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化代表作品,病句中的一面与两面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两面词比如“能否、是否、成败、优劣、好坏”等, 容易在口语中造成“一面”对“两面”或“两面”对“一面”的语意搭配不当。
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基本有三类。
1、状语和中心语不搭。
2、定语和中心语不搭配。
3、补语和中心语不搭配。
两面对一面的病句例子:
学校抓不抓青少年思想教育问题, 是关系到社会建设事业能蓬勃发展的关键, 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修改:学校抓不抓青少年思想教育问题, 是关系到社会建设事业能否蓬勃发展的关键, 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
1、状语和中心语不搭。例如:每个人都必须深刻地投身到祖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去。
“深刻”这个词和“投身”不搭配。
2、定语和中心语不搭配。例如:清晨,在首都的大街旁便站满了数万名前往追到周总理的人群。
“数万名”和人群不搭配。
3、补语和中心语不搭配。例如:皇家马德里的球员射门射得很正确。
射门应该和“精确”搭配。
你如何看待莫言的人类社会闹闹哄哄乱七八糟灯红酒绿?
莫言的这种论调,就已经说明他不是一个合格的作家。
人类社会有闹闹哄哄,乱七八糟,也有灯红酒绿、声色犬马。但这些只是人类社会的一小部分。
有人喜欢闹闹哄哄,也有人喜欢声色犬马。但事实上绝大部分人并不是生在灯红酒绿之中。
如果一个作家只注意灯红酒绿,声色犬马,那么你这个作家本身就是一直在声色犬马,灯红酒绿中厮混。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在灯红酒绿中混日子的人,但绝大多数都是在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着。如果只有厮混没有奋斗,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迟早会灭亡。
现在的国际社会有一个怪现象,只要你中国人,说自己的国家怎样怎样落后,怎样专政;这个不是,那个不好,迎合他们的反华论调,那么这个人必定会得到西方国家的青睐,并且还会给他(她)带上桂冠。
于是乎,这些桂冠和名头弄得他们晕晕乎乎,不知自己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其实说起来,这种带着有色眼镜的桂冠和名头,在咱中国人眼中一钱不值!
对于这部分文人作家,我要说的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会有一些伤痛的历史。而这些历史也是激励我们积极向上的动力,我们不需要你拿出去到处宣扬。靠揭自己民族和国家伤疤出名的人,我们给他下的定义就是两个字“汉奸”!
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亿人口的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次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也体现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我们试从哲学角度来分析认识。
【要点透析】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道理。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反映了现阶段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时代精神,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要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的道理。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因此,要求我们必须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和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只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才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体现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的道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这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体现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的道理。
民族文化有哪些?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其中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也是本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根基所在。
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
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如历史、文学(包括口头文学)、历法、医药、科学技术等,都是用一定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宗教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对精神文化的其他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在早期的阶级社会中,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很大,波及人们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在民族文化中的影响逐渐减弱。
民族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剥削阶级的与被剥削阶级的两种文化,反映着两个对立阶级的利益、思想和世界观。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民族文化是具有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的新文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角?
国家的发展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角
我国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小康社会是新时代的主角,当然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的是“全面”。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所谓的全面小康,包含三点含义:
一是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指的是“五位一体”都要全面进步,不仅经济要发展,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都要一起全面进步。
二是覆盖的人口要全面,要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
三是覆盖的区域要全面。全面小康决不能是城市繁荣而农村荒芜,农村贫困地区也得实现小康。
扩展资料: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相互交融并且紧密联系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第一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中的地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谋划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引发的,是紧紧围绕着怎么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提出来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内在逻辑。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中居于引领的地位。其他三个“全面”,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重要的战略举措,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重要保障。
从全面深化改革来看,它要解决的是动力源泉的问题,即通过改革解放社会生产力,为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提供动力。从依法治国来看,它主要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说,要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而全面从严治党,是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根本保证。
王明阳的思想和著作内容是什么?
