为“更紧凑、明快、富有变化,并且在结构上比较不规则,往往错综复杂或者省略”。 在创作生涯后期,莎士比亚采用了很多技巧来达到这些效果,其中包括跨行连续、不规则停顿和结束,以及句子结构和长度的极度变化。完整地理解意思对听众是挑战。 后期的传奇剧,情节及时而出人意料地变换,创造了一种末期的诗风,其特点是长短句互相综合、分句排列在一起,主语和宾语倒转、词语省略,产生了自然的效果。
莎士比亚诗文的特征和剧院实际效果有关。 象那个时代所有的剧作家一样,莎士比亚将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和拉斐尔·霍林斯赫德等创作的故事戏剧化。 他改编了每一个情节来创造出几个观众注意的中心,同时向观众展示尽可能多的故事片段。设计的特点保证了莎士比亚的剧作能够被翻译成其他语言,剪裁宽松地诠释,而不会丢失核心剧情。 当莎士比亚的技巧提高后,他赋予角色更清晰和更富有变化的动机以及说话时独一无二的风格。然而,后期的作品中他保留了前期风格的特点。在后期的传奇剧中,他故意转回到更虚假的风格,这种风格着重了剧院的效果。
莎士比亚自传摘抄?
1、我们常装出信仰的表情和虔诚的举动,却用糖衣来包裹恶魔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