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古典大师代表作品赏析

中国古代文学2赏析柳永的望观潮?柳永以他最擅长的赋家之笔层层铺写开来,仿佛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和谐盛世的历史画卷。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等理论读物,美学大师...

古典大师代表作品赏析,中国古代文学2赏析柳永的望观潮?

这首《望海潮》有如一篇都城赋,柳永以他最擅长的赋家之笔层层铺写开来,由宏观而微观,由内而外,由陆而水,由远而近,气势时而博大激越,时而轻柔婉转,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杭州城这“人间天堂”的美丽与富庶,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欢乐,仿佛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和谐盛世的历史画卷。

中国六大美学家?

1、朱光潜

朱光潜(1897年—-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铜陵市枞阳县)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

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此外,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等理论读物,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美学大师经典作品精编《厚积落叶听雨声》《一升露水一升花》。

2、宗白华

宗白华(1897年—1986年),本名之櫆,字白华、伯华,籍贯为江苏常熟虞山镇。毕业于同济大学,中国现代新道家代表人物、哲学家、美学大师、诗人,南大哲学系代表人物。

1949到1952年任南京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南京大学哲学系合并到北大,之后一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后兼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顾问。

著有《宗白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指出: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的灵境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他将意境称为中国古代画家诗人“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

3、李泽厚

李泽厚 (1930年—),湖南长沙人。1954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历任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教授,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客座教授,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

著有专著《批判哲学的批判》、《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走我自己的路》,主编《中国美学史》(多卷,合作)、《美学丛书》、《美学译文》丛书等。

4、蔡仪

蔡仪(1906年—1992年),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原名蔡南冠。湖南攸县人。

著有《新艺术论》、《新美学》、《中国新文学史讲话》、《唯心主义美学批判》、《论现实主义问题》等10多种专著,还主编高等学校教材《文学概论》和《美学原理》,主编《美学论丛》、《美学评林》等刊物。对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和文艺理论多有阐述。

5、高尔泰

高尔泰,江苏高淳人。著名美学家、画家、作家,旅美学者。早年就读于江苏师范学院美术系。先后在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兰州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任职。现居美国,为内华大学访问学者。

著有《论美》、《美是自由的象征》、《再论美》、《艺术的觉醒》、《什么是艺术》等。

如何赏析李商隐的春雨?

问题:如何欣赏李商隐的《春雨》?

前言:

大诗人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我的观点:

在我的印象中可谓“朦胧诗”的鼻祖,写朦胧诗的圣手。在整个唐诗中,倘若一提到“朦胧诗”,我们立刻就会想到他,想到李商隐的《无题·组诗》、《锦瑟》、《夜雨寄北》、《登乐游原》、《嫦娥》、《暮秋独游曲江》、《花下醉》、《北青萝》……

李商隐的诗歌特色:

构思新颖,风格迤逦,意境缥缈,但隐晦迷离,难于索解,所以就有了金代著名诗词大家元好问喜忧参半的质疑:“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李商隐的一生可以说是“悲催”的一生。

由于其事业、家庭、婚姻等种种问题的错综复杂,最主要的是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成为“朋党之争”的牺牲品。虽然才高八斗,却一生不得志,郁郁寡欢。

这使得其诗的意向扑朔迷离,难以揣摩,大部分诗歌没有特定的答案,让后人百思不得其解。

李商隐擅长写七言律诗,单单就“七律”而言,盛名几乎可以和诗圣杜甫相媲美,各有千秋,难分伯仲。先生的七律,收藏于《李义山诗集》中,多为言情,缠绵悱恻,至情至深,诗意朦胧。正如下面的这首《春雨》,和他大多数《无题》创作思路同出一辙,全诗摘录如下: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大概意思是说:

某年某月的某一个春日来临,我身着白夹衣(唐朝时的男式睡衣)百无聊赖,失魂落魄地躺卧在床铺上。那扇与你相会的白门,此时显得十分冷落,让人更加忧愁难挡。

记得那一日,外面下着淅淅沥沥得春雨,我隔着雨点望着飘渺的红楼。久久伫立,那摇曳的灯笼,被如珠箔的雨滴飘打着,如同漂泊的我,倍感寂冷,最终我只有独自归回。

我想象着你在远方,这个春晚也和我一样,应该万分悲伤?如今我只有在残宵的梦中与你相会。

送你的耳环及信笺早已备好,却不知如何寄出,

盼之盼万里长空之中,有鸿雁能为我托信于你,表我衷肠。

诗文释义:首联“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引出诗人心绪不佳,独自穿着白袷衣怅然的卧着。为什么如此呢?因为“白门寥落”之故。

“白门”:古代是指男女恋爱时幽会的地方,是温馨而甜蜜的所在。然而此时对于诗人而言,没有丝毫温馨和甜蜜。对他而言,此时白门十分冷落,这使他极其忧愁。

是何原因呢?

颔联“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

这是一个曾经伤心失恋的故事。男主人公和恋人分手之后,始终无法忘却恋人。

在一个春雨之日冒雨来到恋人所在的红楼,但是他没有敲门进去,而是久久伫立。

风雨侵袭着他,他仿佛没有感觉到寒冷;

不知伫立了多久,天已经黑了。他终于没有勇气进去,于是在寒雨夜挑灯独自回去。

颈联“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未见恋人,十分失落。他想象着恋人在这个有雨的春晚,是否因为思念自己也在悲伤呢?

而他对于恋人的思念,寄托于残宵的梦中相会。男主人公没有勇气再去找恋人,自己却在幻梦中也思念她。

这就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这种悲哀的结局呢?我们已然不得而知,一千个人也许会有一千对“罗密欧与朱丽叶”……

尾联“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送给恋人的耳环及书信,诗人早已备好。这说明他一直想和恋人和好如初。他如今所恼的是不知如何将这些信物给恋人。他只希望有一只万里飞鸿,通过鸿雁传书,可以帮他达成愿望。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李商隐不愧为言情圣手,语言优美,意境缠绵,三言两语,将一个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诉说得惟妙惟肖,却又恰到好处。

再次感谢悟空问答平台!感谢文友提问邀答!

【温馨提示:兵法天下,诗词文化。原创不易,码字辛苦。有缘,文笔相见。如果您认可“兵法天下”,敬请点赞转发,雅评留言——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您的鼓励是我们缘份的见证】

古代文人有哪些理想品格?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有些宽泛,如果说是具体哪个朝代的文人就相对好回答了。

历朝历代文人理想品格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生活环境、社会风气及所受的教育等情况有关。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他们个人的追求、修养及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文人志士们必须从自己的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人生境界、人格理想等多方面入手来修炼自己,成为万众倾仰的对象,从而对社会、对历史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纵观古代文人志士,其形成的理想品格被后世认可并推崇,应该包含了以下内容: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济世忧国

在抱有济世忧国的理想品格中,范仲淹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在《岳阳楼记》中所写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古代不少文人志士立身处世的信条。特别是当政局出现动荡、国家出现危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文人志士们更是热血沸腾、挺身而出,表现出了高昂的爱国热情。除范仲淹外,屈原、王安石、李白等文人,都是这种理想品格的代表人物,在“安史之乱”中,李白携夫人在逃难途中,写了许多诗篇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担忧,特别在他经历了流放夜郎的沉重打击之后,这种情怀也没有消减。《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写道: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旌旆夹两山,黄河当中流。

连鸡不得进,饮马空夷犹。

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头?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志存高远

古代的文人志士,绝大多数都具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所谓“志士”,就是有远大志向的人,而且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百折不挠地为之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如《孟子·滕文公下》所说:“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意即有志之士为了坚守崇高的节操和远大的理想,甚至不怕弃尸沟壑,不怕死无葬身之地。正因为有了远大的理想,他们才远离了浑浑噩噩、无所作为和得过且过;才会奋发有为,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才会对光明和正义有所追求和护卫,对黑暗和邪恶有所拒斥和抗争;才能始终保持高洁品格和坚贞操守,不与世俗同浮沉,更不与黑暗邪恶势力同流合污。

有远大理想且能始终如一地坚守,特别是能百折不挠地为之奋斗的人,其人生必然是壮丽的,其品格必然是崇高的,特别是那些能常将国家、民族的命运放在心上的人更是如此。“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李白;“年益壮,志益大”的刘禹锡;“心如老骥常千里”的陆游;“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苏轼;“马作的卢飞快”的辛弃疾…………