心即理也。
天下又岂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传习录》
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王守仁(1472—1529),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官至总督两广、南京兵部尚书,被封为新建伯。他一生的著作被后人收集编为《王文成公全书》(现名为《王阳明全集》)。
据年谱记载,阳明37岁时,困居龙场驿,一日半夜忽然大悟儒学的“格物致知”之旨。在半醒半睡的状态下,似乎有人在耳边告诉他这一旨意。他惊起跃呼:“原来圣人之道,我们每个人的本性具足。如果一味向外物求之于此理,当为大误也。”这是阳明内圣学的开端,也是他做学问的一个大的转折点。
龙场悟道以来,王阳明所悟的学术宗旨,可以概括为“良知”二字,正如他自我评价的那样:“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生生相传一点滴骨血也”。良知并非是心的普通能力,它是人心的本然状态:“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晚年,王阳明曾写信谆谆教导儿子,强调:“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此良知观念,虽直接导源于孟子,然其意义已经深入许多。一是“现成良知”。此词为王龙溪首创,为良知最低层面的意义。又即孟子所说的“良心”或“本心”,为一般是非善恶、价值判断的标准。二是本体良知,又称良知本体,由现成良知作基础,透过证悟工夫而来。这是形而上的明慧之本体。三是发用良知,即对本体良知磨练完成之后,向外作多方面的放射(过去称之为发用流行),用以建立人文社会之道德观念、是非善恶及价值判断之客观标准。
阳明良知哲学思想的形成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龙场“悟得良知”,指悟得此形上昭灵之本体。第二阶段是“存省良知”。在此阶段,阳明倡导“知行合一”、“事上磨练”等方法,目的是达到“动静合一”的境界。心性本体在静中展现比较容易,但在动中显现难。赖极深厚的定力工夫的修养,阳明自37岁“见道”后,又整整做了13年的存省工夫始臻此境界。第三阶段为“应用良知”。由“动静合一”再推进一步为“体用合一”或“体用一源”。又有学者称之为“即体摄用”或“即用摄体”。由本体良知的“体”,显为发用良知的“用”;再由发用良知回摄于本体良知。这就是阳明所说的:“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是谓体用一源。”第四阶段为“完成良知”。把本体应用于实际人生,进而作极度的推广应用。从以上阶段来看,王阳明的学问,从工夫的方面而言,确有一套步步可行的“实证”的方法与阶梯。
总而言之,良知是个体(自家)的,是每个人都有的,是人内在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评价的基石,“与愚夫愚妇同的,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是谓异端”。良知这个自家的准则又是每个人都固有的、完全相同的。王阳明的学生曾对他说:“出去看到满街都是圣人”,他回答道:“这是平常的事而已,何足为异?”良知作为内在的道德意识和准则,以天理为内容,所以,良知又等于作为道德法则的理、天理。良知就是天理的昭灵明觉处,所以“良知即是天理”。
在良知与物的关系上,王阳明将物分为人的行为与客观事物两种。他说,“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既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王阳明的哲学将儒家的思想通俗化,带有世俗人情的味道,从而容易为普通人所接受。王阳明心学不但对明中叶以后的思想家影响巨大,对近现代思想界、学术界及教育界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学还传播到海外,影响世界文化,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学说。特别是与中同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有着历史悠久的“阳明学”发展史。此外,王学对后期朝鲜、欧美文化也有着深远的学术魅力。
有一年,春暖花开之际,王阳明与好友相约去山间郊野游玩。
有好友指着长在岩石缝中的花问王阳明:“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能让花开或者花落?”
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当你看此花时,此花的颜色一时明亮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花开花败是遵循自然界规律的,但是能不能让我的内心波动,却是由我决定。
即使某一天天灾或者人祸来临了,只要我心中波澜不惊,那么永远都会处在一个美好的桃花源和艳阳天中。
这便是万法唯心造。
心灵的一切问题,追到根子上,其实都只是心自己的问题。世间种种无论怎样险恶,只要我心不动,便奈何不得我分毫。
当下的我们,除却这些人事之外,更兼以生态灾难、环境报复乃至外力侵凌,种种灾祸叠加层累,内心之彷徨、无奈以及苍白只能是愈演愈烈。人们发现,尽管也曾找寻出诸如科学、理性、建设性之药方,而疗治起来,不过止痛而已,琥珀般包裹的效果或不错,但那种无力感,却是始终如重重雾霾,驱之不去。
这个时候,也就有必要重回内心,树立强大的内在意志,以抵达一个崭新的人生境界。人们越来越相信,当年在贵州龙场悟道的王阳明,一旦心思通达,并应和着大自然的脉动而起舞,想必一定会有心旷神怡之慨。他的目光,也注定会穿越云贵高原的层层山峦,而臻于一个前所未有的自在之境。当时及后人之景从,想来并非如神学一般将灵魂托付于虚妄之神,而是坚定了自信之心。
你当然可以将这种自信解读为学问的、人生的、道德的乃至世俗的信心,无论是立德,立功,立言,还是配享孔庙,绍续前贤,都是一样的。内心之大、之深厚,与天地齐、与百代同。这样,也就有可能暂时从尘世的纠结之中跳脱出来,心无旁骛,专注于想做、愿做、能做的事情。而若是做到了这一点,任何人、任何时候的任何事情,当然也都能做成事业,也就不存在什么阻隔了。
心学之行动性,也正在于此。冥思不是目的,更不是归宿,而是路径;修习也不是方式,更不是皮相,而是本体。力量从来不会无端地产生,也不可能随意施加,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可能唤醒它。不要问世界能为你做什么,还要问问你能为自己做什么。一味的纠结、纠缠,只能在相互无谓的倾轧中虚耗生命,并拉低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信任底线,不可能产生任何有价值的精神资源。
无论社会如何变化,不变的是我们坚韧的内心。蒙昧未开,往往更多的指向内心的浑浑噩噩,心智不开。与拥有知识的量无关,也与教育程度无关,更与其现实的成功无关。现代科学固然还难以深入幽暗的内心世界,更不可能搞出来什么清晰的图谱。不过,循着王阳明这样的先贤们走过的心路,或可一窥其间的山谷沟回,并认真检视我们的内心,从而激发出继续走下去的强劲力量。“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这是黄宗羲先生对于王阳明的评价。现在看来,可谓确当。沉迷于利益迷津、功业诱惑、俗世欲望之中的人们,有必要“启寐”、“破迷”,走出我执、我固,挺立于自然与人事的腥风凄雨中。
《大学》有云:“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王阳明也劝诫人们:放松你的心,使充盈的“天理、本心”呈现在眼前。