“赋性刚拙,议论不随”——守正不阿

正与邪,尖锐对立,水火不容,如苏洵《用间》所说:“用心于正,振而群纲举;用心于诈,百补而千穴败。”因此,正而不邪,守正不移,成为无数仁人志士所共同崇奉的理念、所共同遵守的原则。真正做到守正不阿并不容易,须面对、经受和战胜各种各样的考验,甚至是非常严峻的考验。苏轼、李白、文天祥、方孝孺等是守正不阿的代表,他们从不因遭受了太多的艰辛、挫折、磨难、打击而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做人原则、人生追求和既定的人生道路,能是非分明,铁骨铮铮,特立不群,显示出可贵的品格和精神。

“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乐观旷达

古代的文人志士其人生经历往往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不少人的经历甚至非常坎坷,甚至要面临生与死的考验。但是,他们在面临坎坷、困厄甚至死亡的考验时,却往往能够泰然处之,一笑置之。他们能够随缘自适,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寻求和发现生活的乐趣,能够苦中作乐,甚至能够以苦为乐他们能做到这一点,在于他们有独特的处世哲学,有清超旷迈、乐观旷达的处世态度,有的人还有诙谐幽默的个性,有履险若夷、自我调适的非凡本领。而从根本上说来,还是因为他们具有高远的追求和独立不移的品格志节,不然,他们是不可能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地安于困厄、笑对人生、乐观旷达而达于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的。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在郑国同他的学生走散了,他独自一个人在城的东门口站着,他的学生们急得四处找他。有一个郑国人告诉子贡说:“东门口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但是从腰以下比夏禹要差三寸,疲惫的样子好像是丧家之犬。”子贡找到孔子后,把这番话如实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后,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意思是,所描画的形状那倒未必,但说我像丧家之犬,那是啊!那是啊!读了孔子的话,“大成至圣先师”的幽默感、亲和力不能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一生历经坎坷,但自信开朗、乐观旷达,尤以诙谐幽默著称于世,他与秦观、苏小妹之间的轶事被后世广为流传。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纵情山水

严格说来,自然是可以将田园和山水均包括在其中的。山水完全处于自然的状态或更接近于自然的状态,田园则是农民生活的领域,随处可见人类活动的痕迹,已不是一种纯粹自然的状态。但田园往往就分布在山水之间,与山水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很难将两者截然加以分割。而且田园生活大体说来是淳朴的、宁静的,与闹市、官场的生活比起来非常接近于自然的状态,因此田园与山水往往就被人们视为一体,被并称为田园山水或山水田园。喜爱自然的人,往往也就是喜爱田园山水的人。

陶渊明是一个非常喜欢田园山水的人,而且是天性使然,我们从他所写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便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魏晋名流”、“竹林七贤”、“扬州八怪”、“江南才子”等名流群体都有纵情山水的特点,但他们都无法和五柳先生比,境界是不一样的。

以上仅为抛砖引玉一孔之谈,古代文人志士的理想品格远不止这些。必须承认的是,古代的文人志士的理想品格,体现了古代精神文明建设所达到的高水平,这对推动古代社会的发展,造就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文化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唐印独舞赏析?

在舞蹈中我们看到了盛唐开放、繁华、自由的气息,舞俑用流畅、大方的舞姿演绎着唐人的风气,刻画出她眼中的盛唐,观者好像已经回到自由、诗意、歌舞升平的大唐景象中,看到了唐朝长安女性诗意浪漫、娴静安乐的心灵。

舞蹈不同于其他古典女子独舞的愁苦凄婉,《唐印》用潇洒的气质让我们看到了那个自由、奔放、瑰丽的朝代。虽然舞蹈最后昭示着那个时代的结束,但唐人乐观、自由的心态、浪漫诗意的生活情趣和蓬勃向上、兼容并包的盛唐精神永远不会落幕

史记三十世家人物赏析?

《史记》的世家部分介绍了古代的诸侯国和孔子的情况。其中,涉及了很多的诸侯国的君主。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